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9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分析应子勇人口性别比例状况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呼于: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未来将有几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云云。
这是真的吗??现在,就我国人口不同时期性别比例状况初步调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请批平指正。
一、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调查现在以我国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六个年份、七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1953年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作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我国六次七组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表一资料中可见:1、数十年来,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始终在——之间(以女性为100,下同),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通常许可范围内波动。
2、0~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左右,10~5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55岁后人口性别比例女性开始逐步超过男性,75岁后女性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
3、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波动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现象”。
以女性的“100”为基准线,性别比先是逐岁上升,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下降,到了某个年龄就出现了一个性别比的“低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再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降低而且越来越低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
各组人口的“双峰双谷”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但不可能没有。
人类从出生到性别比第一高峰到性别比第一低谷,男性始终多于女性。
第一低谷期间性别比相当相近,但到第二低谷前乃是男性多于女性。
从出现第二低谷(55~65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而且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女性的1/3~4左右。
4、婚育年龄性别比例动态观察25~29岁性别比在~之间,以1964年比例较高、30~34岁在~之间,也以1964年较高、35~39岁在~之间,以1982年较高、40~44岁在~之间,以浙江人比例较高。
数据库:年度数据普查年份地区:全国指标2010年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总人口(万人)133972126583113368100818人口普查男性人口数(万人)68685653555849551944人口普查女性人口数(万人)65287612285487348874人口普查性别比(女=100)105.2106.74106.6106.3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数(万人)66557458442997121082人口普查乡村人口数(万人)67415807398339779736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人/户) 3.1 3.44 3.96 4.41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6.622.927.733.6人口普查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4.570.266.761.5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97 5.6 4.9人口普查汉族人口数(万人)12259311594010424894088人口普查汉族占总人口比重(%)91.591.69293.3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万人)113791064391206730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重(%)8.58.48 6.7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数(人)893036111422615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高中和中专教育人口数(人)140321114680396779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初中教育人口数(人)38788339612334417892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小学教育人口数(人)26779357013705735237人口普查文盲人口数(万人)546685071800322996人口普查文盲率(%) 4.1 6.715.922.8人口普查城镇化率(%)49.736.226.420.9人口普查平均预期寿命(岁)74.8371.468.5567.77人口普查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岁)72.3869.6366.8466.28人口普查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岁)77.3773.3370.4769.2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1964年1953年694585826035652301903380628070105.46107.5612710772656748505344.43 4.3340.736.355.859.33.64.4654565472894.293.9400235325.86.141613194680283302332733.618.313.3。
