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五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第二届世界中联小儿脑瘫诊疗与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论坛会
- 格式:pdf
- 大小:74.79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脑瘫康复的开题报告小儿脑瘫康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特点是运动和姿势障碍。
脑瘫患儿常常面临着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受限等问题,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小儿脑瘫康复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儿脑瘫康复的有效方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减轻患儿及其家庭的负担。
三、研究内容1. 小儿脑瘫康复的现状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分析目前小儿脑瘫康复的现状,包括康复方法、康复机构和康复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2.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探讨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患儿的重要性,包括改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发育、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3. 康复训练的方法与技术介绍目前常用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与技术,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运动疗法等,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4. 康复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和管理小儿脑瘫康复机构,包括机构的规划与设计、人员配置、设备采购等方面的问题。
5. 康复效果的评估与改进分析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评估方法,探讨如何改进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小儿脑瘫康复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康复机构和康复训练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康复训练的经验和教训。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小儿脑瘫康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通过对小儿脑瘫康复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康复机构和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改进康复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小儿脑瘫康复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为康复机构和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提出有效的小儿脑瘫康复方法和技术,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
3. 建立和完善小儿脑瘫康复机构,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2024年度中国残联课题(第二批)指南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日期】2024.06.06•【文号】•【施行日期】2024.06.06•【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残疾人保障正文2024年度中国残联课题(第二批)指南公告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好中国残联八代会工作部署,为编制“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根据《中国残联课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现面向社会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发布本年度第二批中国残联课题指南。
一、研究方向(一)听力语言残疾预防与康复专项课题1.听力筛查、诊断技术及方法研究2.老年听障人群的听力康复技术研究3.听觉能力康复评估与干预方法研究4.特殊病例听力康复策略研究5.听力相关疾病(突聋、眩晕、耳鸣等)治疗策略研究6.儿童(听障、孤独症、发育迟缓、智障、脑瘫等)/成人/老年人言语语言障碍特征研究7.言语治疗与语言康复技术研究8.语言能力康复效果评估方法研究9.0-3岁沟通交流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技术研究10.沟通交流障碍儿童心理及行为特点研究11.沟通交流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研究12.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研究13.听力语言康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14.听力语言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研究15.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运营状态和质量16.听力语言康复服务保障水平与效果(二)视障文化专项课题1.我国图书馆视障阅读推广服务案例研究2.智能技术在图书馆无障碍阅读服务中的应用研究3.视觉障碍人群基础数据调查与特征分析4.博物馆视障文化建设研究5.农村视听残障群体观影需求及服务体系政策措施建议研究6.视障人士提升诗词素养的实践研究(定向委托)(三)残疾人体育专项研究课题1.轮椅冰壶项目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2.残奥冰球项目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3.残奥高山项目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4.残奥越野滑雪及冬季两项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5.残奥单板滑雪综合科研攻关与服务研究6.残疾人辅助训练器材设计研发攻关研究7. 残疾人健身示范点、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的运行模式与管理办法研究(四)残疾人辅助器具专项研究课题1.个人移动辅助器具2.矫形器和假肢3.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4.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5.环境改善和评估辅助器具6.个人医疗及技能训练辅助器具7.家务辅助器具8.家庭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和适配件9.操作物品和器具的辅助器具10.就业和职业培训辅助器具11.休闲娱乐辅助器具12.辅助技术专业学科建设研究13.辅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4.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实施情况调查15.“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模式研究16.辅助器具质量管理质量检测体系建设17.辅助技术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18.辅助器具服务及产品标准化研究19.辅助器具应用效果研究20.辅助器具质量检测设备改良研究21.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操作规范化研究22.辅助器具使用现状及需求研究(五)盲人医疗按摩专项1.中医推拿按动疗法渊源与学理支持研究2.中医推拿按动疗法诊疗方案的优化与评价研究3.中医推拿按动疗法功法研究4.中医推拿、针灸、现代康复等融合治疗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及疗效研究5.推拿结合脊骨-神经医学治疗相关病种的理论基础及疗效研究(六)专门协会专项(定向委托)1.特殊教育学校视力障碍学生教育安置现状及对策研究2.无障碍服务背景下视力障碍学生校园阅读现状与需求满足度研究3.中途失明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推广策略的实践研究4.中国盲人按摩史编制研究5.中国盲人音乐史研究6.新时代融合教育听力残疾学生需求调研7.家庭因素视角下智力障碍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8.基于康复胜任力架构的培智学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现状研究9.京津冀三地智力残疾人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10.南宁市孤独症儿童友好城市项目规划与标准研发11.孤独症人群照护者的生殖健康素养评价及干预措施研究12.后生素JK-21 改善孤独症问题行为的多中心研究13.精康融合行动中服务需求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探讨14.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规范研究二、申报要求及经费资助各专项课题申报要求及经费资助情况详见附件。
一、实训背景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导致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控制障碍、姿势异常、肌肉张力异常等症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我国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水平,我们于2021年8月参加了脑性瘫痪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让我们掌握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评定、临床分型、治疗方案制定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实训内容1. 脑性瘫痪的康复评定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评定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等。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运用量表、观察、询问等方法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康复评定。
