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简答题汇总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1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②是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③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④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⑤是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是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⑦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⑧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⑨温带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⑩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自然差异(如试描述郑州和重庆的地理差异?)(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人文差异注意: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屋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原因是冬季降雪较多,坡度大可有效雪水在屋顶保存。
涪陵因地处亚热带地区,所以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
2、华北平原存在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1)问题:水资源短缺或春旱严重(2)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较少,蒸发量增大;春季冬小麦返青,农田需水量大。
(3)影响: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产品下降。
(4)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兴修水利工程,防治水污染等。
3、东北三省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气候湿冷的原因?(1)气候类型: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2)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3)气候冷湿的原因:纬度较高;临近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
4、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②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
③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
⑤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⑥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5、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条件(1)有利条件: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广泛,且土壤肥力高)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②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不利条件:①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②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中国的洪涝主要是雨涝,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
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的扩展资料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
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中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
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中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洪涝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怎么形成的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的持续性高强度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有: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水土流失和崩滑活动剧烈;江河湖泊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等。
防洪防汛培训知识(第一期)一、什么是洪水?我国的洪水有哪几种类型?主要的是哪种?洪水是指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洪水的形成往往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按地区可分为河流洪水、融雪洪水、注川洪水、冰凌洪水、雨雪混全洪水、溃坝洪水等六种。
我国河流的主要洪水大都是暴雨洪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南方一些地区春季也可能发生。
以地区划分,我国中东部地区以暴雨洪水为主,西北部地区多融雪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
'98长江大洪水'和'98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都是由暴雨洪水形成的。
二、如何定量描述洪水?由于暴雨、急剧的融冰化雪、水库垮坝、风暴潮等原因,使得江河、湖泊及海洋的水流增大或水面升高超过了一定限度,威胁着有关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平安或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这种自然现象,一般称为洪水。
定量描述洪水的指标有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洪水过程线、洪水总量〔洪量〕、洪水频率〔或重现期〕等。
洪峰流量是指洪水通过河川某断面的瞬时最大流量值,以立方米每秒〔m3/s〕为单位;洪峰流量相应的最高水位,称为洪峰水位,以米〔m〕为单位。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江河的水位或流量为纵坐标,可以绘出洪水从起涨至峰顶再回落到接近原来状态的整个过程曲线,称为洪水过程线。
一次洪水过程通过河川某断面的流量总和〔水量〕,称之为该次洪水的洪量,常以亿每立方米为单位;水文上也常以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一定时段的水量最大值来比拟洪水的大小,如最大3天、7天、15天、30天、60天等不同时段的洪量。
三、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是如何划分的?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很大的雨。
一般根据24小时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1〕降雨量在50mm~100mm之间,称为暴雨。
〔2〕降雨量在100mm~200mm之间,称为大暴雨。
〔3〕降雨量大于200mm时,称为特大暴雨。
四、我国的暴雨洪水有哪些特点?〔1〕季节性明显,时空分布不均匀。
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南撤过程,夏季我国雨带也南北移动,出现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高二地理水体的运动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东南亚局部地区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温度带和降水量推测,从甲到乙的水平自然植被变化依次是A.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雨林C.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答案】A【解析】回归线以南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以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从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不断发生变化,降水量在1500mm以上为热带雨林带,以下为热带草原带,乙地附近降水量较多,位于亚热带地区,应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故选A。
