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4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意思|赏析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作者:佚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
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
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
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
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3.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6分)14.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欢愉的意境。
B.三、四句起过渡作用,在自问自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已由欢欣转为失落。
C.“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D.诗人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8分)(1)《涉江采芙蓉》中运用“对写法”(曲笔)想象游子思乡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意思|赏析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作者:佚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
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
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
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
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收藏。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昨天晚上的雨非常地下到深夜,今天又是凉爽的一天。
[出自]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
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
”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
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
”则似已指词调矣。
此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
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白鸟:指鸥鹭一类白色水鸟。
翻空:飞翔在空中。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1:树林断绝处,一片山峰显现出来。
青青翠竹,遮掩了一座座房舍。
蝉鸣零乱,衰草萋萋,一片池塘。
空中鸥鹭凌空翱翔,上下翻飞,时常出现在池塘的水面。
娇艳欲滴的红色荷花倒映在水中,散发出点点清香。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诗词赏析出处鹧鸪天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名句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宋苏轼注释:1. 翻空:在空中飞翔。
2. 红蕖(qú):红⾊的荷花。
细细:轻微。
3. 杖藜(lí):谓拄着⼿杖⾏⾛。
4. 殷勤:热情周到,这⾥有劳驾之意。
5. 浮⽣:空虚不实的⼈⽣。
诗词赏析:词写夏⽇⾬后之景及感受,上⽚侧重写景,下⽚由景⼊情。
开头两句,视线由远及近,描绘居处的环境。
有评家说,此⼆句“短短⼗四字却包含林、⼭、⽵、墙、蝉、草、池塘七种景⾊,容量庞⼤,呈现出⼀副杂乱⽆章、衰败萎靡的景象”。
编者窃以为,此⼆句营造出⼀种⼗分清幽雅致的氛围。
夏⽇本该燥热,恰好昨⽇下了⼀场⾬,于是天朗⽓清,令⼈⼼情舒畅。
词⼈极⽬远望,但见树林被⼭隔断,经⾬冲刷后的⼭头兀然挺⽴,⼗分明净。
近处的⾼墙边有峭拔的⽵林,茂密的枝叶将⾼墙都遮蔽住了。
⾬后秋意渐浓,池塘边上的⼩草也变得萧条衰败了,然⽽⾼树上的蝉却来了兴致,叫个没完没了。
再往天空望去,有飞掠⽽过的⽩鸟,向池塘看去,有幽⾹四溢、临⽔照镜的荷花。
“时时见”、“细细⾹”,两组叠字的运⽤,为全词增加了欢快的声调。
下⽚前三句是词⼈⾃我形象的写照:⼣阳西下时,“我”拄着藜杖在村边古城旁徐徐漫步。
“徐步”的动作,可见作者悠闲⾃得的⼼境,“斜阳”则⼜为画⾯增添了⼀丝祥和静谧。
原来这所有的愉悦都源⾃“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昨夜天公殷勤下了⼀场好⾬,使得“我”⼜度过了凉爽的⼀天。
此⼆句,看似达观愉悦,背后却包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境⼗分艰难,他的才能⽆从施展,⼼情极度苦闷。
本以为整个世界都跟⾃⼰过不去,不曾想还有天公想到⾃⼰,为他降下“三更⾬”,为他带来⼀⽇的清凉。
因此,这⾥蕴含有词⼈的惊喜与感慨。
同时,这殷勤的三更⾬,也反衬出作者凄凉的处境,反衬出⼈世冷暖。
《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阅读答案1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阅读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深意”和“作用”各2分)《鹧鸪天》阅读答案2鹧鸪天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
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
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醉花阴的原文及翻译醉花阴的原文及翻译《醉花阴》是一种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醉花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清照《醉花阴》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延伸阅读——醉花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其人及其前期诗风2、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清新精美的词作特色。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把握词作内容及其情感难点:体会作者将抽象情思具体化时清新精美的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本文字词内容不难,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但若不将这首词分不同角度去欣赏,很容易将词作的情思落入俗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知识导入)宋词单元,四位词人,两种风格。
婉约:柳永、李清照;豪放:苏轼、辛弃疾。
二、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其词清新精美,富有真情实感,故名噪一时,称“易安体”。
早期生活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北宋,十八岁嫁给情投意合的赵明诚,婚后夫妇二人诗词唱和、共同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颇为舒心适意。
对于此时的李清照来说,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婚姻是她的人生理想。
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中出现些许缺憾。
因此,李清照早年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闺阁生活以及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调清丽、明快。
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剧,生活剧变,境遇孤寂凄苦,因此,李清照后期词作多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和寂寞愁苦,词调凄凉、低沉。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及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练:苏轼《鹧鸪天》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
B.开头两句,由近及远,描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展现出杂乱、缺乏生机的景象。
C.下片前三句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D.本词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的农村小景,表现了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的心境。
16.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15.B16.①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②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③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④俯仰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⑤色彩搭配。
