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原因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98.37 KB
- 文档页数:1
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最佳护理措施。
方法收集60例精神科长期住院且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提示长期住院、卧床、特殊治疗、老年、约束、抗精神病药物、合并躯体疾病及住院环境等为肺部感染发生的高发因素。
结论长期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精神科长期住院肺部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36-023国内文献资料显示,在医院感染中,肺部感染最为常见且病死率最高,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原发病的预后有严重的影响[1]。
为此,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对60例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分析,了解肺部感染发生的各种可能因素,为其治疗预防提供依据,并对临床护理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精神科住院男性患者1196例,其中确诊为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32-78岁,32-59岁22例,60-78岁患者38例,平均年龄63.4岁,住院日数为0.5-5年,平均为3.4年,入院时无肺部感染。
1.2 方法对精神科符合院内感染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院内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日数、瘫痪和长期卧床、约束、特殊治疗、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合并躯体疾病、误吸等因素的关系,并对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将60例精神科医院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可见长期卧床、住院日数、年龄、精神科药物所占的比例最高。
见表1:表1 60例院内肺部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类危险因素感染例数肺部感染发生率(%)瘫痪与长期卧床 42 70住院日数>1年 53 88.3年龄>60岁 38 63.3约束 27 45特殊治疗 8 13.3抗精神病药物 41 68.3躯体疾病 31 51.6误吸 5 8.3环境因素 10 16.73 精神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3.1 年龄因素在本次统计中,老年人(≥60岁)肺部感染率占总人数的63.3%,占较大的比例,这主要与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有关,老年人肺的顺应性下降,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特别是伴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者,由于呼吸功能低下,肺容量较小,咳痰无力,排痰困难,曾加了合并感染的概率[2]。
浅析结核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作者:赵平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2年第06期【摘要】为提高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配合治疗,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特别是探讨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对策,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文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治疗。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治疗效果良好以及取得较好的预期治疗效果。
【关键词】结核病;心理护理肺结核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患者特别是农民对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患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的消极情绪。
结核病曾经长期在我国流行过,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呈逐渐下降趋势,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流动人口增加,工作压力大,环境污染,饮食等方面的影响,结核病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甚至出现年轻化。
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此,作者对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60例结核病患者实施相应心理护理,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60例青年和老年期结核病患者,均符合结核病的诊断标准。
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8岁。
男32例(68%),女28例(32%),50岁以下45人,50岁以上15人。
婚姻状况:未婚10例,在婚5O例。
有家庭传染5例,夫妻之间有2例,在校学生5例,长期在外就餐20例,意外感染38例。
针对上述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明确病情及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专项护理评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护理,以期达到满意效果。
二、护理对策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针对病人性格特点及其工作性质,注意言语技巧,理解患者心态,护理中和患者积极沟通,做到主动、热情,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
鼓励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对疾病的困惑。
2.2病情解释。
为消除患者自卑和无能、无助的心理状态,化解内心矛盾,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同时需要及时告知病情,让患者认识到结核病的特点和可治疗性。
住院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医院感染在精神疾病及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病率均较高[1],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
肺结核分枝杆菌可侵及全身几乎所有的脏器,但以肺部感染最常见。
各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有共同之处。
发热为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且多为长期午后低热,部分病人有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全身毒性症状。
若肺部病灶进展播散时,可有不规则高热,畏寒等,育龄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症状,多为干咳或有少量白色粘液痰,有空洞形成时,痰量增多;合并细菌感染时痰呈脓性且量增多,合并厌氧细菌感染时有大量的脓臭痰;合并支气管表现为刺激性咳嗽。
约1/3-1/2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咯血量不等,多为小量咯血,少数严重者可大量咯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病变累及壁层胸膜时有胸痛,若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或干酪样肺炎,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则会有呼吸困难症状。
痰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制定化学治疗方案和考核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胸部x线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结核,判断疾病的部位、范围、性质有无空洞或空洞大小,洞壁厚薄等,结核菌素试验用于检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不能检出肺结核病。
我院四病区2012年1月15日至2月20日陆续发生四例新感染肺结核病例,经过全程肺结核化学治疗,现患者全已获临床痊愈,避免了新增病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四病区2011年1月15日至2012年2月20日陆续发生四例新感染肺结核,科主任及时向院领导,院感染科报告并根据指示做出相应处理,老结核病人复查,发现复发及新感染者同时治疗。
共历时200余天,于2012年8月底患者均已获临床痊愈,其均为浸润性肺结核。
2 精神病患者伴肺结核医院感染频发的原因分析2.1传染源 3例慢性临床痊愈肺结核患者抵抗力下降,患者病灶类成活的结核分枝杆菌再度活跃、繁殖而播菌未能及时筛查到2.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