中国(中国大陆)历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主要指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普查年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总人口(万人)59,43569,458100,818113,368126,583133,972性别构成男性(万人)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68,685 女性(万人)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65,287 男女性别比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105.20年龄构成0-14岁年龄段比重(%)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5-64岁年龄段比重(%)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4.5365岁及以上年龄段比重(%)4.41 3.56 4.915.576.96 8.87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万人)54,728 65,456 94,088 104,248 115,940 122,593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93.94 94.24 93.32 91.96 91.59 91.51少数民族人口(万人)3,532 4,002 6,730 9,120 10,643 11,379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06 5.76 6.68 8.04 8.41 8.49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万人)416 615 1,422 3,611 11,964高中和中专(万人)1,319 6,779 8,039 11,146 18,799 初中(万人)4,680 17,892 23,344 33,961 51,966 小学(万人)28,330 35,237 37,057 35,701 35,876 文盲人口(万人)23,327 22,996 18,003 8,507 5,466 文盲率(%)33.58 22.81 15.88 6.72 4.08城乡分布城镇人口(万人)7,726 12,710 21,082 29,971 45,844 66,558 乡村人口(万人)50,534 56,748 79,736 83,397 80,739 67,415。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分析应子勇人口性别比例状况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呼于: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未来将有几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云云。
这是真的吗??现在,就我国人口不同时期性别比例状况初步调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请批平指正。
一、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调查现在以我国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六个年份、七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1953年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作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我国六次七组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表一资料中可见:1、数十年来,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始终在105.4——107.7之间(以女性为100,下同),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通常许可范围内波动。
2、0~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左右,10~5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55岁后人口性别比例女性开始逐步超过男性,75岁后女性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
3、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波动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现象”。
以女性的“100”为基准线,性别比先是逐岁上升,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下降,到了某个年龄就出现了一个性别比的“低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再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降低而且越来越低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
各组人口的“双峰双谷”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但不可能没有。
人类从出生到性别比第一高峰到性别比第一低谷,男性始终多于女性。
第一低谷期间性别比相当相近,但到第二低谷前乃是男性多于女性。
从出现第二低谷(55~65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而且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女性的1/3~4左右。
4、婚育年龄性别比例动态观察25~29岁性别比在98.4~113.5之间,以1964年比例较高、30~34岁在96.7~112.4之间,也以1964年较高、35~39岁在105.3~114.6之间,以1982年较高、40~44岁在104.2~122.5之间,以浙江人比例较高。
人口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关系的初步观察应子勇某省1982年有人口3889万,平均年龄是27.77岁,死亡人口24.12万,平均年龄(即平均寿命——下以平均寿命谓之)是55.78岁,1990年有人口4145万,平均年龄是31.12岁,死亡人口24.67万,平均寿命是62.33岁,2010年有人口5443万,平均年龄是37.73岁,,死亡人口29.70万,平均寿命是72.38岁,“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值得进一步研究!一、某省三个年份人口的人数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及二者比值初步调查某省三个年份合计人口13477万,死亡人口78.94万,其不同年龄段人口的人数(万),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及二者比值见表一、表一、某省三个年份不同年龄段人口的人数年龄构成数(%)平均年龄及平均寿命(岁)1、28年间总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在不断增大二者比值是微有下降总人数随着年份的后移不断增加,先后增加增加1554万即增加39.96%、平均年龄是随着年份的后移不断增加,先后增大9.96岁即增加了35.87%、平均寿命是增加16.60岁即延长了29.76%,平均年龄大即平均寿命也长,平均年龄小即平均寿命也低,这是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二者比例平均值是稳定在1.97±0.05,即在1.92~2.01之间,先后有0.09即下降4.48%(0.09÷2.01=0.0448)的微小差距。
比值是平均年龄大的人口略低,平均年龄小的人口略高。
