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诗两首教案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24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两首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1.2.2 诗歌内容:解读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1.2.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
2.1.2 互动讨论法:用于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1.3 朗读法:用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2.2 纸质教材:用于学生阅读和笔记。
2.2.3 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用问题或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况。
3.1.3 鉴赏:让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5分钟3.2.3 鉴赏:2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4.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1.3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或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4.2.1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一、教案基本信息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 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诗歌文本和相关注释、解析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诗歌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3.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两首诗歌,准备后面的默写检查。
三、诗歌解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诗歌韵律与修辞(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检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默写两首诗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二、诗歌创作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6.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比较鉴赏法。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瞬(shùn)息伫(zhù)立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解释词语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愁闷。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创设情景,激趣引读。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诗歌的魅力——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两首不同类型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教学准备:1. 七年级下册诗歌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黑板、彩色粉笔4. 学生练习册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营造出温馨、放松的氛围。
2. 引发兴趣: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诗歌插画,并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诗歌吗?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学习诗歌1:1. 选择一首简短、易懂的现代诗,如《小河流》。
2.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行、节、韵脚等元素,并解释其作用。
3. 理解诗歌主题:帮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欣赏: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并在黑板上共享他们的想法。
学习诗歌2:1.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如《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古典诗歌的特点,如句式的规律和对仗的运用。
3. 理解诗歌主题: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欣赏: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并在黑板上共享他们的想法。
诗歌创作:1. 引导学生回顾两首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提供一些简单的主题,如“春天”、“友谊”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3. 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诗歌,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课堂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对诗歌的理解有了什么提升?你们对诗歌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 总结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创作诗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学设计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设生活欺骗了你》1、自由朗读,说说。
明确:诗中说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提醒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屡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那么,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展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诗两首》学案鲁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诗两首》学案鲁教版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伫立()萋萋()涉足()瞬息()延绵()幽(jì)___________(yùn)含_____ _____(kuài zhì)人口污(rǎn)______ 路径()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叹息__________犹豫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3、解释词语。
极目:萋萋:幽寂:怀恋:涉足:伫立:4、下列句子和原文中一致的一项是()A、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地怀念。
5、“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其中破折号的作用是()用心爱心专心A、声音延长B、解释说明C、意思递进D、意思转折6、下列朗读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B、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7、给下面的病句选择相应的病因病因编号:A、成份残缺B、词序不当C、搭配不当①在整场比赛中,贯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
()②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
()③早晨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已经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学案导学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诗两首》学案鲁教版 "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伫立()萋萋()涉足()瞬息()延绵()幽(jì)______ _____(yùn)含 _____ _____(kuài zhì)人口污(rǎn)______ 路径()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 叹息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 选择_________3、解释词语。
极目:萋萋:幽寂:怀恋:涉足:伫立:4、下列句子和原文中一致的一项是()A、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地怀念。
5、“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其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声音延长B、解释说明C、意思递进D、意思转折6、下列朗读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B、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7、给下面的病句选择相应的病因病因编号:A、成份残缺 B、词序不当 C、搭配不当①在整场比赛中,贯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
()②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
()③早晨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已经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学案导学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七年级语言下册《诗两首》教学设计02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2、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世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1、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导入,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2、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只要大体了解一下,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
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4、整体感知品昧、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可采用课堂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指壶,作出解答,并说明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明确:(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PTJ来。
第二部系去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问题探究这首诗歌虽文字不多,但却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朗读和背诵。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两首诗,感知诗意。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分析诗歌内容1.分析第一首诗:a.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b.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c.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分析第二首诗:a.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b.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c.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四)课堂练习1.学生选择一首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生选择一首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两首诗。
(二)深入分析诗歌内容1.分析第一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分析第二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讨论两首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背诵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5.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课诗两首教材分析:《诗两首》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精选了两首有关战争的诗歌。
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揭示了不抵抗的后果,字字如鼓,催人奋进。
胡昭《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战士和女性救护人员的形象,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田间“街头诗”的节奏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战斗性和号召力。
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反复诵读,教师点拨,领会诗歌的内容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寓正于反的艺术手法。
解抗美援朝的历史,理解这时的战斗就是保卫亲人,保卫祖国。
教学重点:了解田间“街头诗”的节奏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战斗性和号召力。
教学难点:领悟寓正于反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教法与学法:诵读、领会、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远离战争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有时为了生存,为了和平与发展,又不得不面对战争。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会有怎样的结果?“透过炮火,透过烟雾”你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两首关于战争的诗歌。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及停顿,揣摩朗读技巧。
(教师适当点拨)3、简介作者情况:《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是诗人田间20世纪30年代后期写的一首街头诗。
(街头诗是抗战时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的短小精悍、紧密配合当时斗争,迅速发挥宣传作用的一种诗歌形式。
也称传单诗、墙头诗。
)当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敌人的疯狂侵略和残酷杀戮的嚣张气焰,是投降还是反抗?田间的这首小诗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不奋起、不抗争、不战斗的严重后果。
《军帽底下的眼睛》是诗人胡昭于1952年12月写于朝鲜战场的。
诗中没有着意渲染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从正面歌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战士的形象,而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读这两首诗歌的感受。
2、着重体味“看,这是奴隶!”一句是谁讲的话,应该怎样读。
在整体练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同学,加上动作和表情。
(这是引用,出自敌人之口。
应该用残暴、讥讽的语言来读,以激起听众的愤恨之情。
)3、背诵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我们”,为什么用刺刀杀而不用枪杀?用刺刀杀更能说明敌人的残忍。
2、为什么敌人“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而不是指着肉体?因为“骨头”指骨气,这不仅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人精神的侮辱。
3、这首诗非常短,没有一句正面劝说“我们”去打仗,但很能起鼓动作用,这是为什么?作者先从反面假设:“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引起人们认真地、严肃地思考。
接着写出这一假设将产生的可怕的结果:“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最后,作者又用漫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敌人凶恶的嘴脸和强盗相:“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从而揭示了甘当奴隶的可悲之处,激励人们觉醒,鼓舞人们奋起抗战,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4、诗的开头“透过炮火,透过烟雾”,有何作用?这两句简明概括地渲染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下文展开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背景。
5、《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哪两种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诗歌刻画了战士和战地救护人员的光辉形象。
战地救护人员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可敬的勇敢中蕴涵着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对前线战士无限的关爱一览无余;诗中的“我”是一个英勇无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战士形象。
6、诗人为什么会不由地想到妹妹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诗人幼年丧父,家乡解放不久又失去了母亲,成了孤儿。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他从未得到的手足之情和过早失去的母爱是十分渴望的,这也许是诗人不自觉地写到妹妹和妈妈眼睛的一个内在原因。
自然,诗人有权利向往那些从未得到的和过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权利捍卫全国人民已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
7、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什么表达作用?内容上,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决心;结构上,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
以《漫步历史》为题,自己试写一首小诗,要求回顾历史,选取感动人心的片段,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选择其中一首朗读并点评。
八、板书设计: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不去打仗----杀死、侮辱-----必须打仗军帽底下的眼睛胡昭(勇敢战斗)九、课后反思: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