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32-01【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中心结核病区的15例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分析。
结果: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程长、体质差,病人的精神症状对其躯体疾病的治疗、护理及康复均有影响。
结论: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以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减少病人痛苦。
【关键词】精神病;肺结核;护理精神病住院患者合并肺结核多数为年老、体弱、长期住院患者。
由于患者长期住院无家人照顾,生活质量差,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是合并感染肺结核的主要原因。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15例精神病合并肺结核病人,我们在抗精神病及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中心精神病科共收治各类精神病人708人,合并肺结核者15人,发生率为2%。
其中,男病人10例,女病人5例。
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纳差、嗽咳、乏力、精神委靡,且普遍消瘦。
所有病例经胸部x线摄片、痰苗检查等确定合并结核病。
其中经三次痰菌检查阳性者8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5例,浸润型肺结核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
病程10年以下10例,10年以上5例。
抗精治疗12例,转院治疗3例。
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
2、护理方法2.1 饮食护理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由于长期生活无规律,营养状况往往较差。
而一般精神病医院病人的饮食主要都是集体调配统一供给,很难满足病人较高的营养需求。
为解决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我们鼓励病人多进食,少量多餐。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增加自身抵抗力。
有条件的则指导家属负责调配及送餐。
病人在康复阶段饮食量会逐渐增加,食品的调配要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增进病人体质,加速康复。
结核病发病影响因素与防控策略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简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除指甲和毛发外,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80~90%)。
我们常讲的结核一般多指肺结核,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肺结核患者在谈话、咳嗽时从呼吸道排出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核,飞沫核进入健康人体的呼吸道即可能引起结核感染。
活动性肺结核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轻重程度不一,20%的病人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肺结核病人一般有长期或较长期的低热,并常常伴有疲乏、无力、盗汗、消瘦等慢性结核中毒症状及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
一、结核病简史与流行现状结核病并不是一个新的病种,可谓历经万年之久。
早在公元前1万年前石器时代的人脊椎骨上,专家就发现有结核病变;在公元前3200-510年埃及时代的木乃伊上,也发现了有脊椎结核病变;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女尸上也发现患有肺结核。
长期以来,虽然大家都认识到结核病的存在,但是一直到了1882年的3月24日,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1843-1910)才发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他也因此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他说过:“结核病对人类的危害,即使是那些最可怕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也应列于其后。
”据他统计,当时每7个人就有一个人会死于结核病。
为了纪念他对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并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每年的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约17亿,占全人群的1/4左右。
2018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全球平均结核病发病率为130/10万,成年男性患者占全部新发患者的57%,小于15岁的儿童患者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分别占新发患者的11%和8.6%。
引起肺结核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引起肺结核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以影响肺部和其他身体部位。
虽然肺结核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得到控制和治愈,但是长期的治疗过程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上的不稳定和抑郁,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重视,对维护其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引起肺结核患者抑郁的因素1. 心理负担: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需要服用长期抗生素并接受持续的监测和治疗,这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同时,因为肺结核是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感到社交和就业方面的压力。
2. 经济压力:肺结核治疗需要较长时间,而药物和治疗费用较高,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经济压力和焦虑。
3. 内分泌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对患者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常见的抑郁症状可能会发生。
4. 治疗副作用:肺结核药物可能会引起的副作用包括肝损伤、胃肠道不适、头晕、失眠等,患者受到的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措施1. 心理干预:护士可以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帮助他们缓解心理负担和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护士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如咨询、认知行为疗法、艺术治疗等,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和抑郁情绪。
2. 经济援助:护士可以协助患者申请有关的经济和社会救助,让患者安心地接受治疗而不必担心经济负担。
此外,护士还应该对患者进行经济问题的指导,帮助患者找到更好的经济解决方案。
3. 管理治疗副作用:护士应该充分了解肺结核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及时告知患者并指导他们如何管理和减轻其肯定的生理反应。
此外,护士还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治疗剂量和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
4. 正确引导患者的社交活动:护士应该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教育,正确引导他们的社交活动,以降低继发感染的实际风险。
同时,护士还可以与治疗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关爱。
总之,对于肺结核患者而言,抑郁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肺结核患者的社区护理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疾病之一,自1996年起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
根据国家政策,多数肺结核病人采取不住院,在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免费全程督导治疗。
在不住院条件下,要取得化疗成功,除了需要正确的诊断与合理的化疗方案,更需要病人严格遵从医嘱,在治疗过程中坚持规律用药,完成规定疗程,这是肺结核治疗成功的关键。
为寻求有效提高肺结核病人遵医率的对策与方法,对肺结核病人进行了社区护理干预。
1 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上门服务、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电访、网上咨询、与患者家属沟通等方法、开设知识讲座等方法,对每个患者都实施为期6个月的社区护理。
2 护理2.1一般护理:最好为患者准备一问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舒适洁净的单间。
