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家庭礼仪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家长育儿礼仪心得范文(3篇)父母,以前被称为一家之主,指的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一般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自然人。
一般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子女的长辈。
这不是一个法律术语。
这是学校里的一个常见名称,但与法律中的监护人或法律代理人类似。
它属于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家长育儿礼仪心得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幼儿园家长育儿礼仪心得X月X日,我到XX幼儿园看评幼儿礼仪教育,该幼儿园虽然硬件条件不是非常好,设施也不够完善,但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礼仪教育,预备得特别充分,老师用心致注教学,其对幼儿礼仪教育的仔细度和专业度值得欣赏,本次幼儿礼仪教育活动取得了圆满胜利。
这次幼儿礼仪教育活动,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我很多思想感受和新的启迪,特叙述如下:一、要重视幼儿礼仪教育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对一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集中反映。
礼仪教育要常抓不懈,使全社会深刻熟悉礼仪的重要,形成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的深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熟悉礼仪,养成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的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因此,要重视幼儿礼仪教育,切实把幼儿礼仪教育抓好,促进幼儿文明健康成长。
二、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幼儿是人生中的第一阶段,其心灵非常稚嫩单纯。
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要区分于其他年龄段的人,采纳特别的方式方法,做到与学校生的礼仪教育相连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教育。
潜移默化就是采纳讲故事、做嬉戏的方式,不必说明这是礼仪教育,而是在礼仪教育中,使幼儿明确该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与小伴侣交往,怎样听父母和老师的话。
使幼儿自然而然做到礼仪,成为一个聪慧活泼、人人宠爱的一名好孩子。
三、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文明礼仪要通过实境教育和实践教育,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礼仪,做到文明礼貌、举止行为规范。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培养孩子的礼仪与礼貌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礼仪与礼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指导和行为示范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礼仪和礼貌意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下,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与礼貌。
1. 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主要社交圈子是家庭和幼儿园。
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礼仪与礼貌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从自身的言行举止入手,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可以向孩子展示说“谢谢”、“请”和“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领会这些礼仪。
2. 着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礼貌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礼貌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指导来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礼貌。
教导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微笑、用温和的语气对待他人、不插队等基本的礼貌行为。
3. 言传身教,注重言行一致在教育孩子的礼仪与礼貌方面,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家长不仅要通过语言进行教育,更要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遵守交通规则、尊重长辈、礼貌待人等,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到这些礼仪和礼貌的重要性。
4. 培养孩子的沟通技巧礼貌的沟通方式是培养孩子礼仪与礼貌的一部分。
在与人交往时,孩子应该学会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且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
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导孩子如何与人进行礼貌的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到礼貌带来的良好沟通效果。
5. 鼓励孩子主动行使礼仪和礼貌在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下,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灌输礼仪和礼貌的重要性,还要鼓励他们主动行使这些礼仪和礼貌。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主动给长辈问候、主动为他人让座、主动向他人表示感谢等,让孩子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礼貌和礼仪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6. 总结回顾在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总结回顾,及时发现孩子在礼仪与礼貌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幼儿家庭礼仪教育心得体会家庭礼仪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礼仪的重要环节。
在我家庭教育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效果。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家庭礼仪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榜样示范来进行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不仅从言传身教方面,更要从行动上做到身体力行。
例如,我们要经常与孩子互相问候、微笑、说谢谢等,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习惯。
我记得有一次,儿子做错了一件事情,大家都很生气,但是爸爸并没有追究太多,而是冷静地对他说了一句:“虽然你做错了,但是我相信你会改正的。
”这句话让我深感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家庭礼仪教育是一种平和而有力的教育方式,而非采取强制、恐吓的手段。
其次,我认为传统文化是进行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等传统美德,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以德待人的良好品质。
每年的传统节日,我都会给孩子讲解相关的习俗和含义,为他们塑造正确的节日观念。
例如,春节期间,我会与孩子一起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我还给孩子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让他们慢慢学习背诵。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孩子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我认为在家庭礼仪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亲戚家的聚会、邻居的生日宴会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应用礼仪的重要性。
我还给孩子买了一本关于礼仪的绘本,每天在晚上睡觉前读给他们听,同时还通过故事中的角色与他们进行互动,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这种方式使孩子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对礼仪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我认为在家庭礼仪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要给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发挥的空间。
