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假条(道德讲堂)
- 格式:docx
- 大小:12.26 KB
- 文档页数:1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共利益的维护》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公共利益的概念,明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及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和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观念,他们对公共利益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对于如何处理这种矛盾,他们可能存在困惑和不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出发,深入思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共利益的概念,明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知道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矛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培养他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明白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矛盾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材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矛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1篇一、引言公假,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规定公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享受法定休息时间的制度。
公假法律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的休息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假的定义、种类、法律规定以及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公假的定义公假,又称法定假期,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公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享受的休息时间。
公假包括法定节假日、带薪年假、探亲假、产假、婚假、丧假等。
公假的法律规定旨在保障公民的休息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是对公民辛勤劳动的一种肯定和奖励。
三、公假的种类1. 法定节假日法定节假日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全体公民共同放假的日期。
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
在这些节假日期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职工可以享受相应的休息时间。
2. 带薪年假带薪年假是指职工连续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可以享受的带薪休息时间。
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年,享有带薪年休假5天;连续工作满10年,享有带薪年休假10天;连续工作满20年,享有带薪年休假15天。
3. 探亲假探亲假是指职工因家庭原因,需要到外地探望亲属而享受的假期。
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因工作需要,每年可以享受一次探亲假,假期为20天。
4. 产假产假是指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可以享受的假期。
我国《劳动法》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5. 婚假婚假是指职工因结婚而享受的假期。
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结婚,可以享受3天婚假。
6. 丧假丧假是指职工因直系亲属去世而享受的假期。
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因直系亲属去世,可以享受3天丧假。
四、公假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是我国关于劳动保障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公假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职工享有法定节假日、带薪年假、探亲假、产假、婚假、丧假等。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是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这警示我们( B )①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③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结巩固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