房间要经常消毒:每日早晚开窗通风1小时;家具、地面、卫生问经常用消毒液擦拭。
患者的生活用品单独使用;寝具要常放阳光下曝晒;食具、茶具、衣物定期消毒,口罩要每天消毒,开水煮l0—15分钟。
和患者接触的家属,要戴口罩,护理患者后要认真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另外,家属需要定期查胸片,以早发现、早治疗。
指导健康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对着人咳嗽、喷嚏、大声谈笑;痰液吐在纸内或密闭的盒内,烧毁;去公共场所戴口罩或尽量不去。
2.2用药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反复讲解肺结核经正规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但它需要一定过程。
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患者能够按时、规律的用药。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所服抗结核药的剂量、用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异烟肼会引起周围神经炎;利福平有胃肠反应;乙胺丁醇有球后视神经炎;链霉素易产生听力和肾损害。
此外,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要注意服药过程中有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时复查肝、肾功能、胸片等,到期未检查的患者,适时的给予提醒和解释。
指导如出现反应,及时汇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浅谈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摘要】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规范化,国家制定了控制肺结核的规划,有了统一的化疗方案,又有充足的药品供应,使肺结核的治愈率越来越高。
但是,治疗肺结核病仍然需要长达半年以上的时间,还是相当慢长的过程,病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肺结核病人的整体护理中,显得尤其重要。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重要组成部分,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病人的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209-02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
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
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
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或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其中尤以是涂阳肺结核的传染性为强。
2.传播途径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形成以单个结核菌为核心的飞沫核悬浮于空气中,从而感染新的宿主。
3.易感人群糖尿病、矽肺、肿瘤、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皮质激素者易伴发结核病,生活贫困、居住条件差、以及营养不良是经济落后社会中人群结核病高发的原因。
4.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咳嗽:咳痰、咯血。
胸痛:呼吸困难。
结核性变态反应:总之,肺结核并无非常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如伴有免疫抑制状态,临床表现很不典型,起病和临床经过隐匿;或者急性起病,症状危重,且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误诊。
肺结核合并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倘若诊断延误、治疗不当,容易反复,肺组织及支气管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呼吸系统防御功能降低,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
又因肺结核患者营养情况差、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加之结核病造成的某种程度的免疫机制损害,因而容易合并细菌和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
随着全球结核病高发及耐药、耐多药结核越来越多,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结核合并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感染率逐年上升,肺结核合并感染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1 影响因素1.1肺结核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1.1.1老年人由于免疫器官逐渐衰老,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减低,致免疫功能紊乱。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气管炎症又使气道反应性增高,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1.1.2重症肺结核患者体质差,免疫力低,肺脏损害严重,容易继发肺部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严重与否与基础病变和机体抵抗力有关,并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病程的迁延而加重。
如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属于肺结核的晚期类型,大多趋向于高龄和合并有慢性疾病。
在较长的病程中,肺组织经过反复的破坏、修补、纤维化,使肺功能遭受严重损害,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1.1.3肺结核发生合并症时更易感染,如肺气肿、肺心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本身淤血、缺氧,呼吸道防御机能降低;糖尿病时中性粒细胞趋化障碍;咯血、颅脑疾病使机体局部和全身抵抗力减弱。
1.1.4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肺结核患者长期联合用药,可使多种细菌受到抑制,长期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可达 3.9%。
当合并肺部感染、咯血、呼吸衰竭时,抗生素的使用可进一步引起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尤其是长期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者。
1.2影响抗感染治疗效果的因素1.2.1肺结核与肺部感染有许多共同之处,延误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1.2.2大部分患者在院前接受过抗感染治疗。
由于感染比较严重,合并多种细菌感染或多重感染,同时有耐药菌产生。
肺结核护理问题及措施引言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大量人口。
它主要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在不恰当的治疗或护理下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是死亡。
因此,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肺结核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问题1:感染控制不足肺结核病患者是传染源,其呼吸道分泌物中携带着结核分枝杆菌。
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易导致感染传播。
下面是解决感染控制问题的几个有效措施:•隔离:将肺结核患者隔离在单独的房间中,使用负压隔离室或个人防护设备,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定期进行手卫生,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戴口罩:患者在与他人接触时应戴口罩,以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
•频繁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结核菌的浓度。
问题2:治疗依从性低肺结核的治疗需要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通常需要持续6个月以上。
然而,许多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坚持治疗,这会导致抗药性病菌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
以下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建议和措施:•教育:给患者和家属提供肺结核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治疗方案以及不遵守治疗的后果等,以增强他们的治疗意识。
•支持:建立患者支持小组或与其他肺结核患者交流,分享经验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定期随访:定期追踪患者的治疗进展,并开展必要的宣教工作,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
