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第3单元《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课件(2)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62
课题:《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课前预习:1.了解邹韬奋及其作品特点。
2.默读课文,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3.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文本解读训练,要求基于文本本身,做到有理有据。
相关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1.理解本篇演讲的内容,把握演讲辞的语言特点。
2.理解作者的革命情怀。
评价任务:1.体会平静的交流与反衬写作手法的运用。
2.体会文章体现出来的革命家所具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介绍演讲的特点。
演讲,就是与听众进行现场交流,不但是理念上的,而且是感情上的,不但在有声语言上,而且还在无声的躯体、姿态、表情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革命者的演讲词。
他就是邹韬奋《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2.作者简介邹韬奋(1895-1944),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
江西余江人。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至苏联参观。
1935年8月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抗日战争开始后获释,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国抗战》等刊物。
皖南事变后,被迫流亡香港,复刊《大众生活》。
日军攻陷香港后,辗转赴广东东江游击区,并于1942年到苏北解放区。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课题:《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1课时)课型:主读课上课时间:2013年5月9日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彭楼中学教师:何若玉韬略终须建新闻,奋飞还待读良书——《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分析】本文是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出狱后在欢迎会上的演讲词。
因为面对全国抗战的大环境,所以是一篇心平气和、平静朴素的低调演讲。
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是演讲词的经典之作。
本文初看通俗易懂,没有可学的东西,从演讲词的角度看实则很有艺术。
这点较难体会,更难以在实际中效仿。
【教学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对本文演讲词有深刻认识,我用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视频导入新课。
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演讲的现场感受,进而对学习本文自然迁移;另一方面也为对比学习《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做积累。
设计“同中求异,一片苍穹各显风采”环节,是为了通过了解闻一多、郭沫若、邹韬奋的不同演讲风格,凸显邹韬奋面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那个特殊时局的演讲特点。
学生对作者知之甚少,所以从几方面对作者进行了介绍和背景补充。
【相关课程标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
2.理解演讲词的内容和特点。
3.理解邹韬奋的人格魅力。
评价任务:1.通过学生汇报、交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2. 根据句子语意能自主设计课文的朗读节奏。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学生能找出文中体现概括分类“可人、可目、可鼻、可人、可用”等词语,理解课文架构。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摘抄本文的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查找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重温风雨如磐1.【指导语】同学们,我们沿着历史的车辙上溯到1946年7月15日。
这天,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主持大会。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3【教学目标】1、把握作品清晰严谨的结构,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朴实畅达的语言风格。
3、掌握演说词的相关知识。
4、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作者】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是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
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中。
【演讲】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
起一种让人信服或明白的作用。
【讲解】读这篇文章,要设身处地,才能充分领悟。
被关在监狱,很长时间里,前途,命运,甚至生命,都在敌人的股掌之间,这是何等痛苦;一旦获得释放,又是何等欢欣。
这是正义人士多方奔走、抗议、营救的结果,这是政治斗争的胜利。
邹先生当然是胜利的英雄,这位英雄所面对的,又是支持、拥护自己的大众。
场面是很热烈的。
前面发言的人,又讲了许多热情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演讲,应该是热情洋溢的。
但是,邹先生却并不显得激动,相反很是平静。
平静的演讲,能够打动听众吗?演讲,就是与听众进行现场交流,不但是理念上的,而且是感情上的,不但在有声语言上,而且还在无声的躯体、姿态、表情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
不论是思想、情感,还是动作,当然是以幅度大的为上。
平静的演讲,以什么取胜呢?这就要说到演讲与文章的不同了。
写文章,无须与读者现场交流;而演讲,则以现场交流为特点,哪怕演讲的内容属于自然科学原理,也有交流的特点。
这一点,我们在郑也夫先生的演讲稿中已经有所领略了。
而这一篇演讲,不是讲自然科学原理的,而是属于政治斗争性质的,直抒胸臆,宣泄自己的感情,是理所当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