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笔记本Ⅰ第4节52-76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 格式:docx
- 大小:19.80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评析作者:叶万海谈立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3期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笔记本Ⅰ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由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和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的阐述两部分组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严格区分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用“异化劳动”这一范畴生动地概括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但由于其异化逻辑是以先验假设为前提的,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不是唯物主义的。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79-03一、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笔记本Ⅰ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主要由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两部分组成。
(一)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重点分析了工人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
第一,工人同自己创造出来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被自己的创造物(对象化劳动产品)所奴役,具体表现为在产品分配中居于从属地位,产品分配由资本家控制,并不是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产品最多和利润最大为目的,工人生产的越多被剥削的越深,跟改善工人自身生活条件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工人的异化表现为在劳动目的是产品生产和创造滋润,而不是自身。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不仅不能占有劳动产品,反而在产品中丧失自己不断“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第二,工人劳动过程的异化。
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异化思想——一种基于生命哲学视角的解读李然【摘要】“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根除的弊病和隐患。
本文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所蕴含的异化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4种表现形式;其次,指出了异化劳动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生命存在相背离的;最后,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以及种种异化现象对人类生命存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由此指出了当今时代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Alienated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has a very important status in Marx' s work-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because it profoundly reveals the shortcomings of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alienated thought in Alienated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fe Philosophy. Firstly, it describes the four manifesta- tions of alienated labor. Secondly, it points out that alienationof labor, in essence, is the devi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life. Finally,it reveal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life caused by alienated labor and all kinds of alien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Marx' s theory of alienation today.【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4【总页数】5页(P415-419)【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生命哲学;生命存在【作者】李然【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根除的弊病和隐患。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作者:万婷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2期摘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的解放,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得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完成人类解放的结论,并开始着手研究私有制和私有财产,以及如何消灭私有制,使人复归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研究从副本进入原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针对这一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展开与论述,其中,私有财产一节的论述最为丰富。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马克思理论的创立分为不同的阶段,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受黑格尔历史理性影响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而后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认识到物质利益支配世界,思想观点发生了转向,从黑格尔哲学走向了政治经济学。
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经历了从失语到拥有话语的转变,并将经济学运用到他的哲学观点之中。
一、异化劳动的阶级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一节中,马克思展开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以及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并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性。
在马克思对于这一观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十分尖锐,如果以财富为衡量的标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有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差距。
劳动本应是人自给自足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越劳动越贫穷,而资本家的财富却日益累积,劳动与收益成反比,追寻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得知,资本家大量的资本积累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工人作为社会底层,为了满足生活需求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这样一来工人失去了自主性,成为了最廉价的商品,但阶级分化并没有随之消失,反而是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资本的积累越来越雄厚。
在这种阶级分化之下,工人与农民间的区别也消失了,大家都成为了最底层的劳动者,成为了无产阶级。
土地所有者也成为了资本家,持有大量的私有财产,至此,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也就随之产生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直接表现反映在工人与资本家的巨大差异中,工人们生产的产品不再属于自己,生产的产品越多反而越贫穷,而资本家却凭借工人的劳动不断积累私有财产。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摘要: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因果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也为人们所争论,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当中两者的关系似乎矛盾,甚至完全对立,这在人的思想发展当中是很常见的事情。
本文主要依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文本,对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进行梳理,从而得出他在这一时期关于两者关系的论断为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的结论。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因果关系逻辑思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手稿的总称,这部手稿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特有的视角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异化——异化的扬弃”的逻辑线索,论证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他对社会问题的一次重大探索。
