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其悲剧意义大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
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1]。
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
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
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
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
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
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作者:卓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本文试通过对弗洛伊德认为戏剧中的悲剧效果是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阐释、解读,由此对弗洛伊德给出的恋母情结是这部戏剧的主要悲剧根由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反思[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俄狄浦斯情结,我们也称之为“恋母情结”,它的首次出现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在1900年,他在《梦的解析》中对《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进行了解析,并且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他指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是人类的一个共通点,俄狄浦斯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人。
他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主要的因素是他的恋母情结所致。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读美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过“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哦,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
[1]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是造成《俄狄浦斯王》悲剧根源来自于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的创造和欣赏都得从无意识欲望——性本能这一根本动因去寻找。
弗洛伊德从戏剧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倾向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效果来自于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
这种情感会让儿子在母亲身上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而这些会产生无意识的爱以及爱的假想敌。
会让他对异性父母持占有的欲望,期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即同性父母死亡,这些都在表明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厌恨或是排斥自己的异性父母。
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中,这两个方面基本上会同时存在。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之后会进入一段潜伏期。
到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和转移它。
论《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命运观陇东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11062117 韩露摘要: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作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在希腊悲剧中命运作为主人公的强势对立面出场,并且使主人公遭受值得同情的挫折以至毁灭,其意义在于诱导观众内心深处恐惧和哀怜的情感。
《俄狄浦斯王》即属于此类作品。
关键词:希腊悲剧;命运观;俄狄浦斯王;挫折与毁灭;恐惧与同情一、关于命运观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命运为:“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是生来注定的。
”[1]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命运女神被描绘成盲目的形象,她们的意志即使是拥有极大权力的主神宙斯也无法扭转。
古希腊人把命运看作神秘的,至高无上的和主宰一切的,并因之诞生了希腊悲剧这样表现命运主题的不朽艺术。
在解析希腊悲剧所展现的命运观之前,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存在于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命运形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古希腊人具有着强烈的宿命思想。
柏拉图宣称"神是至善的",[2]认为世人应乐于接受神所安排的命运;而诗人厄庇卡耳摩斯也说"凡人应作凡人的想法,不应作神的想法。
"[3]西西里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在其哲学巨著《论自然》中谈及命运的时候说:"有一条控制一切的法则,它一直伸过那笼罩万物的天宇和无边无限的大地。
"[4]由以上的引文可见,古希腊人对于命运是抱着十分敬畏的心理。
当古代世界从单纯转变到反思,就从相信诸神到相信命运。
古希腊人宿命思想的产生是与希腊哲学思想的成熟分不开的,我们认为在希腊人逻辑体系中对于"目的因"的特殊重视是导致这种宿命思想的直接根源。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外在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他们否认事物发展的客观因果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之所以成为它们存在的那个样子,是由于神的有目的的安排;事物都是由某种理性产生的,并为某种有用的目的而存在。
而后来的亚里斯多德则把目的规定为事物本身的一种内在决定性,即内在目的论。
俄狄浦斯王悲剧读后感都说狄更斯的作品,是英国每个孩子必读的成长书,因此在假期里,我便选了这本书来充实自己。
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青年幻想追求虚幻和渺茫的“远大前程”,最后幻想破灭的故事。
