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十八讲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注: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甫出版,笔者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即把其定为敦煌学的教材。
全书由绪论、正文十八讲、后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五部分组成。
主体十八讲内容大致可分为六方面,一是敦煌简史(第一、二讲);二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史(第三至八讲);三是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九至十一讲),即各国敦煌学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四是各种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二至十五讲),分类概述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包括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科技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语言文学等方面;五是对敦煌石窟各个方面的概说(第十六讲),重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研究;六是敦煌写本外观和辨伪问题(第十七、十八讲),是作者探讨敦煌学方法论的个案研究,其间特别提出敦煌写本辨伪的一般准则。
后附有参考书目及其简要解说。
本书大体囊括了敦煌学的主要内容,而又突出历史学的问题。
诚如林悟殊教授所说:“时下流行的诸多教材,多以综合他人著作编成,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则不然,乃系其个人多年研究成果付诸教学的结晶。
书中内容吸收了百年来国际敦煌学之研究成果,更有诸多自己的补阙和新颖之见。
表述深入浅出,内容系统完整。
当今敦煌学的教材,恐无出其右者。
”此言可谓持平之论,本文则择要述之。
敦煌写本以佛教经典为主,还包括佛典之外的道书、经史子集四部书和其它典籍,而且在佛经等卷子的背面、裱纸和备用纸上,也留存了丰富的公私文书,多为传世文献所未见。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文书现分藏于英、法、俄、中、日等国的公私收藏者手中,为学者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虽然20世纪60年代公布了英国图书馆藏和北京图书馆藏的大部分文书缩微胶片,70年代末法国国立图书馆藏卷也全部公布,使学者全面掌握敦煌文书最主要的三大馆藏成为可能。
但是六、七十年代所制成的胶片和照片,清晰度十分有限,特别是法藏文书,由于原件上面包了一层薄纱,拍照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很多重要文书无法识读。
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呈现在各类文体的现代文阅读习题中,是体现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征。
所谓的“提取”,就是直接从本文中寻找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不需要进行加工、归纳,只需要原样呈现即可。
而“概括”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抽象、转化、归纳、概括。
提取和概括作为考生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但是在具体阅读实践中,情况不容乐观。
考生在提取时,常常不由自主地对筛选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或者是提取不完整、或者是提取偏差。
在对文本信息概括时,常出现直接摘录原文,不加以整合处理;概括语序混乱;概括选词不够恰当,概括缺乏精准性……文本信息提取及概括的基本方法1.直接摘录法直接摘录法,就是从文本中直接寻找重要的信息词,这些信息词能够符合信息摄取的基本要求,反映特定对象或事件的重要特征、主要过程、关键价值等。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对文章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宏观、全面的把握,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内容的重点,然后圈画出最能表现原文信息的内容。
在这些信息中作进一步筛选,提取出最能反映材料重点内容的关键词。
一般而言,文章的重要信息可能集中在中心句中,也可能分散在各个语段中,甚至是以比较隐秘的方式存在于语段之间。
我们要快速找到中心句,去掉枝叶(修饰语),保留枝干,然后在枝干的基础上进行最终的确定。
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赵 亮管价格低于正常水平,决定对多家中国公司征收36.53%~99.14%的反倾销税。
该案是迄今外国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最大案值的案件,涉案中国钢企达90余家。
(二)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当进口国因外国倾销某种产品,国内产业受到损害时,往往征收相当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倾销价格之间差额的进口税,这就是反倾销税。
它通常由受损害产业有关当事人提出出口国进行倾销的事实,请求本国政府机构对该项产品价格状况及产业受损害的事实与程度进行调查。
参考答案:提出事实、请求调查、调查证实、征收反倾销税。
2.改写拼接法改写拼接法,就是在信息加工时,对原文中重要的信息词予以保留,对原文描述性的信息或者概括不到位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
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基本阅读书目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全国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编者按: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在该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已获得通过,并正式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推荐。
现将书目公布于此,希望通过此项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推动历史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
说明开列本书目的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读书的门径,以便通过阅读巩固其基础知识,扩大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
因此,在开列时力求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
对入选书目,首先考虑历史本身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
对教材和工具书,除极个别情况外,原则上不予推荐。
对一些权威性的大部头著作,如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李新等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及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剑桥世界史”系列,因卷帙过大,暂不推荐。
对中外文史料,因卷帙繁多,数量极大,本书目除推荐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外,其他不再推荐,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地阅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目对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只具有指导意义,各校教师完全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予以增删。
