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中出现的“旅游热”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等。面对这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发生的矛盾,自然保护区该何去何从?本文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入手,针对保护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并倡导生态旅游的开发。笔者希冀本文能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反思

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处。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

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截止1997年,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2002年的夏天,许智宏、阳含熙、李文华等22位两院院士给中央写信,呼吁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2但我们必须清楚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因而只能在现有的格局下努力改善。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保护区自身积极寻求发展资金,走以区养区的道路。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而涿州的三义宫就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涿州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1涿州三义宫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塑像群,宫内古柏参天,高大俊秀,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徘徊瞻眺,留连往返,清代王锐新“咏楼桑”中提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遗憾的是三义宫被毁于60年代末期。 2 涿州三义宫的文化背景 一个成功的历史事实、一个人生飞越的道家圣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三个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从这里改变了命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浓重而光辉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为世人所共仰。千百年来,来这里拜谒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人们寻找忠义诚信、寄托一诺千金的地方。这里是“义”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之始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便是桃园结义故地——涿州市三义宫。三义宫(又名三义庙)三国演义从这里开篇,桃园义气到此处寻根,后人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桃园三结义而建。刘备、关羽、张飞从这里彻底改变了命运,奠定了一个强大的事业基础。 3 涿州三义宫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经多方努力,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后的三义宫,采用以前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按原有形式内塑87尊塑像。2000年12月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对三义宫品牌的调研和策划,三义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使三义宫又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满足人们对代表着"忠义诚信"故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韩国LG集团、日本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罗清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北京 101101)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陆续开发和完善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的需求,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必须有新的变化和调整。该文对此做了新的界定和建议。【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方法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清(196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创意文化旅游、旅游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愈趋成熟,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现代人们的首要选择,依照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旅游需求。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方法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资源,具有明显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的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又具有历史人文的特征。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旅游经济收入的来源,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开发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才能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开发,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发,就是根据域条件,运用资金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建设,使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而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展开的,为了充分有效地挖掘旅游资 源本身的价值,在选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的开发工作,使旅游资源所在地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首先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 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界定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美观原则、市场原则、特色 原则、 和文化原则。①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会使环境退化;旅游开发中应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做出持续的贡献;旅游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破坏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协调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调整体效益,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益,全面协调和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收益快、效益高。同时,旅游业既是一种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资源耗费型产业,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证旅游区居民及旅游者的生活秩序的安定与和谐,更要保护好旅游区域的环境生态。 ③美观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自然美、艺术美及观念美有机地融合进来,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的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力争做到旅游区布局和谐,旅游线路流畅,旅游氛围融洽。

镇远古城旅游资源研究

怀化学院 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镇远古城旅游资源研究学期: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姚伯军 学生学号:0901401024 年级:2009 级 院系单位:工商管理系 课程名称:应用文与论文写作 任课教师:姜莉芳 完成时间:2010年6 月20 日

镇远古城旅游资源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镇远古城。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太极古镇。镇远古城有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自然有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屏山、铁溪,高过河,杉木河漂流等旅游景点;人文旅游资源有明代所建的旧府城和旧卫城。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沿舞阳河畔还有天后宫、周达文故居。另外还有报京少数民族风俗区。并且镇远古城旅游开发现状研究有利于更完善的促进旅游也的发展。 [关键词]开发现状;配套设施建设;开发潜力。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resources of zhenyuan Abstract: The Zhenyuan in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 in China . it is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old. Known as a Taiji ancient town . There are mumerous natura resources and human tourist resources particulared to visit . The national scenery site –Wuyang River .Mount Shiping ,Tiexi Gaoguo River and Shanmu River Crafting are noted for its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the human tourist resources are those listed : the Jiufu and Jiuwei city built in Ming dynasty .the old buildings .the local people`s house .the ships` destinations and so on .The east of the town is the QingLong Cave which is ranked as the national key protected site for its grander buildings came from Ming or Qing dynasty .besides .along the Wuyang River .there are Tianhou Palace and the old home of Zhoudawen .Also .some minorities exist here . Anyway .the tourism`s development of Zhenyuan will bring benefits to the progr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OR;discussion on key points of room construction for large medical equipments;tourism resources exploration potential; 一、前言: 镇远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又属