小说生动地描写了由于对金钱和上流社会生活的追求,原本天真善良的主人公匹普逐渐变得虚荣、忘恩负义,而“恩人”的出现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在一系列的变故中,他最终回归人性之美;在皮普从一个怀有浅薄热望的男孩到成为一个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绅士的过程中,狄更斯深入地探索了人性的善恶变化。
我之所以格外喜欢这部书,首先是因为狄更斯的作品非常的贴近我们的生活,他不是故意虚构惊心动魄的情节和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来吸引读者眼球,而是把朴实的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取材的对象,又竭力从中挖掘其中的内涵,因此虽取材朴实,但读来却让人感到回肠荡气,深受震撼。
喜欢这部书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这本书的情节发展,在我看来,是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的。
我们都曾经历过青春期,都曾做过一些虚无飘渺的远大的梦想,可是,当梦想有一天真的照进现实,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住自己呢,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像别的作品那样说教意味浓厚,让主人公一开始就把持得住自己,按照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发展下去,而且非常现实的,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自私、虚荣等等缺点如实的反映了出来,因此在读这本书时,我们依稀像在照镜子,他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自满、虚荣是多么的面目可憎,从而时刻警醒着远离这些缺点。
其实这种教育力量,远比枯燥的说教来得更有力、更有效。
我想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为自己定下将来的目标,并想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价值,正如歌中所唱的:小小的天有着大大的梦想。
而如何达成这些梦想呢?是靠一味的空想,还是靠他人的施舍,我认为,要想达到我们的目标,不管是大是小,成败与否,其实都取决于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
对于任何一个文本,都有不同的解读。
而在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众多解读中,相比于俄狄浦斯情结,悲剧意识,自我毁灭精神等等,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这部伟大的著作是索福克罗斯对于命运的追问和反思。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并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古希腊悲剧源自对酒神奥尼索斯崇拜和祭祀酒神的颂诗合唱队的民间歌舞,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产物,虽大多取材于神话,带有迷信和命运观念却也真实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乘客人和命运的冲突。
”在索福克勒斯笔下诞生的悲剧形象颇多,俄狄浦斯是传世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其作品结构复杂、布局巧妙,被誉为“戏剧节的荷马”,《俄狄浦斯王》也同样被后人视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古希腊悲剧中,神话、命运的作用格外显著,《俄狄浦斯王》更是讲述了“神谕”下的主人公始终无法逃脱命运安排的悲惨故事。
刚出生的俄狄浦斯因为生父拉伊奥斯得知他长大后会弑父娶母而被钉穿脚踵扔到荒郊野外,却阴差阳错被科林斯的国王收养。
成人后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将会弑父杀母的预言,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亲生父母的他与命运做出了第一次抗争——逃离了科林斯,却未曾想到,这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的悲剧命运。
在逃离养父母去往忒拜城的路上,他被人欺辱,一怒之下杀掉了四个人,其中便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预言的上半部分在冥冥之中已经发生。
不久,俄狄浦斯凭借其聪明才智打败了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百姓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妻子,即他自己的生母。
俄狄浦斯毫不知情自己已然应验了弑父娶母的预言,还与生母孕育了两个孩子。
为了平息瘟疫,他遵照神的指示寻找杀害前国王的凶手,结果真相大白,自己便是杀了父亲娶了母亲的罪人。
悲愤不已的他选择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是一曲宏大的命运交响乐,主人公的不屈意志最终还是逃不过既定命运的毁灭。
故事是悲剧的,在一次次人与命运的抗争中,个人坚强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既定的悲惨命运的冲突典型而富有意义。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作者:刘艺欣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摘要:《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一出生便带着悲剧色彩的命运,但他身上又带有人性。
人性与命运交织,然而他所含的人性又不断地与命运对抗。
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没停止过对命运的抗争。
而他的悲剧命运又反映了人性:伦理道德与反抗精神。
也反映了人性的冲突:当时人们人性所认同的伦理道德与天生的欲望的冲突,和人们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与无法摆脱的命运的冲突。
正是这种人——人性——命运的相互纠缠对抗构成了这部伟大的悲剧之歌——《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命运;人性悲剧;伦理道德;反抗精神关于命运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我把它狭义地解释为本能天性,因为本能天性是命运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东西。
另外,我把命运广义地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俄狄浦斯的不完美的悲剧的命运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很多东西。
首先反映了人性的闪光点——反抗精神和伦理观。
其中,反抗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而伦理观是后天形成,但二者是有关联的。
正是由于反抗精神,人们才能反抗自己天性的欲望,实现人类认知的伦理道德。
其次,它反映了人性与命运的关系。
因为人性的不同,所以人类拥有命运赋予的相同的东西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命运。
而命运又体现着人性。
通过看到不同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性,而俄狄浦斯的命运则体现了他的人性的许多闪光点:正直、勇敢、不放弃、反抗精神等等。