此外,本书目是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基本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共同完成的。
一、中国古代史1、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
2、米新夏主编:《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
3、冉德昭、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
4、王仲荦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
5、余嘉锡:《士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学习历史必读的书 1魏晋南北朝史: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何兹全、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马列史学,但不影响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2宋元史: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邓广铭文集和“四本年谱二本传”
萧启庆《宋元之际的遗民与二臣》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黃宽重《南宋史研究集》
包弼德《斯文》
3隋唐:
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岑仲勉、陈寅恪
4明清史:
王钟翰和孟森最牛最推荐
5其他:
杨念群《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
严耕望《治史三书》
经济史: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王毓铨《莱芜集》
艺术史: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1.古籍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二十五史补编(二、三、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2.今人论著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日)著,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隋唐五代史 (上、下) ,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隋唐五代史 (上、下) ,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版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国史探微,杨联陞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年版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唐代工商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唐代阶级结构研究,张泽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唐代财政史稿(上、下),李锦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四卷),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年版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2003年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张金龙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隋唐帝国与东亚,〔日〕堀敏一著,韩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1989年版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1956年版秦汉隋唐史の研究,〔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初版、1971年再版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1964年初版、1977年再版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31),〔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六朝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1982年版魏晋南朝の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1982年版六朝贵族制研究,〔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1987年版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1987年版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窪添庆文著,汲古书院2003年版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1998年版六朝都督制研究,〔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2001年版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隋唐帝国と东亚世界,〔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1979年版年版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1988年版3.期刊历史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中国史研究文史汉学研究(台)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唐研究东洋史研究(日)东方学报(日)东洋学报(日)魏晋南北朝史专著目录(1998-2003)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目录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 (2)1.1 敦煌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3)1.2 敦煌学的发展历程 (4)1.3 敦煌学的学术体系与研究方法 (5)2. 第二章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7)2.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 (9)2.2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 (10)2.3 敦煌壁画的构图与色彩 (11)3. 第三章敦煌文献的研究与整理 (13)3.1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收藏 (15)3.2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修复 (16)3.3 敦煌文献的数字化与研究 (17)4. 第四章佛教艺术史研究 (19)4.1 佛教艺术史的理论体系 (20)4.2 佛教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 (21)4.3 佛教艺术史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23)5. 第五章敦煌文化研究 (24)5.1 敦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5)5.2 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6)5.3 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传承 (27)6. 第六章敦煌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9)6.1 敦煌学的国际影响与地位 (30)6.2 敦煌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31)6.3 敦煌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2)7. 