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的媒体形象呈现以中国青年报_民日报南方周末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6.63 KB
- 文档页数:2
媒体对“80后”的形象呈现作者:赵晓炜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1期【摘要】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作用于这一群体所处的现实世界。
【关键字】妖魔化形象呈现“80后”作为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80后”,从呱呱坠地起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他们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带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他们的个性被媒体不断地挖掘;他们的生活习惯被各媒体专注评论……在不断的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关于这一代人在“拟态环境”下的个性特征被媒体所建构,也因为媒介是大众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拟态环境”下的社会影响力。
一、被“妖魔化”的“80后”为了吸引眼球,有很多媒体制造以“80后”为噱头的报道。
在《南方报业网》上搜索6560篇关于“80后”的报道,其中处在前几页的都是以“80后”为标题的报道,如:江冰解读80后:“生在蜜罐里长在牢笼里”;80后女农民工独立性更强家庭观念更淡;呼和浩特4监犯越狱均系80后;粤悬赏通缉50名命案逃犯“80后”占六成……根据这些新闻,我们似乎感到“8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扶不起的阿斗”。
有关“80后”的负面新闻中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婚姻、犯罪、住房、消费等,试问哪一代没有遇到过此类问题?搜索“80后”关键词,会出现诸如:心理不健康、没有责任感、问题多多、犯罪等等,这样的报道误导大众。
媒体有“妖魔化”“80后”的倾向,从近几年热播的两部电视剧《奋斗》、《蜗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8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
《奋斗》中几个主角,导演将他们塑造成了享乐的一代,剧中大部分情节并没有主人公奋斗的经历,而是一群衣食无忧的年轻人在恋爱的经历。
叙事角度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作者:刘任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特征,发现两者叙事特点均包含人文人情、个性化和生动化细节等,并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了两者的区别,叙事内容不同和叙事角度不同,毕竟这两家报纸的媒介性质和报道理念是不同的,因此才会在特稿的叙事处理上有所区别。
关键词:叙事;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新闻特稿[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2引言我国随着新闻产业的改革发展,外国的新闻业务实践也进入了我国,特稿这种载体不仅仅只局限于单一的报道形式,它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发展中。
今时今日,中国特稿的出现更加适应我国新闻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因此成为了《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知名媒体从业者努力学习、效仿、创新的报道产物。
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叙事特点《南方周末》在面对我国转型的加速时期,认识到其中的复杂决定以每期4个版来报道同一个素材,采取专题式报道。
自2002年起,南方周末开始刊登了一系列的优质都市特稿,如《办公室政治》、《保卫湿地战》等。
南方周末在2003年的时候尝试拓展创作素材,并参考了国外特稿写作模式,陆续发表了《悲情航班MU52106》、《举重冠军之死》等大量的精彩报道。
2005年的时候,《南方周末》“特稿组”正式产量稳定,脱离效仿期,成功诞生了大量的“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既有故事又有意义”的创作。
应该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特稿是从《南方周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本文将试图研究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叙事特点。
(一)人文主义特稿以其故事化的方式、巧妙的细节,无形之中地传播着正能量,读者能够在特稿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解读暗含的精神,是新闻深层价值的呈现。
许多的特稿中都有几个塑造丰富的关键人物,怎样让读者认可这些人物可信度,有理有节,则要求记者进行大量的采写直接引语的描述,以此提高特稿内容的准确性,刻画人物的特征。
《中国青年报》呈现的“90后”形象作者:叶艳芳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2期【摘要】“90后”作为指称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人群,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中,建构着“90后”的媒体形象。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90后”形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关键词】“90后” 《中国青年报》媒体形象新闻报道在建构人群的社会形象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滕伯格通过民意调查发现,当今美国的成年人对青少年的看法相当消极,这一部分是由于当代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过分消极的描写,这些描写夸大了青少年参与犯罪、吸毒、性乱和多种冒险活动的普遍程度(Males,1998)。