一、神的权威与人的反抗俄狄浦斯一出生便被预言长大后将弑父娶母,因此他从出生起便带着悲剧性的命运。
等俄狄浦斯渐渐长大,他变得理性聪颖,人性在他的身上逐渐显现出来。
这时,俄狄浦斯身上的命运便与人性相交织。
除此之外,他还深谙人性,关于人性方面的东西,他摸得比较透,这从他能答出斯芬克斯之谜便可以看得出来。
“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样的谜语在当时没有人能答出来,但俄狄浦斯却想到谜底是人。
这反映他的智慧在当时是顶尖的,同时他对人和人性也是比较懂的。
然而这样聪明的一个人却有着如此悲惨的命运,这或许蕴含着一种当时的普遍认知,即人不能太聪明,当人的智慧达到神甚至超过神,都将受到神的惩罚。
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一、本文概述《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下,不断探寻自身命运真相,最终却陷入更深渊的悲剧故事。
本文旨在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入手,深入剖析这部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性。
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英雄,其性格中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又隐藏着深刻的矛盾和无法逃脱的命运枷锁。
本文将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和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来揭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所在,并探讨这一悲剧性如何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紧密相连。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希腊悲剧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对人性、命运与自由的深刻思考。
二、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俄狄浦斯作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角,其性格的矛盾性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选择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内心冲突与挣扎中。
他既是智者,拥有超人的智谋和洞察力,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题,避免忒拜城的毁灭;他又是一个命运的囚徒,无法逃脱神谕的诅咒,即便他再聪明,也无法预知或改变自己的命运。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首先体现在他对自我认知的迷茫与清晰之间。
他自信能够解开世间的谜题,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这种自我认知的模糊状态使他在命运的漩涡中摇摆不定,时而觉得自己能够掌控一切,时而又觉得自己被命运无情地捉弄。
这种自我认知的矛盾性不仅加剧了剧情的紧张感,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与内心愿望之间的冲突。
他渴望真理,渴望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但当他真正面对真相时,却又无法承受其重压。
这种行动与内心愿望的冲突使他在面对命运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无法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选择。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对神的态度上。
他既信仰神的力量,认为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他又对神的残忍和无情感到愤怒和不解。
这种对神的矛盾态度使他在面对命运的打击时既感到无奈和绝望,又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谭少茹【摘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予以高度评价。
但是《俄狄浦斯王》所触发的很难说是一种适度的情感,因为悲剧的"突转"所显示出的人和世界的虚无本性并非可被理性所能接受的真相。
另外,《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情节有着本体论的意义,即它既是建构文本的推动力量,也带给观众以置身无序的幻灭感受。
虚无和无序把人从世界那里分割开来,使其只能作为其自身存在。
这种持守自身的存在者是超越的和自由的,却也是已然死亡的和被放逐的,这是持守自身的存在者所不得不有的命运,也是《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之所在。
%Sophocles" play "Oedipus the King" which gained a high evaluation by Aristotle in Poetics is the model of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But the emotion which is inspired by "Oedipus the King" cannot be seen as moderate, because the nature of nothingness of the people and the world which is shown by the reversal in the tragedy is not the reasonable truth which can be accepted. Moreover, the incest plot in "Oedipus the King" has the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which means that the incest plo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textual construction and brings the audiences to a desperate situation. The nothingness and the disorder isolate people from the world, which forces people to exit as their own.The people who hold their own have been dead and exilic already by being transcendent and free. This is what the tragic of "Oedipus the King" all about and the fate the sincere people have to be confronted with.【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0)004【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俄狄浦斯;悲剧;真相;乱伦;放逐【作者】谭少茹【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一、让人疯癫的真相作为古希腊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其艺术成就不只表现在情节的跌宕起伏,更表现在叙事手法的高超上。
