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毕业论文——论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7.84 MB
- 文档页数:9
契诃夫语言风格谈契诃夫苦恼的语言风格契诃夫语言风格谈《契诃夫苦恼》的语言风格俄国作家契诃夫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短篇小说《苦恼》更是展现了他精湛的语言艺术。
《苦恼》的语言风格朴素而真实,仿佛是生活本身在书页间流淌。
契诃夫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和繁复的句式,而是以简洁、平实的文字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琐碎细节。
这种朴素的语言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
在《苦恼》中,对话的运用尤为出色。
人物之间的对话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通过这些对话,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情绪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例如姚纳与乘客的对话,简单而直接,却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
姚纳满心的苦恼想要倾诉,而乘客们却不耐烦地敷衍,这种对比在简洁的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描写上,契诃夫的笔触细腻入微。
他对环境的描写,如“暮色昏暗。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短短几句,便营造出了一种压抑、寒冷的氛围,与主人公姚纳的心境相得益彰。
对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也十分精准,“他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通过这样的描写,姚纳的愁苦和麻木形象跃然纸上。
契诃夫的语言还充满了讽刺意味。
他以平静的语调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弱点,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思考。
在《苦恼》中,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无人关心,上层人士的冷漠和自私被不动声色地展现出来,这种讽刺不是激烈的批判,而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再者,作品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行文不急不缓,既没有冗长的拖沓,也没有仓促的跳跃。
这种稳定的节奏使得读者能够沉浸在故事中,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苦恼和无奈。
从整体来看,《苦恼》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契诃夫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关怀。
契诃夫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以及戏剧创作契诃夫是19世界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真实地体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俄国现实。
他毫不留情的揭露当时社会的落后于腐败,认真地探寻生活的真谛以及未来的道路,真诚地期盼美好的生活。
他是俄国劳动人民的朋友。
契诃夫在文学创作上是一个优秀的革新家,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的创新,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标签:三个阶段;小说创作;戏剧创作一、契诃夫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契诃夫从事小说创作二十余年,在写作技巧上一丝不苟,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他一直尽他所能,希望开拓短篇小说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潜力。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内容丰富深刻、形式短小精湛的一种独特的短篇小说体裁。
在这种短篇小说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的心理进行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和概括,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
这种小说有强烈的抒情意味,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里的丑恶一面的厌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作家把他对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的褒贬以及作家内心的痛苦和愉悦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中,让读者自己从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认知和体会作品的含义。
(一)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是在80年代,当时年青的契诃夫因为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跟随潮流,以“安东沙·契洪特”、“没有病人的医生”等笔名,写了大量无伤大体的幽默风趣的故事和小品。
在契洪特的某些作品里,尤其是在他描写金钱和权势如何践踏人格,而饱受欺凌的人又不知自重的作品里,年青的作家虽然也在笑,但在他的笑声中饱含了心酸的泪水、惆怅的音调和斥责的感情。
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俄国,人的尊严和人格同样收到了金钱和权势的蹂躏,这使出身卑微、靠劳动谋生的契洪特身上有一种自觉的民主主义作风。
他尊重人的品格,并在自己的优秀幽默作品中一边鞭笞辱没人格的老爷,同时也讽刺了一些被欺辱者的奴隶心理,从而维护了人的自尊。
契诃夫小说风格契诃夫的作品风格安东·巴甫诺维奇·契诃夫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卓有成就的戏剧家,在俄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也是一位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
契诃夫的小说总的说来是短小精悍,自然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清新,语言简洁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且寓意深刻,可谓喜笑怒骂皆在简洁清新的描写中。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然后通过幽默讽刺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契诃夫的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开设食品杂货铺。
他少年时期清贫孤苦的生活,使他饱尝人间的饥饿、寒冷、疲乏、忧患等困顿,这也给了他广泛接触小市民阶层的机会,他深深感受到“小市民”的庸俗自私和冷酷无情等坏习惯,为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从契诃夫小说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来看,幽默和讽刺自始至终贯穿于他创作和生命的全过程,即使是后期的创作风格转化为严肃和冷峻,也不乏幽默的笔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要坚持向妻子讲述幽默的故事。
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讽刺和幽默始终是契诃夫作品的一个基调,既有明快的、又有忧伤的,悲喜交加。
在他的很多小说和戏剧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忧郁和幽默共存并溶为一体的状况,这使他的作品变得更深沉,更富抒情和哲理的韵味。
各具特色的幽默便在其作品中逐一表露出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含泪的笑”。
这使他的作品变得更深沉,更富抒情和哲理的韵味。
因为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因此在80 年代中叶前,他以“安多沙·契洪特”为笔名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但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这是由于他当时自己也被迫于生计的压力,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契诃夫的处女作《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表在幽默杂志《蜻蜓》1880年底10期上。
契诃夫短篇小说的风格特点1.以小见大。
契诃夫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用心去体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小现象揭示其中包含的重大社会问题。
例如:《变色龙》选取了社会生活一个片断—-警察在街头巷尾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通过小事情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正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另外,他擅于从平静的生活中揭示不平静的社会实质.如他的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都通过一些平凡小事反映俄罗斯城市,乡村的贵族、商人、小市民、小官吏和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生活。
从生活中筛选出来的,具有某种意义,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的,勾勒出当时时代的面影,揭示旧社会的本质。
2。
追求客观性.契诃夫能很好地把对生活的感受溶解在客观的描绘中,而又随着生动画面展开,对社会生活各种人物,常常“冷眼旁观”. 例如小说《安纽黛》,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最冷静的客观描述刻画出来的.