2024年幼儿家庭礼仪教育心得体会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明礼仪”,使我了解到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
从对象上看有个人、公共场所、待客与接客、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礼仪等。
做为一名一线的中职教育工作者,接触最多的就是中职的少年,在学校里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就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范,努力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仅老师要学礼仪懂礼仪,还要让孩子们学习礼仪。
首先教师应十分注重教师礼仪修养。
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只要书教得好,讲不讲究礼仪无所谓;有的认为礼仪还是需要的,但不要规定得太死;经过学习,我深深地感到讲究礼仪很重要,教师不但要遵循礼仪规范,而且要严格训练。
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
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着装修饰、工作态度、创新精神、高尚品质等,无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可见教师注重礼仪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只有摒弃那些不合身份的穿戴、不拘小节的言行、不加检点的习惯,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着装应符合身份—简洁、端庄。
当今的社会在服装上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从服装上表现自己的个性,展现个人的独特,以不与众人一致为时尚,以奇装异服为前卫,以独出心裁为特色,以众人瞩目为光荣这些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影响着我们教师的视觉,激荡着我们教师的随潮热望。
但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教师的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对幼儿实施家庭礼仪教育策略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策略,在幼儿期就应该从家庭礼仪教育开始做起。
家庭礼仪教育是亲子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塑造,更可以提高家庭的文明素养和教育方法。
本文从何为家庭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家庭礼仪教育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何为家庭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是指家长通过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道德教育,让孩子有意识地了解和掌握基础礼仪常识和沟通技巧,使孩子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以及应对社交场合的能力,从而在成长中展现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品质。
二、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促进家庭关系家庭礼仪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孩子懂得尊重、理解、体谅家人,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而避免家庭内部矛盾,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二)促进社交能力家庭礼仪教育使孩子学会了解自己,尊重他人,对待他人有礼貌,增强了自我控制力和自信心,能够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与人交往,促进社交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文明素养家庭礼仪教育注重礼仪、文明的意识和实践,因此能够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降低与他人的冲突,提高与人沟通的效率。
三、实施家庭礼仪教育的策略(一)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学习礼仪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吃饭方式、交际礼仪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自己的表率。
(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制定计划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兴趣,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倾向合理设计教育计划,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把教育落实,才能更加有效的传递家庭文化。
(三)多与孩子互动只有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例如,家里有客人来访,可以让孩子做为家中的小主人,进行礼仪招待,多与孩子互动,培养孩子的礼仪能力。
(四)严格要求孩子的自律家庭礼仪教育需要坚持长期严格的要求和培养,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家规家纪,如吃饭时坐直,不许深夜加班,不随地吐痰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礼仪教育内化于心,展现出儒雅清新的家庭教育效果。
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首先,家庭礼仪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尊重。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树立榜样,向孩子展示对长辈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尊重。
比如在问候爷爷奶奶时要有礼貌的称呼,不能插嘴打断他们的话语。
父母还可以教育孩子要礼貌待人,不随意使用粗鲁的言辞,不随意挑战他人的权威。
通过这种培养,孩子将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为他们的社交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家庭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庭中,孩子应该学会遵守家庭规矩,比如清洁自己的卧室、收拾自己的玩具,不打扰他人休息等。
父母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要自觉遵守。
同时,父母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孩子将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律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再次,家庭礼仪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关爱和感恩。
在家庭中,孩子应该学会照顾和关心他人,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主动询问他人的感受等。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活动,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向他们提供帮助。
同时,父母也应该教育孩子要感恩,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孩子将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综上所述,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可以让孩子懂得尊重、关爱、感恩,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家庭凝聚力。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重视家庭礼仪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引导。
幼儿家庭礼仪教育心得体会幼儿家庭礼仪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礼仪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和社交能力。
在我家庭教育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幼儿受益匪浅。
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起到良好榜样的作用。
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在公共场合注意自己的形象和礼仪,更要在家庭生活中展现出尊重、宽容、友善的态度。
幼儿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其次,建立起明确的家庭礼仪规范。
我们家庭建立了一套清晰明确的行为规范,通过和孩子进行亲切有爱的交流,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礼貌、尊重和谦虚。
例如,在家庭聚餐时,我们要求孩子牢记拿筷子的正确方式、不乱摆弄碗筷、不大声喧哗等。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要求孩子要学会问候、感谢和道歉,并且要有礼貌地回答他人的问题。
