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知识点讲义(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讲义——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知识点1 饱和溶液(重点)

1.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目的】探究氯化钠是否可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实验步骤】①常温下向盛有在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②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实验现象;③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注意:玻璃棒搅拌尽量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以不发出声音为准!

【实验现象】如下表

变化。

(2)探究硝酸钾溶解的有关情况

【实验目的】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是否受到温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①常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

②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③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

④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⑤把烧杯中的溶液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易错点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1)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应明确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蔗糖(或KNO3),对蔗糖(或KNO3)来说该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故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由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加入溶质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一般来说,可以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溶液的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如果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通常情况下,一般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降温、加入溶质、蒸发溶剂等方法,变成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增加溶剂等方法,变成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但有反常物质,如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需通过升温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需要通过降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5.结晶

(1)概念: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或蒸发溶剂时,已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2)结晶的方法:结晶有蒸发溶剂结晶和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就是指把在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的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使其析出晶体的过程,即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来,适用于溶解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

②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的量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海水晒盐,就是利用涨潮将海水引进贮水池,待海水澄清后,先引入蒸发池,经过风吹和日晒使水部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结晶池中,继续风吹和日晒,海水就会慢慢变成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晶体就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同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

6.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易错点津】(1)并不是所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些物质如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没有饱和溶液。

【引申拓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

(1)溶液的稀、浓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蔗糖溶液,稀溶液并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

(2)同一种溶质的溶液,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在生活中,饱和溶液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如在粗盐提纯的时候,常用饱和食盐水来清洗蒸发后得到的食盐晶体,以达到精制食盐的目的;又如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制取硫酸后的尾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等。

知识点2 溶解度(重、难点)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固体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了确定标准,人们规定在100g溶剂里。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一定要正确理解!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指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3)溶解度的含义

溶解度是指某物质在某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就是指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引申拓展]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

(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2)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质量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中已经规定100g溶剂,所以溶质和溶剂确定时,固体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溶解性与溶解度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粗略表示,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性的强弱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溶解度是从数量的角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

【易错点津】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如碳酸钙习惯上成为不溶,但仍然有极少量碳酸钙溶解于水中。

【身边的化学】我们知道茶壶永久了,总会有一层棕红色的不易洗掉的茶垢出现,这是因为当我们把茶叶放进茶壶里,冲进开水后,茶叶中几十种成分就会逐渐溶解到水中。所以,水中就有了茶的味道。这几十种成分中,有一种叫做鞣质的物质,它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棕红色物质,这种物质慢慢地在壶壁上生成,久而久之,壶壁上便留下了一层厚厚的茶垢。这个事实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把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写在同以表格中,能准确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具体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