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润腔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合璧博古通今——浅析王建中改编的三首钢琴作品王爽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1)010
【摘要】我国的钢琴艺术要在世界钢琴音乐宝库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需要有一批能体现民族风格的高水准的钢琴作品.王建中先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著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创作成就当中,他的钢琴改编曲在中国钢琴曲创作史上,又尤有特殊地位.本文分析了他的三首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点、艺术手法和艺术魅力,并对王建中钢琴作品的中国韵味、民族风格进行简单的阐述说明.【总页数】2页(P158-159)
【作者】王爽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浅析王建中钢琴作品中民族风格的独特表现手法 [J], 史悦萍
2.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性风格浅析 [J], 罗钢芹
3.浅谈王建中改编的三首钢琴作品的特点 [J], 罗黎潇
4.浅析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润腔特色 [J], 高幸
5.浅谈王建中改编的三首钢琴作品的特点 [J], 罗黎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建中论文:浅析王建中的主要钢琴改编曲及风格特点摘要:王建中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他的钢琴改编曲要以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来诠释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其作品运用了传统的写作手法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更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传统音乐民族文化王建中先生大部分的钢琴改编曲完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改编曲的原型基本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族民间曲调。
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为创作选材注入新鲜血液。
他追求较高立意,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相融合,发挥钢琴特色,展现钢琴长处,使音乐更加丰富。
一、王建中的主要改篇歌曲(一)《梅花三弄》作品写于1973年。
主题取自同名古琴曲。
古琴曲《梅花三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在酝酿这首作品时,融入了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意境——“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三弄”则是主要主题在多段体结构中重复了三次。
钢琴曲《梅花三弄》在保持古琴曲清高、瑰美格调的基础上,在旋律、曲体、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开掘出更为丰满、感人的艺术境界。
同时又不拘泥于原曲充分展示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蕴涵的审美神韵。
王建中先生充分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调性色彩,扩大音乐发展手法,使古老的乐曲拓展了单声的旋律线,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二)《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原为民间唢呐曲。
乐曲描绘的是在北方乡村的山间小路上,一队娶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抬着新娘、吹着唢呐,走向新郎家的欢乐场面。
197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根据此曲创作改编成钢琴曲。
《百鸟朝凤》是一首极具中国地方戏曲特色的乐曲,无论是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上,还是调式调性,都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典型中国音乐腔体特色的五声调式乐曲,通过钢琴织体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进行等等,借鉴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将其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钢琴音乐表现力紧密结合。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声乐舞蹈浅析钢琴曲《浏阳河》蒯雪纯(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王建中的钢琴作品《浏阳河》改编于湖南地区的同名民歌《浏阳河》,该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
此歌曲的民族性和旋律性,钢琴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这首乐曲描绘的淋漓尽致。
王建中先生运用钢琴和声效果、复调技术等,于原来的歌曲上加花变化。
使得歌曲原有的意境在钢琴上充分发挥,同时也将钢琴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散发,令人余音绕梁、魂牵梦绕。
钢琴艺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包括的范围也比较研究广泛,艺术表现独特深远。
关键词:钢琴;王建中;艺术表现力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06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34一、钢琴的起源与中国的流传根据史料记载,钢琴起源于18世纪的西欧,是由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发明的“Piano forte”。