3.简练和朴素.《套中人》在结构上,作者便采用了故事里套故事的结构方式。
主要故事情节是以作品中人物亲谈的方式叙述出来的.契诃夫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两个猎人的肖像和性格特征,生动地构画了两个月夜闲谈的环境。
4。
幽默讽刺的手法.《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采取了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以如:写别里科夫的丑态。
说别里科夫的“那张小脸像黄鼠狼的脸”,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等。
有时作者还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如写他白天压得全城人战战兢兢难以入睡。
这些描写都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是虚弱的本质。
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作者:李家杰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8期摘要: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叙述简洁,凝练,富有生动性与形象性,其塑造的人物的个性特色也十分鲜明,本文主要对其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契诃夫短篇小说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契诃夫;短篇小说;语言特色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人们在探讨短篇小说创作的各种问题时,除了莫泊桑,就必然会提到契诃夫。
契诃夫在其24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与剧本,不过,其最为称道的当属短篇小说,契诃夫在一生中大约创作了500篇短篇小说,其善于在篇幅并不大的短篇小说里容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读懂其短篇小说的真实内涵,更好地了解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本文简要地对其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一个总结。
一、朴素精练应当说朴素精练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最主要特点,契诃夫无论是在勾勒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方面,还是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都体现了其语言的朴素精练。
契诃夫经常强调写作一定要朴素自然,他的短篇小说常常使人感到有一种朴素美。
如,在小说《新娘》中,契诃夫形容词都很少使用,但其所描写出来的初春美景十分生动。
他描写由花园联想到田野的情况时写道:“花园里安静,凉快,宁静的黑影躺在地上。
从远远的,远远的什么地方,大概是城外吧,传来青蛙的阁阁声。
现在有5月的气息了,可爱的5月啊!你会深深地呼吸,热切地想着:眼下,不是在这儿,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开始……。
”又如在《带阁楼的房子》中,描绘的夜景也很朴素:“外面安安静静,池塘对岸的村子已经睡熟;那边一点亮光也看不见,只有池塘的水面微的映着惨淡的星光。
《契诃夫短篇小说》(俄罗斯)契诃夫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契诃夫短篇小说》(俄罗斯)契诃夫著,是一部令人瞩目的文学佳作。
契诃夫以其独特的笔触、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犀利的洞察力,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众生相。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与希望。
一、尊重事实,还原真实契诃夫的作品始终尊重事实,以真实的笔触描绘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
在《变色龙》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以一名警察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端。
他写道:“这个世道,说真话没人信,说假话反倒成了真理。
”这句话恰好映射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况。
二、条理清晰,观点独特在《套中人》这篇小说中,契诃夫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人的故事。
他认为,这种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害怕变革,害怕新鲜事物,甚至害怕阳光。
这种观点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使人们意识到,要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就必须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权威。
三、文字犀利,旁征博引在《海鸥》这篇小说中,契诃夫通过主人公索菲亚的遭遇,揭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他犀利地指出:“女人在男人眼里,不是妻子,就是情人,再不然就是母亲。
”这种观点不仅令人深思,也使读者对当时女性的命运产生了同情。
此外,契诃夫还善于旁征博引,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在《海鸥》中,他引用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
”这句话既强调了主人公索菲亚的崇高精神,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四、触类旁通,引发思考在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时,我时常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小公务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他因一次无意中的喷嚏,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小事而紧张、焦虑,甚至失去理智。
契诃夫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不要让琐事困扰我们的生活。
总结《契诃夫短篇小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
契诃夫小说的讽刺与幽默特色作者:郜珂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讽刺文学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夸张手法,这类文学作者往往通过幽默、卑鄙可恶,可悲可叹的事件或者人物来达到批判某种不满的目的,契诃夫的作品在艺术上,不仅继承和发扬普希金、果戈里的现实主义批判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果戈里、谢德林幽默文学传统,并把这两种传统不断结合并加以创新改造。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讽刺幽默文学,契诃夫作为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创作艺术上把这两种形态运用到了极致。
在创作风格上契诃夫的是独具一格的但是从刻画上又那么的平凡、质朴。
契诃夫的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更没有急转直下的剧情,但是小说的人物却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人们的心里,让人笑在脸上疼在心里。
也许这与他契诃夫年少时生活清贫,饱尝人间疾苦有关系,但是没有年少时的经历也许就无法造就契诃夫作品的辉煌。
关键词:讽刺与幽默创作契诃夫一.契诃夫写作艺术的来源契诃夫的作品在艺术上,不仅继承和发扬普希金、果戈里的现实主义批判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果戈里、谢德林幽默文学传统,并把这两种传统不断结合并加以创新改造。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讽刺幽默文学,这一点更多的体现在对“小人物”的描写中。
俄国普希金笔下的《驿站》,果戈里笔下《外套》,屠格涅夫笔下的《木木》等都是描写小人物的作品,但是他们与契科夫作品相比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描写,那些小人物在他们的笔下直接显现了悲惨的命运经历与痛苦的精神压迫。
而契诃夫则是更注重小人物的平常生活的琐事契诃夫年少时生活清贫,饱尝人间疾苦,可以说在年少时期他就是“小市民”中的一员,亲身体会到在残酷统治级下小市民的庸俗世故和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嘴脸。
