2015-2016学年山东平邑曾子学校八年级历史学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新人教版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情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建设有中国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新青年》的创办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课题九新文化运动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研究课题生本教育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课题研究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创办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你说我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课堂中,注重学生个性差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吸引学生兴趣小结布置作业造出来的。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新世纪的曙光?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3、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预习导学<一>《新青年》的创办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2)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掀起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3)进步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等。
3、新文化运动兴起:年、陈独秀在创办《》,他们高举“”和“”两面大旗,以《》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二>“新世纪的曙光”1、,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年,李大钊在上,连续发表了和两篇论文。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性质:是一次空前的运动。
2、进步性:他启发人们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或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四、当堂检测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是( )A.陈独秀B.梁启超C.康有为D.谭嗣同2.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
它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3.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图9-1)中你该首先查阅的是( )4.下列报刊,发表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是( )A.«万国公报»B.«民报》C. ((新青年»D. ((每周评论》5.下列四组搭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林则徐一一虎门销烟B.邓世昌一一黄海海战C.李鸿章一一洋务运动D.陈独秀一一戊戌变法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是( )A.检讨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B.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C.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D.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7.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百度“ 1915年中国”的信息的整合、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继续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2.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不断进取、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行为,以此理解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担当。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来启迪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情怀。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比较好,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学生学习能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力分析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学策略选1.多媒体辅助教学;择与设计2.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3.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二、讲授新课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板书:为何“新”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板书:怎样“新” ?)[自主学习]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教学过程[20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设计意图)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合作探究)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鲁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的最后一课。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开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失败中中吸取教训,在新文化运动中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组织斗争,争取民主的思想武器。
另一方面,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准备。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时初二年龄段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许多学生知识面较广,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巧妙诱导,积极激励。
但同时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他们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及封建统治阶级为何要利用孔教等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选用言简意赅和表达明确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本课学生应能够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及其论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的学习,分析其历史作用和影响,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历史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通过设计思考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积极参与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方法: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老师概括:“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八年级历史学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主备人:编号:09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评价:●学习目标:1、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交流、讨论,学会合作学习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认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预习案●学法指导、(用10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本49-53页,然后依据预习案,在课本中勾划标注,勾划完成后合上书填预习检测。
并把知识体系试着整理在导学案背面)知识链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
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
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领导阶级、派别、开始标志、主阵地,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3、提倡新文学,开展文学革命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运动的内容?对文学革命的开展影响最大的人物有谁?文学革命包括哪些内容?带来了什么影响?我的疑问:预习检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法小组合作学习学法小组同学间交流一、预习导航1、《新青年》的创办,(1)背景:A、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B、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政,颁布《》,推行孔教,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C、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等他们高举“”和“”两面大旗,以《》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2)兴起:年,(人物)在上海创办《》,后改为《新青年》。
《》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基本内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2、“新世界的曙光”(1)李大钊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A、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和,《,,》颂扬十月革命。
B、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宣传马克思主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三、变式拓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2、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A、提倡民主和科学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的失败C、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D、袁世凯掀起复古逆流义,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1、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评价:。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实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个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展开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所以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水平,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水平。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第9课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自主探究】
一、阅读第一个标题:“《新青年》的创办”,完成下列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阵地:_________________两面大旗: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二个标题:“新世纪的曙光”,完成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人物:_________传播:1918年李大钊在《__________》上连续发表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_》。
⑵新文化运动意义(评价):进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一: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以谁的贡献最大?请说出他的主要成就。
探究二: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庶民的胜利》
此文选自谁的什么文章?作者热情颂扬的是什么?
除此文章外,他还发表了什么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积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为了宣传这种思想他又怎么做的?
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当堂达标】
一、基础过关:《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精思巧选”选择题。
二、能力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那是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以此为口号,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2)陈独秀等人掀起的这场运动在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说这场运动的局限性。
(4)通过领会新文化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讨论在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中考在平时】
1、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其“新”表现在()
A、宣传“尊孔读经”
B、宣传维新变法
C、宣传推翻清王朝
D、宣传民主、科学
2、“八荣八耻”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其中,“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要求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提出的思想主张类似()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中,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典范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4、这次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等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这次运动”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为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D.宣传马克思主义
【快乐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