在西方音乐史上记载,钢琴的名字是“Piano forte”,简写成Pfte。
在管弦乐配乐中,缩写是指钢琴,这意味着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仪器的“乐器”。
“Piano forte”不仅是钢琴发展史上的起点,也是槌击式钢琴制造业向前发展的前提。
正是我们因为只有这样对于一件被称作“乐器之王”的神圣物件,才带给世人无限的快乐和数不尽的音乐文化源泉。
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早期主要是由于大量中国艺术家的学习、探索、组织、探索,以及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开花、结果,最终成为国有化的艺术宝藏。
纵观中国钢琴发展史,我们可得知原来钢琴并非叫“钢琴”。
古钢琴刚传人我国时,国人对它的称谓有十余种,如“番琴”“雅琴”“洋琴”等。
据周大风先生的《钢琴维修及弹奏》这本书介绍,在1840年之后,某欧洲乐器商人为了谋取巨额利润,推销钢琴,称其为钢制的琴。
因此,“钢琴”日趋普及在中国开这片广袤的土地。
艺苑探究Y IY U A NT A NJ IU生于战乱动荡时期的王建中,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为我国钢琴音乐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
王建中一生创作改编了诸多脍炙人口的钢琴曲目,因其在成长学习过程中积淀了深沉的民族感情以及家国情怀,他的钢琴作品中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
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钢琴作曲史上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士大夫情怀、润腔技法以及节拍变换三方面入手,深刻阐释其作品中的民族特色,为我国现世钢琴作曲发展贡献理论助力。
一、引言王建中出生于1933年的上海,此时的上海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激荡融合的前沿阵地。
王建中在少年时期就饱受中西文化碰撞的浸染,现代文化的涌入与兴盛使其投身到钢琴艺术中,而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沉淀,则赋予他钢琴创作中突出的民族特色。
也正因如此,王建中一生创作的23部钢琴音乐作品,不是对传统民族曲目进行钢琴曲改编,就是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创作基础,民族风格成为其钢琴作品的最大特色。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既体现在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中,也表现在其作曲的创作技法中,具有极高的分析研究价值。
二、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士大夫”情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于一体的“士大夫”文化。
“士大夫”文化发展到民国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
王建中成长于民国时期的书香门第,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长久熏陶,“士大夫”情怀在其思想中生根发芽。
加之王建中经历了建国、文革、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诸多重大历史时期,亲历着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作为文人,王建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其“士大夫”情怀在钢琴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创作于1958年的《云南民歌五首》根据云南同名民歌改编,时值新中国推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新政策。
王建中保留了原民歌中鲜明的云南民族音乐曲调,融合了云南多民族的地域音乐风格,反映了云南人民的生活新风貌,于曲中蕴藏着他对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关切。
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
王建中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钢琴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主题选材方面。
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多以中国传统音乐主题作为素材,如古典诗词、民间歌曲、器乐曲等等。
例如,他的《汉宫秋月》、《水调歌头》、《三闾暮雪》等作品,都深受听众喜爱。
二、旋律和节奏上的体现。
王建中的钢琴创作以传统中国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为基础,同时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
这些作品旋律独特,节奏丰富多变,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三、表现情感深刻。
王建中的钢琴创作既有表现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有表现人类情感的作品。
他善于用音乐语言表达性感情,如《秋风舞曲》、《古道风云》等作品就是他表达强烈感情的代表作品。
综上所述,王建中的钢琴创作具有极为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旋律选材、节奏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观赏性。
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浏阳河》是中国钢琴家王建中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该曲是以中国一条名为浏阳河的河流为创作题材,展现了浏阳河的美景和江南水乡的风情。
《浏阳河》整体风格优美、婉约,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氛围。
曲子的开头以轻柔的旋律和温婉的和声给人以亲切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浏阳河畔的宁静和恬淡。
接下来曲子进入到高潮部分,旋律线条逐渐升高,给人以舒展畅快的感觉。
这段旋律能够在轻快中抒发出澎湃的情感,仿佛流淌着浏阳河的水一样。