第七章敦煌学的前沿领域与问题探讨 (33)7.1 数字敦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34)7.2 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6)7.3 敦煌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37)8. 第八章敦煌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38)8.1 敦煌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39)8.2 敦煌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40)8.3 敦煌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模式 (42)9. 第九章敦煌学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43)9.1 敦煌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44)9.2 敦煌学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45)9.3 敦煌学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7)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自汉代起便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一门研究敦煌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内容的学科,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便不断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
读《敦煌学十八讲》有感历史学二班刘亚男学号:2011010772 历史因逝去而神秘,因神秘而诱人。
历史是一场盛大的祭奠,所有回不去的被埋葬的故事都等待被重新解读,敦煌隐居于岁月深处,成为这场祭奠里最令人痴迷的“往事”。
敦煌从来不是一座孤城。
这世上有很多前赴后继的事业,有很多值得付诸一生的研究,但是敦煌跨越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成为一个国际追逐的“迷”。
我在以往的小说故事里,从那些善于给历史着色的作者笔下见识了敦煌的魔力,但是在开始上崔老师的课之后,我真正了解了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意义。
崔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荣新江先生所著的《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研究敦煌历史,解读敦煌文化的好书。
在这本书里,荣先生不仅介绍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敦煌藏经洞宝藏的发现和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还分类概述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更记述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个人心得。
我个人认为,荣先生所记述的敦煌学研究方法,如敦煌写本真伪的鉴别以及他个人在这条研究之路上的心灵历程尤其吸引人。
这些文字的价值不同于单纯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承载着一个学者,对于一段历史的由衷热爱。
总有人愿意为敦煌痴迷。
我曾特意到图书馆找有关敦煌的书籍,在翻阅王冀青所著的《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一书时,矢吹庆辉对于敦煌的狂热情感也让我惊讶。
暂时抛开民族情感和文化归属问题,无论这些人出于何种原因,竟然以不齿的方式窥得我们的遗产,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急切地渴盼着复原敦煌的历史容貌。
这是一种对遗失在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的莫大尊重。
《敦煌学十八讲》为我打开一扇无比宽广的敦煌城门,我由此进入敦煌的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和科技史,我甚至在这里知道敦煌在语言文学上的贡献以及这座城复杂的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
没有什么比这种突如其来的发现更令人惊喜。
我几乎开始鄙弃从前提起敦煌只能想到漫天黄沙和飞天壁画的自己。
书籍不单纯为了记载和表达,更多的是让读者获取作者所拥有的信念。
历史系本科生的必读书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在该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已获得通过,并正式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推荐。
现将书目公布于此,希望通过此项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推动历史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
说明开列本书目的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读书的门径,以便通过阅读巩固其基础知识,扩大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
因此,在开列时力求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
对入选书目,首先考虑历史本身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
对教材和工具书,除极个别情况外,原则上不予推荐。
对一些权威性的大部头著作,如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李新等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及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剑桥世界史”系列,因卷帙过大,暂不推荐。
对中外文史料,因卷帙繁多,数量极大,本书目除推荐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外,其他不再推荐,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地阅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目对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只具有指导意义,各校教师完全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予以增删。
此外,本书目是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基本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共同完成的。
1.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中华书局1960年代至1980年代出版或多次重印。
2.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3.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中华书局1992年。
5. 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1年。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关于敦煌学的著作,作者是敦煌学专家李学勤。