通过这种规范的教育,孩子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生活也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再次,要适时给予幼儿礼仪教育的指导和培养。
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
早期的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身体语言和模仿来进行,比如教他们学会握手、点头示意、微笑等。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逐渐引导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礼仪行为,比如如何穿戴整齐、如何行走端正、如何对待长辈等。
我们还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交活动,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礼仪素养。
通过这些有效的指导和培养,孩子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交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有能力主动思考和处理问题。
我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同时也要教育他们要尊重他人的意见。
我们还要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家庭礼仪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幼儿礼仪家庭教育心得体会6篇幼儿礼仪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2随着孩子的一点点长大,看着她从咿呀学语到现在能在学校里活蹦乱跳,我和孩子他爸都非常感恩。
幸运的是,我们不仅让孩子健康成长了,还总结了一些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我们用这些实践经验一点点地培养着我们的孩子,希望她能长成一个独立健康自由的人格。
其实我和孩子他爸平时在家的时间并不多,我们都有工作,一般日常的生活都得切割成好几块,比如说孩子他爸早上送孩子上学,外婆外爷接孩子中午回家吃饭,我的工作相对自由,所以下午6点以后的时间我都会留给家庭,我的周围有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和老师这个职业沾点关系所以我也经常和她们讨论关于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的事儿。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孩子的教育的事是不分大小的,因为教育是事无巨细的,小事可以教育大事儿也可以,这一点孩子他爸和我意见相同,我俩积累的教育心得体会大多不成文,都是在实践中慢慢磨练出来的,都需要用日积月累的引导让孩子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模式,而且我们必须得接受孩子应该有优缺点,我们不能要求她是一个完美得人,因为我们也做不到。
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不要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注重对她自身特点的培养,她喜欢什么就给她机会,不要一味地限制孩子的生活,这样只能过早地泯灭孩子的天性。
幼儿礼仪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3幼儿教师礼仪心得体会教师礼仪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如何表现教师应有的气质与风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
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衣着发式无形中都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
在个人形象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礼仪和素养?教师形象在教育中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以高素质的内在素养(修养、素质)和外在素养(仪表、仪容)影响、教育学生?《教师礼仪》节目为您指点迷津。
第1讲.教师礼仪概述教师礼仪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礼仪:“礼”即尊重,礼由心生,“仪”即表现也。
教案一、导言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现代社会,礼仪已成为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家庭礼仪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礼仪形式。
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礼仪的重要场所,而家庭也是孩子学习礼仪的首要地方。
家庭礼仪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篇教案将从家庭礼仪的意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和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家庭礼仪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礼仪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礼仪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礼仪不仅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提高孩子的修养和素质。
家庭礼仪能够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若能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便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
家庭礼仪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孩子还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在社交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教育目标1. 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意识。
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引导孩子养成尊敬长辈、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2. 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通过加强家庭礼仪教育,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 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品格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四、教育方法1. 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
家长应该自己先遵循家庭礼仪规范,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2. 多交流。
家长应该和孩子多交流,引导他们了解和接受家庭礼仪的意义,共同制定家庭礼仪规范。
3. 耐心引导。
对于孩子的行为不规范,家长应该耐心引导,适当表扬和批评。
五、具体内容1. 尊敬长辈。
孩子应学会尊敬长辈,尤其是父母和老师。
他们应该在言谈举止中尊重长辈,不应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更不能说粗话、恶作剧等。
2. 讲文明。
孩子应学会礼貌用语,懂得如何和他人进行礼貌交流。
他们在用餐时应该懂得如何使用刀叉、擦嘴等礼仪。
3. 守秩序。
幼儿礼仪教育家庭实施的难点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幼儿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家庭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难点1.家长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幼儿的智力教育,忽视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幼儿阶段只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礼仪教育可有可无。
这种观念导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礼仪意识,影响其健康成长。
2.家长自身礼仪素养不高家长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幼儿礼仪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然而,部分家长自身礼仪素养不高,生活中存在不文明行为,如玩手机、大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等,给幼儿造成了负面影响。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不当,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
过于严厉的家长会对幼儿进行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导致幼儿对礼仪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过于溺爱的家长则会纵容幼儿的错误行为,使幼儿认为礼仪教育无关紧要。
