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弃文转行的内因
- 格式:pdf
- 大小:360.61 KB
- 文档页数:5
浅论建国初期周扬对沈从文的关注摘要:建国后第一次文代会,周扬没有邀请沈从文与会,其中郭沫若的因素不容忽视。
但作为同乡的周扬,后来对沈从文的改业及文学创作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其中或可折射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性格,反映他们在时代风云变幻之中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周扬沈从文关系在新一、第一次文代会周扬为何不邀沈从文参加1949年北平解放前后,沈从文因为无法在一夜之间彻底否定自己几十年来的所“思”,精神几欲崩溃。
时为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委的陈沂,通过沈从文给表侄女张以瑛的一封信,了解到沈从文的境况,曾专门致信给时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长的周扬,并附上沈从文的信,建议对沈予以宽大处理,并安排适当的工作。
陈的信全文[1]如下:周扬同志:沈从文的问题,想白羽已同你谈过。
我觉得当着一个党的政策看,沈从文的问题适当处理,将不是沈的个人问题。
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工作,沈有认识和反省。
我感到王芸生尚可去解放区活动,沈从文的罪恶(从政治上看)怕不比王的严重吧!在胜利形势下,我建议对这些人还是宽大一点,从宽大中来争取改造。
附去沈的信,当可窥知一二。
最好有个人代表组织给他谈,并给他一些可以做的事。
继续教书实在是不可能了。
教什么呢?本身就是苦恼。
不知你以为然否?布礼陈沂3月23日给周扬写信的陈沂,与张以瑛的父亲张璋(张兆和的堂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同在博物馆的工作固然寂寞,但人事关系却并非像沈从文最初想象的那样简单易适应。
1955年,他应邀参加了出版总署组织的《白羽、文井同志:转上沈从文给我的一封信给你们看看。
一九(四九)五○年,我同何其芳同志去看过他一次。
那时他的神经病未好。
五一年土改前他来看我一次,我鼓励他下去。
后来又来信说不行,我同周扬同志说,周扬同志说他要王冶秋打电报叫他回来好了。
可是沈从文给王冶秋的信又说得很好,可能是后来回来的。
五二年问我要了二百元还公家的账,大约他替公家买东西,公家不要,我没有问他,他要下就给他了。
去年他老婆生病想进协和,陈翔鹤同志要我替他设法,好像不去不行,我又向陈沂同志替他要了一封介绍信交陈翔鹤同志给他。
走近名家丨沈从文为何“从文”原创舒敬东语言文字报 2019-06-28 16:00 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走近名家39个沈从文于1923年夏天到达北京,时年二十岁。
到达北京的当天,他被一位拉排车的先生拉到北京西河沿的一家客店,他在旅客簿上写下: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著有《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
其实沈从文已经好多年不做学生了。
升入高小的那年,他就告别了学习生涯。
那一年,沈从文十四岁,从此投身行伍,在湘川黔交界地区浪迹了五年。
此次不远千里来北京,他却是为读书而来。
一个当初极度厌恶学堂的人突然渴望读书了。
完成这个转变,沈从文花了五年的时间。
“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
”而当时的北京,还荡漾着五四运动的余波,潋滟的波光给了这个乡下人无限憧憬。
后来,沈从文的愿望便是在北京读书,读书不成便做一个警察。
“从文”这条路,动身之前他倒没想过,其实促使沈从文离开家乡、一意“北漂”的是一场离奇的失恋。
在这场失恋中,沈从文被骗光了家里的一千余元余款。
沈从文在军中的薪饷是每月九元,这千余元无疑是笔巨款。
面对千元巨款的损失,他一时无法接受,只好一走了之,目的地很明确:北京。
但他到了北京,书并没有读成。
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得了个零分,主考官同情他,还破例将两元报名费退还给他。
那时,恰逢北大开放办学,沈从文报考燕大不成,就去北大旁听了。
在旁听的日子里,沈从文开阔了眼界,思想也进入一个新境界。
由沈从文作品《边城》改编的电影剧照一次,“一代怪杰”辜鸿铭走进教室,他身穿湘色小袖绸袍,头戴一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腰系一根蓝色腰带,更妙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而焦黄的辫子!满座学生哄堂大笑,沈从文也不禁诧异。
辜鸿铭却从容不迫地说道:“你们不要笑我这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依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
《沈从文的后半生》:个人的孤舟与时代的长河作者:庄莹张可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12期自20世紀90年代以来,沈从文在文学史中从被遮蔽的“旧作家”转而被学界发现,甚至成为研究热点。
但相关研究较多关注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用“世外桃源”和“风情画”来阐释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和特征,他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语意阐释之中,被提炼、缩小、定型、标签化,反而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遮蔽。