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品种丰富。历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深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深圳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整合为古粤文化资源、改革开放文化资源、戏剧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资源。对深圳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一要加强旅游景区建设与旅游人才的培训;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深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三要以文化为导向,开发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深圳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与国际大都会香港一水之隔。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经济特区为395.82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6%:非户籍人口648.76万人,占比重74%。深圳有少数民族36万多人,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聚齐56个民族成分的大城市。在大运会的带动作用下,2011年我市接待游客8351.93万人次,同比增长8.49%。其中,国内游客5352.30万人次,入境游客2999.63万人次,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11.08%,4.17%。国内旅游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增幅高出入境旅游市场6.91%。 一、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1.历史文化是旅游之魂 现代社会,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美国旅游人类学家雷革本认为,旅游者所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和“文化自信”两个方面,“文化自信的关键不在收入,而在于所属的阶层,特别在于旅游者受教育的程度。”据调查,游客中受过大学教育的占半数以上,他们旅游意识更强,也更能理解旅游的真正价值。又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调查:日本等东亚、东南亚来华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占49%,而欧美游客中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占80%。因此,现代人们旅游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消费。“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要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是实现旅游者心理动机的一种方式,与一般的自然观光旅游相比,历史文化旅游体现了旅游者更为高尚的旅游动机,即通过旅游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目的。因为历史文化旅游是以现有的历史文物古迹,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文献、重大的发明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等为依托,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利用其知名度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使游客产生审美情趣和求知兴趣,通过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活动。深圳民俗文化发源于小农经济时代,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精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复兴和创新,注入了新时代精神。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犹如强力的磁场,为本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深圳向国际化城市迈进,民俗文化将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世界人民观察和了解深圳社会与文化的一扇窗口。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出具有一定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利用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大趋势。像埃及金字塔对游客的巨大诱惑力,许多外国朋友对我国北京长城、西安秦陵兵马俑的钦羡,充分说明了历史文化的极大魅力。 2.深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

风景资源开发的几种模式

作业二 试论述风景资源开发的几种模式。 答: 一、观光型 1.山岳风景观光: 攀险峰,观奇石,探幽谷,游奥洞,是山岳风景观光的主要发展模式。 山岳风景观光旅游开发,要注重险峰、奇石、幽谷、奥洞等各风景点的区位,尽可能将各景点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人们在攀、观、探、游中,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水域观光: 以水资源为主,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分为海滨观光、湖泊观光、瀑布观光三类。 3.历史文化遗产观光: 将古代的风景资源加以开发,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历史文化遗产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其历史性、文化性、环境性。 二、度假型 度假型旅游是人们在一个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度假型旅游开发首先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景色秀丽。这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基本条件。 2)气候宜人,空气清新。 3)交通方便,通讯便捷。 1.度假饭店: 度假饭店既向游客提供食、宿条件,同时还是构成环境美的重要因素。其布局要因地制宜,注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水土流失。利用建筑补充点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衬托建筑,使建筑增添质感与美感。 2.海滨浴场: 世界上对开发海滨浴场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条件,还没有统一的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海滨地区,都具备建立浴场的条件。建立海滨浴场的自然条件,首先要海水清澈,无污染;其次要求为沙质海滩,脚感舒适;其三海底坡度要缓,一般坡段在1/10——1/60之间;其四海水波浪要小,通常波浪高度小于0.7米;其五沙滩应有一定的游客容纳量。另外还要考虑海水温度、海流速度、海风强度等因素。 3.温泉度假: 温泉喷流而出,给人以清新的美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温泉,多建成公园、温泉旅馆、休养院、理疗中心,开展休憩、保健旅游,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胜地。 三、游憩型 1.城市公园: 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居民游憩、社交、锻炼身体、文化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园在功能上通常划分为安静休闲、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儿童游乐、水上活动等游憩区域,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爱好的游客游憩活动的需求。 安静休闲区常设置茶室品茗、棋室对奕、湖边垂钓、庭园散步、锻炼身体、青少年学习角等活动场所。安静休闲区,要求游人密度较小,故需大片的风景绿地。安静活动的有关设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作者:————————————————————————————————日期: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旅游管 理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王雪 海岛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不明显、环境幽绝、地域性明显、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为更好的开发海岛旅游资源,该论文总结分析了世界成功旅游海岛的开发方式以及举例特色代表岛屿和具体开发方法,并结合长岛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最终从发展方向、开发方式及规模层次等宏观方面以及设施建设、市场宣传、从业人员等微观方面提出长岛旅游开发的建议,以期待完善长岛旅游的产品结构,提升整个长岛的竞争力,同时为其它岛屿的开发提供方法借鉴。 度假旅游的兴起,陆地景观的相似性和近城市性使人们渐渐将目光转到海岛。海岛因与陆地相隔,远离人群和喧闹城市,拥有独特且保留相对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比陆地景观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减轻压力以及探新求异的需要,海岛旅游和海岛开发成为新的热点。 一、海岛旅游及其资源特点 海岛旅游是指以特定的海岛地域空间为依托,凭借岛上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促进海岛社区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海岛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特殊分类,除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因地域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海岛旅游资源又有其特点。(一)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旅游活动的季节性,除受人们带薪假期的时间影响外,最大的影响因素便是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引起的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因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为明显,气温变化较同纬度

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分析

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作者:

-----------------------日期:

一、“城市功能区”驱动旅游地产新模式 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产不仅仅成为一种新旅游产品进入客源市场,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多产业融合方式进入行业发展领域,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功能。以此也拉动众多国内外规模企业竞相滚动资金开发旅游地产,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关注的经典案例。笔者作为从事旅游地产研究的咨询专家,经过归类整理,提出了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大新模式与七大应用策略,期望能够为旅游地产的科学开发提供智业支持。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外扩,区域界限逐步消失,在生活需求上,由于城市中心地价的飙升、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向城区边缘扩散,从而催生了新的城市空间版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区域资源被置于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地产价值更大化。同时,旅游地产也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牵引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城市化与旅游地产将逐步体现出“双轮驱动”的并存态势,相互为用。而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整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旅游地产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氛围中开发地产项目,进行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地产开发。此类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的房产开发。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旅游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二、产业经济区提升旅游地产新模式 产业经济区模式是新时期旅游地产开发的方向,主要借助旅游产业的广泛引入,建设一座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题经济模式的产业区。笔者在天津城市休闲化咨询中,倡议并提出了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主题公园集群发展区、环城市休闲产业带等运营模式。在大连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旅游产业经济区、度假产业集聚区的运营思路,确立了群岛、群园的产业构建体系,并提出了“运营一体、投资多元、权属对应、业态规范”的机制。 杭州城市旅游产业规划中提出了产业综合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在都市旅游产业西进发展格局中重点进行产业经济组团布局。在宁波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河南省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

目录 1 引言 (1) 2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2) 2.1 伏牛山概况 (2) 2.1.1 特殊的地理位置 (2) 2.1.2 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2) 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 2.2.1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3) 2.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 2.2.2.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和气候、生物景观类三种类型 (4) 2.2.2.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产类、现代人文类和抽象人文类三种类型 (4) 3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 3.1 开发利用现状 (4) 3.2 伏牛山生态旅游产品特点 (6) 4 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7) 4.1 内乡宝天曼资源开发状况 (7) 4.2 开发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8) 4.2.1 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8) 4.2.2 开发建设无特色,旅游市场份额小 (8) 4.2.2.1 开发建设无特色 (8) 4.2.2.2 旅游市场份额小 (8) 4.2.2.3 景区内各景点孤立分散,未形成紧密联系的网络 (9) 4.2.2.4 宝天曼生态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 (9)

5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管理措施 (9) 5.1 突出特色旅游,实施品牌战略 (9) 5.1.1 伏牛山最大、最突出的特色是独有的生态魅力 (9) 5.1.2 打造三大旅游品牌 (9) 5.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内涵 (10) 5.2.1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增强促销的针对性、实效性 (10) 5.2.2 突出主题形象,积极开拓市场 (10) 5.3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10) 5.3.1 旅游环线构建快速通道 (10) 5.3.2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10) 5.4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大伏牛”旅游 (10) 5.5 拓宽资金来源通道,形成发展合力 (11) 5.5.1 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11) 5.5.2 广泛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伏牛山旅游开发建设 (11) 5.6 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11) 5.6.1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层层建立和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 (11) 5.6.2 加强人性化服务 (12) 5.6.3 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2) 5.7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12) 6 结论与讨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3) 2

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1年7月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57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刘娇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本文从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的开发模式,提出我国古城镇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古城镇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古镇旅游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古镇旅游由于开发时间较短,游客多集中在周庄、乌镇、丽江等知名度较大的古镇,大量游客的涌入影响了古镇原有的宁静气息,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热潮又使这些古镇陷入了"圈地运动"。除上述知名古镇以外,多数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新兴的古镇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镇内的商铺或餐馆只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稍加处理就开始接客,旅游经营者对于古镇旅游的本质普遍不太了解, 并没有形成古镇旅游应有的文化氛围,而某些古镇管理者急功近利 的开发行为也对古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古镇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普遍性较强,由于开发深度不够,古镇旅游在发展中易出现旅游产品雷同,对于匆匆游玩的大众游客而言,很难体验到差异性,因而回游率不高。 二、古城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而是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落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且因历 史、自然、地理、民俗、秉性等不同,各地古镇又呈现出区域化、多样化 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游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民居数量和分布地越来越少,这种稀缺性资源与现代化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差异,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一资源类型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具体来说,古镇之所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有着几 个方面的因素。 1、古城镇古老的建筑。古镇建筑保存较好,并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古建筑最直观的价值在它的可观赏 性与独特性。 2、古镇古朴的环境。古镇作为旅游吸引物,却并不只是依靠几处 古老的建筑,还有构成古镇框架的传统建筑格局,以及与之相融合的自然环境,即还必须要有较为协调一致的总体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 要求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浑然天成,形成古朴的环境。 3、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古镇大多历史悠久,人文 内涵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历经千年人文濡染,许多古镇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且人文荟萃,留下了神奇 的传说和文化古风。 4、与古镇相适应的居民恬淡的生活状态,民俗民风。古镇的存 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 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古镇最具特色与最具生命力 的特征正在于人与古镇的相生兼容,这是古镇固有风貌和生活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对策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利害关系。宣传重点应该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 地进行宣传,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 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2、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规划, 应包含古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镇建设、土地管理、教育文化、 古镇遗产的保存修复、古镇旅游等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古城镇在规划中不注意对整个历史风貌的维持,如周边广 告、 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与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和管理中都应注意。3、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 顾全大局,以长远、全局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眼前与地方利益。要树立"古城镇旅游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古 城镇保护"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理念。由于历史原因, 导致我国古城镇很多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 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争议先搁置。4、遵循合理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 多利用,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重复建 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不能采用, 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 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参考文献:[1]余龙飞,肖亚波.汉中三大古镇漫谈[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309. [2]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3]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对陕南旅游形象的初步探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6. [4]石全平,闫新慰,谢文平,等.浅谈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营销策略[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7.[5]石全平,赵琨,吴琳,等.对当前地方政府"旅游热"的理性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1. [6]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7]王沛,刘军波,许军让,等.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1. [8]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9]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10]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11]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12]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13]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14]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作者简介:刘娇(1990-),女,重庆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