4.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氛围是影响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因素。
部分家庭存在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之间矛盾重重等问题,导致幼儿在家庭中无法感受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5.社会环境的影响二、对策1.提高家长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家庭要重视礼仪教育,家长要明确礼仪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参加家长会、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教育节目等方式,提高自身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2.提升家长自身礼仪素养3.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4.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关系,使幼儿在家庭中感受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5.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在家庭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浅议幼儿家庭礼仪教育
作者:周琴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
世上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知礼,懂礼,然而要想使孩子成为知礼、懂礼的人,家长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包括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学校礼仪等等。
礼仪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在孩子礼仪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度重视,从小培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家中五六个大人围着“小太阳”团团转,这样的情形非常容易滋生孩子任性、霸道的恶习,等到习惯养成自然,要想纠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好比一棵长歪的小树苗,想让它重新站直是何其困难。
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因为,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礼仪习惯更是如此。
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还要注重“小节”,不因“善小而不为”。
所以“从小培养”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开始孕育宝宝的一瞬间开始,家长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要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另一方面是家长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要注意从小事抓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他们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
父母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高雅之士,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家长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来有效引导孩子。
所谓“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
例如,在什么场合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
“身教”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告诉孩子具体做法。
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礼仪,让孩子和家长在共同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礼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礼仪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丰富礼仪相关知识,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时,能主动做到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能主动排队上车,并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抱着小孩的人;当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或者给他人造成其他损害时,能主动赔礼道歉;看电影或看比赛时,能不大声喧哗,做文明的观众;去火车站买票或去银行存取款,能自觉排队;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对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应表示欢迎。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所有这些,家长如果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好,那么潜移默化地必将影响到孩子,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必将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养成了。
三、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父母应摒弃传统观念,对子女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爱,不要亲一个,疏一个,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形象仍非常严重,生了男孩视若传家宝,吃好,穿好,教育好……享有了父母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
生了女孩呢,就当一根草,不仅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还在其他许多方面都需要处处让着男孩,有的家长为了省事,更是想方设法把女孩一送了之,不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使女孩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家长要建立正确的子女观,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四、循循善诱,适时批评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排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少批评、训斥和唠叨,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容易产生没脸见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和表扬子女的优点,多鼓励孩子。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予答复,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子女要善于抓住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
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进或犯错误之时,绝大多数父母亲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帮助,听之任之的父母亲极少。
问题在于,有些父母亲企图仅仅以“爱心”来感化孩子,结果“慈爱”过度,变成了溺爱,不但未使子女上进或改正缺点,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
有些父母亲则对子女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责骂,甚至采用暴力解决的方式,这常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坏事。
由此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已经过时,但循循善诱,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礼仪习惯时,家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给予纠正: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自然惩罚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到自然的惩罚。
暂时隔离法:暂时剥夺其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
如对于孩子乱扔玩具的行为,剥夺其两天玩玩具的权利。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文明礼仪的举止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能不断运用和巩固良好礼仪的环境,才能使其内化为孩子持久的最佳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