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读《欣赏,打开学困生心门的金钥匙》有感
- 格式:pdf
- 大小:86.69 KB
- 文档页数:1
赏识,一把教育的金钥匙发布时间:2021-07-05T14:14:06.723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作者:何水泉[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赏识,学生也不例外。
作为一位老师,要带好自己的班,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学会赏识学生至关重要。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云星小学何水泉 527525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赏识,学生也不例外。
作为一位老师,要带好自己的班,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学会赏识学生至关重要。
赏识学生,实质上就是充分认识学生的积极因素或优点并加以肯定赞美,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经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我认为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关键词:赏识教育;鼓励;激发一、赏识,让班干部焕发活力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班主任、老师的得力助手。
一个班班风学风好,班干部绝对功不可没。
但在班级管理或教学活动中,有些老师经常会在学生面前不经意地过多数落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批评这个,批评那个,甚至埋怨班干部这不是,那不是。
特别是在班会里,俨然成了一个批斗会,而对于班中存在的良好、积极现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
我认为要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没有大多数学生的努力,没有集体的凝聚力,没有班干部这带动那是不可能。
为此,我认为要注重班干部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每学期,定期召开班干会,给他们讲述担任一个班干部的作用和意义,教他们如何自律,如何带好头做示范,如何与班里其他同学相处,如何处理班里的事务等等。
我鼓励他们:你们是班中最为优秀的同学,一定能成为班里的榜样,一定可以为班为同学做出成绩。
其次,树立班干部的威信也尤为重要。
一个没有威信的班干部难以服众,一个不能服众的班干部更无从谈起管理班级同学了。
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对班干部做得好的地方要多肯定多表扬表扬;有做得不好或做错的地方,不可以当着全班同学严厉批评,挫伤班干部的积极性,削弱他们的自信心,降低他在同学中的威信。
赏识教育观后感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关于赏识教育的书籍,这让我深刻领悟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人关注我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我们的优点和长处。
而赏识教育则是注重发掘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让孩子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面对挑战和迎接未来。
在本文中,我将谈一谈赏识教育对我的启发和思考。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更加自信和有动力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自信心不够强,因此在面对各种考试和挑战时,很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
而赏识教育则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和未来。
实现赏识教育的方法实现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参与。
以下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实现赏识教育的方法:1. 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和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够引导他们向自己的优势发展,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例如,孩子可能有很好的画画能力,或者喜欢阅读和研究科学知识。
这些优点和长处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表扬。
2. 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孩子展现出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时,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3. 不强求一切都要完美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而是要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潜力。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不应该强求孩子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出色,而是要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发挥。
赏识教育对我带来的启示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感赏识教育对我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赏识教育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激发了我前进的动力。
其次,赏识教育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和未来。
最后,赏识教育让我认识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尊重和欣赏他们所拥有的优点和长处。
结语赏识教育是一种注重发掘和表扬优点和长处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赏识教育》读书心得秦学光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
我们为孩子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为有用的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
有人说,天赋是靠遗传的,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
阅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只要你愿意,只要你领悟了教育的真谛,孩子同样能成为天才——人个全面的天才!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和谐。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赏识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
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孩子的成长没有赏识是万万不能的。
赏识是导致和谐,抱怨导致对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糟。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发掘孩子的天赋,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破坏孩子的天赋,强化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上纲,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抱怨教育的结果是逼出“坏孩子”,让孩子的生命在自卑的阴影中枯萎。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家长快乐的教,孩子幸福的学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赏识教育让孩子心灵有个家。
说到底,赏识教育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学会赏识就是呼唤爱的回归,呼唤家长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和方法延续到孩子的一生成长、延续到我们周围每一个生命中去。
学会赏识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孩子,其实赏识是人类一生追寻的目标,每个人生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亲朋好友的赏识吗!赏识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食粮,人类应该不分国别和种族,不管大小和强弱,都应该互相赏识,共同成长。
读“赏识是成功的教育”之我见“赏识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之初早就提出,这一理念对于每一个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对于教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日本着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