旅游开发建议

Ⅰ 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愈来愈多,每一个黄金周都会上演旅游地游客爆满的好戏。在旅游业愈发繁荣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本文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第二部分论证了生态旅游的意义,生态旅游产生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部分提出了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措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环境管理。开展生态旅游是大势所趋,笔者只是为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文中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推敲和探讨。笔者愿与各位对该问题感兴趣的老师、学友共同努力,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mmary: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ly raising of the people living level, go out tour of the person is more and more, each gold weeks all will present to public tour ground a visitor to explode full good play. At travel the industry deliver more prosperous of time, also produced a series with its related environment problem, this text the first part synopsis elaborated our country ecos ystem tour of present condition, the second part argument ecosystem tour of meaning, the ecosystem tour produced economic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erformance, the third part put forward opening the measure of exhibi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tour: Construct a nature reserve area,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travels resources, develo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depend on law means to carry on a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pening exhibition ecosystem a tour is an irresistible general trend, the writer just puts forward a little bit own viewpoint for this, text to the point certainly have a lot of shortage of the place need to be further to weigh and inquiry into. The writer wishes with each to that problem interested in teacher, learn friend joint effort, do a meager contribution for the tourism health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word:ecosystem tou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ture reserve,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目录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B14020229 蔡宇轩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中部省份河南打地理情况以及开发的方式还有开发中需要注意的三点问题。文章重点介绍了几条旅游路线的开发利用,豫皖苏开发的必要性和方式。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等,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联合与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旅游设施,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树立区域统一的品牌形象,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以达到合作各方的“多赢”和“共荣”。 一、河南旅游开发优势 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产业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的,缺乏持续动力。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和消费能力;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激发出强烈的旅游动机,创造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处理好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关系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 1.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旅游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文化资源,对于旅游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河南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居全国前列。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其中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40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八大古都,我省居其四,全省有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约130万件,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 2.河南是文学大省,李准、姚雪垠等老一辈文学家早已蜚声中外,以二月河、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作家群,具有较强的创作实力,在全国被誉为“文学豫军”。 3.河南是戏剧大省,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仍然活跃在城乡舞台上。这些剧种带

乌镇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乌镇的旅游资源 开发研究 B14020831 靳禹熙

目录 一、绪论1.乌镇历史源流 2.气候特点 3.乌镇旅游开发前景的概述 4. 旅游开发前景预测的意义 二、调查的结果 三、乌镇旅游开发现状及完整意见 1.已有的旅游开发设计理念 2.已有的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营现状及完善建议 3.已有乌镇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分析 4.部分景点开发需要改进的建议 四、乌镇旅游开发之路的原则及总体规划 1.乌镇旅游开发的原则 2.乌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附录:乌镇旅游建议

【内容摘要】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 【关键词】江南水乡城镇旅游开发乌镇 一、绪论 1.乌镇历史源流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3]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2.气候特点 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四川旅游资源归类整理与开发建议

四川旅游资源归类整理与开发建议 成都人文旅游资源 一、成都市内 ●武侯祠、锦里 武侯祠(汉昭烈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 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杜甫草堂、四川博物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随着新馆落成,由四川博物馆改称现名。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 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2012年10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大慈寺,(亦名:古大圣慈寺)位于成都市东风路一段,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公元622年玄奘曾正式在此寺出家为僧,唐玄宗曾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 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青羊宫 青羊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青羊宫是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