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寄黄几复》诗词赏析-----兰州成功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寄黄几度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
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
有《山谷集》传世。
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
”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
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
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首联写两人所居之处相距甚远。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左传》“僖公四年”中楚国使者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一语。
春秋时齐国处于北方近海之地,楚国处于南方近海之地,故一称北海一称南海。
诗人为此诗作跋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德平与四会都为滨海之地,但是一南一北,故诗人把它们比作北海南海,极言相隔之远。
与友人天各一方,诗人不禁“思”从中来。
但山高水阔,要与挚友互通问讯,只能凭借“寄雁传书”,但大雁却“谢不能”,因为“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秋日登府滕王阁饯别序》)大雁也不能飞到衡阳以南的地方,何况四会呢?熔经铸史是黄庭坚在诗歌语言运用上的一个特点,黄庭坚极力倡导语言革新开拓新的诗风,提出打破传统诗歌的语言陈规,广泛开拓诗歌语言的取材范围,他提倡不仅从前人的诗歌中汲取语言材料,而且从诗歌之外的经史子集中提炼诗歌语言。
古诗词:《寄黄几复》原文译文赏析《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想见一作:想得)【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黄几复·黄庭坚》原文与赏析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是山谷寄赠友人的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少年时就同山谷交游,后来又是同科进士,所以两人交谊很深。
诗人曾自跋此诗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起句飘然而来,借典故成语喻两人居处,不经意中显得贴切。
《左传·僖公四年》载楚子传言齐侯,中有“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的话,诗一经化用,就在交代住地的同时,流露出一股海天相隔,南北遥望的怀念之情。
由此自然引出下句的“寄雁传书”之思。
但诗人却来个句中转折,别开生面,拟人于雁,以达讯息不通之痛,说雁儿因为自己只能飞到衡阳回雁峰,无法传书至四会而深表憾意。
谢,谢绝,推辞。
这一联中,“南海”、“北海”是《左传》语,“寄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谢不能”语出《汉书·项籍传》。
以经传散文语言入诗,使律诗具有古朴意味;信手拈来熟典,又以新奇构思出之,这都表现了诗人避熟生新、脱弃凡近的“点铁成金”手法的成功运用。
黄庭坚和黄几复在熙宁九年(1076)一起登科,曾有过京华欢娱、春风得意、诗酒流连的一段生活。
颔联上句就是对这段生活的追忆和怀恋。
下句则写一别十年,江湖流荡,“风波”险恶,每每夜雨空阶,孤灯独对,表达了别后想念的心情。
这一联不用一个动词,全以名词构成,却在工整、流走的对仗、强烈的对照中表现出鲜明的意境,寄寓着友朋间深厚的情谊。
颈联也包含着两个典实。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时,相如“家徒四壁立”,一贫如洗。
诗中就借此颂扬友人身为县令,却具有廉洁奉公、安于贫贱的品质。
下句以“治病”喻指为官行政。
蕲,祈求,“三折肱”,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原意是多次跌断胳膊,多次医治,积累了经验,也就成了好医生。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黄几复》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此时黄庭坚在山东德州德平镇。
黄几复,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当时在广东四会县当县令。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两人一南一北,相隔遥远,海天茫茫;想要托鸿雁传书,却被谢绝了,因为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夜雨思念着你。
这句诗在宋代时就非常有名。
上联追忆往日相聚之乐,桃李、春风点出季节,少年春风得意,知己相见,把酒言欢;下联抒写别后十年相思之深,江湖、夜雨,十年漂泊,每当下雨的夜晚,总是对着孤灯思念你。
桃李、春风、江湖、夜雨、一杯酒、十年灯,诗人黄庭坚精巧地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没有用一个动词,但是六个名词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写出老朋友间十年间的暂聚与久别,漂泊与思念,快意与失望,对比强烈,意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四句诗说的是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黄几复为官清正廉洁,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却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
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
“治病”化用《左传》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
黄庭坚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呢?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在诗人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在荒凉的岭南,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甘肃省兰州成功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程福如值2013年兰州成功高中应届临近高考前夕,忆以前所学黄庭坚赠友读书的绝妙好诗《寄黄几复》,并附自己的解读及相关资料,以此自勉。
【原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
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
【注释】⑴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⑵“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寄黄几复_寄黄几复的诗意及解析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
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寄黄几复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
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诗意: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黄几复黄庭坚(宋代)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你治理国家就像三折肱的良医一样,不需要去请求别人的经验。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
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
鉴赏“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黄庭坚《寄黄几复》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黄庭坚《寄黄几复》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寄黄几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县令。
②蕲:求。
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此处的典故说明黄几复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