敦煌学是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和敦煌文化的学科。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本书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背景和历史。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节点,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敦煌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作者详细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和学术团队,让读者对敦煌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敦煌遗书的分类和研究。
敦煌遗书是指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的文献遗存,包括经、史、子、集、诗、赋、传、记、表、谱等多种文体。
作者对敦煌遗书的内容、形式、年代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这些遗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三,本书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研究。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作者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风格、技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壁画所反映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读者了解到敦煌壁画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敦煌文化的其他方面,如敦煌音乐、敦煌建筑等。
作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对敦煌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对敦煌学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艺术魅力。
不仅如此,本书还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敦煌学十八讲》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虽然我很喜欢历史,但是对于考古却没什么兴趣。
因此,虽然一直觉得敦煌学很神秘,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和考古紧密相连的学科,因此,之前并没看过有关敦煌学的任何书籍,也没看过与之相关的其他东西。
崔老师的“考古与出土文献”科,开始激发了我对敦煌学的兴趣。
本着要完成作业的目标,我试着读了一下荣新江老师的《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学着实博大精深啊,资料多,范围广,年代长,就像序言中荣新江老师引用周一良老师的一句话“敦煌资料方面是一场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
”荣老师把这么多东西浓缩进一本书里,而且条理很清楚,这着实不易。
向他老人家致敬。
关于这本书,虽然名字是”十八讲“,不过,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讲主要讲敦煌历史,第三、四、五、六讲主要讲敦煌文物,其他的,这是讲敦煌学研究。
可能这样分并不合适,所以,这只是我自己的观点。
第一、二讲,荣老师用了大量篇幅以及大量影印图片给我们讲述了敦煌的历史。
敦煌的历史很早,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敦煌真正在中国历史上确立地位的,则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以及张骞出使西域,为敦煌历史开启新的篇章。
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吐蕃、归义军、西夏元明清时期,敦煌史和所有的历史一样,有着自己的盛衰与变迁。
第三、四、五、六讲,我觉得是这本书,甚至整个敦煌学的核心,因为没有这四讲的内容,就没有敦煌学的出现。
藏经洞的发现以及后来各支探险队的“考察”,不仅让尘封几百年的三界寺文物重见天日,而且开启了整个敦煌学的大幕。
当然,这也是敦煌学中最涉及国家民族情感的那部分。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这么多无价之宝惨遭流离,这自然是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事。
而且,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虽然近来有些人开始为王道士平反,但是,我深深觉得他的行为不容置疑,自始至终都是完完全全的卖国贼行为。
对于外国人对敦煌的掠夺,我们自然要记住,但是,更应该记住的是国人的做法——瞧瞧我们自己人对自己的东西都做了什么!之后的内容,则是敦煌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了。
读《敦煌学十八讲》
荣新江著的《敦煌学十八讲》,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关于敦煌学的教材。
我们课堂上讲的敦煌学也基本上是以此书为依据的。
而读了此书之后,对敦煌及敦煌学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是对敦煌的了解。
我对敦煌在历史上名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中提到“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取名“瓜州”,领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敦煌。
这里的敦煌是由于北魏“六镇起义”而将敦煌镇改为瓜州。
而书中前面提到的西汉时设立的敦煌郡,下设敦煌等六个县。
书中还有“唐武德五年,唐改瓜州为西沙州,治敦煌,在常乐县置瓜州。
”“贞观七年,去“西”字,敦煌正式名为沙州”书中频繁出现“瓜州”“沙州”等州,但是,稍微分析便知其所指并不一致,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都是指敦煌。
当然,我们所指的是古代,现代的瓜州是甘肃酒泉市的一个县。
关于瓜州的诗句,唐代岑参有“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还有唐代李端的《晓发瓜州》,宋代陆游有“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大体上来说诗文中的瓜州并没有指敦煌,而是指西北边塞。
这可以算是文学和史学的差异一个表现。
第二点是对敦煌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敦煌一词的原意是辉煌盛大,我想这种辉煌不仅是指经济上的,还应该是文化上的。
敦煌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各民族文化在此交汇,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可以说敦煌是集各种文化于一身。
这种文化特质使其
本身就具有了国际性。
而近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藏经洞文献后来的走向使得敦煌学更具备了国际性。
可以这样说:“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世界”。
所以我们的敦煌学研究更应该积极走出去,而不是关在屋子里搞研究。
书中指出应当看到在对于在与敦煌汉文写本密切相关的各种胡语的研究上,欧美学者仍然占有明显优势,而此类材料的解读考释,必将有助于汉文。
作者还另起一章分析了几乎同时接收敦煌资料的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学术走向。
这就对敦煌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点是对于敦煌文物流失感到痛惜。
敦煌宝藏中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等,它们对于研究中国及中亚,南亚古代的历史、地理、宗教、语言、艺术等都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
但这些文物从发现之日起就没有得到好的保护,一部分流散在中国部分官员手里,还有一大部分被外国人运走了,而真正由中国保护起来的经卷也大多残破不全。
敦煌文物的命运应当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
以上是我读《敦煌学十八讲》后的一些认识。
历史文化学院二班
姓名:王军红
学号:201101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