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捕证明标准与起诉证明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249.58 KB
- 文档页数:2
逮捕的证明标准作者:王琰文章来源:转贴自:中国青年报点击数:54 更新时间:2005-12-29录入时间:2005-4-28 文章录入:野樵——兼论我国逮捕证明标准之重建论文摘要:逮捕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证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由专门的国家机关采取的强制羁押措施。
由于其执行的强制性和手段的严苛性,其适用在各国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众多的限制当中,对逮捕的证据证明标准的限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我国及国外部分国家逮捕的证明标准的分析、介绍,分析我国逮捕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其重建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逮捕证明标准证据前苏联法学家安.扬.维辛斯基说:“审判的艺术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证据的艺术罢了,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①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刑事诉讼的艺术就是运用证据的艺术。
证据的运用贯穿于刑事诉讼过程始终,从立案到最后的判决,无不以证据来依托。
而逮捕,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为严苛的强制羁押措施,其适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除了嫌疑人的确存在逮捕的必要外,还要求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的程度。
而这种判断则需要以证据为基础,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逮捕的条件要求,这就是逮捕的证明标准。
一、逮捕的特征和目的影响着证明要求逮捕是由法律指定的执法机构依照正当的法律程序,针对可能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有时限羁押、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
②其性质是国家以公权力为依托,按照法律程序剥夺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使其处于被羁押状态的刑事司法活动。
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在:1、手段的强制性;2、执行的即时性;3、羁押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4、逮捕对象的确定性与终局结果的不确定性并存③;5、适用限制的严格性。
逮捕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就是:防止嫌疑人、被告人逃跑,保全与案件相关的各种证据;排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诉讼活动的干扰;预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继续犯罪或者可能给被害人、证人带来的威胁,保证审判的及时实现等。
第4期(总第163期)2020年7月浙江工商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No.4(General No.163)Jul.2020论审查逮捕的证明标准杨宇冠1,郭凯伟2(1.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北京100088;2.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摘要:在实践中为防止办案人员过高或者过低地把握逮捕条件而导致逮捕措施的异化,必须设置清楚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的逮捕证明标准。
从整个刑事诉讼证明体系来看,逮捕的证明标准要低于起诉和定罪的证明标准,高于立案的证明标准,体现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递进性、层次性。
我国逮捕证明标准总体上应当达到证据“清楚可信”的标准,即有关案件相关事实和被逮捕人情况的证据要清晰并且证据之间没有互相矛盾,使决定逮捕的检察官相信被逮捕人达到法定的逮捕条件。
是否适用逮捕措施需要明确的证明标准,逮捕三要件基于不同特点也需有各自的证明标准,将中立的裁判者做出决定时达到的内心确信引入证明标准中,从而清楚地表述出三要件的证明标准%关键词:审查逮捕;证据(证明标准;社会危险性中图分类号:DF7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505(2020)04-0076-09D0I:10.14134/33-1337/c.2020.04.008—、弓I言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不仅审判阶段存在证明活动,审判前的阶段也存在证明活动。
每个阶段的证明活动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证明标准也不应当是一致的,而应当根据每个诉讼阶段的特点呈现差异性,并且随着诉讼活动的发展具有层次性。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它的功能在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是程序性的保障措施。
但是其后果是在一段时间甚至较长时间内剥夺被逮捕人的人身自由,对被逮捕人的正常生活及其他权利的行使造成严重影响。
在刑事诉讼实践中,我国并未规定明确的逮捕证明标准,使得逮捕措施的适用难以把握。
过高的证明标准会导致逮捕这一强制措施难以适收稿日期:2020-03-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研究”(18VSJ079)阶段性成果;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课题“监察委员会与人民检察院办案衔接中的证据问题研究”(GJ2019C2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杨宇冠,男,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A层次),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研究;郭凯伟,女,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析逮捕的证明要求-逮捕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
根据法律规定,适用逮捕措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尤其是在犯罪事实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证明要求。
但是,逮捕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
而且,适用逮捕措施时,侦查活动尚未结束,且往往是刚刚开始,因此适用逮捕的证明要求不宜过高。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刑诉法将逮捕的证明要求规定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既是适用逮捕的首要条件,也是逮捕的证明要求。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实体事实的要求,即“有犯罪事实”;二是关于证据的要求,即“有证据证明”。
