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
- 格式:docx
- 大小:467.15 KB
- 文档页数:21
中 国 人 亲 戚 关 系 表称呼对象称呼(称谓) 对此自称对他人称其家族中人 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人父亲的父母祖父,祖母孙儿,孙女令祖父,令祖母家祖父,家祖母父亲的伯(叔)父/母 伯(叔)祖父/母 侄孙儿/女令伯(叔)祖 父/母 家伯(叔)祖父/母生(养)父/母父亲,母亲男(或儿),女儿 令尊,令堂 家父(严、尊),家母(慈) 父亲的兄/嫂 伯父,伯母 侄儿,侄女 令伯父,令伯母 家伯父,家伯母 父亲的弟,媳 叔父,婶母 侄儿,侄女令叔父,令婶母家叔父,家婶母兄(哥),兄妻兄、哥,嫂嫂弟,妹 令兄,令嫂 家兄,家嫂伯(叔)父的子女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 令堂兄,令堂姐 家堂兄,家堂姐弟,弟妻弟弟,弟妹 兄,姊、姐 令弟,令弟妹 舍弟,舍弟妹姊(姐),妹姊、(姐)姐,妹妹弟,妹 令姊,令妹 家姊,舍妹丈夫夫子(或夫君),某某(单称名或字) 妻,某某(单称名或字)某先生,(或尊夫君) 外子妻子吾妻(或贤妻),某某(单称名或字) 夫,某某(单称名或字)尊夫人,嫂内子(人)子女儿、吾儿 ,女、吾女父,母令郎(或公子),令媛(或爱)小儿,小女兄(弟)子/女 侄(或侄儿),侄女 伯(叔)父,姑母 令侄,令侄女 舍侄,舍侄女儿子的子/女 孙、儿孙(或某某),女、孙女祖父,祖母令孙,令孙女 小孙,小孙女侄儿的子/女 贤侄孙,贤孙女伯(叔)祖,伯祖母令侄孙,令孙女舍侄孙,舍侄孙女丈夫的亲父母 公,公婆媳(或儿)令公,令婆 家公爹,家婆母丈夫的伯(叔)父/母伯(叔)父(翁),伯(叔)母(或婶母) 侄媳令伯(叔)父(翁),令伯(叔)母(姑)家伯(叔)父(翁), 家伯(叔)母(姑)表二、称呼对象称呼(称谓)对此自称对他人称其家族中人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人父亲的姐(妹)/姐丈(妹丈)姑母,姑丈侄(或内侄),侄女(内侄子)令姑母,令姑丈 家姑母,家姑丈母亲的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孙,外孙女令外祖父,令外祖母家外祖父,家外祖母母亲的兄(弟),兄嫂(弟媳)舅父,舅母外甥,外甥女令舅父,令舅母 家舅,家舅母母亲的姐(妹),姐丈(妹丈)姨母,姨丈姨甥,姨甥女令姨父,令姨母家姨父,家姨母妻子的亲父母岳父,岳母子婿(或婿)令岳,岳母家岳,家岳母妻子的伯(叔)父母伯(叔)岳父,岳母侄婿令伯(叔)岳,令伯岳母家伯(叔)岳, 家伯岳母兄(弟)的岳父母姻伯(叔)父,姻伯(叔)母姻侄,姻侄女令亲舍亲儿子的岳父母亲家翁,亲家母姻愚弟,姻愚妹令亲家翁,令亲家母敝亲家翁,敝亲家母姊、妹的丈夫姊(姐)丈,妹丈内弟(兄),姨妹(姊)令姊(妹)丈家姊丈,舍妹丈姑(姨)家的兄嫂表兄,表嫂表弟,表妹令表兄,令表嫂家表兄,家表嫂妻子的兄弟内兄,内弟妹(姊)婿令内兄(弟)敝内兄(弟)妻子的姊(妹)丈襟兄(弟)襟兄(弟)令僚婿敝连襟妻子娘家侄/侄女贤内侄(侄女)姑丈令内侄(侄女)舍内侄(侄女)女儿的儿女贤外孙,贤外孙女外祖父,外祖母令外孙(孙女)舍外孙,舍外孙女姐妹的儿女贤甥(甥女)愚舅(舅母)令甥,令外甥舍甥,舍甥女女儿的丈夫贤婿愚岳,愚岳母令婿小婿表兄弟的儿女贤表侄(侄女)愚表伯(叔),愚表伯母(叔母)令表侄(侄女)侄注:1、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字,如先祖父(或先祖考)、先祖母(或先祖妣)、先父(或先考、先严),先母(或先妣、先慈)、先兄、先姊;2、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平辈或晚辈,将“舍”字换成“亡”字,如亡夫、亡妻、亡弟、亡妹等;3、称他人时加贤、爱等词,自称时加愚;表格中的“某某”代字或号。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血统直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生父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旁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母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稱人自稱稱對方親戚稱己方親戚祖姑丈/祖姑母內姪孫/姪孫令祖姑丈家祖姑丈舅祖父/舅祖母彌甥令舅祖父/令舅祖母家舅祖父/家舅祖母外祖父/母外孫/孫女令外祖父/母家外祖父/母姑丈/母內姪/姪女令姑丈/母家姑丈/母舅父/母甥/甥女令母舅/舅母家母舅/舅母姨丈/母姨甥/甥女令姨丈/母家姨丈母太岳父/太岳母孫婿令太岳父/令太岳母家太岳父/家太岳母岳父/母子婿令岳/岳母家岳/岳母伯岳父/伯岳母姪婿令伯岳父/令伯岳母家伯岳父/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姪婿令叔岳父/令叔岳母家叔岳父/家叔岳母姊丈內弟/姨妹令姊丈家姊丈妹丈內兄/姨姊令妹丈舍妹丈表兄/嫂表弟/妹令表兄/嫂家表兄/嫂表弟/弟婦表兄/姊令表弟/弟婦舍表弟/弟婦內兄/弟妹/姊婿令內兄/弟敝內兄/弟襟兄/弟襟弟/兄令襟兄/弟敝襟兄/弟太姻伯/叔姪婿姻再姪舍親姻伯/伯母姻姪/姪女令親舍親姻兄/嫂姻弟/侍生令親舍親賢內姪/姪女愚姑丈/母令內姪/姪女舍內姪/姪女賢外孫/孫女外祖父/母令外孫/孫女舍外孫/孫女賢甥/甥女愚舅/舅母令甥/甥女舍甥/甥女賢婿愚岳/岳母令婿小婿賢表姪/姪女愚表伯/伯母令表姪/姪女舍表姪/姪女漢族親族關係表*(一) 