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⑥运用叠词。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由近及远”错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应为由远及近。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译文赏析《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译文赏析《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朝: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古诗简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鉴赏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相关赏析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相关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相关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醉花阴①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醉花阴:创调。
②瑞脑:即龙脑。
一种香料。
③金兽:兽形铜香炉。
④玉枕纱窗:瓷枕纱帐。
瓷白如玉,故美名之。
⑤东篱:指菊圃。
⑥消魂:形容极度愁苦。
翻译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译文】薄雾浓云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兽形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里,半夜里凉气将全身浸透。
黄昏后在东篱边饮酒,菊花的幽香袭满衣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门帘,帘内的人比菊花还瘦。
【评点】这首词写重阳佳节时词人对丈夫的怀念,是一首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别愁。
起首两句写重阳佳节的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消尽。
“愁”字点题,给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随后三句写重阳节晚上词人的情态: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都是离愁使然。
“凉初透”,意境萧疏,给人以凄凉之感。
词人以乐景写哀情,以佳节衬离愁,含蓄蕴藉,手法高妙。
这一片短短五句,将一个思妇愁绪满怀的神态描绘得呼之欲出,堪称妙笔生花。
词的下半部分写词人赏菊的情景。
“东篱”两句,看似飘逸洒脱、陶然自乐,可如此美景,如果只有一人独赏,那就不免反过来让人生愁了,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莫道”三句,来得突兀,三句各成一层,一层紧扣一层:“不消魂”是一处转折,承上启下,使重阳佳节平添一股凄凉之意;结尾“人比黄花瘦”,突出离愁之深重。
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1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古诗简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
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
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赏析/鉴赏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描绘了诗人贬谪黄州时期乡间生活的景象。
以下是诗歌的鉴赏:
上片写景,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开篇,诗人运用远景、近景、仰望、俯瞰、听觉和嗅觉等多角度描绘了环境。
其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下片写诗人游赏的心情和景象。
在“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村舍、古城周围的游赏情景。
而“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表达了诗人因雨后新凉而得的喜悦心情。
整首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贬谪生活中的闲适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诗词意思及赏析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语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等。
2.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3. 竹隐墙:竹子遮掩了围墙。
4. 乱蝉:蝉声杂乱。
5. 衰草:秋天的枯草。
6. 小池塘:指的是作者所居之处的庭院中的小池塘。
7. 翻空:在空中翻飞。
8. 红蕖(qú):荷花的别名。
9. 村舍:村庄的房舍。
10. 古城:古城墙。
11. 杖藜(lí):拄着拐杖。
藜,一种草本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2. 徐步:慢慢地走。
13. 浮生:指人生。
词意赏析:上阕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的景象。
“林断山明竹隐墙”,描绘了树林断裂,山峰显现,竹子遮掩了围墙的画面,展现了山林的幽静。
“乱蝉衰草小池塘”,通过对蝉声、衰草和小池塘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描绘了天空中翻飞的白鸟和池塘中美丽的荷花,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下阕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描述了作者在村舍外、古城旁,拄着拐杖,慢慢漫步在斜阳中的情景,表现了他的悠闲与自在。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是对昨夜三更下雨的感激,因为这场雨让作者在这炎热的夏日中感受到了一丝凉意,也让他意识到人生中的一些美好时光是如此短暂,需要好好珍惜。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词中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被后人广为传颂。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景物描写细致入微:作者通过对林、山、竹、蝉、草、池塘、白鸟、红蕖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夏末秋初的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听雨陆游诗句解释1.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哎呀呀,这说的不就是诗人晚上躺着听那风雨声,然后就梦到自己骑着战马踏过冰河上战场啦!比如说,当你躺在安静的夜里,突然外面下起雨来,你会不会也思绪万千呀,就像陆游那样进入一个奇妙的梦境呢?2.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哇塞,这是说在小楼上听了一整夜的春雨呀,然后想着明天深巷里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这就好像,你在一个温馨的小屋里,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想象着第二天清晨会有怎样清新美好的景象呢。
3. “卧听急雨打芭蕉。
”嘿,这就是躺着听那急促的雨打在芭蕉叶上呀。
好比你在一个夏天的午后,躺在摇椅上,听着那雨水噼里啪啦地打在院子里的芭蕉上,是不是感觉特别惬意呢?4.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这是说听着雨声感觉寒意更浓了,一开门看到地上的落叶好厚呀。
就跟有时候我们在家里听着外面的雨声,等打开门看到满地湿漉漉的落叶那种感觉差不多呢。
5.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哎呀呀,这是说昨夜那么殷勤的下了三更雨,让人生又多得了一天的清凉呢。
这就好像夏天里突然下了一场夜雨,第二天就感觉特别凉爽,心情也跟着变好了呀。
6. “前村深夜里,昨夜一枝开。
”咦,这是说前村在深夜里,昨夜就有一枝花开放啦。
这就好比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突然发现有那么一点不一样,就像那悄然绽放的一枝,让人格外惊喜呢。
7.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这是说怎样才能洗净这些污垢呀,大家都在忍受炎热互相盼望。
就好比在炎热的夏天,我们都盼望着能下场雨来凉快一下呢。
我觉得陆游的诗句真的把听雨这件事描写得特别生动,让我们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和情感,也能让我们对照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共鸣呀!。
浣溪沙,浣溪沙韩淲,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诗词大全浣溪沙,浣溪沙韩淲,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浣溪沙,浣溪沙韩淲,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1 浣溪沙作者:韩淲朝代:宋体裁:词彩笔新题字字香。
雁来时候燕空梁。
芙蓉无处著秋光。
人远山长言外意,曲传书恨醉时妆。
倩谁闲寄水云乡。
浣溪沙,浣溪沙韩淲,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2 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山鬼 <<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凤求凰·琴歌佚名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出自宋代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赏析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词里也是不多见的。
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
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
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
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