而后,曲子再次回到温和而安宁的部分,伴随着柔和而细腻的和声,逐渐淡出。
在演奏技巧方面,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表达曲子的意境。
在演奏开始之前,需要先理解和把握曲子的整体意境,将这种意境透过音乐表现出来。
可以通过轻柔、温婉的演奏方式,柔和的手腕动作,以及细腻的音色来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浏阳河畔景象。
而在高潮部分,可以通过把握旋律的高低音强度变化,以及手指的力度控制来表达出澎湃的情感。
其次是注意节奏和速度的掌握。
《浏阳河》的旋律节奏较为轻快,需要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来。
在演奏时要注意准确击打节奏,并保持稳定的速度。
而速度的掌握则要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理解程度来决定,不过应该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乐曲的失去逻辑性和魅力。
最后是音色的处理。
《浏阳河》需要表达出江南水乡的风情和浏阳河的美景,因此需要用细腻、柔和的音色来刻画出这种意境。
在演奏时,要注意掌握好手指的弹跳与连奏,使得每个音符都清晰可闻,并尽量突出旋律线条。
在练习过程中要反复琢磨每个音符的音色和手指的力度,使得音乐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浏阳河》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钢琴独奏曲,既要表现出宁静恬淡的场景,又要表达出澎湃的情感。
在演奏中,要注意掌握好整体意境的表达、准确的节奏和稳定的速度,以及细腻柔和的音色处理。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才能够将这首曲子完美地演绎出来。
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优势,以现代化的手段让世界都听见我们的优秀民族音乐。
其钢琴音乐作品既展示了个人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也将美好的民族音乐传播得更远。
(二)扩展了传统钢琴的表现能力中国传统乐器以五度相生律为主,而钢琴不同,它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不同的律制就使其在演奏技法上与中国传统乐器有所区别。
[3]王建中在钢琴曲创作中经常借鉴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想要以钢琴模仿其音色,例如笛子的颤音、琵琶的轮指等都被他拿来模仿,他的这种创新打破了西方钢琴传统的演奏技巧,为钢琴演奏增添了新的音色;他还利用钢琴的强弱转换来模仿传统乐器的气息转换,将传统乐器中的散板节奏用于钢琴演奏,以钢琴的装饰音模拟民族乐器音色,这些创作不仅是他本人创作技能的突破,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钢琴本身所拥有的表现力。
(三)对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对传统、经久不衰的民族音乐的改编和二次创作,这些传统音乐流传时间各有长短,但几乎都是人人传唱、家喻户晓的作品。
[4]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音乐用钢琴演奏会减少钢琴给人们带来的距离感,增加人们对钢琴音乐的欣赏欲,通过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钢琴演奏结合这种方式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逐渐爱上这些音乐艺术。
(四)对中国钢琴作品进军世界钢琴领域的推动作用王建中先生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推动了钢琴音乐在我国的普及,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推向了更大的舞台,让中国的钢琴作品后来者居上,在世界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给了更多的人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机会。
他创作的作品曾多次作为参赛曲目,在国内外重要钢琴比赛上崭露头角,不论在国内的大型舞台表演还是在国外的电视音乐节目上,他创作的优秀钢琴作品几乎比比皆是。
三、钢琴作品《情景》的创作风格分析(一)创作技法分析钢琴作品《情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了西方的创作手法,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面貌,以创作技法切入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创作风格,基于钢琴曲《情景》突出的创作特点,现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浅析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润腔特色
作者:高幸
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
摘要:在中国传统器乐中,润腔是一种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不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装饰性的技术手段。
王建中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是一个创作型的大师级人物,他的钢琴作品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体现出了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发展。
本文分析了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润腔特色,以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钢琴音乐王建中润腔特色
一、取材于民歌特征的旋法润腔特色
在民族作品中,由于吐字发生的位置和声调特征的不同,润腔也是不同的。
如:我国云南民族的民歌,常常在上声字上夸张的使用下滑装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云南山歌具有粗狂、开放的特征。
王建中在云南民歌基础上改编的钢琴作品《赶马调》旋律在高音位置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1-2节间的运用了八度大跳,并且配合了歌唱家尖锐的音色,以快速级进的方式下行六度,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也具有鲜明的棱角,保留了原来民歌的特征。
