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链路聚合的配置和结果验证
- 格式:pdf
- 大小:111.84 KB
- 文档页数:4
命令内容zxr10#configure terminalzxr10(config)#hostname 3228-13228-1(config)#vlan 10 3228-1(config)#exit3228-1(config)#interface fei_1/13228-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3228-1(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3228-1(config-if)#exit 3228-1(config)#vlan 20 3228-1(config)#exit3228-1(config)#interface fei_1/23228-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3228-1(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3228-1(config-if)#exit 3228-1(config)#interface smartgroup1 3228-1(config-smartgroup1)#exit 3228-1(config)#interface fei_1/16 3228-1(config-if)#smartgroup 1 mode on 3228-1(config-if)#exit3228-1(config)#interface fei_1/17 3228-1(config-if)#smartgroup 1 mode on 3228-1(config-if)#exit 3228-1(config)#interface smartgroup13228-1(config-smartgroup1)#switchport mode trunk 3228-1(config-smartgroup1)#switchport trunk vlan 103228-1(config-smartgroup1)#switchport trunk vlan 203228-1(config-smartgroup1)#exit 3228-1(config)#命令内容zxr10#configure terminalzxr10(config)#hostname 3228-2三层交换机LACP配置交换机A 配置步骤vlan10,20fei_1/16fei_1/16fei_1/1vlan10vlan10PC1PC2PC3192.168.10.1255.255.255.0192.168.20.1255.255.255.0192.168.10.2255.255.255.0fei_1/2fei_1/17fei_1/17vlan20验证(查看实验手册)(1)#show lacp 1 internal (2)交换机/计算机上Ping测试命令解释进入全局配置模式将交换机名改为3228-1创建VLAN10退出VLAN10进入端口进行配置设置端口1为access模式将端口1加入到VLAN 10当中退出端口1创建VLAN20退出VLAN20进入端口进行配置设置端口2为access模式将端口2加入到VLAN 20当中退出端口2创建名为1的链路聚合组退出链路聚合组进入端口16配置将端口16加入到链路聚合组1中,并设置为静态聚合模式动态模式把on 改为active 退出端口16进入端口17配置将端口17加入到链路聚合组1中,并设置为静态聚合模式动态模式把on 改为active 退出端口17进入链路聚合组1 进行配置设置链路聚合组1为trunk模式将链路聚合组1加入到VLAN 10当中将链路聚合组1加入到VLAN 20当中退出链路聚合组1命令解释进入全局配置模式将交换机名改为3228-2P配置步骤ei_1/1fei_1/2fei_1/4n10vlan20PC4192.168.20.2255.255.255.03228-2ei_1/1。
实验2:链路聚合实验一、实验拓扑二、实验要求SwitchA和SwitchB通过以太链路分别都连接VLAN10和VLAN20,且SwitchA和SwitchB 之间有较大的数据流量。
用户希望SwitchA和SwitchB之间能够提供较大的链路带宽来使相同VLAN间互相通信。
同时用户也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冗余度,保证数据传输和链路的可靠性。
要求通过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配置链路聚合。
三、实验步骤基于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配置1.配置SwitchA# 在SwitchA创建Eth-Trunk接口并加入成员接口。
<Quidway> system-view[Quidway] sysname SwitchA[SwitchA] interface Eth-Trunk1[SwitchA-Eth-Trunk1] trunkport ethernet 0/0/1 to 0/0/3 [SwitchA-Eth-Trunk1] quit#创建VLAN10和VLAN20并分别加入接口。
[SwitchA] vlan batch 10 20[SwitchA] interface ethernet 0/0/4[SwitchA-Ethernet0/0/4] port link-type trunk [SwitchA-Ethernet0/0/4] 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10 [SwitchA-Ethernet0/0/4] quit[SwitchA] interface ethernet 0/0/5[SwitchA-Ethernet0/0/5] port link-type trunk [SwitchA-Ethernet0/0/5] 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20 [SwitchA-Ethernet0/0/5] quit# 配置Eth-Trunk1接口允许VLAN10和VLAN20通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二层链路聚合的配置方法。