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
父母从不会抱怨孩子说话迟、说得差,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而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
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
这个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赏识是成功的教育。
”这一理念适用于教师管理孩子,也适用于领导管理教师。
在一个班级中,当别人询问孩子的情况时,你可能说不出那些一般孩子的情况,不像品学兼优的孩子,自然是我们赏识的对象;对于比较调皮的孩子,为了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老师往往更是倍加关注,用最大努力去赏识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鼓励。
但是我发现在赏识、关注中,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孩子那些不太起眼的让人省心的孩子。
管理中对教师也有同样的感触。
但这些孩子、教师自身有着很大的潜力,老师、领导的关注和表扬在他们身上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在班级里,这部分力量的觉醒,将会好孩子构成一种刺激,对”差孩子”形成一种带动,班级的风气也会因此而有较大改善。
在单位中,这一部分教师为中坚力量,她们的工作热情会激励集体积极向上,形成良好集体氛围。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孩子、教师。
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赏识教育的巨大的力量。
我们应以一颗公正、真诚而慎重的心对待她们,既不对那些出色的孩子、教师给以过分的关注和过多的溢美之词,也要放手适度引导那些有问题的后进生,还不能忽略那些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孩子。
这样,每一个孩子、教师在我们的眼里就都是一样的──富于个性,丰富多彩。
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作者:雷婷黄晓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载体,抓住教育的契机,优化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赏识中树立自信心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
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有始无终。
而小学阶段正好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有利时期,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教育的契机,学生日后面对困难时将束手无策,甚至畏惧、退缩。
为此,我通过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赏识中树立自信心。
1.从课堂教学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被赏识的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
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被赏识的氛围,让他们在受到赏识的同时,树立起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的结结巴巴,我都给予肯定的赞赏。
如在教学《麻雀》一文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诵读比赛的环节,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自我表现出“最可怜的小麻雀”和“最勇敢的老麻雀”,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跃跃欲试,那只孤独无助的小麻雀可怜兮兮的样子以及那只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英雄人物”在紧张的比赛中逐渐为同学们所熟悉、牢记,同时节省了背诵的时间。
在这表现自我的舞台中,同学们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而且在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心。
而在识字教学上,我采用请学生当“小老师”的做法,让他们领读、为同学改正错别字等等。
赏识教育,启迪学生心灵的一枚金钥匙赏识教育,启迪学生心灵的一枚金钥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学生的生理遗传因素、生长家庭环境、个性心理特征等都不同,有的学生总是能表现得很优秀深得老师喜欢,但几乎每个班也都存在着极个别后进生,虽然经常给他们“开小灶”补课,但是收效甚微。
也许,赏识教育就是这枚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是赏识教育的基础。
作为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因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差别化的对待学生,这样后进生心理会觉得平衡,不会从心底里抵触教师,觉得教师偏心优等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格意义上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
只有和后进生心理相容,作为教师我们才能继续开展后续的帮扶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灵魂,亦是赏识教育的灵魂。
教师要视学生如己出,真心地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不因其学习成绩差、上课跑神或是做错事情等讽刺、挖苦、体罚学生,遇到危险首先要保护学生。
汶川地震,无数教师用生命为学生支撑起了通向活着的天梯,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学生的生命。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救失是赏识教育的策略。
在日常教学及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要给予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就感,充满自信。
渐渐地,学生会喜欢你这个老师,满满的学生就会喜欢上你这门课,即使不听别的老师的课,你的课他一定会认真听的。
之前六五班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投篮姿势超级帅。
课上,在说到要大家多运动锻炼身体的时候,我点名表扬了这个同学,他特别腼腆的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后来,竟然每次上我的课,他都特别积极。
慢慢地科学成绩从20多分,一跃考到70多分。
赏识教育固然好,但也要适度,教师要把握好严慈相济,避免溺爱。
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表扬,就改变了学生一生的轨迹。
赏识——培养好孩子的金钥匙我们很多做了家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教别人的孩子,得心应手,效果棒棒的;轮到自己的孩子,常常束手无策,恨铁不成钢。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孩子教不了,还是送学校让老师去管吧。
言语之中,透出的是些许无奈,大家几乎都这样感觉,时间长了,就像理应如此似的。
这其实很不正常:作为掌握了比普通人多几倍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来说,孩子无论是谁的都不应该感到有对付不了的情况,特别是朝夕相处的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理应比别的孩子更省劲,更有效。
可为什么这么反常呢?一直以来,我也常常陷在这种理论中不能自拔。
上一天班,虽然很累,但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教育下越来越懂事,每天都有进步,那心情是美滋滋的。
可回到家,刚看见孩子还是亲热得不得了,呆会儿问问刚学的汉字又忘了,顿时火冒三丈,立时大人吼,孩子叫,心情一团糟。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一直没有答案。
假期中,我认真阅读著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的《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一书时,无意之间发现了一直以来我苦苦思而未果的答案:人有的时候就是容易钻牛角尖,本来古人提醒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好心好意,可惜现代人却把这远虑一古脑地集中在一起,统统成了近忧,日日近忧缠心,焦虑不安,活得很不开心。
尤其是那些把期望压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们。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有意无意之间已成了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一份事业,从出生、呀呀学语、上学、工作,真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都设计得好好的。
付出许多许多,但往往是不尽人意,有许多父母承认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发誓如果有来生,绝不要小孩。
原因出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家长太钻牛角尖了。
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使得家长们近忧太多,难以远虑。