近十年来,“沈从文热”又从学界扩散到日常读者层面,沈从文带着他的故事和情事出现在各类市场书选题中,成为在媒介环境中传播的“沈从文”。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市场行为,在公众视野中获得充分关注的沈从文,只是前半生的沈从文。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自1997年写出关于沈从文的第一篇文章《论沈从文:从一九四九年起》,随后便发表了诸多论文和论著,自认为是“一个在沈从文的世界里低回流连、感触生发的人”。
2014年,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5年,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2018年,《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于上海三联书店再版增订。
《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出版,将对沈从文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空间,并在社会媒介环境中为公众还原了一个更立体、多元和丰富的沈从文。
张新颖并未将沈从文囿于作家、个体、个人经验等传记写作的固有模式,而是通过多层次故事的累加、叠合、融汇,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
这样一种长久的困难压抑了建立关系的自觉意识,进而把这个问题掩盖了起来——如果还没有取消的话。
不过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人,以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坚持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存在。
”时间的开始:个人与时代的张力《沈从文的后半生》起笔于1948年,落笔在沈从文去世的1988年,这40年时间构成了“沈从文的后半生”。
你怎么看沈从文49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放弃小说写作,主要还是环境不好,沈从文在1948年12月31日突然宣布封笔,中止文学创作。
根源在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人郭沫若对沈从文的点名道姓的猛烈批评有关。
沈从文与郭沫若的恩恩怨怨,持续了很多年。
沈从文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用文学艺术构建“人性的神庙”,拒绝加入任何社会团体,出门去搞政治运动。
郭沫若则是政客,长期担任官员,一直主张文学应为政治服务。
,两个人的文学观念不同,对文学作用功能理解不一样,再加上文人相轻的缘故,加上文学成就高下之分,两人关系一直不好,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早在1931年,沈从文就在《论郭沫若》中说:“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和同情。
在小说方面,他应该放弃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
”后来,沈从文又多次重申,郭沫若只能写诗,写杂文,就是不能写小说,因为他“不节制”的文风使他写的小说一无是处。
郭沫若由是深恨沈从文,在不挑食的时期,郭沫若抓住机会,很多次公开在报刊上发文章点名道姓公开批评沈从文。
第一次: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最初批评,系《路边谈话》,该文针对《从现实学习》。
在文章里,沈从文说“对于能变更自己重造自己去适应时代,追求理想,终又因而为愚人一击而毁去的朋友,我充满敬意。
”“毁去”的朋友,指的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闻一多。
郭沫若不认为闻一多为“愚人”所击,而明确指出系“美械凶徒的暗杀”,对于沈从文的相关言论,郭沫若不同意,但还留有余地。
郭沫若在《路边谈话》中不点名批评说:“我最清高,最杰出,最不同乎流俗。
这是新京派教授的又一逻辑。
大学教授亦朝廷命官也,不要忘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沫若文集》第13卷时,郭沫若在“新京派教授”后注释说:“此人指沈从文”。
第二次:1946年12月29日,胡风在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在清华同学会举行辞年晚会上,批评当时文艺界的四种不良倾向,其中第一种倾向是“产生了一种自命清高,但不甘寂寞的人。
论沈从文文学批评方式的流变及原因
方静;王青
【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2008(008)003
【摘要】沈从文自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创作并发表评论,到三四十年代日趋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与社会现实的变化,使他的欣赏心态发生了变换,从而带来了审美趣味的转变,直接导致其批评方式随之发生相应的流变.而沈从文善于感受和体验作品情感内容的敏锐艺术直觉以及他自身创作心境的变更更是导致他批评方式发生明显转变的根本性的深层原因.当现实社会与时代特征作为不可逆转的外界因素给以沈从文无法摆脱的巨大压力、在不可承受生命之重时,晚年的沈从文在无奈之中放弃了他所挚爱的创作与批评,归于平静.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方静;王青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沈从文、老舍和左翼文学关系疏离原因探析 [J], 翟瑞青