3. 熟悉链路聚合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二、实验环境1. 交换机:两台H3C S5700交换机2. 网线:直通网线若干3. 计算机终端:2台三、实验步骤1. 拓扑搭建:将两台交换机通过网线连接,并连接一台计算机终端用于配置和测试。
2. 配置交换机:1. 在交换机SW1上:- 创建链路聚合组:`system-view`,`link-aggregation group 1 mode manual`。
- 将接口加入聚合组:`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link-aggregation group 1`。
- 创建VLAN:`vlan 10`。
- 将接口划入VLAN:`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port vlan 10`。
- 将接口设置为trunk模式:`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10`。
2. 在交换机SW2上:- 配置与SW1一致的链路聚合组、VLAN和trunk模式。
3. 测试链路聚合:1. 在计算机终端上配置IP地址,并确保与交换机SW1的VLAN 10在同一网段。
2. 使用ping命令测试计算机终端与另一台计算机终端之间的连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链路聚合成功:在配置完成后,使用ping命令测试计算机终端之间的连通性,结果显示连通性良好,说明链路聚合配置成功。
2. 带宽提升:链路聚合将多个物理接口聚合为一个逻辑接口,从而提高了链路的带宽。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配置链路聚合组中的端口数量,以实现更高的带宽。
3. 故障备份:链路聚合支持故障备份功能,当其中一个链路出现故障时,其他链路可以自动接管流量,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五、实验结论1. 链路聚合是一种提高网络带宽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链路聚合配置含义:链路聚合就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链路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端口组。
链路聚合的优点:增加链路带宽提供链路可靠性实现数据的负载均衡链路聚合的模式按照聚合方式的不同,链路聚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静态聚合模式?? 动态聚合模式聚合成员端口的状态聚合组中的成员端口有下面两种状态:?? Selected 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接口可以参与转发用户业务流量;?? Unselected 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接口不能转发用户业务流量。
LACP 协议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基于IEEE802.3ad 标准的协议。
LACP 协议通过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与对端交互信息。
处于动态聚合组中的接口会自动使能 LACP 协议,该接口将通过发送LACPDU 向对端通告自己的系统LACP 协议优先级、系统MAC、端口的LACP 协议优先级、端口号和操作Key。
对端接收到LACPDU 后,将其中的信息与其它接口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Selected 状态的接口,从而双方可以对接口处于Selected 状态达成一致。
操作Key操作Key 是在链路聚合时,聚合控制根据成员端口的某些配置自动生成的一个配置组合,包括端口速率、双工模式和链路状态的配置(统称为端口属性配置)。
在聚合组中,处于 Selected 状态的成员端口有相同的操作Key。
初步认为是一个组一个key值!可是有聚合ID啊???那key就是按照主接口的属性,生成的本聚合组的接口标准属性!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聚合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负载分担聚合组和非负载分担聚合组。
目前S3610&S5510 系列交换机仅支持负载分担聚合组。
负载分担规则如下:?? 报文的二层转发使用源 MAC 地址和目的MAC 地址作为依据计算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模式(即决定使用聚合组中哪个端口来转发该报文);?? 报文的三层转发使用源 IP 地址和目的IP 地址作为依据计算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模式(即决定使用聚合组中哪个端口来转发该报文)。
H3CV7交换机链路聚合配置⽅法(命令⾏)1 配置需求或说明1.1 适⽤产品系列本案例适⽤于如S5130-28F-WiNet、S5500V2-24P-WiNet、S5500V2-48P-WiNet等的V7交换机。
1.2 配置注意事项1)配置聚合组的成员端⼝过程中,建议配置顺序:在端⼝视图下使⽤display this命令查看端⼝上是否存在第⼆类配置(包括端⼝隔离配置、QinQ配置、VLAN配置、MAC地址学习配置),如果有这类配置,请使⽤对应的undo命令删除这些配置,使端⼝保持在缺省第⼆类配置状态,然后再把端⼝加⼊到新创建的聚合组内。