在这部手稿中,“异化劳动”是其核心概念,可以说它为理解其它概念乃至整个思想体系提供了一把钥匙,与“异化劳动”相伴随的“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也贯穿了手稿的始终,而“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
”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以及他们关系的理解会对理解整部手稿产生重大意义。
一、异化劳动问题的提出及具体规定《手稿》的内容是建立在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章中提到:“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
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这说明马克思不满意国民经济学家对私有财产的一般意义上的、抽象公式式的解释,而他自己则要立足于现实对私有财产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并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从异化劳动这一事实前提出发分析社会现象,并从四个角度对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
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
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
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
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
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51页)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2012-11-14笔记本Ⅰ第4节第54-76段解读: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革命的起点揭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源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后果,造就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革命批判的逻辑起点。
在第52和53段中有个考察角度的变化:把考察的对象从工人方面转换到非工人方面,并且已经把人的相互异化归结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
这同时意味着马克思探讨的问题,从异化劳动转向了私有财产。
因为工人代表劳动,非工人代表财产;工人是劳动的主体,资本家是财产的主人。
于是涉及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54~57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
第54段: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解读:这里说的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是同一概念:外化劳动=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如果是内在关系,那就是同一关系,就没有异化;所以外在关系就是异己关系、异化关系,外化劳动就是异化劳动。
本段的主题是提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这一命题。
在此,异化劳动是原因/根源,私有财产是产物/结果。
这种因果顺序提到哲学上来说就是:劳动/活动是第一性的东西,而财产/产物是第二性的东西。
可第55段: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解读:这句话的主导成份是说通过前面的分析从异化劳动概念中得到私有财产的概念。
这是马克思回顾总结前面的分析过程,认为前面的分析过程是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中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正因为这样,所以上面才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结论和结果。
可见马克思的分析过程,即从前提到结论的逻辑顺序,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正好相一致。
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即逻辑进展中前提和结论的关系,与现实生活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一致的。
注意主语中的四个同位成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概括地叙述了异化劳动概念中包含的四个环节。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结论产生的过程与原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分析兼论.马克思对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的批判其实是对国民经济学的内在批判,也就是说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内在逻辑的批判,否定国民经济学。
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提出某一个新的理论或借用另一经济学概念,去对国民经济学进行外部的批判。
这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不根本的,只有从其本身出发,最后回到其本身才能够触及根本,做到彻底的批判。
在这里,马克思其实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主张从自身出发最后回到自身。
但同时也发展了其辩证批判的内容,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辩证法在它的“合理形式”上,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国民经济学提出了私有制这个前提,那么马克思就从这个前提出发,指出在现实中与其理论矛盾不相符的地方,进而对私有制进行批判,使得国民经济学分崩离析。
1-10段文本复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从国民经济学本身的前提出发的,属于是内在批判。
采用了国民经济学的语言和规律是第一个前提;将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土地三者间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三者间的互相分离当作第二个前提;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的概念等等当作第三个前提。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内在语言(私有财产、分工竞争等等)指出,工人在现实中降低为了商品,而且是最低贱的商品(是第一个前提的结果);工人的贫困和生产成反比,他越生产反而越贫困(是第二个前提的结果);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本在少数人中积累起来,导致垄断的惊人恢复(是第三个前提的结果);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整个社会就分化为了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得出一个重要概念——异化劳动。
这是贯彻于《手稿》的一个基本概念,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在《手稿》中体现了他对异化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一研究也充分反映出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决定性时期的思想特征。
因而,异化问题成为研究《手稿》时广泛引起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马克思是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理论。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结性批判;二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进行了集中全面的研究。
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又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实际上为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确定了出发点。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中援用国民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经济范畴: 工资、利润、地租, 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从而认清了这个社会的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关系。
对此,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开始又作了总结,(p266一开始)他写道:“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
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
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如果说,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只是大体上或在个别观点上批判了国民经济学,那么,在《笔记本Ⅰ》的第四章中,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阶级立场、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的分析与批判。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作者:庞展鹏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4期摘要: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之后马克思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也是他阐述的中心问题。