【2】图示降水低值区内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是①径流季节变化大②流水侵蚀作用强烈③含沙量少,流程短④径流量丰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图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风变化大,受其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是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径流量丰富,但流程较长。
故选C。
【3】图示区域大城市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数量少B.地表崎岖,多山地C.气候比较潮湿D.火山、地震频繁【答案】B【解析】大城市多分布地表平坦广阔的地区,而图示区域多山地,地表崎岖,不利于大城市的建设,所以大城市的数量较少。
故选B。
【考点】该题考查东南亚的植被、气候、城市2.读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修建水库后①河流径流量增加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④旱涝灾害的发生机率减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读图中曲线可知,建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对。
洪峰期水位下降,枯水期水位提高,旱涝灾害减少,④对。
河流径流量、降水量的变化与水库修建无关,①、③错。
所以B对。
A、C、D错。
【2】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及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①植树造林②人工降雨③疏浚河道④退耕还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增加下渗,调节地表径流量减少,降低洪水灾害,①对。
重大自然灾害的种类与危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及生命安全。
现将常见自然灾害重点介绍如下:1洪涝灾害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降雨过度,地势低洼,堤坝等水利设施溃决等,都可以造成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降雨积累过程,可以在一天或数周内形成,为预警和应对留下空间,但是堤坝溃决造成的洪涝灾害可以突然发生,往往难以做到预警。
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容易发生的地区主要在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除了黄河凌汛发生在冬春季外,主要发生在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和夏季。
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洪涝灾害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人口大量迁移及灾民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能增加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危险,引起相应的公共卫生问题。
洪灾易引起饮用水水源污染,造成供水系统的损毁,从而导致灾民的饮用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短期内得不到保障,造成灾区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风险增加,如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甲肝等。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居民被迫离开原居住地;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改变和栖息地变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洪水淹没厕所、粪池、下水道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腐败,蚊蝇等各种媒介孳生,生活和居住环境恶化。
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洪涝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安全问题难以防止。
水灾常伴随阴雨天气,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储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
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化洪灾发生后,大量群众会被临时安置在各安置点,居住环境拥挤,人群密切接触的时机增加,从而造成直接接触传播与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风险加大,如麻疹、流感、肺结核、脑膜炎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着凉易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2024发生洪涝灾害的常见地点有哪些引言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长时间或大量降雨引起的河流、湖泊或水库水位上涨,超过其承载能力,进而造成周边地区大面积的淹水情况。
在2024年,全球各地都可能发生洪涝灾害。
本文将介绍2024年发生洪涝灾害的常见地点。
1. 亚洲1.1 中国中国是一个常年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其著名的洪灾频发地区包括: - 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中国大部分省市,一旦出现强降雨,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 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经中国多个省份,其下游地区在降雨过多或梅雨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 广东省和福建省:这两个省份位于中国南部,受台风的影响比较严重,一旦台风登陆,容易引发强降雨和洪涝灾害。
1.2 孟加拉国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东部,地势低洼,且多数地区都处于三条主要河流的下游地区,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孟加拉国经常经历来自喜马拉雅山融雪及印度地区降雨的洪水。
这些洪水往往导致大面积的淹水,破坏农田和居民住宅。
1.3 印度印度是亚洲最大的民主国家,其部分地区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
洪水主要发生在以下地区: - 孟买市:孟买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位于阿拉伯海沿岸,常年面临洪涝威胁。
- 东北邦:东北邦位于印度东北部,多山地形和季风气候导致该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2. 欧洲2.1 法国法国是欧洲西部发生洪涝灾害的常见地点之一。
其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 塞纳河流域:塞纳河是法国最重要的水域之一,一旦降雨过多,河水容易上涨,造成洪水泛滥。
- 罗讷河流域:罗讷河是法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
在降雨集中的时候,罗讷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2 英国英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以下地区: - 泰晤士河流域: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伦敦等大城市。