父系(二) 母系(三)夫系(四)婦系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中国人的亲戚关系称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亲戚关系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既传承着家族的血脉关系,也承载着中国人的尊重和礼仪。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亲戚关系称呼的大全吧!1.父母辈。
父亲,爸爸、父亲、老爸、老爷子。
母亲,妈妈、母亲、老妈、娘亲。
2.兄弟姐妹辈。
哥哥,哥哥、大哥、兄长。
姐姐,姐姐、大姐、姐姐。
弟弟,弟弟、小弟、兄弟。
妹妹,妹妹、小妹、姐妹。
3.子女辈。
儿子,儿子、儿、仔、小子。
女儿,女儿、闺女、千金、妞儿。
4.祖父母辈。
爷爷,爷爷、祖父、老爷、爷。
奶奶,奶奶、祖母、老奶奶、奶。
5.外祖父母辈。
外公,外公、姥爷、外祖父。
外婆,外婆、姥姥、外祖母。
6.伯叔辈。
伯父,伯父、大伯、伯伯。
叔父,叔父、小叔、叔叔。
7.姑妈辈。
姑妈,姑妈、大姑、姑娘。
姑父,姑父、姑丈、大舅。
8.堂兄弟姐妹辈。
堂兄,堂兄、堂哥。
堂姐,堂姐、堂姊。
堂弟,堂弟、堂弟。
堂妹,堂妹、堂妹。
9.表兄弟姐妹辈。
表哥,表哥、堂哥。
表姐,表姐、堂姐。
表弟,表弟、堂弟。
表妹,表妹、堂妹。
10.夫妻辈。
丈夫,丈夫、老公、先生。
妻子,妻子、老婆、太太。
以上就是中国亲戚关系称呼的大全,这些称呼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人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疼爱的表达。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这些称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血统:直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生父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儿女名)爹、唉、老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儿女名)娘、唉、老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旁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父之兄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孙、孙女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二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母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大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血统:妻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图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亲戚中如何称呼可能都不太清楚了,实际上我国的亲戚关系是条理分明/尊卑有序的。
一般来说,与自己同族同宗但血缘关系已经相隔两代以上的亲戚关系都以“堂”字相称。
例如:叔叔的孩子或伯伯的孩子与自己就该互称堂姐、堂妹、堂兄、堂弟等等,上一辈人里有堂叔、堂伯、堂婶、堂姑(指与自己的父亲不是亲姐妹亲兄弟的长辈),对下一辈人称呼堂侄(指其父与自己不是亲兄弟的孩子)。
由姻亲关系产生的亲戚一般以“表”字相称:外嫁的本宗姓女性的夫家亲戚、嫁入本宗族女性的娘家亲戚关系都在此列。
例如:姑姑的孩子、舅舅的孩子、姨的孩子一般都称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与“堂”字一样,“表”字也广泛应用于姻亲关系产生的亲戚中的其他辈分的人:表叔、表婶、表舅、表姨、表姑、表侄等等。
严格地来说,表X是亲戚,而堂X实际上是亲属关系。
上传一图加以说明。
家庭关系称呼总汇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
(有的地方称:外公)姥姥:妈妈的妈妈。
(有的地方称:外婆)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
(“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