本文从异化劳动和外化劳动的概念入手,深入剖析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详细阐释私有财产的出现过程和私有财产的本质,进而得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私有财产;马克思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91-02国民经济学并没有说清楚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它也不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把私有财产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做规律。
”[1](P.50)所以关于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国民经济学中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当中就提出了由于人的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将逐步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无产阶级。
本文试图从区分外化劳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概念入手,进一步阐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
一、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异化”与“外化”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词,异化劳动与外化劳动当然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异化是指行为结果和自身相反对、相疏远。
异化劳动是指人们的劳动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一种外在的压力而不得不从事劳动,当压力一旦解除之时,人们会立即停止这种劳动。
外化是指人的本质力量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出来,并且注入对象产品之中,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外化活动。
外化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产品上看到了对其力量的确认。
黑格尔最早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有深刻的剖析,他把异化解释为人与自己的财产发生了分离。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人将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外化在自己的财产之上时,就有可能因为失去财产而发生自我异化。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一、概述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了异化,即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本身相分离,这种异化导致了劳动者的不自由和受剥削的状态。
同时,马克思也深入探讨了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指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来试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似乎陷入了一个循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而私有财产又进一步加剧了劳动的异化。
这种循环使得我们难以找到一个明确的出路来摆脱资本主义的困境。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手稿》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来探讨马克思如何在早期思想中处理这一理论难点。
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理解,以及他如何试图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马克思的后续理论发展是如何超越这一难点的,从而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视角。
1. 简要介绍马克思及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背景与重要性。
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以及提出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但他的思想起源和早期发展也在其早期的著作中有所体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下的重要文稿,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他的“早期马克思”或“青年马克思”时期。
这部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据了关键位置,因为它标志着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同时也是他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开端。
《手稿》的背景与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步批判,特别是对工人所受剥削的深刻关注。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辨析作者:王彪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要: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其中“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说”两种观点的对立格外引人注目。
但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马克思始终站在人的生命存在与社会存在本体契合的基础上,重视人文弘扬与伦理关怀,认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的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关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的哲学观转变的重要节点,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深入论述了人学思想、生态思想、共产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等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整体的思想观点。
其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是关涉马克思思想主题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马克思国民经济学分析与批判的理论起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如何呈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界曾经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我们在马克思的阐述中似乎看不到马克思对此问题有一以贯之地态度,甚至前后相矛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邏辑理路,甚至陷入了循环论证。
做出这种判断的人通常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过渡时期不成熟的作品,马克思本人在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时遵循的是两条不同的逻辑主线,一条是历史的、经验的分析方式,由此得出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的结论;一条是逻辑的、本质主义的分析方式,由此得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的结论,因此陷入了循环论证。
下面分别对两种主要论断进行分析和评论。
一、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这一论点有非常明确的原文出处:“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马克思此处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来源,即是外化劳动的产物,私有财产只是外化劳动的外在表现,也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家所主张的私有财产观念只是建构在虚构的基础之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第四部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异化这个概念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指从事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对象。
异化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它所表达的是客体统治主体,也就是说是由主体派生出来的本属于,服从于主体的东西在脱离独立主体后反过来支配、统治、奴役主体。
异化思想不自马克思始,最早在霍布士《利维坦》中已露端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主观辩证法甚至将之同劳动联系起来,但将之同现实社会的工人劳动相联系,从而丰富、发展并使之闻名于世的还是马克思的《手稿》中。
黑格尔第一次从哲学上系统地阐述异化,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与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客观化,也即精神向物质的转变。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感性的人,异化产生的原因是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他认为异化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宗教异化,另一类是社会异化,消除异化的方法就是消灭有神的宗教,建立充满爱的宗教。
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是人的劳动,在黑格尔看来,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活着就必须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劳动是目的的,因此劳动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不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劳动之所以会产生异化就在于劳动不是个体的行为,劳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这样写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董璇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异化劳动”,并得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
