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强力研读书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强力研读书

【最近有些朋友让我谈读书的技术问题。我其实并没有读过很多书,更不是什么牛人,只是硬着头皮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下如有狂悖之处,还望读者谅解。】

为了能在较短的篇幅内把事情说完,我们不谈怎么读论文,课本及其他任何学术著作,只谈思想类的―闲书‖。这可能也是最多人关心的问题。读这种书显然不是为了涨工资,而是为了长见识。获得见识的最好办法其实不是读书,而是自己去身体力行:你想了解或者批评警察,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去当六个月警察。但读书是获得见识最快的办法。

怎样最有效率地从书中获得见识?本文提倡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姑且称之为―强力研读‖。其实我很想给此文起一个英文标题,叫做Deep Reading,以与最近心理学家们谈论的训练天才的新成果,什么deliberate practice,deep practice,相呼应。

―强力研读‖不追求读书的广度,而追求深度。除此之外,它跟科学训练法有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给融会贯通以至于能够学以致用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

第二,用的时间很少。据说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我真正读书的时间相当有限,平均大概每天少于一小时;只有在最有必要的情况下我才会写读书笔记,可能每周也不到一小时。

第三,不追求读得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其实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追求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

追求把一只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是完成练琴任务。据说,美国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面有一条规矩,说如果谁练习的时候不够慢,以至于被人听出来他练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他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琴,必须立即纠正。

我先举一个例子,Tim Harford 的《卧底经济学》(Undercover Economist),来说明很多人读书不得法。此书在豆瓣有三个版本,其中只有中文版有不算灌水的读者书评。以下我可能要得罪人了:)

豆瓣页面上一共有6篇―热门评论‖,这些评论的作者有什么心得呢?最热的这篇,―子不曰‖的《撕开面皮给你看》,谈到了书中说的星巴克咖啡和超市搞乱价格现象;第二篇的题目就是本书标题,内容不是读书心得,而更象是给书做的广告;第三篇《真实世界经济学》,提到星巴克,然后不知为何开始谈另一本讲经济学的书和自己读经济学读物的过程;第四篇,谈到星巴克,房价,超市定价,和大学生的火车票。读这些书评,似乎《卧底经济学》是一本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小故事的漫谈。

但如果你强力研读,会发现这本书不是纯粹漫无边际的瞎侃。实际上,它几乎是一本现代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写的相当系统而又不拘泥于四平八稳,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一个概念,―稀缺‖。

第一章说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如果市场是完美竞争的,那么人人都只能赚到市场平均利润,干脆把钱直接存银行算了。那些真正赚了大钱的公司靠的不是什么勤奋工作或廉价劳动力,而是对稀缺资源的占有,比如说人无我有的技术,或者干脆是像中国国有电信公司那样人为的垄断。高收入的真正秘密是确保稀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医学界对行医资格有如此之高的要求。

第二章说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赚到钱: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顾客也未必会在你这里花很多钱。你必须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甚至诡计,最典型的办法是对顾客实行区别定价。

第三到第五章说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整个社会有利。然后谈到市场为什么

有时候会失灵。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为了公平,但客观上是促进了稀缺,比如说不让优质小学入学市场化。这几章还向读者普及了过去几十年内经济学关于市场的作用和不起作用的一些研究成果。

第六章指出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力量。消费者并非非买亚马逊的东西不可。(而微软是有一定稀缺力量的,因为Windows 的垄断地位–所以微软用的是本书第二章,在有稀缺力量的情况下怎么尽可能多地赚钱,比如说写一个Windows 卖人为造成的高低档搭配的多个版本。)所以亚马逊这类公司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它股票价格–其股票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甚至整个所谓IT 新经济都是如此,新技术并不带来稀缺力量。作者认为整个股市都被高估了(此书出版于金融危机之前,不幸言中)。

第七到第十章是前面理论在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尽管经济学家们普遍不能预测金融危机,但经济学还是有用的,而且真的起到过非常了不起的作用。

如果我们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没有稀缺就不能真正赚钱!但是看看我前面提到的排在前四名的豆瓣书评,我直接搜索,发现竟然没有一篇提到―稀缺‖这个词!如果你只看这四篇书评,你记住的两个字是―咖啡‖。而星巴克怎么卖咖啡,其实是该书中文版前四页说的事情。

如果不强力研读,就算再读15本经济学书也学不会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大堆饭桌上的小段子而已。等到下次听专家说话,感觉还是似曾相识,自己又说不出来。

强力研读的目的是要掌握其一套思维方式。这个世界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令很多人兴奋,迷惑,或愤怒,而大多数人只会在新浪新闻的评论中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如果你强力研读过这方面的书,也许就会指出:第一,这件事其实没什么,我知道比这个更好/更坏/更怪的事;第二,那个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xx 流派,而学术界对这派有很大争议其实他们已经过时了,比如获得xx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xx 理论,就是个更好的理论;第三,我估计此事将会向xx 方向发展。。。我说的不是意淫,实际上《卧底经济学》作者最近的新书,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是个答读者问的短片合集,其中每一篇都是这个套路。有学问跟没学问是很不一样的。

对我而言,强力研读等于做读书笔记。我如果读四本书,其中只有一本会被做笔记,因为做笔记很费时间(比如《卧底经济学》,我就是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做笔记)。好书实在太多了。下面我介绍一下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本来并没有什么规则,但过去几年内我实践总结的结果,发现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作为普遍的规律。

1. 强力研读,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名著,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2.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3.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然后这本书就可以还给图书馆永不再借。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4.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也看到不少这样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意义不大。这种笔记跟语文课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没什么区别,半个小时就可以全写完。流水帐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三个数字来描述一名美女一样无趣。我认为思维导图不是干这个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