•管理副作用:某些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要及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问题,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问题3:营养不良肺结核患者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情况,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护理措施:•营养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胸围、BMI等指标,以明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食欲情况。
•提供均衡饮食: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安排饮食,包括提供足够的高质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征,因肺结核具有长期性、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于是病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问题。
方法对门诊就诊的130例患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结核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全方位的护理。
结果对于这些心理特征,利用专科医院的特长和扎实的护理技术使患者某些不良心理得到缓解,以达到尽快痊愈。
结论了解肺结核结核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减少疾病的传播,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分析;护理对策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1],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其治疗方面也要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的特点,患者一旦进入角色,开始都会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和愤澫情绪,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实,甚至造成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于是病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很容易使患者产生丧失治愈的信心,因此,开展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是结核病控制工作一项战略措施。
1 资料与方法通过对门诊就诊的130例结核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在42岁,发放调查问卷表的方式,从自卑、恐惧;抑郁、焦虑心理;对结核病的认识程度;诊断认可、怀疑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对结核产生自卑、恐惧心理86例;对结核产生抑郁、焦虑心理59例;对结核病认识不清的108例;对结核病诊断怀疑41例,结合实际对就诊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宣教,使他们了解肺结核病的常规知识、化疗目的和基本要求,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2 护理对策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自卑、恐惧心理我们应该做到尊重、体贴病人,实事求是地将病情及转归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问题,消除其对结核病的错误认识,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就能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耐心地讲解病情,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其坚定战胜疾病的自身信心,主动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8-03-28T16:34:09.2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6期作者:顾迎春[导读] 肺结核患者主要的心理特点为焦虑恐惧,烦躁,孤独,求助,自卑,抑郁等,应根据患者心理特征给予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对策。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50肺结核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结果:经过调查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点为焦虑、恐惧、烦躁、自卑、孤独,求助、抑郁等,主要影响因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不当,对就医环境感到不满意、不适应,社会因素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结论:肺结核患者主要的心理特点为焦虑恐惧,烦躁,孤独,求助,自卑,抑郁等,应根据患者心理特征给予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特点;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293-02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
结核菌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0例肺结核患者心理特点做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对策,效果满意,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7.39±5.62)岁,150例患者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占54人,中专及高中78人、小学水平15人,文盲3人。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2)可以收集患者完整检查和治疗资资料。
(3)符合伦理道德,签署知情同意书。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预防规范及风险防范精神科疾病多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到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
因此,对精神科疾病及早的治疗,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已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常见的精神科的并发症有:一、并发结核精神科病人具有生活懒散、行为退缩,饮食不主动,孤僻、少动等症状,常常导致营养状况下降及机体抵抗力差,所以容易导致并发结核病,如肺结核及肠结核等。
(一)预防规范:根据本地区结核病流行情况、本机构的诊疗条件等,制定本机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并确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计划的实施。
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本机构中结核病感染危险区域、危险场合的界定以及危险级别的确定。
2. 采取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 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设备。
4. 涉及的相关工作人员及其职责。
(二)风险防范:1.开展本机构肺结核感染危险性评估。
2.制定本机构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
3.建立健全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4.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安全防护的技术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5.开展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宣传教育。
二、合并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代谢异物的找器官,也是药物和毒物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由药物引起肝脏组织和功能的改变称为药源性肝病,这在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
(一)预防规范:在精神科用药前需检查肝功能情况,用药时应尽量选择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造成肝功能进一步下降恶化,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一旦发现肝功受损,则应根据受损情况决定是否停药、减少药物剂量以及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二)风险防范:1.药物治疗是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应把药物治疗作为一个潜在的病因。
2.转氨酶水平>2000U/ L,通常提示肝严重损害或肝细胞大面积坏死。
3.轻度转氨酶升高需广泛的鉴别诊断,包括慢性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
如果发现患者有慢性病毒性肝炎,应谨慎使用对肝有毒性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