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据和原因,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物质表现,后来这两者就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一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
事实上,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现实表现出发揭示出了异化劳动的逻辑,并通过异化劳动逻辑去考察了私有财产的运动现象,这是他所独创的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所谓的循环论证。
这一思考方式也昭示了马克思的“科学抽象”和“本质抽象”方法的萌芽。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现实表现;本质规定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弄清楚这个问题对理解整个文本,把握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所体现的精神主旨以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个脉络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对这一关系的表述并不清楚,这与马克思当时思想还不成熟有关,一方面他深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框架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继承着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
然而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找到一个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统一的或者说是结合的思维方式去厘清这种关系,这就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困难。
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中说到,“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111在《手稿》的笔记本I的前三节[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里面,马克思通过研究国民经济收入的三个来源,展现了国民经济的残酷现实。
无论在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的状态、正在增长的状态还是在最富裕的状态,工人的生存状态都是痛苦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外化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
魏强;王文东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2(032)001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看做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并最终在异化劳动的衰亡上产生了理论困惑。
在随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得出了与之相反的正确结论:外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而异化劳动只能是私有财产的结果。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魏强;王文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91
【相关文献】
1.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J], 宋杰
2.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探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J], 张海芳
3.私有财产概念与异化劳动逻辑的关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
个核心问题 [J], 曾瑞明
4.谈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朱民
5.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与劳动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再研究 [J], 张一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On Private Property and Alienation as a Universal Destiny——Interpretation of Notebook Ⅰ(Alienated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作者: 韩小南[1]
作者机构: [1]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44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75-7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异化劳动;非工人异化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马克思对古典国
民经济学的既定事实私有财产进行了批判,这一激进的观点是基于马克思对异化现象批判和反思
基础之上的。
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导致工人的异化劳动,具体表现为: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同
劳动过程相异化、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同他人相异化。
马克思发现,在财产私有这种制度之下,异
化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命运。
只有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入手,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
会主义公有制,才能真正为人的解放奠基经济基础。
2012-11-14笔记本Ⅰ第4节第54-76段解读: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革命的起点揭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源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后果,造就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革命批判的逻辑起点。
在第52和53段中有个考察角度的变化:把考察的对象从工人方面转换到非工人方面,并且已经把人的相互异化归结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
这同时意味着马克思探讨的问题,从异化劳动转向了私有财产。
因为工人代表劳动,非工人代表财产;工人是劳动的主体,资本家是财产的主人。
于是涉及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54~57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
第54段: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解读:这里说的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是同一概念:外化劳动=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如果是内在关系,那就是同一关系,就没有异化;所以外在关系就是异己关系、异化关系,外化劳动就是异化劳动。
本段的主题是提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这一命题。
在此,异化劳动是原因/根源,私有财产是产物/结果。
这种因果顺序提到哲学上来说就是:劳动/活动是第一性的东西,而财产/产物是第二性的东西。
可第55段: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解读:这句话的主导成份是说通过前面的分析从异化劳动概念中得到私有财产的概念。
这是马克思回顾总结前面的分析过程,认为前面的分析过程是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中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正因为这样,所以上面才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结论和结果。
可见马克思的分析过程,即从前提到结论的逻辑顺序,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正好相一致。
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即逻辑进展中前提和结论的关系,与现实生活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一致的。
注意主语中的四个同位成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概括地叙述了异化劳动概念中包含的四个环节。
第56段: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
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解读:这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做进一步的辩证说明。
马克思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得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来的。
从得出的逻辑顺序来说是先有私有财产再有异化劳动,给人的印象好像私有财产是原因(前提),异化劳动是结果(结论)。
马克思予以辩证:但是确切地说,异化劳动是原因,私有财产是结果。
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这一概念的辩证分析:私有财产作为劳动产品不过是工人劳动的对象化;这就等于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私有财产只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即结果。