)三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呼图表(快失传的东西,收藏一下吧,省得叫错了)
表一、
称呼对象称呼(称谓)对此自称对他人称其家族中人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人
父亲的父母祖父,祖母孙儿,孙女令祖父,令祖母家祖父,家祖母
父亲的伯(叔)父
伯(叔)祖父/母侄孙儿/女令伯(叔)祖父/母家伯(叔)祖父/母
/母
生(养)父/母父亲,母亲男(或儿),女儿令尊,令堂家父(严、尊),家母(慈)父亲的兄/嫂伯父,伯母侄儿,侄女令伯父,令伯母家伯父,家伯母
父亲的弟,媳叔父,婶母侄儿,侄女令叔父,令婶母家叔父,家婶母
兄(哥),兄妻兄、哥,嫂嫂弟,妹令兄,令嫂家兄,家嫂
伯(叔)父的子女堂兄,堂姐堂弟,堂妹令堂兄,令堂姐家堂兄,家堂姐
弟,弟妻弟弟,弟妹兄,姊、姐令弟,令弟妹舍弟,舍弟妹
姊(姐),妹姊、(姐)姐,妹妹弟,妹令姊,令妹家姊,舍妹
丈夫夫子(或夫君),某某(单称妻,某某(单称名某先生,(或尊夫君)外子
表二、
注:
1、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字,如先祖父(或先祖考)、先祖母(或先祖妣)、先父(或先考、先严),先母(或先妣、先慈)、先兄、先姊;
2、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平辈或晚辈,将“舍”字换成“亡”字,如亡夫、亡妻、亡弟、亡妹等;
3、称他人时加贤、爱等词,自称时加愚;表格中的“某某”代字或号。
中国家庭亲属辈分关系及其称谓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
具体称谓如下:祖(王父、祖父)父之父。
祖母、王母、父之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
(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中国元素】中国家族亲戚关系称谓大全亲戚称呼关系表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亲戚互称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中国人的亲戚关系称谓,不是一般的复杂,在当前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现实社会里,除直系亲属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再就没有其他亲属了,称谓很是简单。
可是在过去多子女的时代,称谓就复杂多了。
所谓称谓—就是对你自己以及和你有关联的家族、亲属、师友及其他一些人的称呼。
目前流行的称谓,都是汉族的称谓,为了讲解方便,这里均以“自己”为“轴心”论述的。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
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祖宗十代的称呼中国人的亲戚关系称谓,不是一般的复杂,在当前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现实社会里,除直系亲属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再就没有其他亲属了,称谓很是简单;可是在过去多子女的时代,称谓就复杂多了;所谓称谓—就是对你自己以及和你有关联的家族、亲属、师友及其他一些人的称呼;目前流行的称谓,都是汉族的称谓,为了讲解方便,这里均以“自己”为“轴心”论述的;一、家族方面的称谓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妹”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二、亲属方面的称谓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三、师友方面的称谓对教过自己学业的人称“老师”“先生”“尊师”,自称“学生”“门生”;对教过自己技艺的人称“师傅”“师父”,自称“徒弟”“徒儿”“门徒”;对他们的妻子称“师母”,自称“学生”“门生”;对自己的学生称“学生”“同学”“贤契”;对同在一起学习的人称“同学”“同窗”“学友”;对同在一起学艺的人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对自己的朋友称“仁兄”“良友”“挚友”;四、其他方面的称谓对出家的僧人称“和尚”“禅师”“长老”“方丈”,对他们的负责人称“主持”;对出家的道士称“法师”“真人”;对出家的女僧人称“尼姑”“师太”;出家人对烧香进贡的善男善女称“施主”;表一、表二、注:1、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字,如先祖父或先祖考、先祖母或先祖妣、先父或先考、先严,先母或先妣、先慈、先兄、先姊;2、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平辈或晚辈,将“舍”字换成“亡”字,如亡夫、