2、各个年龄段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占构成数及二者比例状况分析各个年龄段人口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随着年份的后移而增大,各个年龄段各个年份人口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有较大的波动,其占构成数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随着年份的后移而增加,其波动范围是年龄越小波动越大,年龄越大波动越小,而二者比值是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年龄越小下降越多,年龄越大下降越小,但是同一年龄段人口的二者比值即基本一致其波动范围在0.01~0.10之间即在5.0%以内;总人口是下降0.09即波动4.5%(0.09÷2.01=0.045)以内;≥15岁人口是下降0.02即波动1.15%(0.02÷1.74=0.0115)以内、≥20岁人口是下降0.02即波动1.27%(0,02÷1.58=0.0127)以内、≥45岁人口是上升0.09即波动7.56%(0.09÷1.19=0.0756)以内、≥60岁人口是上升0.02即波动1.82%(0.02÷1.10=0.0182)以内、≥75岁人口是下降0.01即波动0.97%(0.01÷1.03=0.0097)以内;3、各个年龄段人口的占构成数变化波动很大儿童(<15.0岁)年龄段人口占构成数下降了15.72个百分点,占死亡数下降了11.19个百分点;成年人(≥15岁)人口占构成数上升了15.72个百分点,占死亡数上升了11.91个百分;15~59岁年龄段人口占构成数上升了12.72个百分点,占死亡数下降了8.11个百分点;≥60岁年龄段人口占构成数上升了4.94个百分点,占死亡数上升了9.95个百分点,高于人口上升数;所以儿童人口和儿童人口成年死亡人口占构成数相对下降,老年人占构成数占死亡数相对升高是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学:人口统计学考试题(强化练习)1、问答题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正确答案:人口数量膨胀限制了人口质量的提高。
从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由于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失误,在人口管理上放任自流,结果导致了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空(江南博哥)前人口增长高峰。
此后,尽管宏观上实行政策调整,强有力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发展的基数庞大,其增长势头难以在短期内降下来。
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人口质量下降。
2、问答题简述人口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正确答案:(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类才能以社会为单位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才存在社会生活,从而才会有语言、文字、科学、文化等的创造和发明,产生人类历史。
(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分工都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人口密度为前提的,而社会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多选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C、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D、马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依据E、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答案:A, B, C, D, E4、填空题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分为()和。
正确答案:简单分组;复合分组5、问答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评估的内容、要实现的3个目标以及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分别是什么?正确答案:(1)评估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即目标、效果、活动、投入保障。
(2)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实现的3个目标是:①实现计划生育“两个转变”;②稳定低生育水平;③满足群众要求。
(3)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包括:①人员、机构、设施;②经费投入;③领导责任。
6、单选“情欲引力论”是自下而上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提出者是()A、傅立叶B、哈伯德C、恩格斯D、圣西门正确答案:A7、填空题人口数按其反映的时间范围的不同,()和()两种表现形式。
不同年份、不同地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初步调查应子勇由于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看到的一些调查资料往往不是“全人口”的,而是特定年龄段人口的,如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全国吸烟抽样调查资料就只是≥15岁人口的或≥45岁人口的。
如何正确的、全面的、合理的、公正的分析这些资料的参考价值呢最好是与相应年龄段人口普查资料作比较才更可靠,更公正,更科学,更准确,更合理、更有说服力。
所以研究不同年份,不同地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现在以我国1982年,某某市1990、2000年、某某省2010年四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就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例数(%)、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即平均死亡年龄——下同、岁)试作初略的研究与分析,对部分同道也可能有一点点参考价值,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一、我国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例数(%)、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及相互关系现以我国1980——2010年四组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分布资料为样本,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例数(%)、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及相互关系作初步调查,见表一。
表一、我国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人口比例数(%)、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及相互关系表一是累计10.669亿居民人口和664.10万死亡人口的年龄统计资料。