2. 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脑性瘫痪根据运动障碍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痉挛型:表现为肌肉紧张、僵硬,运动不灵活。
(2)手足徐动型:表现为肢体动作不协调,肌肉抽搐。
(3)偏瘫型:表现为一侧肢体功能障碍。
(4)截瘫型:表现为双下肢功能障碍。
(5)共济失调型: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
(6)震颤型:表现为肢体震颤。
3. 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案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性瘫痪儿童,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1)物理治疗:通过运动、按摩、牵引等方法,改善肢体功能。
(2)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3)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4)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克服心理障碍。
(5)康复工程:为患者提供辅助器具,提高生活品质。
4. 脑性瘫痪的注意事项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循序渐进:康复治疗过程中,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3)持之以恒: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我们对脑性瘫痪的认识,掌握了康复评定、临床分型、治疗方案制定等基本技能。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小儿脑瘫康复这一重要议题。
在此,我代表我国小儿脑瘫康复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小儿脑瘫康复事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小儿脑瘫康复的历史。
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障碍。
我国脑瘫患者数量庞大,据统计,目前我国脑瘫患者约有200万,每年新增患者约4-5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小儿脑瘫康复工作,将其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脑瘫患者提供免费康复服务。
近年来,我国小儿脑瘫康复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脑瘫康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发展的意见》等,为脑瘫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康复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全国范围内,各级康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康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康复服务网络逐渐覆盖城乡。
3. 康复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脑瘫康复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康复技术不断创新,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矫形器等,为脑瘫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4. 康复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
我国大力培养康复专业人才,提高康复服务质量,为脑瘫康复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然而,我国小儿脑瘫康复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1. 脑瘫患者数量庞大,康复需求与康复资源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 康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康复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3. 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康复专业人才短缺。
4. 康复意识普及程度不高,部分患者和家庭对康复的认识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康复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脑瘫康复事业的投入,提高康复服务能力,确保脑瘫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2. 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小儿神经康复中心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2(033)009【总页数】3页(P1255-1257)【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作者】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作者单位】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小儿最常见和最为严重的运动残疾,是自受孕开始到婴儿期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
该病患病率为1‰~3‰,其中以痉挛型脑瘫为主,占脑瘫患儿的60% ~70%[1]。
我国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报道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平均患病率1.86‰[2]。
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随着国内小儿脑瘫康复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脑瘫患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治疗。
脑瘫治疗方法众多,目前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传统中医疗法、手术疗法等。
但研究证实在众多方法中,运动疗法最为有效[3],能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治疗方法中运动疗法包括Bobath法,Vojta法,引导式教育(Peto),上田法,Rood法,Ayre感觉统合治疗,Temple Fay法,Doman delacato法,运动再学习,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法,物理疗法包括电刺激疗法、水疗法等,传统的康复疗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
各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特点,目前临床上仍以Bobath疗法为主[4]。
1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即应用徒手或借助器械,利用力学原理来改善运动障碍、矫正异常姿势。
它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治疗,更重要的是促进患儿本身主动地进行运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1 Bobath疗法是小儿脑瘫现代康复的重要方法。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是评估儿童脑瘫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潜力的过程。
康复评定旨在确定儿童脑瘫患者当前的功能水平、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以便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
1. 神经系统评估:评估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协调能力等。
2. 运动功能评估:评估儿童的肌力、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等,以确定运动功能的受损程度。
3. 活动和参与评定:评估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个人自理能力、移动能力、社交能力等。
4. 专业评估:由不同专业的康复师进行评估,例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以评估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康复需要。
5. 家庭评定:评估儿童脑瘫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支持资源,以确定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角色和需求。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康复师可以确定儿童脑瘫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康复师还可以根据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潜力和康复评定结果,向家长提供康复建议和指导,帮助儿童脑瘫患者实现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证治
林馨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21)004
【摘要】从发病机理、临床治疗等方面探讨了脑瘫的呀知证治方法。
提出本病病机搂先天胎禀不足,后天脾胃气虚;主要病理为脏腑气血功能受在法为补健脾、益气养血、填精补脑。
治疗宜彩中药、针灸、推拿综合疗法。
【总页数】2页(P6-7)
【作者】林馨
【作者单位】浙江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23
【相关文献】
1.小儿推拿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J], 卢萍;谢红波;李敏
2.小儿脑性瘫痪及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进展学习班通知 [J],
3.小儿推拿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J], 孙贺
4.小儿推拿配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评估 [J], 孙师钢
5.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小儿脑性瘫痪及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进展进学习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