降雨过多时,泰晤士河有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 纳福河流域:纳福河是英国北部的一条河流,流经纽卡斯尔等城市。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纳福河流域的低洼地区。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8)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的成因分析魏胜玮 山东省利津县气象局,山东利津 257029摘要 为了加深对黄河中游秋汛的认识,更好地应对秋汛。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2021年9月和中游秋汛为例分析了黄河中游秋汛成因。
通过分析可知,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是极端的秋雨天气所致,导致黄河流域出现罕见的秋季洪水,多站出现同期最大流量。
从黄河流域秋汛来看,受极端暴雨、极端秋汛的影响,导致黄河流域易出现洪水风险,在未来仍然需要做好防洪工作。
关键词 秋汛;黄河中游;洪涝灾害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187-0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我国气候开始逐渐复杂化,出现了大量的极端天气现象,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更加频繁,其中以黄河流域的秋汛现象最具代表性。
受华西秋雨降雨的影响,2021年黄河干流出现了持续高水位、大流量洪水现状,给周边诸多地区带来了洪灾。
各项数据显示,此次秋汛为有史以来的极端。
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2021年黄河流域秋汛带来的影响、黄河流域秋汛的成因以及黄河流域的雨情。
1 2021年黄河流域秋汛带来的影响2021年9月,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达7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较往年数据增加了1.7倍,达到179.0 mm 。
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该时期降水量异常偏多。
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南北部、陕西中部以及山西南部、降水量偏多达3~5倍。
山西、陕西、河南3省的平均降水量达到312.1 mm ,较常年同期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增长倍数约为2.3倍,是中国自1961年以后,3省历史同期增长最高的一次。
其中,山西(310.2 mm )偏多3倍、陕西(396.4 mm )偏多2.3倍、河南(243.6 mm )偏多1.7倍,3省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山西省中南部地区有82县市(约占全省县市的80%)9月以来累计降水量超历史同期极大值,70县市(约占全省市县的69%)超秋季降水历史极大值。
初中地理答题思路1、长江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答题方向:①水量大降水多气候类型②落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类型答案:长江上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长江上游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水流急,河流落差大。
2、刚果河水能丰富的原因?答案:刚果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刚果河从高原流向盆地,水流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黄河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黄河水能主要集中在上中游答案:黄河上游支流多,汇水量大,工农业不发达,水量消耗少,河流水量大;黄河上游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4、黄河中游水能丰富的原因?答案:黄河中游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黄河中游地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水流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5、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答案:澜沧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澜沧江流经高山峡谷,地势起伏大,水流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6、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段(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答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段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河流水量大;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段流经高山峡谷,地势起伏大,水流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7、长江中下游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答题方向:自然原因:①水量大降水多气候类型②通航时间长无结冰期气候类型③水流平稳地势起伏小地形类型④通航里程长河网密布支流众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货物周转量大。
城市人口答案: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长江中下游无结冰现象,通航时间长;长江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支流众多,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货物周转量大。
8、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答案:莱茵河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多且均匀,河流水量大且水位季节变化小;莱茵河无结冰现象,通航时间长;莱茵河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
黄河下游河道改善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黄河下游地区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然而,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减少洪涝灾害,有必要进行河道改善工程,以提高河道的排洪、蓄水能力,确保当地的生活和经济安全。
二、问题分析1. 河道淤积严重:黄河下游地区河道淤积严重,使得河道有效断面变小,导致河水泄洪和排泄能力下降,增大了洪水威胁。
2. 河床变动频繁: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地震频繁和河流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地形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动,影响河道工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 第四以南蓄水能力不足:黄河下游地区并没有足够的水库蓄水能力,导致洪水难以有效调控,增大了洪水灾害的风险。
4. 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的河道淤积、水土流失等现象导致了当地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生态功能的发挥,危害当地的生态均衡。
三、改善工程方案1. 河道疏浚工程对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进行全面的疏浚作业,将河道中的泥沙等淤积物进行有效清理,恢复河道的原有水文地质条件,提高河道水流通畅度和泄洪排涝能力。
此外,疏浚作业也应结合地质勘察结果,保障河道疏浚工程的长期稳定。
2.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对河道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河道两岸的生态修复,以及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于已经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河道,采取河床加固、河床修整等措施,提高河道的受力能力和承载能力。
3. 加固河岸工程利用加固工程和护岸工程等手段,对河道两岸进行维护和加固。