这两个方面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逮捕的证明要求。
1.关于“有犯罪事实”。
“有犯罪事实”是指:(1)发生了犯罪行为;(2)有明确的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
在审查逮捕中,只要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达到了上述要求,就符合逮捕证明要求中“有犯罪事实”的要求,至于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涉案内容,在适用逮捕措施时不必证明。
2.关于“有证据证明”。
“发生了犯罪行为”和“有明确的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不是凭空设想的,而必须根据已有证据依法认定,这就是逮捕的证明要求中的“有证据证明”。
“有证据证明”包括对证据的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
具体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证据必须是确实的。
这是对证据的质的要求,即审查逮捕中适用的证据,必须是经过查证属实的。
(2)证据可以互相印证。
这体现了对证据的量的要求。
这种量的要求不是机械的、具体的,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予以掌握。
证据可以互相印证,排除了孤证的可能性。
关于“有证据证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主要观点有:(1)有人认为,有一个确实的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即达到逮捕的证明要求。
这种意见是不可取的。
证据必须是确实的,这是对证据的质的要求,但要保证证据质的要求,没有一定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没有数个证据的互相印证,很难说某一个证据是确实的。
浅析批捕阶段的证据标准批捕阶段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实行逮捕、羁押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批捕阶段,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证据标准。
因为批捕阶段对证据标准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权利。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几个方面,对批捕阶段的证据标准进行浅析。
一、证据的法律效力批捕阶段的证据标准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证据的法律效力必须得到确认才能够作为重要依据。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三人以上会议的检察长会议、人民法院合议庭或人民陪审员会议的裁定,在本刑事诉讼程序中有法律效力。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某些证据没有被检察长会议、合议庭或者人民陪审员会议认可,那么就无法作为批捕的证据。
二、证据的民事效力除了法律效力之外,证据在批捕阶段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民事效力。
所谓民事效力,在此指证据的证明能力。
也就是说,在批捕阶段,只有那些证据能够真正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罪行的证据才有戳子。
如果某些证据只能证明行为特征或其他有限的信息,那么就无法作为批捕的证据。
而如果此时仍然强行纳入证据范围,那么就可能造成错误的审判结果,给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不公。
三、证据是否合法论证刑事案件中的证据是否合法,需要从来便对证据的来源、其他条件等进行论证。
证据的来源可能是来自于大众的举报或者警方的调查等。
但是,在必须保护数据隐私性的腾讯情况下,这些证据在是否依法获得方面必须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
否则,批捕阶段的证据就可能被判为非法证据,无法作为犯罪嫌疑人的罪证。
四、证据分析与比较证据分析与比较是批捕阶段中证据标准的必备内容。
具体来讲,分析就是对证据进行详尽分析,仔细猜测证据的含义、所指内容及其在整张案件中的地位,从而得到证据的证明内容。
比较就是对证据进行对比,对不同证据之间的差异或者相似点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其证明力度大小,以便用于调查、审判等程序。
通过证据的分析与比较,才能真正保证批捕的证据标准符合法律要求并且能够在实际调查案件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大诉讼的证明标准
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满足法定标准的证据,则被告不得被定论有罪。
1、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多证合一”,在民事审理中,原告主张的事实,其提供的证据必须是多种并列,每种证据都要满足证明标准;
2、民事审判中的普通程序及证据标准,原告及被告应当提供确凿的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证据标准包括实质性证据、合态证据、财产证据、当事人口供以及其他可以考虑的证据。
二、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满足法定标准的证据,则被告不得被定论有罪。
1、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确凿的原则”,即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必须是确凿有效的,以致能够证明被告的有罪行为。
2、刑事审判中的普通程序及证据标准,原告及被告应当提供确凿的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证据标准包括实质性证据、当事人口供以及其他可以考虑的证据。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及被告应当提供满足法定标准的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
1、行政诉讼的证据标准是“建议性标准”,它要求原告及被告提供应有的、可以用来参考的证据,但不要求提供确凿的证据;
2、行政审判中的普通程序及证据标准,原告及被告应当提供建议性的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证据标准包括书面、图片、录音、视频及其他可以考虑的证据。
工作研究:在审查逮捕阶段应确立恰当的证明标准证明标准指的是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应达到的程度,是案件事实得到证明对证据的质和量提出的具体要求。
目前,学界已有通识,即应依据不同的诉讼阶段确定不同的证明标准。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其适用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关系到打击犯罪的准确,关系到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正确适用逮捕措施的关键就是确立一个恰当的逮捕证明标准,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求我们反思现行的逮捕证明标准,以实现逮捕的正确适用。
