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基础第六节
- 格式:ppt
- 大小:678.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概论一、理论学习1)“色彩学”定义:色彩学(Color Science)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色彩学的研究理论:色彩物理学、色彩生理学、色彩化学、色彩心理学、色彩美学、美术色彩学、设计色彩学。
3)色彩学的意义:色彩学是科学认知色彩的基础色彩学是合理运用色彩的规律色彩学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色彩学是创造审美的手段二、实践如何学好色彩学:查阅文献资料扩展色彩学的知识面用色彩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写生中学习掌握自然色彩的和谐美从大师作品中学习掌握色彩配合的方法捕捉灵感进行色彩创意第二章东西方色彩理论第一节东方色彩理论1)五色观发展历史:五色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五色”一词的出现追溯至战国时期。
东汉确立了“土居中央”的观点,并突出了黄色的地位,经隋唐至宋以后定黄为皇室专用色。
现代意义:原始人总结出了与现代光谱色相近的“五色”。
五色中的“青、赤、黄”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色彩三原色中的“蓝、红、黄”同类。
白色是全部光谱色的相加(正混合),黑色是全部颜料色的相加(负混合)。
历史意义:“五色观”制约着古代中国的色彩观,成为了一个社会功能的图示,因此使得对色彩的认识不能依照自然规律而展开。
“五色观”亦有符合科学规律的一面。
“五色观”包含了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包含了有色与无色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中国艺术对色彩规律把握的独特性和准确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色彩理论的缜密与深刻。
2)儒家色彩理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恶紫之夺朱”,紫色夺正不“仁”君子不以绀(微带红的一种黑色)取饰,红紫不以为裹服(内衣)”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延续五色说,强调正色的较高地位,用色彩象征等级。
3)道家色彩理论五色令国人盲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两级化、简单化,重视黑白的相互作用。
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审美观。
4)佛教色彩理论富有装饰性、象征性,是儒家和道家色彩理论的有益补充。
第二节西方色彩理论1)西方学者与色彩理论德谟克里特原子论假设亚里士多德光即色彩猜想德米那斯关于光的三棱镜现象的论文牛顿解开色彩由来之谜、写出著作《光学》,提出光的性质的科学发现和推断,即光有粒子和光波。
色彩基础知识课件一、引言色彩是自然界中最美的现象之一,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心理和生理。
色彩学作为一门研究色彩的科学,对于我们认识和应用色彩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旨在介绍色彩基础知识,帮助大家了解色彩的来源、分类、属性以及色彩的应用,从而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水平。
二、色彩的来源1.色彩的产生:色彩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反射或透过剩余的光线。
这些反射或透过的光线进入人眼,经过视觉系统的处理,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色彩。
2.光的组成: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越长,光越偏向红色;波长越短,光越偏向紫色。
人眼能够感知的光波长范围大约在380纳米到780纳米之间。
3.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
在光学中,三原色混合遵循加法原理,即红、绿、蓝混合后形成白光。
三、色彩的分类1.按照色彩的来源分类: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
自然色彩是指自然界中的色彩,如天空的蓝色、植物的绿色等;人工色彩是指人类创造的色彩,如绘画、设计等。
2.按照色彩的属性分类: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种类,如红、橙、黄等;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越高,色彩越亮;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饱和度越高,色彩越鲜艳。
3.按照心理感受分类:冷色和暖色。
冷色给人以清凉、沉静的感觉,如蓝色、绿色等;暖色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觉,如红色、橙色等。
四、色彩的应用1.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服装、家居、广告等。
恰当的色彩搭配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
2.色彩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色彩是绘画、设计等艺术领域的重要元素。
艺术家通过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3.色彩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色彩在科技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显示屏、照明等。
科技的发展使色彩的应用更加丰富和便捷。
五、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解和运用色彩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