表一可见;(1)、我国不同年份人口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不同具体是2010年>2000年>1990年>1982年,平均寿命总人口从52.21岁延长到72.25岁延长了20.04岁,年均延长0.72岁、≥15岁人口从62.05岁延长到73.91岁延长了11.86岁,年均延长0.42岁、≥60岁人口从73.33岁延长到76.49岁延长3.16岁,年均延长0.11岁,可见平均寿命和年均寿命在不断延长,延长的幅度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也随着年份的后延而减少。
我国2010年的人口金字塔及分析
1、数据来源: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2、人口金字塔:
3、分析:
从上图2010年的人口金字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钟型”的缓慢增长型。
各年龄组人口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减少。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政策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缓慢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人口的总数还是在不断增加的。
图中可以看出高龄人口数量最少,中龄人口数量最多,低龄人口数量居中。
结合人口金字塔和现实因素,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三十年的人口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未来人口增长率会降低。
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较小,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会减少,出生率会降低;随着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越来越多,特别是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生育率在不断降低;妇女受教育状况及其社会地位的改善、抚养孩子的成本上升、各种避孕知识和药具的广泛传播和推广,也使得生育率降低。
二是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会加剧。
年龄构成中,中龄人群的比重是最大的,意味着未来进入高龄人群的基数很大。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人口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将会导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应子勇1953——2010年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现对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作初步调查,以观察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及其动态变化,希望能对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有一些参考作用。
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一、1953——2010年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1953——2010年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指平均死亡年龄而不是期望寿命,下同)见表一——五。
表一、1953、1964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 二者比值是根据一般是1:1.92±0.12之内设计的。
表二、1982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表三、1990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表四、2000年部分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表五、2010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二、对表一——五资料的初步分析,解读与归纳表一——五资料可见;1、5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人均年龄在不断延长人口平均年龄从1953年的26.57岁延长到2010年的37.12~38.78岁,足足延长了10多岁,但是其延长过程略有波动,以1964年人口平均年龄最低只有24.74岁;2、一岁以内人口占比例数在不断降低一岁以内人口占比例数1953年是3.34%、1964年升高达到高峰是4.10%;70年代后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占比例数也不断下降,1982年为 1.84~2.07%、1990年为1.46~1.75%、2010年为0.92~1.01%;3、人口高峰年龄在不断后移人口高峰年龄不断后移,1953~1964年是1~岁、10~岁,1982~1990年是10~岁、20~岁,2000~2010年是30~、40~岁。
岁均人口数最多的年份也不断后移,1953~1964年是0~9岁,1982年是10~19岁,1990年是20~29岁,2000~2010年是30~39岁;4,老年(≥60岁)人口占比例数不断增多老年人占比例数1953年占7.36%,1964年降到最低占6.09%;1982年后逐年上升达到7.47~8.69%,1990年10.38~10.47%,2000年12.05~14.57%,2010年13.21~15.07%;5、死亡高峰年龄不断后移死亡高峰年龄1982年是70~79岁、60~69岁,1990年是70~79岁、60~69岁,或70~79岁、80~89岁,2000年是70~79岁、80~89岁,2010年是80~89岁、70~79岁;6、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人均寿命1953年约为53.14岁,1964年降到最低大约只有49.99岁,1982年后逐年上升为52.04~58.33岁,1990年为59.68~62.77岁,2000年为65.88~67.11岁,2010年为72.32~72.53岁;7、0~岁人口占死亡数在不断减少一岁以内人口占死亡数在不断减少1982年是8.02~10.87%,1990年是3.07~5.06%,2000年是1.90~2.00%,2010年是0.62~0.64%;8、平均寿命与平均年龄的比值相对稳定平均年龄大的人口平均寿命也长,平均年龄小的人口平均寿命也短,平均寿命与平均年龄的比值相对稳定,多在1.92±0.12之间波动,其比值有一定关联性,即平均年龄越大的二者的比值相对小,平均年龄越小的二者比值相对大。
三、讨论1、人类寿命不断延长是历史的必然5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从不到40岁延长到70多岁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进步。
人类的历史从健康卫生的角度来讲就是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史。