采取生态护岸和岸线生态修复等手段,保护当地的岸线生态环境,防止河岸崩塌和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4. 新建水库工程在黄河下游地区新建足够的水库,提高当地的蓄水能力,以满足当地的灌溉、供水和排洪等需求,有效调控洪水,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在水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确保水库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然灾害复习⼀.⾃然灾害是⾃然界的异常变化作⽤于⼈类社会的产物,并对⼈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影响。
⾃然灾害是⼈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然灾害对⼈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标。
⾃然灾害的类型有:天⽂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象灾害(暴⾬洪涝、⼲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风、⼲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流、⼭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潮等)以及⽣物灾害(农林病⾍草⿏害以及森林⽕灾等)。
⼆.⾃然灾害的发⽣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性和伴⽣性等。
不合理的⼈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然灾害,但⼈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列⼯作,是⼀项必须动员全社会⼒量协调⾏动的系统⼯程。
灾害⾼风险区⼈⼝、资产密度的提⾼,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
然⽽,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
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
我国是世界上⾃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灾害种类多,频度⾼,损失⼤。
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减灾教育,提⾼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研究⼯作,建⽴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程措施;加强⽣态建设;加强灾害保险⼯作。
(⼀)天⽂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
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和耀斑的增多,⿊⼦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磁暴”。
(⼆)⽓象⽓候灾害。
黄河地区主要气候灾害1、黄河和长江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水土流失: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这是自然的主要原因,人类历史上对中下游的破坏也是一些影响。
长江沿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因为南方丘陵地带本来植被就比较好。
洪涝灾害:黄河是有名的地上河,就是河床比很多周围城市都高一截。
黄河的治理关键是治沙,河道内的泥沙导致的。
长江洪水多为季节性降雨导致。
如果你真想研究,查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大坝吧!《不过内幕你懂得,特别是三峡大坝》2、高中地理:有谁记得黄河的上中下游是怎么划分“几”字的?上中下游分别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源地到内蒙古河口为上游,河口到河南孟津为中游,孟津以后为下游。
上游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易泛滥3、黄河中游的气象灾害有什么?答案是B凌汛凌汛是黄河中游特有的一种气象灾难,是地处较高纬度地区河流的特专有水文现象。
黄河属河道自上而下近乎呈“几”字形,在宁夏至内蒙古河段、河南至山东河段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因而黄河凌汛多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河段。
主要是由于受气温、水温、流量与河道形态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其他解释:A:是黄河上游的气象灾害C:是地质灾害,不是气象灾害D:市黄河下游常出现的灾害,不是中游。
4、黄河历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都有哪些?1.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2.东汉至唐末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3.唐末至北宋末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4.金元至明嘉靖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4)黄河地区主要气候灾害扩展资料:黄河洪涝灾害的原因:1、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堤两侧地势低洼,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黄河中游治理措施
黄河中游的主要治理措施:①兴建水库,减轻下游洪涝灾害.②开展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③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堤坝,修筑道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④控制上游地区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使中游平原不断扩大,提高土地利用率.⑤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持续发展.根据题意.故答案为:兴建水库;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开展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堤坝,修筑道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A.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B.防止过度放牧C.加强水资源管理D.禁止乱砍滥伐。
黄河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由于人们对黄河中下游的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水土流失严重,使得黄河泥沙淤积严重。
洪涝的原因,可分为深浅两个原因。
浅者,豆腐渣的防洪措施;深者,环境恶化也。
而高温,谁都知道环境恶化是其根源。
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泥沙淤积,湖容缩小。
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
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的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膨胀,向森林、湖河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0.5℃,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自然因素:
1.黄河流经中国三大地形阶梯,东起青藏高原,西至华北平原,海拔相差大,流速大
2.黄河下游地区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降雨有明
显的季节性,在雨季往往会降雨过于集中综上所诉,黄河流域会经常因为排水不畅而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中下游植被破环严重。
黄河中游途经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带来大量泥沙,致使中下游河床增高。
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黄河入海口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容易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