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物态变化》配套练习(附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73.94 KB
- 文档页数:15
专题03 物态变化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根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据估测温度选择适宜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外表相平。
⑥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例题1】〔2021山东省东营〕以下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为37℃ B.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重力为10N
C.教室门的高度为140cm D.人体平安电压不高于60V
【答案】A
【解析】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符合实际;
B.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质量在300g=左右,受到的重力在G=mg=×10N/kg=3N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0c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经验证明,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平安的。故D不符合实际。 单元课标要求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 体 非 晶 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
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到达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图像
凝固图像
举 例 海波、水晶、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例题2】〔2021江苏连云港〕以下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A. 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酒精是为了提高液体的凝固点
B. 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
C. 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D. 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司机向水箱里加酒精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故A错误;
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热,故B错误;
C.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小孔,故C正确;
D.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例题3】〔2021山东泰安〕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第5min,晶体开始熔化 B. 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min
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D. 晶体的熔点是80℃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第10min,晶体开始熔化,故A错误;
B.晶体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t=25min-10min=15min,故B错误;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是物质的熔点,所以晶体的熔点是80℃,故D正确。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拟:
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不同点 只在液体外表进行 在液体外表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到达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总结: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液体沸腾时温度要到达沸点并且还要继续吸热。
【例题4】〔2021黑龙江龙东农垦森工〕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中拿出冰棒,发现冰棒“冒〞“白气〞,如下图,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答案】见解析。
【解析】冰棒“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
度,故“白气〞会向下落。
【例题5】〔2021山东东营〕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选项是〔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
〔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自下而上;〔2〕B;〔3〕98;保持不变;〔4〕减少热量散失;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解析】〔1〕实验器材的安装遵循由左到右,自下而上的原那么,首先确定点燃酒精灯的高度,再把铁圈固定在酒精灯的外焰处,然后依次放烧杯纸板温度计;
〔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故B正确;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沸点是98℃。
〔4〕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盖住烧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也可以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
〔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故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丸、钨等。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例题6】〔2021黑龙江龙东农垦森工〕以下物态变化过程中,不是放热的是〔〕
A.冬天衣服冻干 B.冬天窗上冰花 C.冬天草上白霜 D.压缩乙醚成液体
【答案】A
【解析】A.冬天衣服冻干,是冰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正确。
B.冬天窗上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B错误。
C.冬天草上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C错误。
D.压缩乙醚成液体,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D错误。
《物态变化》单元综合素养精准达标模拟检测试卷
〔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1齐齐哈尔〕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
C.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答案】A
【解析】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故C不符合题意;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樟脑片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2.〔2021山东泰安〕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现象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B. 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液化现象
C. 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
D. 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
B.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属于熔化现象,故B错误;
C.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正确;
D.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属于升华现象,故D错误。
3.〔2021四川甘孜州〕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升华现象
B. 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
D. 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
【答案】C
【解析】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白气〞是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