浅谈《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摘要】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而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被称为“三大悲剧”。
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该剧本描述了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赞颂人的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
这对于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俄狄浦斯,古希腊悲剧,人物形象1.引言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
《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
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
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
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
得到神示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
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
悲剧俄狄浦斯王读后感(通用)知道“俄狄浦斯王”这几个字,最初是因为“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是“恋母情节”别称。
当时看到的时候并没觉得什么,如今真正读到,才感受到这几个字所蕴含的悲剧。
故事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忒拜城的王拉伊俄斯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而先知说这个儿子会杀父娶母,所以夫妻俩为了避免这个悲剧,指使仆人将俄狄浦斯杀害,而因为仆人动了恻隐之心,所以俄狄浦斯就活了下来。
后来他就被科任托斯的王和王后收养,有一天,他得到阿波罗的旨意,说他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为了避免这个悲剧,于是远走他乡,在路上却与拉伊俄斯及其仆从发生争执,然后杀了他们。
俄狄浦斯在来到忒拜城之后解决了当地的灾祸,吃人的人面狮身兽,于是被感恩的忒拜人奉为新王,并迎娶了拉伊俄斯的寡妻伊俄卡斯忒甚至还与她诞育了子女。
就这样,尽管大家都尽全力地企某某某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俄狄浦斯还是应验了杀父娶母的残忍预言。
这个古老的故事无疑表达的是命运的残忍和不可违抗。
命运对俄狄浦斯是残忍的,预言让他失去了生身父母的庇佑,被生身父母放弃甚至间接杀害。
所幸他拥有了善待他视他为希望的养父母,科任托斯的王和王后,但得知了这个预言,他也只好远走他乡,在路上,他终究是没有躲过这个预言。
而这其中的不可违抗就更让人感到绝望,试想,如果拉伊俄斯并没有将俄狄浦斯遗弃,那么俄狄浦斯也不可能不识生父而将其杀害,更不可能对母亲见而不识,与她结成夫妻了。
只是如上述所言的命运的残忍和不可违抗而言,也许俄狄浦斯自幼在父母亲身边长大,这个悲剧只会换一种形势发生,而不可能被避免了。
古老的悲剧以戏剧形势呈现,无疑会放大它的悲剧性和冲突,在戏剧剧本中可以有很明白的体现。
戏剧中,俄狄浦斯一次次地辱骂说自己就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的先知,又一次次地辱骂找来先知的克瑞翁,最后在一次次的抗拒中接近了事实。
这其中的不愿相信、不愿承认,得知父亲是寿尽而终时,他燃起希望,当得知自己并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时他又陷入绝望,不禁让人慨叹,俄狄浦斯本无辜,为什么要让他受到命运这样的玩弄和侮辱。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142宿命束缚中的英雄悲歌——浅析《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悲剧性文/张雨明读罢《俄狄浦斯王》,似乎心里还回荡着皇宫里歌队的哀声,俄狄浦斯的悲剧英雄形象也倒映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在一系列古希腊悲剧中尤为突出,它以布局、人物、语言、思想以及庄光的场景和歌唱演绎了俄狄浦斯这位勇敢的英雄的悲剧,因主角的高尚和美好映衬出更强烈的悲剧性,使得盛大的哀伤荡气回肠。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亚里士多德曾评价它为“古往今来悲剧的最高杰作”。
它取材于忒拜系统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的儿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将杀父娶母,于是在他出生时,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仆人抛于荒山野岭,但却被科任拖斯国王玻吕玻斯收养。
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杀父娶母”的预言一一应验的故事。
其核心精神是写俄狄浦斯为了逃脱神谕,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但他愈是反抗命运的安排,愈是不断走向命运的圈套。
几乎所有西方著名批评家、美学家和哲学家都就其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这样一个人试图摆脱宿命,又难逃命运牢笼的故事为什么会引起了人们经久不衰的兴趣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俄狄浦斯这个主角人物的塑造。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正面人物或称为英雄的人物,若是遭遇不幸,更易引起人的怜悯惋惜之情。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悲剧人物必须善良,否则不能引起观众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悲剧冲突的本质就是好人犯了过失。
而俄狄浦斯正是如此,他并非大奸大恶之人,只是犯了过错,而且是因不知而误犯,如此犯了过失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更叫人唏嘘感叹,也更能达到悲剧效果。
首先,俄狄浦斯是一个正义的英雄。
他破译狮身人面妖兽的妖谜,摧毁妖兽而拯救下城邦,使忒拜城的公民把他看作是天灾和人祸的救星。
另外,在剧本的开头可以看到,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对臣民有着高度负责的精神。
而且当知道城邦里出现了灾难,。
面对在受尽折磨的子民,他果断地肩负起寻找真凶的责任,立即派国舅克瑞翁到光明神阿波罗的庙上去求问要怎样才能拯救这城邦,以消除瘟疫,给城邦以安宁。