天天扣着孩子的学习认不认真,功课努不努力,听课专不专心,分数高不高,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多少这些问题,好比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有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本站推荐)第一篇: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本站推荐)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曾经有人这么问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三百多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回答:“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哈佛的学子。
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这就是教育,它以人为本,赏识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也许有人会这么问:“哈佛是名校,进入哈佛的可是高材生,而我们的孩子呢?”在这里我想说,身为一位执教者,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个孩子能考上清华、教上北大、考上世界重点的大学,我们所要做的,是赏识每一个孩子,帮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帮他们把这些闪光点聚集起来,让他们找到自己在学习、生活当中的位置。
我们一直都是赏识教育的忠实执行者。
一个不会赏识自己学生的班主任,是不可能当好班主任的。
常言道:“人要面子,树要皮”。
心理学家也曾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小学生也同样如此,虽然年纪小,但毕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他们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尤其重视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即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教师就必须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赏识”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人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过。
仅举几例,谈谈赏识教育的实际运用。
一、赏识,让学生相信“我能行”。
赏识的艺术很深奥,其实也很简单。
运用之秒,存乎于心。
真正成功的赏识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之下,找到了自信,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
我们班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她个性开朗,人际关系和谐,可就是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一直在下游徘徊。
《一把开启希望之门的金钥匙》——赏识教育也许你还记得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周婷婷吧!那位又聋又哑的南京小姑娘,她不但创造了能听能讲的奇迹,如今还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
她的成功之路就是其父周弘先生“赏识”教育的诞生过程。
“赏识”教育显示出了近乎神话的魅力,几十位残儿成了周婷婷式的早慧儿,一批批所谓的“坏孩子”昂首阔步,特优化发展。
“赏识”教育无疑是生存教育,是发展教育,是成功的教育,“赏识”是一把开启希望之门的金钥匙。
一、“赏识”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修的课题。
“赏识”教育既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最古老的教育。
说它古老是因为所有的家长在教孩子说话、走路时都曾频繁的使用过这种教育方法,只不过后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人们把它抛弃了。
说它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是因为人们给注入了新的内涵。
“赏识——成功”教育是由学会赏识,积累成功两个部分构成,两个部分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相辅相成的。
学会赏识是以充分认识每个人的巨大发展潜力为前提,以激发和培养成功者的心态为出发点,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尽展潜能为目标的教育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当尊重每个幼小的生命,爱惜生命的每一项内容,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教育的失败。
目前,中国的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淘汰教育,95%的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大学,却只有5%的孩子有可能圆梦,这个尖锐的矛盾注定了大多数孩子成为了失败者。
老师们的期望,父母们的不甘心,进一步加重了失败的阴影,导致长期以来孩子们在分数线上苦苦挣扎,教育造就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孩子,他们早已不能应合时代的要求。
孩子至此一生走不出失败的沼泽,心灵饱受创伤,孩子们多么希望老师、家长们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拾回赏识这个被遗忘的宝藏吧!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掘孩子们的潜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命运,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赏识——点亮学困生的心灯前苏联教育家赞科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爱。
”的确,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优秀的孩子赞赏,是每个教师都能做的到,但对学困生那就不一定都能做的到。
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孩子体验到成功快乐,品尝到教育的乐趣。
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欣赏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他们才会变得不“困”。
有这样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物是这样,看人又何尝不是呢?对待学困生,要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也许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是一个学困孩子即将成功的基石。
1倾注爱心,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自己的学生是一种神圣”。
师爱,是一种最能打动学生的力量,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爱,因为老师的爱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
而许多学困孩子恰恰是缺乏“爱”的产物,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爱的滋养而自暴自弃、离经叛道、不知感恩为何物。
对待这群孩子,批评、责骂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只有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内心,才能懂他们、知他们。
才能真正的走进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世界。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纪律差、成绩不好而疏远他们,更不能厌弃他们、歧视他们、排斥他们,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是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对待优秀生,我们要严爱,对待一般的学生要疼爱,而对待学困生我们则应该去“溺爱”。
师爱是教育学困生最好的润滑剂,我们要会常常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给予他们以帮助和鼓励,这样学困生才会逐渐向老师敞開心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细微之处见真情,真诚地关心他们,平时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爱。
就拿我班的杨坤同学来说吧,他从小和奶奶、爷爷在农村长大,上二年级的时候父母才把他转到我们班,他少言寡语,性格内向,整天脏兮兮的,上课无精打采,怕做作业,学习相当困难,再说父母只忙于生意,孩子经常的今天这个带,明天那个带,毫无固定的学习环境,他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更是缺乏父母的关爱,为了转化这个孩子,我首先教他怎样去搞好自己的卫生,课余我帮他补课,也鼓励其他的孩子帮助他,下课带他一块做游戏,一块学习,我和他的父母也进行了多次沟通与交流,我除了像母亲一样呵护他,还注意他的一切,有一次,他主动来问我问题,我兴奋地说:“孩子,你一定是一位很有前途很有希望的孩子,因为,你有问题问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