①那么,我国媒体是如何报道并建构当下青少年中最活跃的“90后”群体形象的呢?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样本。
一、样本选择《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机关报,在全国数十家青年报中,它是报道“90后”的主要原创媒体,以其为样本考察“90后”形象具有典型性。
二、时段与样本抽取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官方网站——中青在线为新闻搜索平台,抽取 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之间新闻标题中出现“90后”字样的新闻报道,获得总样本564篇,采用系统抽样,分段间隔k=4,取样110份。
三、类目建构说明1、报道内容01社会、02科教、03体育、04军事、05财经、06娱乐、07时政、08文化2、媒体议题01名人新闻、02不良行为或(涉入)刑事犯罪、03婚恋(两性)问题、04校园生活、05成长/创业、06娱乐/消费行为/亚文化、07体育竞技、08人格特质、09参军/军训、10社会公益活动/成人礼3、消息来源类型01“90后”成员、02记者/媒体/作者本身、03官方人士、04专家、05各类咨询机构或科研团队的调查报告、06家长、07教师、08网帖、09、一般社会人士(包括新闻当事人)4、报道立场01肯定、02中立、03否定记者或媒体以赞许、褒奖的语气进行报道,并使用了倾向明显的褒义词,即为肯定立场;客观呈现事实,评价中肯,即为中立立场;若在报道中有明显的贬义词,有意放大与公众无关的负面细节则为否定立场。
NEWS WORLD《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刊于1995年1月6日,其人物报道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2004年6月,《冰点》改名《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
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十版的《冰点·人物》专版,文章大都在2000—3500字之间。
第二块是每周三报纸第十二版的《冰点·特稿》版,该版每期以一整版约8000字的篇幅集中围绕一段时间内被公众普遍关注的人物或者被时代遗忘的人物行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映射社会群像。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曾在《漫话冰点》一文中说过,一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选题得当。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著名人物报道记者从玉华也认为,一篇报道要想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关键在于选题和破题,“一篇好稿子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有选题还要破题,破题就是如何小角度把题切开,这很重要。
”一、关注普通人“稀缺”的特质《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强调报道的平民视角,更多地关注占这个世界99%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把为他们立传画像作为自身的采写理念,在非典型性报道的写作中抨击假恶丑、讴歌真善美。
李大同在《〈冰点〉周刊创刊致读者》中写道:“人物”版的设置,既和本报的传统有联系,也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关。
在当代中国,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不是因为古道热肠,而是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换个时空,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们不能对普通人的喜乐哀怒熟视无睹,他们是我们的邻居、亲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陈卓琼【摘要】近年来,随着传媒业态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和读者产生情感共振,而以“关注普通人为主”的非典型性人物报道却大受欢迎。
从版面及各版内容可以看《人民日报》与《南方周末》的报纸差异。
《人民日报》每周一至周五16个版,周六、周日8个版。
《人民日报》以多视角,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要闻版、经济版、政治·法律·社会版、教育·科技·文化版、国际版、理论版、文艺版、体育版深受各界群众喜爱。
从本周的情况上看,固有的版面以外,例“人民日报特刊--十八大专题报道--”是特别添加的版面,也是本周的一大重点。
版面风格《人民日报》是一份上能直陈国政,下能关注民生,严肃性与平民性交相辉映的主流报纸。
①《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日报,是一家综合性的日报,不同于其他各类专业日报。
因此,准确宣传和解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广泛传播各领域的新信息,反映人民呼声和要求,是其根本任务。
②报纸版面几乎没有广告,或是极少的广告。
而且广告内容比较严谨正式③有严谨庄重科学的版面风格,从实际出发,真实反映祖国建设现状。
有很强的权威性可信性。
④版面采用大标题大栏目,大专题其间标题语言及关键词句亮点突出,给人以大气庄重之感,更加醒目。
新闻图片的大小、标题的字体、字号以及走向都相当稳定,形成简洁大方的整体风格。
⑤在版面编排上,将共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放于首要位置,同时兼顾国内外重要新闻。
处理恰当⑥明快清晰的模块式结构,种类少的标题字体,较为统一的字号,节奏稳定的文字分栏,恰到好处的留白,宽松的栏距,不滥用的色彩。
⑦报纸在每篇占据长栏的文字稿加注黑色反线。
大量反线的应用使得整个版面清晰活泼,又不失必要的文字规范,不易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
⑧当多幅新闻图片大小相间,横竖相配时,有采用对角线形式,也有采用黄金分割形式或重叠式。
图片的穿插编排不仅可以给一个版面着色,也可以使新闻信息借图片的直观效果来表达,既简洁又可以舒展过多的文字造成的阅读疲劳。
从《中国青年报》“未婚妈妈群体”20年报道看媒体报道变迁与伦理问题作者:王晨曦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价值观的逐渐多元化,未婚妈妈群体逐渐增大,此群体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社会变化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