解读《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义作者:邵慧慧张原礼邵亚军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古希腊的悲剧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引起诸多关注和探讨,笔者在此以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来分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所体现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意义说到悲剧,就不能不提《俄狄浦斯王》,这是古往今来美学家们分析和探讨悲剧问题时必然要涉及到的一部作品。
笔者仅以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俄狄浦斯王》所体现的悲剧意义。
一、俄狄浦斯之“过失说”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给悲剧下定义的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里,他不仅确定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与音乐这六要素,而且认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应摹仿能够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好人蒙难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从而在道德上引起一种理性的力量,在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快感,起到陶冶和净化的作用。
在论悲剧时,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摹仿“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人”才能引起悲剧的效应,因为这可以让读者生出这种人是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不该遭此灾难的悲痛感觉。
这种人之所以蒙受苦难,并不是因为他为非作歹,而是因为他犯了错误或有所过失。
俄狄浦斯坦率诚实而又智慧勇敢,自然可以算作一个好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暴躁易怒、专横武断的人,这就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即这样的人“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俄狄浦斯的错误在于他的暴躁武断:在知道自己杀父娶母的神示以后,连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都没调查清楚,就盲目地出游躲避命运;并且也正是他的暴躁武断,致使他在三岔路口和自己的父亲发生冲突,从而陷入命运的轨迹。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站在启蒙的边缘上一、索福克勒斯的“神赋人权观” 索福克勒斯出生在雅典西北郊外的克罗诺斯,是当地名门的兵器制造作坊的儿子。
中年时期正值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与伯里克利是好朋友,作品反映的大部分是BC5世纪中叶的伯里克利时代的风尚,对于当时的各种阶级矛盾并没有直接的描述。
温和保守的民主派代表人物,提倡民主精神的同时限制公民的权利,始终贯彻着“中庸”的思想,热心参加各种公共活动,还担任过同盟金库的税务委员主席等重要职务。
“坚定的站在传统宗教这边。
扮演一个保守、反启蒙的角色来对抗现代的启蒙精神方向……”[1]。
以他的生活背景不可能没有接受到新的哲学体系,整体宗教道德观是“神赋人权观”,掌握人类现实的是命运,强调天神的重要性,起着主导的作用。
索福克勒斯永远平静地接受奥林匹斯上正统的等级观念,所有的道德体系都是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坚信宗教在政治秩序的重要作用,法律经常会挂在他的嘴边。
索福克勒斯描写的人物形象是理想化的人物,“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是个浪漫主义者。
但是并没有妨碍主人公的真实性,悲剧中人物的性格鲜明,及其富有生命力,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依旧没有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观众看了之后会产生同情。
观看悲剧之后回味无穷,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人类的命运,反抗只会加快人类自身毁灭的速度。
只有接受神明给予荣誉的人才是睿智的,让人感觉自己之前坚信的东西是正确的。
二、《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命运这个词是“ Moira ”,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份额”,言外之意就是人一生下来,命运女神就已经为它搓好了线,每个人得到的那条线都是命运注定不可改变的。
人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主宰着一切是事物,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悲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三个神谕:第一个神谕是,俄狄浦斯的出身会导致自己亲生父亲伊拉俄斯得死亡,第二个神谕是俄狄浦斯王将会杀父娶母。
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科林斯夫妇的养子,为了避免将来会祸害自己的家人,奔走他乡。
外国文学《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文/刘艺欣摘要:《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一出生便带着悲剧色彩的命运,但他身上又带有人性。
人性与命运交织,然而他所含的人性又不断地与命运对抗。
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没停止过对命运的抗争。
而他的悲剧命运又反映了人性:伦理道德与反抗精神。
也反映了人性的冲突:当时人们人性所认同的伦理道德与天生的欲望的冲突,和人们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与无法摆脱的命运的冲突。
正是这种人——人性——命运的相互纠缠对抗构成了这部伟大的悲剧之歌——《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命运;人性悲剧;伦理道德;反抗精神关于命运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我把它狭义地解释为本能天性,因为本能天性是命运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东西。
另外,我把命运广义地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俄狄浦斯的不完美的悲剧的命运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很多东西。
首先反映了人性的闪光点——反抗精神和伦理观。
其中,反抗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而伦理观是后天形成,但二者是有关联的。
正是由于反抗精神,人们才能反抗自己天性的欲望,实现人类认知的伦理道德。
其次,它反映了人性与命运的关系。
因为人性的不同,所以人类拥有命运赋予的相同的东西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命运。
而命运又体现着人性。