2.浅谈孟子的文学批评方式 [J], 熊浚
3.试析沈从文早年“文学认同”形成的原因 [J], 蒋语萱
4.传统批评方式的回归--论网络文学批评再现古代文学批评风貌 [J], 邓煜锟
5.禅宗影响中日古典文学批评方式的比较 [J], 姚友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向理想的迷途:沈从文创作困境探析沈从文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个奇迹,当二十岁那年他从偏僻一隅的湘西向北平挺进时,他可能不会想到此生会以文字为业,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
他更不会想到当初是向北平寻求理想,改变自己蒙昧的生存状态,却最终精神上回归到湘西。
他一生充满变数,从顽童到少年兵,从沉迷于湘西动荡岁月的游子到在北平挣扎的异地青年,从无路可走的外地游子到以笔为武器的著名作家,后来又在文学顶峰时期悄然退出文坛,成就了一个著名的文物研究学者。
在文学方面,他留下了五十多本集子,有数十篇成熟的作品流传下来,尤令人难忘的是他从湘西人生形式中拈出了“生命”尺度对现代文明的拷问,不管你同不同意他的标准,这种大胆的不与主流相黏附的独特思路确实独树一帜。
但是中国大陆解放后对于沈从文在文坛上的努力一直是冷漠和忽视的,直到八十年代,他才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了进步倾向,现代人性,现代文学技巧,与西方文学的呼应因素等等,他身上仿佛是魔术师的箱子,一下子变幻出了数不清的内容来。
在对沈从文表示十足的关注的学界,通过多年对沈从文的解读,终于平静地得出结论:沈从文尚不是伟大的作家,他是最有条件成为现代伟大作家,却囿于其湘西世界理想的偏狭性,与伟大作家失之交臂。
(1)[P28]我们发现沈从文的文学产量是丰富的,他从湘西人生形式中提纯出的人生理想是迷人的;他笔下人生生命风致是令人倾倒的,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感到,沈从文极具特色的文学世界缺少什么让人不能餍足。
我们神迷于他的文学描写,但却不能完全同意他的结论;我们越是沉浸于他那充满楚文化精神的湘西边地文化中,我们越是从理智上不满意他对现代文明的思索与结论。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怎么看沈从文的创作?是什么妨碍了他成为伟大作家?生存的需要与湘西情感资源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观是来源于他的生存需要。
沈从文为什么要创作?可以简而言之是为求“人生”的解答。
当他赤手空拳来到北平,他的大姐夫田真一问他来干什么?他说:“读书”,田真一虽然欣赏这种精神,却对他的前途很为担心忧,北平大学毕业生连连失业,以他这么一个小学生来北平闯天下,结果会怎么样呢?其实田真一真的没明白沈从文的心理,多少年来湘西愚昧的生命被绞杀,优秀的青年抛尸战场,许多“偶然”的事件对生命的吞噬,使沈从文对生命感到困惑,促使他受“‘五四’运动的余波影响来到北平追求知识,实证个人理想的。
沈从文搁笔的深层原因探析摘要: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角度来看,客观形势的严峻是沈从文被动搁笔的外在原因;从独立的学人品质角度看,反对文学沦为政治的工具,坚守文学的自由独立,渴望文学的纯洁,保全自己独立人格的尊严,出现创作资源危机是沈从文主动搁笔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沈从文;搁笔的深层原因;坚守文学的自由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社会的苍黄巨变,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要做出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
驰骋文坛20多年的多产作家沈从文面对社会政治的变化,悄然搁笔转向远离“意识形态”的文物研究,从此一文不名,这给喜爱他的读者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疑惑和遗憾。
作为现代文坛最高产作家之一的沈从文自步上文坛到全国解放总计约出了70多个作品集,而小说集就有50多个,这样一个能写的作家,为何过早终止文学创作,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更和他坚守文学纯洁的信仰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位把文学事业看得异常神圣的作家,他竭力主张作家要坚守人格独立,反对把文学沦为政治的工具。
但从1923年出现革命文的口号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趋势,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文学与政治更为紧密地胶着起来,于是沈从文思想上那种强烈排斥政治干预文学、坚守文学纯洁的信念将他推向一次又一次文学论争之中。
从1927年沈从文第一次表示对把文学作为政治工具的不满开始,他就和处于文坛最前沿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有所背离。
30年代,由沈从文而引起了一场关于“差不多”问题的论争,1936年末到1937年初,沈从文相继发表了《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和《再谈差不多》等文章,对文学创作中的“差不多”现象进行批评:近几年来,如果什么人还有勇气和耐心,肯把大多数新出版的文学书籍和流行杂志翻翻看,就必然得到一个特别印象,觉得大多数青年作家的文章,都“差不多”。
文章内容差不多,所表现的观念差不多……凡事都缺乏系统的中国,到这种非有独创性不能存在的文学作品上,恰恰见出一个圆现象,实在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