年少时的经历对人生的影响是最深刻,这也为契诃夫日后创作的题材奠定了基础。
契诃夫的父亲是东正教徒,度东正教近于狂热的虔诚。
在一定成度上造就了契科夫悲天悯人的性格,同时进一步影响着契诃夫的创作题材。
创作特点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
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
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
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
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
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
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闷》、《万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的激烈地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刻画了沙俄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有的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并对“人变庸人”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内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状况(《六号病房》、《库页岛旅行记》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穷也没有被消除(《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农阶级的斗争(《樱桃园》等);还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讨厌(《邻居》、《带狗的女人》等)。
契诃夫短篇小说述评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的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
契诃夫去世一个世纪了,但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众多的小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辉,他的名字也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
契诃夫及其小说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而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
人们不仅阅读它、欣赏它,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研究它。
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对他及其小说的介绍和研究不仅仅在前苏联是个热门,在其它国家亦然,前苏联有“契诃夫学”,而且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大批专门的契诃夫研究者。
关于契诃夫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他“创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丝毫不假作谦逊地肯定说,在技术方面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托马斯·曼认为,“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是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的。
”海明威同样高度评价了小说家契诃夫的艺术:“人们对我说,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之后看她的作品,就好像在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
”而被誉为“英国的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本人对安东·巴甫洛维奇却敬佩得五体投地,她在写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我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
”而在一九二一年写的一篇札记中她写道:“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
”在我国,契诃夫小说译介和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
1907 年吴木寿把日文版的契诃夫的《黑衣修士》译成了中文。
在译文之前所附的短文中吴木寿说:“此篇作者安敦·溪岸霍夫尝喜抉人间之缺点,而描画形容之,以为人间世界,毕竟不可挽救,不可改良,故以极冷淡之目而观察社会之。
试从修辞格角度分析《变色龙》的语言特点作者:刘阳明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4年第10期摘要: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文笔精炼,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深刻。
语言独特、凝练、细腻、深刻。
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作者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格,极大地增强小说的渲染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契诃夫;《变色龙》;修辞角度;语言特点《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代表作,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事件简单,却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格,使语言生动形象,大大增添了文章的讽刺幽默效果,同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活动的展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分析这篇小说所运用的典型的修辞手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体会大师的语言魅力。
修辞格是形象描绘手段,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重要的修辞方法。
“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语言形式。
”[1]修辞格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形象性、生动性,从而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增添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在小说《变色龙》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包括隐喻、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1.隐喻根据事物或现象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性、共同性而转义使用一些词语的现象称为隐喻。
[2]小说题目本身就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段。
变色龙本是一种动物,它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变化和不同的心情而变成不同的保护色。
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
现在多比喻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含贬义。
在俄语中,这个词的含义是“反复无常的人”、“见风使舵的小人”。
作者在这里只是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一只小猎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警官奥楚美洛夫根据小猎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表情与动作。
奥楚美洛夫不断变化的言行与变色龙无异,用变色龙作标题,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鞭挞了警官奥楚美洛夫见风使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