一、域外逮捕证明标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到域外,看看其他国家逮捕的证明标准。
(一)美国的逮捕证明标准有些把美国的逮捕标准概括为“合理根据”。
“合理根据”的本质是一种有证据基础实现的可能,而不是单纯的怀疑;这种可能虽然不要求达到可以据以定罪的程度,但总的要求是必须有一定的证据(如被害人或知情人的报案等)表明某个特定的人犯了特定的罪。
对此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当执行逮捕的官员掌握有可以合理地相信其为真实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所获悉的事实情况本身足以使有合理谨慎的人相信犯罪已经发生或正在实施时,‘合理根据’就存在了,但执行逮捕的官员只是主观上相信逮捕时有根据的,不足以证明逮捕符合‘合理根据’的要求,必须有其他证据,对逮捕要求必须具备‘合理怀疑’这一实质要件,主要是为了防止侦查官员滥用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利”(二)英国逮捕证明标准英国的逮捕证明标准可称为“合理根据怀疑”。
随着《1967年刑事法》的实施,英国在立法上将罪划分为可捕罪和不可捕罪,根据《1967年刑事法》第2条的规定,对于正在实施某项可逮捕罪或者有合理根据怀疑其正在实施某项可逮捕犯罪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实施逮捕,警察还有权无证逮捕任何即将实施可逮捕罪的人或者合理根据怀疑其将要实施可逮捕罪的人。
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的实施将所有的刑事犯罪都纳入了警察无证逮捕权内,在符合特定条件时均可无证逮捕。
浅析批捕阶段的证据标准作者:梅亚兵来源:《商情》2013年第13期一、关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内涵“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司法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关于证明标准的说法。
这一规定缺乏操作性,也往往是公检法三家意见分歧的核心,这无疑增加分歧,减少了共识,影响了办案效率。
目前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与深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似乎越来越为司法工作者所接受。
在此,笔者对此作一简单介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起诉一方证明被告人犯有被控罪行,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关于“合理怀疑”,加利福尼亚刑法典的表述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可能的怀疑,而是指该案的状态,在经过对所有证据的总的比较和考虑后,陪审员的心理处于这种状态,他们不能说他们感到对指控罪行的真实性得出永久的裁决已达到内心确信的程度”。
笔者认为,我们既要看到“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符合裁决者(司法人员)逻辑思维和主观活动的习惯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很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司法实践中,客观上应坚持并正确理解“确实充分”的证据标准,并充分借鉴吸收“排除合理怀疑”和“内心确信”标准的合理内核:第一,我们不能照办照抄外国的“排除合理怀疑”和“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因为这两种标准都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内容也不够稳定,而且缺乏监督。
在目前我国司法人员素质普遍还不高,而且司法工作还容易受到种种案外因素干扰,如果不顾具体情况实行上述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导致判断时的主观随意性和判断结果的混乱,差别过大。
第二,“确实充分”虽然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既包括对证据质的要求,又包括量的要求,具体地讲,可从四方面理解:一是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二是案件中全部证明对象均有证据予以证实,三是证据之问、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问不存在任何合理怀疑,如果有,应当得到合理排除,四是依据全案证据所得出的结论是惟一的。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在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定性和定罪。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主要包括合理怀疑、足够证据和证明责任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合理怀疑是指在立案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涉嫌犯罪进行初步判断时所采用的证明标准。
合理怀疑是一个相对较低的证明标准,只要有初步的证据表明犯罪嫌疑人可能涉嫌犯罪,就可以立案侦查。
这个标准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权,防止滥用职权对无辜的人进行侵害。
但是,合理怀疑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就一定有罪,只是为了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审查。
其次,足够证据是指在审判阶段,对犯罪事实是否成立进行判断时所采用的证明标准。
足够证据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证明标准,要求证据能够充分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排除合理怀疑,使法庭能够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断。
在刑事审判中,法庭应当从合法、合理、充分的证据中确认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保障公正审判。
最后,证明责任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机关和辩护人对证据的证明责任。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公诉机关有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而辩护人则有证明被告人无罪或减轻罪责的责任。
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证明责任,既保障了公诉机关的严格执法,又保障了被告人的辩护权利,确保了刑事诉讼的公正和公平。
总之,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合理怀疑、足够证据和证明责任三个方面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体系,为保障公正审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希望全社会能够加强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认识,共同维护法治社会的稳定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