数千年来我国人口的寿命是在不断延长,夏、商时代<20岁;西周、秦、汉时代为20岁左右;东汉时代为22岁;唐代为27岁;宋代为30岁;清代为33岁;民国时代为35岁,以上“寿命”均是“期望寿命”是专家们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复杂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符合不符合实际,可靠不可靠,正确不正确可能还值得探讨与分析,不过长期以来由于贫穷、落后,战乱、災荒、瘟疫等等原因的影响,人类寿命的延长是非常缓慢非常困难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在慢长的3000多年封建半封建社会,人均寿命只延长了不足20岁,要平均150多年才能延长1岁。
解放后我国人均寿命由35岁到1957年延长到57岁,到1981年全国延长到68岁、浙江延长到69.5岁、到1990年浙江延长到72岁,金华市延长到71岁、武义县延长到70岁、到2000年全国延长到72.5岁,男性71岁,女性74岁,可见寿命提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民的人均寿命能大大延长呢?主要是由于和平的环境,人民生活安定,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然也与医疗卫生工作不断进步与提高与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1949年是20.00‰,1965年降到9.50‰,1990年降到6.67‰,而且乃在不断下降),医疗卫生工作不断进步,地方病,传染病,流行病,产科病,消化病,风心病,儿科病等等的发病率,死亡率,占死亡数(1975年占30%以上,1991年后降到了5%以下)不断降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1949~1965年36.00~37.88‰,1990年21.06‰,2000年后还在进一步下降)等等均有关,所以解放后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是肯定的,必然的,没有任何疑问的。
2、为什么1964年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寿命是最低的呢以上可见人口的平均年龄1953年是26.57岁,1964年是24.74岁,1982年是26.84岁,平均寿命1953年是53.14岁,1964年是49.97岁,1982年是52.04岁,1964年是解放后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平均寿命最短的一次,为什么会平均寿命最短呢?1964年人口年龄构成中;0~岁人数最多占4.10%,人口高峰年龄出现最早,是1~19岁,1~19岁人口人数最多占45.26%,20岁以内人口数占49.36%,老年人口最少只占6.09%,所以,其平均寿命最短,健康水平最低是必然的。
回顧历史是不是可能与1957~1964年间不断的搞整风,反右,大办钢铁,大办食堂以及三年自然災害加之又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等等因数使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有关。
3、关于平均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平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群健康水平最重要,最准确,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指标。
我们从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上,人口普查资料中常常看到听到“平均寿命”的信息,实际上指的都是“期望寿命”而不是平均死亡年龄。
而听到或看到以上信息的人一般(90%以上)都认为“平均寿命”就是“平均死亡年龄”。
事实上“期望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是完全不同的。
“期望寿命”在卫生统计学中也叫“预期寿命”,也是“生存目标年龄”。
是“指某个国家或某个地方当年出生的儿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医疗卫生条件下可能存活的平均年龄”。
而如表一——五中的“平均寿命”即完全不同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同一年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前面讲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35岁等等都是期望寿命,就是讲我国1949年出生的儿童“预期”或“期望”可能平均活35岁等等,而不是1949年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寿命),1957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57岁,就是讲我国1957年出生的儿童“预期”或“期望”能平均活57岁,也不是57年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至于1949、1957等等年份死亡人口的真正寿命(即平均死亡年龄)是多少无从知道。
同样出生于49、57等等年份儿童真的能活几岁也无从知道!由于社会,生活,医疗卫生条件是不断改变的,所以期望寿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可以提高也可以降低的,所以“期望寿命”是经过对很多调查资料反复复杂的计算间接所得,是没有一个肯定的不变的答案的,是可变的,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
我国3000多年历史中,“期望寿命”从不到20岁延长到35岁增加不到20岁,为什么1949年到1957年短短的8年工夫就延长了22岁呢?可信吗?可靠吗?靠谱吗!1957年我国的期望寿命57岁时,出生率是34.03‰,死亡率是10.80‰,从1953年到1964年,人口的平均年龄是没有明显变化的多在26.57~24.74岁之间,而人口平均寿命与平均年龄有相对稳定的比例,一般是平均年龄的1.92±0.12左右,所以1957年人口的实际平均寿命(平均死亡年龄)是50.0岁左右而不可能达到57岁。
其期望寿命比实际寿命高7岁(14.0%)。
2015年,57年出生的儿童已经58岁,如当年57岁的期望寿命是可靠的,可信的,科学的,那么这些人大部分可能已经早早离开人世了,而事实上57年出生者当前大多数尚未退休乃好好地活着。
所以1957年57岁的“期望寿命”既不能代表57年死亡人口的寿命,也不是57年出生人口的寿命,所以这样的“期望寿命”实际上有什么意义呢?!平均死亡年龄是以同一年死亡人口的年龄直接计算所得的“平均寿命”。
如1982年我国死亡的627.4万人的平均年龄是52.04岁即是1982年的平均寿命,某省1990年死亡的24.70万人的平均年龄是62.77岁即是某省人口的平均寿命,某市2000年死亡的29352人的平均年龄是66.92岁即是某市人口的平均寿命,某省2010年死亡的297000人的平均年龄是72.32岁即是某省人口的平均寿命等等,所以以平均死亡年龄为“平均寿命”比以期望寿命为平均寿命更清楚,更明确,更准确,更可信,更可靠,更实际,更实用,更直接,不会引起误解,至少可以看清楚某年某地人口真实的寿命,不是更好吗?!1957年的期望寿命是57岁,平均寿命是50.0岁,二者比值是1:1.14;1982年的期望寿命是68岁,平均寿命是52.04岁,二者比值是1:1.31、1982年某省的期望寿命是69.5岁,平均寿命是58.33岁,二者比值是1:1.19,1990年某省的期望寿命是72.0岁,平均寿命是62.77岁,二者比值是1:1.15、1990年某市的期望寿命是71.1岁,平均寿命是59.68岁,二者比值是1:1.19、1990年某县的期望寿命是70.0岁,平均寿命是61.43岁,二者比值是1:1.14、2000年我国的期望寿命是72.5岁,某省、某市、某县的平均寿命是72.32~72.53岁,二者比值是1:1.0。
以上诸多“平均寿命”是实实在在的,可靠的,不变的,实际的,而诸多“期望寿命”是“期望”的,“预期”的,高于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