亡妻、亡弟、亡妹等;3、称他人时加贤、爱等词,自称时加愚;表格中的“某某”代字或号;-----其他:父亲的舅舅/舅妈:舅爷爷/舅奶奶父亲的姑父/姑姑:姑爷爷/姑奶奶父亲的姨父/姨:姨爷爷/姨奶奶父亲的表兄弟/表姐妹:表叔/表姑母亲的舅舅/舅妈:舅姥爷/舅姥姥母亲的姑父/姑姑:姑姥爷/姑姥姥母亲的姨父/姨:姨姥爷/姨姥姥母亲的表兄弟/表姐妹:表舅/表姨一、家族长辈称谓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曾祖父、母——曾孙、孙女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二、亲戚长辈称谓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三、家族平辈称谓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夫弟丈夫的弟弟——嫂弟妇丈夫的弟媳——嫂爱妻本人的妻子——夫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四、亲戚互称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姻翁亲家——姻弟姻姆亲家姆——姻室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姻叔祖姐妹丈的祖父——姻家再侄姻伯、姆兄弟的岳父、母——姻侄一、称谓亲族间称谓,至今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旧俗,近支称为自己家、自己家里,远支称为本家,其他亲族中人一律称为亲戚;亲戚间的称谓,大略如下:母亲之父,书面称外祖父,当面称姥爷;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当面称姥娘,或称姥姥;外祖父之父,称老姥爷,外祖母之母,称老姥娘;母亲之兄弟,称舅舅大舅、二舅等以别长幼,舅之配偶称舅母或妗子、妗母;外祖母之兄弟,称舅老爷,其配偶称舅奶奶;外祖母之姐妹与祖母的姐妹统称为姨奶奶,其配偶统称为姨爷爷;舅父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或有直以兄、弟、姐、妹相呼者;对人则称姑舅兄弟、姑舅姐妹;父母称女之子女为外孙、外孙女、外孙闺女,舅父母呼姐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女、外甥闺女;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各地多数呼外孙与外甥发音相同;以上亲戚关系,俗称姥娘门上的;母之姐妹,称姨母、姨、姨姨以大姨、二姨等别长幼;姨之配偶称姨夫、姨父;姨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对人则称两姨兄弟、两姨姐妹;姨与姨夫,称姨姐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闺女;以上亲戚关系,俗谓之姨姨门上的或两姨亲;父之姐妹,称为姑母、姑、姑姑以大姑、二姑等区别长幼,其配偶称姑夫、姑父;父之姑,称老姑姑、姑奶奶;姑母、姑父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亦有以兄、弟、姐、妹相呼的;对人则以姑舅兄弟、姑舅姐妹相称;妻兄弟之子女称内侄、内侄女;以上亲戚关系俗谓之姑姑门上的或姑舅亲;妻之父,书面称岳父,对人称丈人、老丈人、丈人爹、泰山、老泰山,当面则称爹、爹爹、爸爸,也有的地方称叔,称伯;妻之母,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丈母,当面则称妈、妈妈,有地方也称婶、大娘;妻之兄弟,书面称姻兄、姻弟、内兄、内弟,对人称内兄为大舅子,称内弟为小舅子,当面则称哥哥、兄弟;内兄内弟之妻,对人统称为舅子媳妇,以大舅子媳妇、二舅子媳妇等区别长幼;妻子之姐妹,对外统称为姨子,姐称为大姨子、大姨子姐,妹称为小姨子,当面则称姐,称妹;妻之姐妹之夫,对外称连襟,称两乔,称一担挑儿,称“拉不平”,当面称姐夫、妹夫;兄弟姐妹称其姐妹之夫为姐夫、妹夫,以大姐夫、二妹夫等区别长幼;父母对其女之夫,对人称闺女女婿、女婿、姑爷、贵客、东床、东床客,当面则称他姐夫、老×女婿等;婚后女婿住岳家,外人呼为养老女婿、倒插门女婿;又,外人称别人女婿有戏称“半个儿”的;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对人称亲家、男亲家、女亲家、亲家公、亲家母、亲家翁、亲家婆等,当面只称亲家;夫与妻之兄弟之间的关系又常被称为“姐夫郎舅”;以上亲戚关系人谓之“丈人门上的”;二、亲戚往来亲戚间的往来习俗也极多,极繁琐,大略归类,可分为“贺”与“吊”的往来、平时一般往来、特殊聚会往来等数种;贺礼包括贺婚礼、贺生育、祝寿等;吊礼行于丧葬仪式;节日往来多行于姻亲之间,其往来民间称为“按时把节”,具体则称为“送节令”;从前节日间的亲戚往来,有规矩,也有禁忌,例如,全省各地普遍流行的新媳妇正月十五日以前不可以住娘家,临清地方有谚语曰:“七不走,八不走,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说初七、初八、初九,这三天不能走娘家,初十日可以走,但从十