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走共同富裕道路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7
2.1 《走共同富裕道路》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内容、范围和实现途径;我国如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教情分析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教学难点:我国如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3.课时安排:3课时。
4.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中的发生巨大变化,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这对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认清现实,初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形成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知道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认同社会主旋律,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共同富裕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2)能力目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知识目标:识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三)学情分析现在的多数学生对国情时事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可能会有一些不到位的或错误的认识。
2.1走向共同富裕道路重要知识点
一、市场经济:
含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比较大。
二、当前我国经济仍需怎样努力:
我国经济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城乡和东西地区协调共同发展,提升国
家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因:
1.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原则:
1.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
生活水平。
2.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同时、同步、同等富裕)
四、国家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共同富裕:
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五、怎样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和途径。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和途径。
三、教学难点:1. 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2. 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1.1 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1.2 阐述共同富裕的意义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2.1 讲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2.2 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政策3. 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3.1 讲解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3.2 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手段4.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4.1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4.2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5.1 讲解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5.2 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的目标和信念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共同富裕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并阐述其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
4. 讨论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种实现方式和手段,并分享给全班。
5.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展望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
2.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3.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4. 青少年如何为共同富裕作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及实现途径。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应对贫富差距,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现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图片:我国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现象。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1 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
2.2 阐述共同富裕的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
3. 分析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3.1 展示数据:我国城乡、区域、收入等方面的差距。
3.2 分析原因:政策、制度、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4. 讲解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4.1 政策层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税收体系。
4.2 社会层面: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青少年如何为共同富裕作贡献5.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2 关注社会民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5.3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
《⾛共同富裕道路》教案.《⾛共同富裕道路》孙店五中李岩2.1《⾛共同富裕道路》教案第⼆课时教学⽬标1、知识与能⼒⽬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2、过程与⽅法⽬标:结合经济⽣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的⼒量。
教学重点: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教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法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疑⾃探1、导⼊新课引导学⽣听歌曲《越来越好》。
这⾸歌反映了改⾰开放以来⼈们⽣活⽔平的提⾼,⼈们正⾛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时⽤邓⼩平语录,引出共同富裕的课题(板书)2、出⽰学习⽬标;知识⽬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能⼒⽬标:结合经济⽣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的⼒量。
3、设疑⾃探——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标,结合教材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提出你⼼中的疑问。
4、⽣设疑,师归纳总结:(1)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2) 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3)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请同学们针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教材40页知识,独⽴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时间5分钟。
(⼆)解疑合探——独学⽽⽆友,则孤陋⽽寡闻1、学⽣针对刚才在⾃探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组讨论。
2、由学⽣⼝头展⽰第⼀题答案,并有学⽣补充。
最后教师出⽰答案(1)共同富裕的内涵:全体⼈民通过⾟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的⽣活⽔平。
(2)教师深度解读:从内容看,它包括物质⽣活、政治⽣活、⽂化⽣活的富裕;从范围看,是全体⼈民和各个地区普遍富裕;实现过程,允许和⿎励⼀部分⼈、⼀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共5篇)第一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课标依据]: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能力目标: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难点:1、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2、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现在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免除杂费和学费了,你知道国家是从哪个地区开始实行这一政策的吗?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呢?”——学生回答“西部地区。
”教师:其实这些年国家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是竭尽所能斥巨资而为之。
比如:投资262亿元建青藏铁路,计划投资403亿建重庆轻轨,以及打算重拳出击,在川、滇西部的横断地区打造世界级的大型水电站群落。
等等……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这些西部的经济增长率每年高于8.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建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呢?——发展西部经济,使东、西部人民共同富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