21.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3分)22.请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4分)21.黄几复为官清廉、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却不得志、好学不倦。
(作为县令,却家徒四壁,见其清廉;“三折肱”说明他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却屈居蛮荒之地,见其不得志;“读书头已白”见其好学不倦。
每点1分。
)22.运用对比(1分):上句追忆好友相聚之乐,“桃李”芳华、“春风”和暖,对酒畅饮;下句抒写别后的艰辛孤寂,朋友各自流转漂泊,“夜雨”之下、孤“灯”之旁,尽显凄凉(1分)。
抒写了自己的寂寞凄凉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分)(或:名词意象的组合、烘托等手法,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进士出身,曾任国史编修官,新党执政后一再被贬,死于宜州(广西宜山)。
黄几复,名介,字几复,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这时为四会(今属广东)县令。
作者当时在德州德平(今山东德平)。
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我居北海君南海〕形容两人相距遥远。
化用《左传·僖公四年》楚怀王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句意。
,寄雁传书谢不能〔寄雁传书谢不能〕形容书信难通。
相传大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而止,黄几复在衡山之南,所以大雁会谢绝传书。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写昔日欢聚,良辰美景欢快之情;下句写江湖相隔,夜雨独坐的凄凉之意。
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及赏析2篇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想见一作:想得)寄黄几复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1)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2)“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3)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4)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5)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6)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寄黄几复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寄黄几度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
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
有《山谷集》传世。
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
”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
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
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首联写两人所居之处相距甚远。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左传》“僖公四年”中楚国使者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一语。
春秋时齐国处于北方近海之地,楚国处于南方近海之地,故一称北海一称南海。
诗人为此诗作跋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德平与四会都为滨海之地,但是一南一北,故诗人把它们比作北海南海,极言相隔之远。
与友人天各一方,诗人不禁“思”从中来。
但山高水阔,要与挚友互通问讯,只能凭借“寄雁传书”,但大雁却“谢不能”,因为“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秋日登府滕王阁饯别序》)大雁也不能飞到衡阳以南的地方,何况四会呢?熔经铸史是黄庭坚在诗歌语言运用上的一个特点,黄庭坚极力倡导语言革新开拓新的诗风,提出打破传统诗歌的语言陈规,广泛开拓诗歌语言的取材范围,他提倡不仅从前人的诗歌中汲取语言材料,而且从诗歌之外的经史子集中提炼诗歌语言。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原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汇评〕张文潜尝谓余曰:“黄九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是奇语。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初二句为破题,第三第四句为颔联。
大凡颔联皆宜意对。
春风桃李但一杯,而想象无聊,窭空为甚,飘蓬寒雨十年灯之下,未见青云得路之便,其羁孤未遇之叹,具见矣。
其句意亦就境中宣出。
“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皆境也。
昧者不知,直谓境句,谬矣。
(〔宋〕普闻《诗论》)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
五六一顿。
结句与前一样笔法。
山谷兀傲纵横,一气涌现。
然专学之,恐流入空滑,须慎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
三四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五六则狂奴故态矣。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赏析〕本诗自注曰:“乙丑年德平镇作。
”山谷系元丰六年(1083)自太和县移监德州德平镇,据黄子耕《山谷先生年谱》卷七,元丰八年(乙丑年)春夏山谷犹在德平镇。
同据该谱卷一,可知黄几复的去世即在山谷写这首诗三年后。
诗之开头即写得飘逸不凡。
吴汝纶曰:“黄诗起处每飘然而来,亦奇气也。
”首句写二人相隔之远。
山东德州德平镇与广东四会县均是滨海之地,只是南海、北海相距万里。
友人离得太远了,连能传书的大雁也无法到达。
这两句已写到对友人的思念。
“桃李”一联将昔日的友情与十年的艰辛经历凝缩到这两句中。
昔日良辰美景几位友人对花畅饮,而随后是天涯飘泊,独对孤灯,一晃十年。
这一联不用一动词,而创造了独特的意境。
诚如霍松林先生所说:“‘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
”(《宋诗鉴赏辞典》)“持家”一联,前句言其贫穷,家无长物空有四壁,后句意谓黄不愿从官场世故中去求得功名富贵。
寄黄几复赏析黄庭坚诗人黄庭坚非常的崇拜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
其中诗人黄庭坚的这首诗《寄黄几复》,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
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
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黄庭坚的诗词《寄黄几复》赏析《寄黄几复》宋•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是黄庭坚的名句,亦是抒写友谊与人生的佳句。
这两句选用的名词都寻常意象,拆开来看,字字平常,算不上“奇语”;但整体上看,由这些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是非常独特的,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发。
据载,黄几复层与黄庭坚在京城相聚过,不久就分别了,一别十年。
上句所写的即是二人在京城相聚之乐。
当时正值大好春光,二人或促膝长谈,或携手游遍芳丛,或饮酒论文,总之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诗人写当时美景,仅以“桃李春风”四字便一语概括;写相聚之乐,则以“一杯酒”避之,既简洁利落,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此外,“春风”令人联想到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神情,而“一杯酒”则又包含了欢聚时间短暂的意思。
下句抒写别后,兼写自己一生的遭际。
“江湖”一词,容易使人联想到漂泊辗转,同时它又与“庙堂”(朝堂)相对,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带有仕途失意的意味。
“夜雨”,给人的感觉应是凄凉的,容易引起怀人的惆怅之情。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而作者却拈出一个“十年灯”,增加了一种人生沧桑感,暗示流转江湖时间之久,处境之悲凉,思念之深刻。