未婚妈妈。
群体人数的增加,还有其媒体形象的变迁及社会、媒体、大众对这一群体看法及包容度的改变。
在此文中,笔者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近20年对“未婚妈妈”群体的28篇报道,试图找出这些变化及背后的伦理问题。
關键词:未婚妈妈;伦理;媒体形象一、未婚妈妈群体现象概况未婚妈妈是指那些没有结婚就已经生育或养育孩子的女性。
随着中国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转型中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的出现,未婚妈妈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在中国,“非婚生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无人提及,即使是到80年代早期,“非婚生育”也是极少发生的“离经叛道”的行为。
但随着价值观的逐渐多元及社会包容度的提高,关于非婚生育的社会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
社会变化与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未婚妈妈”群体人数的增加,还有社会、媒体、大众对这一群体看法及包容度的改变。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近20年对“未婚妈妈”群体的28篇报道,试图找出这些变化及背后的伦理问题。
二、媒体报道变迁(一)未婚妈妈群体媒体形象变化——未婚妈妈媒体形象逐渐正面早期的媒体报道多是观点的呈现,习惯用传统道德观念审视未婚妈妈群体。
在进行人物选择时,也倾向于被动怀孕的底层未婚妈妈。
但是从其他类型的报道看,媒体开始用客观和尝试理解的态度对待未婚妈妈群体。
在2002年的报道《吉林:独身女性可生育子女》中提到“有人不想结婚,但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虽是极少数,但也要尊重这部分人的生育权。
人的生育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是先于国家、法律的权利。
”同年的报道《未婚妈妈:对待边缘群体的开放心态》直接呼吁社会大众对未婚妈妈群体持包容开放的态度。
这说明媒体在早期已经有了引导社会包容与理解未婚妈妈群体的趋势。
主流舆论年轻态“破圈”的路径探析发布时间:2022-04-26T15:56:12.41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月第1期作者:孟素芳[导读] 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孟素芳长城新媒体集团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作为扎根网络的“原住民”,以80后、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分流到了各个不同的网络传播平台,呈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特点。
怎样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年轻人的引领力?这已成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不得不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环境和年轻人的口味,主流媒体积极做好“年轻态”宣传,不仅要让年轻人“听得见、看得到”,还要“听得进、看得懂”,用“年轻态”创意表达实现主流舆论的“破圈”传播。
一、丰富传播手段,实现产品“破圈”互联网技术影响着当代青年,而青年也推动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繁荣。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青年仍是网民主力军。
研究发现,青年一代更加青睐于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内容轻松活泼的信息产品。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将新闻产品进行不同形式的“加工”,在新闻策划中有选择地适配不同的传播平台,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年轻态”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
人民日报在国庆期间发布了“国庆换军装”“十万只鸽子是借的”等新颖有趣、互动性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推送。
央视“朱广权说段子”以其新颖活泼的风格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内容在微博、微信,甚至哔哩哔哩、抖音上广泛传播,极大地拉近了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主流媒体的亲切感。
长城新媒体作为河北省的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升新时代的年轻化、可视化内容生产力,创新运用年轻人喜爱的RAP说唱等方式,打造富有时代感、年轻态的融媒精品。
《长城视频|Rap说唱,这个谱系超燃!》以手绘、快闪加三维空间的形式,展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青年网民的热捧。
第3卷第16期广电聚焦新时代河南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以《人民«报》(2015年〜2019年)报道为例郭逸群(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摘要: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河南省前进的脚步愈来愈快。
本文探讨《人民日报)(2015年~2019年)建构的新时代河南形象,研究《人民日报》在河南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提出对河南新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的思考,以期更好发挥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纸媒在河南形象塑造与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提升河南形象。