像这样从人的活动和活动的产物的关系上来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而是哲学上的本原和现象的关系:其中因果问题等于产生问题。
在此马克思又引用宗教神学中的对象化和自我异化来作类比。
认为神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那是一种是实体主义的观点(斯特劳斯);认为神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则是自我意识的观点(如鲍威尔)。
从实体的观点到自我意识的观点,表明人在神面前有了主体性:知道神是人造出来的,而不是相反,认为人是神造出来的。
这一类比再次说明马克思是以人作为本原、作为本体的。
马克思承认后来这种本原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关系。
这就等于了区分本源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区分的原理基于两种不同的原因概念:一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特点是具有相互性,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相对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即互为因果,即相互作用。
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大本大源,本原或本体,其原因具有本源性、绝对性,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绝对的,关系不能颠倒。
从这点可见马克思是承认有终极原因的,换言之马克思也有自己的哲学本体论。
马克思的终极原因概念是与他的哲学前提追问、前提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最终的原因(前提/根据)不可能是现成的某物(有限事物),只能是纯粹的活动(产生过程)。
所密:发现私有财产这个客体事物的主体本质原来是人的活动=异化劳动。
可以说这是马既然是主体人的活动的结果/产物,那么主体人也就可以改变它的存在方式和本质规定。
第57段: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解读:这是从人类历史运动过程上来说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
所谓“私有财产的秘密”,就是这一“客观事物的主体本质”,即私有财产源于人的异化劳动。
这一秘密的暴露,等于人类对自身活动结果即人类的历史有了自我意识。
之所以要到最后和最高阶段才重新暴露出来,也是由于这种历史的自我意识本身就是人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意识到这一点,从必然到自由,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意识到,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为这一“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过程,本身是受人的历史条件即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用实践本体论和历史唯物论把上述秘密暴露出来以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全面关系就是这种情况: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
这等于说,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又是异化劳动得以实现的原因。
这就是上一段末尾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也可以说是上述两种原因概念——终极原因和相互原因——综合的结果:马克思在终极意义上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理解成本体与现象/本原与派生的关系,又在现象层面上把两者理解为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这等于把本原问题、起源问题同历史的运动联系在一起考虑。
前一方面,深入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最终根源,这是辩证法的功劳。
后一方面,看到私有财产又是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这就是历史唯物论的见识了。
黑格尔只做到了前一方面没做到后一方面。
第58~65段: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的新观点带来的政治经济学变革。
第58段解读:指出上述新观点具有巨大的理论解释力。
从标号上看,立即得到阐明的矛盾主要是两个:其一是关于工资和私有财产的存废关系(第60-63段);其二是关于社会解放和工人解放的关系(第64段)。
两者都是由上述结论(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本源关系)进一步得出的有关社会革命的新结论。
第59段解读:批判国民经济学和蒲鲁东有关劳动和财产的观点。
第60-63段解读:讨论工人的工资问题。
核心观点“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
第61段解读:讲到对提高工资的看法。
核心观点是不能克服异化,反而是承认异化。
第62段解读:对“蒲鲁东所要求的工资平等”的看法。
第63段解读:指出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消灭私有财产。
第64段解读:从上述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中得出的第二个政治结论,社会的解放必须通过工人的解放。
第65段解读:从上述结论得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革命的纲领:用劳动和资本的主客关系来解释一切经济范畴。
等于马克思的实体和自我意识;马克思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通过对象化和自我异化以及异化的扬弃,展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
第66-70段:提出两个进一步的理论问题: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财产的关系;私有财产的起源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
第66段:提出有两个需要先行解决的任务。
第67段:(1)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解读:需要先行解决的第一个任务,即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财产的关系。
提出一个与“私有财产”相对立的“真正人的财产”的概念,等于说私有财产不是真正人的财产;然后在这两个对立的财产概念的关系中来规定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就在于它不是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
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把它重新变为真正人的财产。
后面“共产主义”手稿就是要说明怎样从私有财产变到真正人的财产。
第68段:(2)❶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
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❷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❸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
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
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❶解读:提出需要先行解决的第二个任务:“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问题的提法带有形而上学性质,具有历史之谜的特点。
❷解读:把上述问题——所谓历史之谜——变成:私有财产的起源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
就是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看作内在的矛盾统一体,并且把这一矛盾的运动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看。
这一点十分英明和关键,是马克思全新的原创思想:等于辩证的历史观,或历史的辩证法。
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运动的辩证法变成人类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所针对的是主客二分(形而上学)和客体主义(旧唯物主义)。
❸解读:马克思意识到这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思想方法引起的革命变革:“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
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
”这就是通常人们看问题的方法:把私有财产和劳动看成两个彼此外在的东西,一个是属于人的东西(劳动),一个是人之外的东西(财产)。
这就等于把人与物割裂开来,把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了。
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新的提法”,新就新在它通过自我对象化理论把人的劳动和私有财产看作主体和客体的内在矛盾关系。
这样来看财产和劳动,就不过是人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或表现方式:劳动是人的主体存在方式,财产是人的客体存在方式。
这样看私有财产就不是人之外的东西,而是人之内的东西,从而与人的发展和人的本质相关联。
说这种新的提问方式/思想方法“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是因为“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后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研究,就是具体解决这一任务的。
第69段:补入(1)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以及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财产的关系。
解读:这是对第67段提出的第一个任务进行补充说明。
两处表达中都有“私有财产”和“真正人的财产”的对立,其中“真正人的财产”又等于“社会财产”。
但这里说的“社会财产”并不等于我们现在的“国有资产”或一般的“公有财产”。
“私有财产”和“真正人的财产”的根本区分在于:私有财产的特点是主客分离和对立(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与所有者相对立)。
“真正人的财产”则相反:主客同一,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统一,劳动者与所有者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