2)由于静态聚合组中端⼝选中状态不受对端端⼝是否在聚合组中及是否处于选中状态的影响。
这样有可能导致两端设备所确定的Selected 状态端⼝不⼀致,当两端都⽀持配置静态和动态聚合组的情况下,建议⽤户优选动态聚合组。
3)配置或使能了下列功能的端⼝将不能加⼊⼆层聚合组:MAC地址认证、端⼝安全模式、IP Source Guard功能、802.1X功能。
4)只有⼯作在⼆层模式下的端⼝才能加⼊⼆层链路聚合组。
1.3 配置需求及实现的效果通过链路聚合实现两设备间流量在聚合组中各个选中端⼝之间分担,以增加带宽和动态备份。
2 组⽹图⽹络中的两台设备均参与两个VLAN的数据流量转发。
现要求使⽤链路聚合特性实现设备上相同vlan间可以相互通信。
3 配置步骤3.1 交换机A的配置# 进⼊系统视图,创建VLAN 10,并将端⼝GigabitEthernet1/0/4加⼊到该VLAN 10中。
<H3C> system-view[H3C]vlan 10[H3C-vlan10]port gigabitethernet 1/0/4[H3C-vlan10]quit# 创建VLAN 20,并将端⼝GigabitEthernet1/0/5加⼊到该VLAN 20中。
[H3C] vlan 20[H3C-vlan20] port gigabitethernet 1/0/5[H3C-vlan20] quit# 创建⼆层聚合接⼝1。
链路聚合实验陈永2013年11月13日一、实验内容与目标完成本实验,应该能够达成以下目标:掌握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配置方法掌握静态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模式链路聚合配置方法二、实验组网1.组网需求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是将一组物理接口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逻辑接口来增加带宽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两台设备之间建立链路聚合组,可以提供更高的通讯带宽和更高的可靠性。
链路聚合不仅为设备间通讯提供了冗余保护,而且不需要对硬件进行升级。
2.组网图实验组网图如图1-1所示,有2台S2300EI(SWA、SWB)交换机、2台主机(HostA、HostB)组成,互联方式和IP地址分配如图1-1所示。
本组网图模拟了实际组网中涉及的两种链路聚合主要应用。
SWA SWBLACP模式下的活动链路LACP模式下的备份链路图1-1 链路聚合实验环境图三、实验设备和器材本实验所需的主要设备和器材如实验表1-1所示。
实验表1-1 实验设备和器材四、实验过程实验任务I: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配置本实验任务主要是通过配置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实现数据流量在各成员端口间的分担,并采用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相结合的聚合负载分担模式。
步骤一:搭载实验环境。
首先,依照图示搭建实验环境,完成交换机SWA与SWB的链路连接。
配置主机HostA 的IP地址为192.168.1.2/24;配置主机HostB的IP地址为192.168.1.3/24。
步骤二:基本配置。
1)创建Eth-Trunk#创建Eth-Trunk 1。
<Quidway>system-view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user view with Ctrl+Z.[Quidway]sysname SWA[SWA]interface Eth-Trunk 1[SWA-Eth-Trunk1]mode manual #聚合方式【manual|lacp-static】[SWA-Eth-Trunk1]quit2)向Eth-Trunk中加入成员端口#将Eth0/0/3加入Eth-Trunk 1。
链路聚合配置含义:链路聚合就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链路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端口组。
链路聚合的优点:增加链路带宽提供链路可靠性实现数据的负载均衡链路聚合的模式按照聚合方式的不同,链路聚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静态聚合模式动态聚合模式聚合成员端口的状态聚合组中的成员端口有下面两种状态:Selected 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接口可以参与转发用户业务流量;Unselected 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接口不能转发用户业务流量。
LACP 协议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基于IEEE802.3ad 标准的协议。
LACP 协议通过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与对端交互信息。
处于动态聚合组中的接口会自动使能LACP 协议,该接口将通过发送LACPDU 向对端通告自己的系统LACP 协议优先级、系统MAC、端口的LACP 协议优先级、端口号和操作Key。
对端接收到LACPDU 后,将其中的信息与其它接口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Selected 状态的接口,从而双方可以对接口处于Selected 状态达成一致。