一日到十五日称作“拐弯”又绝不可走娘家;正月十六日走娘家,又称“走百病”,家家媳妇都走,但到娘家又不能住到二月二,说是“怕蹬了娘家的囤子”;亲戚间平日往来也很多,乡间人以为亲戚不常走动即是生分;平日往来,有互通有无、遇事相帮这一类事务性的往来;有送瓜送果,双方小孩的来来往往;远行归来,遍访亲戚,告诉在外情况,赠送由外乡带回来的礼物;有病有灾,及时探问安慰等;儿女结婚之后,亲家间的相会一般并不多,见则必须礼节周全;三、权益亲族间的权益有人身方面的,有财产方面的,也有声誉等方面的;具体言之则有财产继承、赡养费用、虐待种种事件;习俗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嫁的女儿靠娘家兄弟特别是长兄维持自身利益的现象;在传统的父系家族之中,媳妇地位低微,遇到必须争取、必须申辩的事情,只有诉诸娘家人;娘家人中,父辈出面“有失身份”,自然由在家的早已主事的兄弟出面为宜,久而成习,家家媳妇皆以娘家兄长为当然的代言人,家族、社会诸方面也就渐渐承认了“娘舅”的这一地位;“娘舅”在姐妹家中,始则处于“说理”、“争气”的地位,随着姐妹儿女的长成,“老舅”又变成了半个主事人;凡与其姐妹权益有关的事件,如分家、赡养、甚至死后的丧葬,没有“老舅”的参加,都难完满解决;在这些事件中,他的干预是起很大作用的;他的地位也表现在请客吃饭之中,众亲一席,若无其他更长一辈的人,“老舅”当然是首席,他自己也从不谦让;具体称谓: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曾孙:孙之子;玄孙:曾孙之子;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世父:伯父父之兄;叔父:父之弟;世母伯母:世父之妻;叔母婶:叔父之妻;姑姑母:父之姊妹;姑父:姑之夫;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从祖父堂伯、堂叔:父之从兄弟;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父之妻;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族父:族祖父之子;族兄弟:族父之子;嫂:兄之妻;弟妇:弟之妇;从子侄:兄弟之子;从女侄女:兄弟之女;从孙:兄弟之孙;甥外甥:姊妹之子;私姊:妹之夫;女婿子婿、婿:女之夫;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舅舅父:母之兄弟;舅母妗子:舅之妻;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姨父:姨母之夫;中表姨表:姨之子女;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姨姨子:妻之姊妹;妻侄:妻之兄弟之子;舅嫜、公:夫之父;姑婆:夫之母;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小姑子:夫之妹;娣妇:夫之弟妇;姒姆:夫之嫂;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本生母”;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7、考妣“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8、夫妻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爸妈)。
男的自称儿子;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爷爷奶奶)。
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孙子);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
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叔婶婶)。
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对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姑姑、姑夫。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姑姑亦是)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
男女自称同理。
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
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妹前面加一个舍字。
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
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亲戚分为血亲跟姻亲。
一族至亲指,妻亲:爱姥/阿姥/阿娘。
夫亲:爱爷/阿爷/阿爹。
三族血亲指,姐/毑:母亲、姊亲、妹亲、女亲。
哥:父亲、兄亲、弟亲、男亲。
