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53.03 KB
  • 文档页数:3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孙樵在文中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副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这是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速迅速。

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没有固定的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看法,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是已知的最早的官报。原件早已失存。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园713年至公元741年)。

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失,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延续。

敦煌进奏院状:

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1900年在莫高窟出土,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它已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以上两种报纸的性质:以这两种报纸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此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差别。属于一种又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与16世纪诞生在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其早诞生大约800年。

定本制度:

“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松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发报。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争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它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和“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过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使得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没维护专制统治。

宋代的“小报”

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它脱离官方新闻发布渠道,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宋代新闻传播。

小报的特点:

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新闻来源复杂;

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

5.时新性强,传播迅速;

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

小报的意义:

小报是利用进奏院的传播系统非法经营的新闻事业,它有自己的采编发行人,经济独立,其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具有某些大众传播性质。

“小报”业务工作处于较原始状态,性质上没有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范畴。

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局面,打破了官方新闻传播体制,揭开中国民办报纸的第一页。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传抄和发行的三个环节:

通政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 2.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

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就是明代“邸报”传抄活动的全过程。

《急选报》(P26):

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

年)前后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因此弥足珍贵。

京报与《京报》

京报(P31):清代的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别称京报。

《京报》(P35):有报头的清代同治以后出现的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它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3)(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月刊。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及少量新闻报道。1821年停刊。

特点:

米怜注意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效果,附会儒学。

文章短小、通俗、生动,对话体论说文。

文体多样。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