而在《山歌》中,他在完美保留民歌特征的基础上,为了表现出民歌中的那种很强的冲力,王建中巧妙地使用了音程大跳,同时,云南山歌的尾音具有上扬和强劲的冲力,而由于钢琴乐器的特殊性,很难完成这个难题,王建中在《山歌》中巧妙的运用了上行大跨度进,巧妙地运用了级进的连续五声音调,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而在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为了表现出陕北地区劳动人民欢迎革命队伍的热烈场面,王建中在62-62节中,大量融入了符点和二八拍节奏,使用了二度碰音特征的音型,并且采取了四度音程进行跳进。
同样在《君民大生产》中,为了表现出君民热火朝天大生产的劳动情境,在64-65节中,王建中,大量融入了二八和两拍切分的节奏,在二度碰音特征音型的基础上,采取了六度、四度的音程进行跳进,充分地展示出民歌的特征。
二、在民歌唱腔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装饰音润腔特色
王建中在民歌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音乐中的倚音、颤音、琶音等装饰音,并且融入了民歌中的即兴元素,增加了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
(一)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倚音
为了展示民歌演唱中的即兴润腔,传承加花这一民族特征,在钢琴改编中,王建中为了修饰旋律,运用了大量的单音倚音、八度倚音,以及双音倚音和复音倚音等等。
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他为了将传统音乐旋律融入到钢琴作品中,采用了八度倚音,充分展现出了主题,烘托了鲜明的主题特征,并且实现了旋律和伴奏声部完美的结合。
为了展示出陕北民歌鲜
明的特色,他在一小节中,模仿了双手敲击腰鼓时产生的声音,使用了双音倚音。
而在第二小节中,为了表现出传统音乐的特征,他通过走手音的方式,使用了复音倚音,模仿了古筝的琶音,和尾音中的补腔。
而在《跟哥》中,为了表达一对心心相印恋人的爱慕之情,王建中将民歌的主题融入到了钢琴的形式中,通过运用下四度的倚音装饰了恋人间流露出的含蓄之情。
(二)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颤音
为了使钢琴作品具有更加生动有趣的活力,在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会对长音进行修饰,运用颤音改变作品的协和状态。
如:王建中特意运用颤音,对《陕北民歌四首》进行了修饰,为了展示出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他特意装饰了陕北板胡演奏中的上下滑音、颤音等各种润腔。
而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为了展示陕北各民族人们豪爽的性格,他使用了梆子腔中的四度双音,并且还完美地模仿了板胡的音色,使用了具有八度倚音的颤音,使乐曲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而在《白鸟朝凤》中,为了展示出河南和鲁西南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他也多次使用了颤音,表现出咯额鸟儿欢快、灵活的特征,以及白鸟朝凤的热闹场面。
(三)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琶音
在王建中钢琴改编中,他把钢琴的特性完美的结合了民族的旋律,使用了具有五声性质的琶音来伴奏,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谱写出流动向上、清晰流畅的乐曲,王建中使用了琶音来模仿筝、琴等乐器中的“拂弦”。
如钢琴曲《龙灯调》中,为了真实旋律的特征,他在开头的8个小节中,就有十处使用了琶音和弦。
而钢琴曲《梅花三弄》中,为了模仿古琴的效果,他将短琶音和长琶音相结合,巧妙的在钢琴曲的创作中,融入了古琴韵味,同时,他使用了琶音的位置高达42处,强调了古琴的韵味。
另外,王建中对不同装饰音进行了巧妙地取舍。
如:在谱写钢琴曲《情景》中,为了展现出云南地区的历史感,王建中使用了16次八度双音倚音,同时,为了展示出民族厚重感,王建中使用了31次复音倚音,俄日为了表达出对云南神秘土地的向往,王建中使用了6次单音倚音。
但是,王建中又懂得惜墨如金,作曲家常用的颤音、琶音等装饰音却没有在乐曲中出现,而是通过宽厚的力度,使用不同音区中的八度奏法,展现出了作品的宏大和厚重,选择了大量极具音响色彩的描写,对钢琴创造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三、再现了传统音乐的润腔特色
王建中为了符合民族传统审美需求,通过钢琴演奏创作出独特的音色,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完成中国传统音乐的润色,他使用了大量的钢琴音色,使钢琴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同时,为了寻求因素,他对旋律进行了润腔,使用了很多二度碰音和五声旋律。
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为了展现出陕北劳动人民质朴豪迈、苍凉无奈的思想感情,他通过节奏、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在引子的第2节中,使用了五声音调走句。
并且在《白鸟朝凤》中,为了模仿白鸟朝凤的场面,他使用了小二度的交替碰撞的音色。
而在《梅花三弄》中,为了使欣赏着感受到音质松弛、共鸣性强的空弦音,他采用了八度倚音来模仿古琴的音色,并且在走手音的音色运用上,采用了交替连贯弹奏和小曲等方式,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并且充满方向感。
为了展现出乐曲音层宏大的效果,在《情境》中,他采用了八声音阶,和五声音调以及三行连谱的记谱方式。
通过较强节奏和三连音的跳进,展现了云南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
同时为了展现节日欢乐的场景,他运用了变形、不协和音以及节拍变换等现代钢琴技法。
四、结语
王建中在创作的过程中,巧妙的把传统民族音乐和现代钢琴创作结合了起来,总结了传统乐曲中能够的润腔特色,从而为推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钢芹.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性风格浅析[J].艺术研究,2013,(02).
[2]杨燕.浅谈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创作特征及手法[J].文学界,2012,(10).
[3]李凌燕.王建中声乐套曲《李清照词五首》的创作特色探析[J].音乐创作,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