通过看到不同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性,而俄狄浦斯的命运则体现了他的人性的许多闪光点:正直、勇敢、不放弃、反抗精神等等。
一、神的权威与人的反抗俄狄浦斯一出生便被预言长大后将弑父娶母,因此他从出生起便带着悲剧性的命运。
等俄狄浦斯渐渐长大,他变得理性聪颖,人性在他的身上逐渐显现出来。
这时,俄狄浦斯身上的命运便与人性相交织。
除此之外,他还深谙人性,关于人性方面的东西,他摸得比较透,这从他能答出斯芬克斯之谜便可以看得出来。
“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样的谜语在当时没有人能答出来,但俄狄浦斯却想到谜底是人。
这反映他的智慧在当时是顶尖的,同时他对人和人性也是比较懂的。
然而这样聪明的一个人却有着如此悲惨的命运,这或许蕴含着一种当时的普遍认知,即人不能太聪明,当人的智慧达到神甚至超过神,都将受到神的惩罚。
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作者:魏怡丹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8期◆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著名戏剧,其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其悲剧意义被人们热议至今。
弗洛伊德和荣格分别基于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对俄狄浦斯情结做出了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荣格;无意识理论一、俄狄浦斯情结的含义及其悲剧意义美国当代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说:“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戏剧《俄狄浦斯王》,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寻找解决国家瘟疫和灾祸的方法的过程中得知了自己“杀父娶母”的始末,最后在羞怒中刺瞎双眼。
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在心理是儿童对养育双亲欲望和仇恨的交杂,外在结构形式则表现为三角状,即由个体自身(孩童)、所爱个体对象(母亲)和禁忌制约者(父亲)构成。
毫无疑问,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所体现的情结自然富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在笔者看来,悲剧意义主要来源于俄狄浦斯外在向善行为和毁灭性结局的矛盾。
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俄狄浦斯是一个正直勇敢、爱国爱民,有着理想人格和进步思想的人物。
他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关心爱护人民,一心想除去瘟疫和苦难。
虽然在寻找杀害忒拜前王的凶手时遭遇了阻碍,但面对种种不利于自身的暗示,他依然坚决直抵真相大门。
尽管不知真相的俄狄浦斯是如此正义而充满责任感,但在命运的摆弄下,他依然逃离不了“弑父娶母”的自我毁灭性结局。
塞涅卡曾说过:“相信命运的人跟着命运走,不相信命运的人被命运拖着走。
”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有着决定一切的力量,每个人都在命运的支配下出演固定的剧本。
而这种在命运面前奋力挣扎反抗却收效甚微,最终还是要屈服在命运的权杖下,甚至是自取其辱般的结局,正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被赋予的独特悲剧意义。
二、基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由无意识引起的。
《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一、本文概述《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希腊悲剧的经典之作,由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作,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的命运主题和独特的悲剧精神吸引了无数读者和学者的关注。
这部作品不仅在古希腊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是对后世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其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新解读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概述《俄狄浦斯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揭示命运如何在这部作品中扮演关键角色,以及悲剧精神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冲突和抉择得以体现的。
随后,文章将深入探讨命运主题在现代社会中的共鸣,分析人们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坚韧。
文章还将关注悲剧精神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新内涵,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面对困境、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的态度。
通过对《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解读,本文旨在揭示这部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引导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积极、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二、《俄狄浦斯王》的命运主题《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希腊悲剧的经典之作,其命运主题深刻而引人深思。
命运,或者说“必然”,在这部作品中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不仅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无奈接受,更是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深刻反思。
俄狄浦斯作为主角,他的命运自出生之刻起就被神谕所笼罩,注定了他将遭受一系列的苦难和悲剧。
然而,这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运悲剧,而是一个关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推动下,不断与命运抗争,试图摆脱神谕的束缚,但最终仍然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这种抗争与无奈,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和挣扎。
在俄狄浦斯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既有高尚的品质,如智慧、勇敢和正义,也有深藏的弱点,如傲慢、自私和无知。
这些品质在命运的推动下相互交织,构成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