操作Key操作Key 是在链路聚合时,聚合控制根据成员端口的某些配置自动生成的一个配置组合,包括端口速率、双工模式和链路状态的配置(统称为端口属性配置)。
在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 状态的成员端口有相同的操作Key。
初步认为是一个组一个key值!可是有聚合ID啊???那key就是按照主接口的属性,生成的本聚合组的接口标准属性!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聚合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负载分担聚合组和非负载分担聚合组。
目前 S3610&S5510 系列交换机仅支持负载分担聚合组。
负载分担规则如下:报文的二层转发使用源 MAC 地址和目的MAC 地址作为依据计算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模式(即决定使用聚合组中哪个端口来转发该报文);报文的三层转发使用源 IP 地址和目的IP 地址作为依据计算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模式(即决定使用聚合组中哪个端口来转发该报文)。
链路聚合链路聚合是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该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
链路聚合一般用来连接一个或多个带宽需求大的设备,例如连接骨干网络的服务器或服务器群。
简介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是指将多个物理端口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逻辑端口,以实现出/ 入流量在各成员端口中的负荷分担,交换机根据用户配置的端口负荷分担策略决定报文从哪一个成员端口发送到对端的交换机。
当交换机检测到其中一个成员端口的链路发生故障时,就停止在此端口上发送报文,并根据负荷分担策略在剩下链路中重新计算报文发送的端口,故障端口恢复后再次重新计算报文发送端口。
链路聚合在增加链路带宽、实现链路传输弹性和冗余等方面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
如果聚合的每个链路都遵循不同的物理路径,则聚合链路也提供冗余和容错。
通过聚合调制解调器链路或者数字线路,链路聚合可用于改善对公共网络的访问。
链路聚合也可用于企业网络,以便在吉比特以太网交换机之间构建多吉比特的主干链路。
原理逻辑链路的带宽增加了大约(n-1)倍,这里,n为聚合的路数。
另外,聚合后,可靠性大大提高,因为,n条链路中只要有一条可以正常工作,则这个链路就可以工作。
除此之外,链路聚合可以实现负载均衡。
因为,通过链路聚合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或多个)交换机(或其他网络设备),通过内部控制,也可以合理地将数据分配在被聚合连接的设备上,实现负载分担。
链路聚合因为通信负载分布在多个链路上,所以链路聚合有时称为负载平衡。
但是负载平衡作为一种数据中心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将来自客户机的请求分布到两个或更多的服务器上。
聚合有时被称为反复用或IMUX。
如果多路复用是将多个低速信道合成为一个单个的高速链路的聚合,那么反复用就是在多个链路上的数据"分散"。
它允许以某种增量尺度配置分数带宽,以满足带宽要求。
链路聚合也称为中继。
按需带宽或结合是指按需要添加线路以增加带宽的能力。
实验七 链路聚合的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目的
1. 了解交换机链路聚合的应用场合
2. 熟练使用命令完成链路的聚合操作
实验设备及材料
两台交换机,两台PC 机,4根网线,一根CONSOLE 线。
实验内容
1、 规划两台交换机使用哪几个端口进行链路聚合的配置,并填写下表
聚合组号
端口 交换机1 1 1-2 交换机2 1
5-6
2、 据规划,交换机按下图所示拓扑连接设备
3、 PC 配置相同网段IP 地址后互相PING
4、 进入交换机按照规划进行链路聚合的配置
5、 观察ping 现象
6、 进入交换机通过使用show 命令查看链路聚合的配置
7、 将交换机中的链路聚合配置删除,观察Ping 现象
实验步骤
1.链路聚合的功能是将交换机的多个低带宽端口捆绑成一条高带宽链路,可以实现链路负
载平衡,避免链路出现拥塞现象。
交换机1的1-2端口和交换机2的5-6端口进行链路聚合配置
2.按下图所示拓扑连接交换机和PC机。
3.PC机配置相同网段IP地址后,没启链路聚合的时候互相PING不通。
是因为交换机和交换机之间产生了循环链路。
4.进入交换机进行链路聚合的配置;
(1)在全局模式下建立一个port group,
Switch(config)#port-group [num]
分别在端口模式下将这些端口加入到group。
如图所示:
Switch(config)#interface Ethernet 0/0/
Switch(config-port-range)#port-group [num] mode active
交换机1:
交换机2:
(2)使用(config)#no spanning-tree命令禁用生成树;
5.PC1和PC2 互相能PING通。
6.进入交换机通过使用show port-group 1 detail命令查看链路聚合的配置,如下图;
0/0/1和0/0/2是
GROUP1里的端口。
这是交换机1的链路聚合配置状态,交换机2同样能查到。
7.使用no port group [num]命令,将交换机中的链路聚合配置删除;如图所示;
交换机1:交换机1中的链路聚合配置(端口0/0/1-2)已被删除。
如下图
交换机2:交换机2中的链路聚合配置(端口0/0/5-6)已被删除。
如下图
观察PING命令;PING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