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 格式:ppt
- 大小:10.14 MB
- 文档页数:45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学校六中年级七年级设计者指导者课程模块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使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单元涵盖章、节第四章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四节输血与血型课标要求1.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物质的运输2.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3.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4.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主题名称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题概述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氧,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并运送到组织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与二氧化碳也需要运走并排出。
这些物质的运输任务是由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的,血流的管道是血管,动力是心脏。
血液是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
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人体内具有哪些血管,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按着血流的方向有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血液流动的管道,而血液运输的动力是心脏,心脏分为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后,这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一是心脏结构与其作为血液流动的动力来源的功能相适应;二是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血液对人体非常重要,失血过多需要输血,输血与血型密切相关,要安全输血首先必须了解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血型分为O、B、A、AB型。
学情分析(针对单元)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的经历,都知道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对血液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清楚血液中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的功能以及血液和生命活动的关系,也不清楚血液是如何运输的,运输的动力来自哪里。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别和推断血液的功能,血管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知识框架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
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4、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富含血红蛋白。
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5、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
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6、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2)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保证小鱼能正常呼吸。
(3)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4)根据血流方向分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甲:静脉(分→合)乙:动脉(合→分)丙:毛细血管(最细,红细胞单行通过)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解剖图2、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3、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思维导图: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1.循环系统的组成(1)人体要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要排出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这都依赖血液循环系统。
(2)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
2.血液的分层现象:离心静置后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中层白色,下层深红色。
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溶液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
3.血液的成分和功能:(1)成分: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作用: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并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血浆和血细胞在显微镜下能看见的血细胞有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很小,需要进行特殊染色才能看见)(1)血浆①成分:水(主要成分)、各种营养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代谢废物(尿素、二氧化碳)。
②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2)红细胞(RBC)①特征: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含有血红蛋白②功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③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于氧分离。
④红细胞异常时的症状: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
饮食建议(了解):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拓展: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更多。
(3)白细胞(WBC)(重点)①形状(了解):球形,自身可以变形将病菌包围、吞噬。
②特点:有细胞核;体积最大;数量最少。
③作用:吞噬病菌,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④白细胞异常时的症状:白细胞数目偏高说明有炎症;数目偏低,会削弱机体抗菌能力,易受病菌感染。
⑤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了解):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通过自身的变形将病菌包围、吞噬。
(3)血小板(PLT)①特征:个体最小;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②功能:止血,凝血③血小板异常时的症状:血小板过少,不易凝血、机体异常出血;过多会形成血栓。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请根据图分析下列问题,正确的是()A.a代表的一定是上、下腔静脉B.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则b代表的血管是肺静脉C.如果c代表大脑处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c后氧气和养料增加D.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则c处的器官是小肠2.如图为人体两种血管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静脉,B表示动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血管A管壁较薄,弹性小B.血管A是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的血管C.血管B与血管A相比管内血流速度慢D.血管B是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运输到心脏的血管3.人体血液中起运输作用的是()①血浆②红细胞③白细胞④血小板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4.人们到医院看病时,有时需要做血常规化验.医生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是根据下列哪项的数值低于正常值而做出的()A.血浆B.白细胞C.血小板D.红细胞和血红蛋白5.一个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A.血浆、白细胞B.红细胞、白细胞C.红细胞、血小板D.血小板、白细胞6.能够准确表达血液、血浆、血细胞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是()A.B.C.D.7.“亲子鉴定”常从血液中提取DNA,DNA主要来自于血液中的 (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8.如图是人体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B.从2端流出的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C.气体a、b的交换是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D.a代表二氧化碳气体,其主要是在组织细胞内产生的9.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只能通过a调节亮度B.图乙中的②是在使用低倍镜观察C.丙中的b为毛细血管D.图丙中为使b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需向下移10.如图是组织处的气体交换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静脉中的血液会汇集到上、下腔静脉并流入左心房B.经过此处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C.①和②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扩散方向D.在动脉内有动脉瓣,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11.如图是一段血管的相关图片,据图回答A.这是静脉,血流方向是甲→乙B.这是动脉,血流方向是乙→甲C.这是动脉,血流方向是甲→乙D.这是静脉,血流方向是乙→甲12.如图是人体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解剖图,据图可知,心脏的四个腔中与静脉相通的为()A.4和5 B.8和9C.4和8 D.5和913.现代临床医学常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输入病人体内。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众所周知,长江、黄河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
同样,在我们体内也有一条生命之河,那就是血液。
它能及时将养料运输给细胞,又能及时运走体内的废物。
这条运输线就是遍布在全身的血管(bloodvessel),血管里流动着血液(blood)。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
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学会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陌生,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识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演示实验----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四节输血与血型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列举ABO血型的类型,知道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问候学生并开启课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心脏。
你们知道吗,心脏被誉为‘输送血液的泵’,它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你们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总是说‘心脏在跳动’?心脏跳动的作用是什么?”3、展示心脏跳动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心脏的跳动和血液流动。
学生活动:1.学生回应教师问候,并集中注意力。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3.观看动画或模型,对心脏的跳动和血液流动产生好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和展示动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对心脏功能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心脏结构介绍:详细讲解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包括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瓣膜、心肌等。
2、心脏功能解释:通过动画或图示展示心脏的跳动过程,解释心脏如何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强调心脏作为“输送血液的泵”的重要性。
3、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心脏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关系,如肺部如何为血液提供氧气,身体各部位如何依赖心脏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4、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心脏病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心脏的方法。
5、归纳总结:总结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关系,强调心脏在人体内的核心作用。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关键信息。
2.观看动画或图示,了解心脏的跳动过程和功能。
3.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心脏功能的理解,并提出疑问。
4.听讲案例分析,了解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5.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详细且生动,通过讲解、图示、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心脏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