五族血亲指,王母/大母(姥姥/奶奶)王父/大父(爷爷)、从母/姨母(姨妈)、从父/伯父/叔父(叔伯爸)、姑母(姑妈)、舅父(舅爸)。
母亲称谓姥、姐/毑。
父亲称谓耶、哥。
母父之母父称谓老姥、老耶。
姥,本意,母亲之敬称。
耶,本意,对从母的敬称,后来指是父亲。
爷。
母之母又谓娘娘、姥姥、毑毑、家婆等(‘家婆’、'噶婆'等南方大部分方言都来源于毑毑)。
父之父又谓爹爹、爷爷、祖祖。
母之母的正式称谓是王母或大母。
母之父的正式称谓是王母或大母。
父系社会初期,女男平等。
母父之母父称谓相同。
秦后,母之母父变为,母之父母。
加了外字。
有疏远母族之意。
为外王父、外王母。
加深男权,女性沦为物品。
禁止女性与其母族走动。
女人有了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如今男女平等,应该去掉外字。
毑母代替了外祖母。
毑父代替了外祖父。
姊妹之子称甥子。
息女之子称孙子。
她,jie。
本意也是母亲,也有女阴之意,且有男根之意。
所以,她换了姐。
毑、姐、袓、媎、她,都发jie音。
袓后来变为祖。
如今、毑有了很多读法。
如南方的,嘎嘎、噶婆、家家、家婆、简简、简婆等。
扩展资料:1、亲属称谓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姑舅叔伯,同辈的有姊妹兄弟等等,下一辈有甥侄等等。
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
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2、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男女平等,必须去掉外字。
所以妈妈的妈妈叫姥姥,妈妈的爸爸叫爷爷。
女儿的孩子叫孙子(孙女/孙男)。
中国亲戚称呼大全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祖父的嫂嫂伯祖母(姆婆)祖父的弟弟叔祖父(叔公)祖父的弟妇叔祖母(婶婆)祖父的姐夫、妹夫姑祖父(姑公)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母(姑婆)祖母的哥哥、弟弟舅祖父(舅公)祖母的嫂嫂、弟妇舅祖母(妗婆)祖母的姐夫、妹夫姨祖父(姨公)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母(姨婆)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血统直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生父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旁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母系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稱人自稱稱對方親戚稱己方親戚祖姑丈/祖姑母內姪孫/姪孫令祖姑丈家祖姑丈舅祖父/舅祖母彌甥令舅祖父/令舅祖母家舅祖父/家舅祖母外祖父/母外孫/孫女令外祖父/母家外祖父/母姑丈/母內姪/姪女令姑丈/母家姑丈/母舅父/母甥/甥女令母舅/舅母家母舅/舅母姨丈/母姨甥/甥女令姨丈/母家姨丈母太岳父/太岳母孫婿令太岳父/令太岳母家太岳父/家太岳母岳父/母子婿令岳/岳母家岳/岳母伯岳父/伯岳母姪婿令伯岳父/令伯岳母家伯岳父/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姪婿令叔岳父/令叔岳母家叔岳父/家叔岳母姊丈內弟/姨妹令姊丈家姊丈妹丈內兄/姨姊令妹丈舍妹丈表兄/嫂表弟/妹令表兄/嫂家表兄/嫂表弟/弟婦表兄/姊令表弟/弟婦舍表弟/弟婦內兄/弟妹/姊婿令內兄/弟敝內兄/弟襟兄/弟襟弟/兄令襟兄/弟敝襟兄/弟太姻伯/叔姪婿姻再姪舍親姻伯/伯母姻姪/姪女令親舍親姻兄/嫂姻弟/侍生令親舍親賢內姪/姪女愚姑丈/母令內姪/姪女舍內姪/姪女賢外孫/孫女外祖父/母令外孫/孫女舍外孫/孫女賢甥/甥女愚舅/舅母令甥/甥女舍甥/甥女賢婿愚岳/岳母令婿小婿賢表姪/姪女愚表伯/伯母令表姪/姪女舍表姪/姪女漢族親族關係表*(一) 父系(二) 母系(三)夫系(四)婦系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辈分关系礼仪常识中国人的亲戚关系不是一般的复杂,关于辈分的关系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辈分关系礼仪常识,让您逢年过节轻松应对。
辈分关系礼仪常识:辈分关系细分1、与父亲相关的亲属(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
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2、与母亲相关的亲属(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
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3、与丈夫相关亲属(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