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农产品导致社会分工产生商品生产和交换集市城市2.1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形成的条件,城市的发展阶段与原因。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认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3:理解城市化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学习过程: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自主探究: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早期城市分布地区的名称:A ,B ,C ,D ,E ,F 。
(2)据图分析世界上早期城市:从地形和水文条件看,大多分布在上;从纬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半球纬度范围内。
这些地区一般都有肥沃的和便利的,因此,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水平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
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总结:2. 城市的发展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①②③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4、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讨论:请同学们读图 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一、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和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大量人口涌入。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也是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发展1. 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
人口密集和资源集中的城市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市场条件和资源环境,助力经济迅速发展。
2. 社会进步: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同时,城市化也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改善和升级。
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城市化面临的挑战1. 人口压力:城市化带来了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增加,对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 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活动和交通需求,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增加。
城市需要应对空气质量、水污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问题。
3. 社会矛盾: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凸显。
城市中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失业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四、应对城市化挑战的措施1. 完善城市规划: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3. 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4.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6.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难点:1.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2.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探究活动1]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3)阅读课本“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说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探究活动2]图2-1-1和表2-1-1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2-1-1[探究活动3]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点。
资料一:图2-1-2表示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资料二:表2-1-2表示二战以后大城市发展状况年份世界城市人口(亿)城市人口(亿)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 1950 7.34 29.2 1960 10.32 34.2 1970 13.71 37.1 1980 17.64 39.6 1990 22.34 42.6 2000 28.54 46.6资料三:表2-1-3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比较2-1-2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2-1-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年份年份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4.47 53.8 2.87 17.0 1960 5.17 60.5 4.6022.2 1970 6.98 66.6 6.73 25.4 1980 7.98 70.2 9.66 29.2 1990 8.77 72.5 13.57 33.6 20009.5074.419.0439.3[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知识窗“城市热岛”,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课本“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分布,画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1、图表、图片展示法2、学案导学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教案标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发展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过程。
2. 掌握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化的利弊。
3. 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城市发展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过程。
2.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化的利弊。
3.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教材或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城市的发展变化,引发学生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兴趣。
2. 提问: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否经历了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对你生活的影响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城市发展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过程,包括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特点。
2. 分析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等。
3. 探讨城市化的利弊,包括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等好处,以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具体的城市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和利弊。
2.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让学生讨论这些影响的正面和负面效果。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发展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撰写一份关于该城市发展案例的教案,包括影响因素、利弊分析和对策建议。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教案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小论文,包括对城市发展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城市化的展望。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结构的转变的体现。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和方法,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控制。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一个糟糕的城市规划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城市病等问题的出现。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集聚了各种资源和要素,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城市可以通过工业化、商业化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地区的经济增长。
城市化还能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流与交易,提高经济的效益。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使得人们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从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城市居民。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
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多种问题。
资源紧张使得城市面临着供需不平衡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环境污染使得城市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交通拥堵使得城市面临着交通效率低下和能源浪费的问题;社会治安使得城市面临着犯罪率上升和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政策措施和科技创新来解决。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课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
教案编号009 备课人徐进芬使用时间2012-03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概括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化的表现和特点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利用文字材料、数据、图表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和表现及主要标志。
2.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新特点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到城市,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比如说伦敦、旧金山、巴黎等我们虽然没有去过,但从媒体上早就能领略它们的繁华了;而国内的城市我们就更熟悉了,首都北京、昆明、还有我们家乡腾冲。
这些城市大像巴黎小到腾冲都各有特点,那么这些城市史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新课教学】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板书)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看上海市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并思考什么是城市?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点拨:从道路建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思考)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板书)
【总结归纳】1、城市的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落。
(板书)
【承转】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落。
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根据P32页图2-1-2和P31页的文字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思考】(1)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2)思考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共同点?
(3)通过以上分析思考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是什
么?
【总结归纳】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大多是四大文明古国所在
地,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之上、、、
地形平坦
世界最早城市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原因)土壤肥沃(板
书)
灌溉、运输便利
【教师引导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在城市出现之前,农业已有较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
生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不在从事农业,
转而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主的手工业为,促进集市的形成。
随着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就形成城市。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板
布置作业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市
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城市起源的根本因素
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2、(综合题),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此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至t4的发展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是。
(3)此过程被称之为。
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概念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3、世界城市发展的进程
社会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课后
本节课我们讲了城市的起源条件和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