这两句全由一系列名词组合而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其中的每一个词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此外,上下两句有相互对照的意味:“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短暂”与“漫长”的对照,也是“快意”与“落魄”的对照。
对照之中,深厚的友谊、殷切的思念、人生的感慨都自然呈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也许这就是张耒评为“奇语”的原因。
扩展阅读:黄庭坚的文学造诣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甘肃省兰州成功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程福如值2013年兰州成功高中应届临近高考前夕,忆以前所学黄庭坚赠友读书的绝妙好诗《寄黄几复》,并附自己的解读及相关资料,以此自勉。
【原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
尤长于诗,与并称“”。
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
著有《》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
【注释】⑴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⑵“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寄黄几复》意思|赏析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想见一作:想得)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佚名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
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甘肃省兰州成功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程福如值2013年兰州成功高中应届临近高考前夕,忆以前所学黄庭坚赠友读书的绝妙好诗《寄黄几复》,并附自己的解读及相关资料,以此自勉。
【原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
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
【注释】⑴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⑵‚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⑶‚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⑷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
‛⑸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⑸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赏析】这首诗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当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他的朋友黄介(字几复)任四会(今属广东)知县。
他们都居住在滨海地区。
前句化用《左传》中楚子对齐桓公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
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
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
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
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
诗人想象友人如今已白发萧萧,伴随着他的读书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
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偏居荒蛮之地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
他的诗具有生、新、瘦、硬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典故。
他把古代典籍中的词语经过转化、改造,吸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使诗歌的涵义更加丰富、情致更加含蓄。
因此,他的诗表现出深厚的学养,具有浓郁的书卷气。
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艺术特点。
【资料】‚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
《王直方诗话》云:‚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真奇语。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
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
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任渊说这‚两句皆记忆往时游居之乐‛,看来是弄错了。
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几复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距作此诗刚好十年。
结合诗意来看,黄几复‚同学究出身‛之时,是与作者在京城里相聚过的,紧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
‚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温庭筠不用动词,只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适当的配合,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颇为后人所称道。
欧阳修有意学习,在《送张至秘校归庄》诗里写了‚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一联,终觉其在范围之内,他自己也不满意(参看《诗话总龟》、《存余堂诗话》)。
黄庭坚的这一联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
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
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
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
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
‚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
孟郊《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和下句对照,上句所写,时、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见:时,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开封;景,春风吹拂、桃李盛开;事,友人‚同学究出身‛,把酒欢会;情,则洋溢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
‚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
‚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
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
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这两句,也是相互对照的。
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
‚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
黄庭坚在《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里也说范仲淹‚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
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
其读书声是否还象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
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