关键词:人民日报;河南形象;媒体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16-0069-02河南形象在河南省的生存、竞争以及发展方面至关重要,而求实求是的新闻宣传是重塑河南形象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2019年中《人民日报》河南报道为研究样本。
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权威性强,不仅引领国内舆论导向,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影响深远。
一、《人民日报》对河南形象的报道分析本研究选取的报道时段为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数据范围为《人民日报》,不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并将搜索结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在2015-2019年间关于河南的新闻报道一共有487篇。
(一)报道总体趋势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关于河南的报道,《人民日报》共发表487篇,日均0.3篇。
其中2016年发表报道最多,共105篇,约占报道总量的22%;2015年发表100篇,约占报道总量的21%;2018年发表98篇,约占报道总量的20%;2019年发表93篇,约占报道总量的19%;2017年发表的最少,共91篇,约占报道总量的19%。
总体上波动幅度不大。
(二)报道主题数据显示,《人民日报》五年间报道的主题大致归类为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教育、法制七方面。
报纸形象广告语一览
报纸形象广告语一览
《北京青年报》————新闻是有分量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创造价值《国际金融报》————资讯创造财富
《南方都市报》————办中国最好的报纸《深圳晚报》————办市民最喜爱的报纸《新闻晨报》————追求最鲜活最实用的新闻《广州日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华商报》————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北京娱乐信报》————新闻一条是一条《星传媒》————娱乐是一种精神
《都市快报》————新力量媒体
《晶报》————阳光媒体,非常新闻
《解放日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新华日报》————追求卓越、与时俱进《东方早报》————影响力至上
《新民周刊》————我们影响主流
《文汇报》————我们因你而精彩
《新民晚报》————读晚报当然读新民晚报《上海星期三》————生活之精彩尽在上海星期三
《钱江晚报》————实力造就美誉
《南方日报》————高度决定影响力
《新京报》————负责报道一切
《南方周末》————老百姓心中有面镜
《生活报》————好人好报好生活
《深圳商报》————百“姓”早茶
《羊城晚报》————真知影响人生
《经济观察报》————理性,建设性
《财经时报》————指点“钱”途
《经济日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要看经济日报
《中国经营报》————发现·传播·共享《劳动午报》————早也报,晚也报,又新又全看午报。
《北京晨报》————看晨报,信息时代醒得早
《每日新报》————报纸还是新的好,报纸还是早的好,新闻早知道。
《今日早报》————今日生活从早晨开始。
70现代交际·2018年16期作者简介:赵慧宇,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传播学新闻方向)。
大众传媒中“空巢青年”标签化形象的传播问题赵慧宇(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130000)摘要:自“空巢青年”出现以来。
媒体的关注度居高不下。
根据各大媒体的报道走向,发现在其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有些偏颇,而缺乏对该群体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描述。
这样的标签导致了其形象的非正常传播,对于在大众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整理归纳。
关键词:大众传媒 空巢青年 标签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70-02所谓“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乡、亲人,过着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
一、“空巢青年”形象的标签化过程1.“空巢青年”形象的生成“空巢青年”最早出现于2008年关于“青年空巢族”的一则报道。
当时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一些即将毕业而又忙于找工作却不能在学校长期居住的大学生。
而从2016年5月6日一部“为空巢青年发声”的心理电影《妄想症》开始,“空巢青年”的生活节奏和正在经历的事业、感情等生活考验,才得到了媒体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此后,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也纷纷聚焦“空巢青年”这一特定群体。
知乎论坛的提问,更是引发了舆论热潮。
网友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参与式热烈的讨论,描述了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
2016年8月25日华龙网记者通过微信和街头采访形式对50位空巢青年进行问卷调查,梳理出十种典型空巢症状,使得在异乡打拼的学子们更是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加剧了紧张的心理。
从2017年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到现在,每年的热度发酵期就是毕业季的到来,因为一些主流媒体的情绪化渲染,使得“空巢青年”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2.“空巢青年”形象的社会问题化随着新媒体的报道,主流媒体也争相报道,引起了大众的足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