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文版语文七下《强项令》word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韧、有毅力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
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文言文。
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言文写作一个小故事。
3.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写作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内容,了解他们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以及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强项令》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2.2 生字词解释2.3 句子翻译2.4 课文分析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强项令》的作者及背景。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翻译问题。
4.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4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阅读课文,做一篇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6.2 课后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
2. 评估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6.3 学生互评1.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2. 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激发学习兴趣1. 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等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6.强项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1播放多媒体贪官“李真伏法记”通过“贪官李真”的录像,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
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使表现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参与学习兴趣和热情。
结合现实,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加以拓展,认识到“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复述课文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遇到疑难,可相互讨论。
(二)新课诱思导学出示课件展思考题,学生直观、形象的参与学习。
采取合作讨论等应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住董宣人物的事迹,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这些事迹中显现出来的。
例如: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等等。
分小组讨论1光武帝对董宣前后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此题使学生通过对刘秀的前后态度的对比分析,理解秉公执法的意义)2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3课为什么称董宣为“强项令”?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思考回答: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深入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提问、讨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26. 强项令教学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引导学生从上下文和课本注释着手揣摩字词的意思,并逐步积累文言词语:特征、数、格杀、被、谢、顿、悉、卒、妻子。
4.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对文中重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
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简介范晔及其《后汉书》方法: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知识;重点知识当堂记忆。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字注音(出示幻灯片):晔、圉、骖乘、敕、垂、袍、斛、绶、臧2.教师范读课文。
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句读。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4人一组,找出相关内容:人物(含身份)、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小组交流。
四、把握文章内容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讨论后明确:故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文章的中心是突出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五、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1.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特征、数、乃、谢特征:特例征召。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乃:才。
谢:认错。
重点句子:欲何言?(想要说什么?)将何以理天下乎?(将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学生理读。
请学生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匿、得、及、格杀、即、乞、纵、楹、被、谢、强、顿、据、臧、敕、悉、班、卒、临视、敝、葬。
微格教学教案
课题:《强项令》范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掌握生字词;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细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情节;
感受董宣这一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交流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精神。
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2、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法。
三、学习难点:古今“法”及“执法”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26.强项令教学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
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晔yè圉yǔ匿nì骖乘cān shèng叩kòu叱chì箠chuí楹yíntg敕chí枹fú臧cáng三、串讲课文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解词: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
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
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解词: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
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强项令》说课稿遵义六中语文组赵宣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人物传记,而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现代的人物传记文章,对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已经掌握。
因此,这对学生学习古代的人物传记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是记述董宣办理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一案中表现出来的不畏权贵、执法严明等精神。
二、教学目标根据文体特点及教材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课文情节。
在通过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情节;学习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学生是初次接触到这样的文章,加之又是文言文,一次学习难度无疑就增加了。
但是,学生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了现代文的人物传记,对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已经掌握,如此一来学习时先疏通文意,再理解课文也就相对容易了。
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选用:析读课型六、教学过程: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
第三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第一课时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作品。
(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一同桌为一组,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解答疑难。
4、学生起来展示翻译结果,师生共同纠正。
5、学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可从多角度来说。
按句式说话: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语文版)初一下册语文说课稿范例之第26 课《强
项令》第二课时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所以接下来初中频道为大家推荐初一下册语文说课稿,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幺写
1、文中是怎样表现董宣精神的?学生思考、讨论。
(提示:可从)
按句式说话:文章用来表现董宣的精神。
学生说话:
生1:文章用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湖阳公主等人,找准时机格
杀”家奴,来表现董宣机智、秉公执法的精神。
生2:文章用董宣宁死愿向湖阳公主谢罪来表现董宣不畏权
贵的精神。
„„„„
2、文章是怎样董宣这个形象的?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提示:可从用。
26. 强项令教学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引导学生从上下文和课本注释着手揣摩字词的意思,并逐步积累文言词语:特征、数、格杀、被、谢、顿、悉、卒、妻子。
4.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对文中重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
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简介范晔及其《后汉书》方法: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知识;重点知识当堂记忆。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字注音(出示幻灯片):晔、圉、骖乘、敕、垂、袍、斛、绶、臧2.教师范读课文。
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句读。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4人一组,找出相关内容:人物(含身份)、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小组交流。
四、把握文章内容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讨论后明确:故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文章的中心是突出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五、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1.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特征、数、乃、谢特征:特例征召。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乃:才。
谢:认错。
重点句子:欲何言?(想要说什么?)将何以理天下乎?(将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学生理读。
请学生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匿、得、及、格杀、即、乞、纵、楹、被、谢、强、顿、据、臧、敕、悉、班、卒、临视、敝、葬。
《强项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人物传记,而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现代的人物传记文章,对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已经掌握。
因此,这对学生学习古代的人物传记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是记述董宣办理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一案中表现出来的不畏权贵、执法严明等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体特点及教材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
形象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课文情节。
在通过细
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情节;学习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学习作
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
形象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古代人物传记单元,学生是初次接触到这样的文章,加之又是文言文,一次学习难度无疑就增加了。
但是,学生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了现代文的人物传记,对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已经掌握,如此一来学习时先疏通文意,再理解课文也就相对容易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选用:析读课型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
第三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第一课时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作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一同桌为一组,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解答疑难。
4、学生起来展示翻译结果,师生共同纠正。
5、学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可从多角度来说。
按句式说话: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说话:
生1:本文讲述了一个县令董宣秉公执法的故事。
生2:本文讲述了一个湖阳公主纵容家奴杀人,被董宣严惩的故事。
…………
6、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人物、地点、事件
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故事起因: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藏于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光武帝名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其中道理,重赏董宣。
7、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
1、文中是怎样表现董宣精神的?学生思考、讨论。
(提示:可从)
按句式说话:文章用来表现董宣的精神。
学生说话:
生1:文章用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湖阳公主等人,找准时机“格杀”家奴,来表现董宣机智、秉公执法的精神。
生2:文章用董宣宁死愿向湖阳公主谢罪来表现董宣不畏权贵的精神。
…………
2、文章是怎样董宣这个形象的?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提示:可从用词,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多角度来思考。
)按句式说话:句子+方法+效果
教师示范:“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句子),文章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方法),表现了董宣秉
公执法的精神。
学生说话:
生1:“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文章用“据”“终不肯俯”
等词句,表现了董宣在皇帝面前仍坚持正义,不畏权
贵的精神。
生2:“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文章用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在天子面前仍不退
缩,据理力争,不畏权贵的精神。
…………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哪些方面写得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句式说话:本文写得好,好在。
教师示范:本文人物刻画写得好,好在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形象鲜明的将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大家面
前。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
生1:本文任务刻画中的语言描写写得好,好在文章通过任务间的直接对话,鲜明的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生2: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得好,好在文章前面用董宣格杀家奴一事表现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精
神,后面又用简洁的语言将董宣死后贫困的家境作了
描述,从侧面表现了董宣廉洁奉公的精神。
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有血
有肉。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并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廉洁奉公的精神。
…………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