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考试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19.27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考试试卷

一、原文默写(每题4分,共20分) 。 1. 请写出《温热论》中温病的证治总纲

2. 请写出《湿热病篇》中湿热病的提纲

3. 请写出《温病条辨》上焦篇中白虎汤四禁的条文

4.

请写出《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太阴温病营分证的证治条文(上焦篇15)

5. 请写出《温病条辨》下焦篇中关于温病后期,邪入阴分的证治条文(下焦篇12)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如 。

2.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 , ,彼则 ,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3.肺主气 ,心主血 ,辨营卫气血虽与 ,若 则与伤寒大异也。

4.盖战汗而解, ,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

使其烦燥。

5.湿热病中气实则病在 ,中气虚则病在 。

6.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主之。

7.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 主之。

8.《温病条辨》中指出,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主之。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治疗邪入营血时,叶氏提出:急急透斑:主要是用:()

A.辛凉提透法B.辛温透邪法

C.轻清宣透法D.清热凉血法

2.《温热论》中的“浊邪害清”之浊邪是指:()

A.痰饮B.湿热

C.湿浊D.瘀血

3.温病战汗后,若出现气脱,叶氏认为临床表现是:()

A.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虚和缓

B.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弦而数

C.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象急数

D.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虚而缓

4.叶天士所说“逆传心包”是指:()

A.邪由卫分内陷营分B.邪由上焦传入下焦

C.邪由肺卫内陷心包D.邪由气分内传心包5.《外感温热篇》中“浊邪害清”之中的清是指:()

A.清阳B.津液

C.清窍D.胃气

6.《湿热病篇》所说的阴湿伤表之候是:()

A.恶寒发热,恶心纳呆

B.恶寒发热,汗出胸痞

C.恶寒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

D.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7.《温热论》中所论“通阳”法是指:()

A.温补肾阳B.温补脾阳

C.通阳补气D.化气利湿,通利小便8.叶天士说:“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治以:()

A.辛凉B.甘寒

C.甘寒或咸寒D.咸寒

9.叶天士所述“水主之气”是指:()

A.湿邪B.痰饮

C.津液D.阴血

10.叶天士所谓“浊邪害清”的临床表现是:()

A.口鼻咽唇干燥B.耳聋目瞑鼻塞

C.昏谵舌蹇D.溲短尿浊

11.《温热论》中所云“益胃”法是指:()

A.清气生津,宣展气机B.补养胃气

C.和胃降逆D.轻清宣气

12.《温热论》所云:“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其病机为:()

A.热重于湿B.湿重于热

C.湿热并重D.湿阻脾胃

13.《温病条辨》中所列的温病不包括下述哪种疾病:()

A.温热B.霍乱

C.温疫D.暑温

14.对于温病初起,吴鞠通提出的观点是:()

A.凡病温者,始于中焦,在足阳明B.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厥阴

C.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D.凡病温者,始于中焦,在足太阴15.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是属何种温病:

A.阳明温病

B.太阴温病

C.下焦温病

D.少阴温病

16.以下哪一病证不属吴鞠通所说的“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A.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

B.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

C.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者

D.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17.《温病条辨》指出:温病燥热,治疗不可:()

A.纯用清热B.纯用攻下

C.纯用苦寒D.纯用解表

18.《温病条辨》中提出,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用一加减正气散,还可症见:()

A.战汗B.大便不爽

C.神昏D.小便短赤

19.《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见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治用:()

A.三仁汤B.茯苓皮汤

C.三加减正气散D.黄芩滑石汤

20.《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温病发汗而汗不出者,如发斑者,治当用:()A.白虎汤B.清宫汤

C.化斑汤D.至宝丹

四.原文理解题(每题6分,共30分)

1.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

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亦。

2.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3.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

4.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