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佚文《惟有孟母可作女范》看周作人的人格理想与家庭教育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25.77 KB
- 文档页数:3
孟母家教原则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摘要:孟母家教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原则有:理智性原则,言传身教原则,正面教育原则。
孟母家教的当代价值包括:运用理智性原则,做到理性施爱,要求适度,严爱结合;运用言传身教原则,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运用正面教育原则,做到正面疏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孟母家教;教育原则;当代价值孟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与我国历史发展处于变革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孔子提出的儒家学说有很大关系。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孟子思想的形成也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坚守志节,抚育孟子,慎始、励志、敦品、勉学,数十年如一日,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本文拟从孟母家教故事中所蕴含的原则及其当代教育价值两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孟母家教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原则1.理智性原则理智性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在感性地对孩子关心和热爱的同时,需要理智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孩子也只有切身体验到父母的爱,才会从感情上和行动上接受父母的教育,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但是,并非怎样爱都能促进孩子的发展,父母必须理智地爱孩子,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理智的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陶冶孩子追求真善美的情操。
两千多年以前的孟母就认识了这个道理,他对孟子理智施爱。
当时的社会是尊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孟子三岁丧父,唯一的幼子,在寡母心目中的位置,比今天的独生子女,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借古鉴今——古圣先贤的家庭教育(二)孟母教子孟子是继大教育家孔子之后的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使儒家学派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尊奉的主流思想。
他与孔子的学术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的地位之高,就连历代的封建帝王也望尘莫及。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贤淑善教的孟母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享有盛誉,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尤其是"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三迁择邻《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孟子自幼是一个天性活泼的孩子,喜好游戏。
因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所以孟子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于是把家迁到热闹的集市旁边,她以为人多热闹的地方可以使孩子见闻丰富,学到做人的本领。
哪知,小孩天生爱模仿大人的行为。
孟子开始学着买卖人拉腔拉调地整天吆喝,活像一个小商贩。
孟母很不满意,认为这里也不是教育儿子的地方,于是又把家迁到学校的旁边。
从此后,孟子的游戏改为模仿学校的师生上课,并且对礼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孟母注意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主动选择居处,乃至三迁其舍,最后使孟子培养了好学的兴趣,长成之后学六艺,好儒术。
断杼教子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
孟子上学之后,进步很快。
几年的功夫,他自觉学有所成,感到自满自足。
仁爱情怀作者:林雨曦来源:《人生十六七》2017年第08期妈妈姓孟,总是对我说:我们是孟子的后代,要知书达理,讲仁爱;不要给我们的祖先丢脸,更不要让我们的祖先失望。
从小,我就背《三字经》,背“昔孟母,择邻处”,也听了大人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长大后,我才知道,孟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他也有过孩童时代,也曾是个调皮、爱玩的孩子。
孟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虽然家境贫寒,母亲却知道给孩子寻找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以适应成长之需要。
母亲知道让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就是一个古代妇女为孩子树立的家风,也体现了一个普通妇女的远见卓识。
妈妈从艺术院校毕业,一直从事影视传媒方面的工作。
这份工作让她有机会接触很多人和事,让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使她看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以及弱势群体。
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对人要友好,哪怕对方是乞丐,也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貌。
这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要乐于帮助别人,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开了书法课,但又缺专业的书法老师。
妈妈知道了,就以志愿者的身份给我们班的同学上书法课,每周一次,坚持了两年多。
这样的妈妈,让我感到骄傲。
可妈妈能成为今天的样子,都是姥姥姥爷教育的结果。
听妈妈讲,姥爷的家在过去是一个大家庭,在一个老式的大宅院里,每到春节,长辈们端坐,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行礼,既庄严隆重又热闹非凡。
孩子们平时都要习字、画画、背书,所以到了春节都能写上一副对联,相互比较传看。
正是有这样的环境,妈妈才会从小接触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也才会在长大后选择报考艺术院校,现在能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
现在我也长大了,也打算选择和艺术相关的专业。
我也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让妈妈也为我骄傲!在我中考前,妈妈推掉了很多工作,每天都为我做饭,送我补课。
现在我上高中了,妈妈和我的交流方式也和以前不太一样。
6. 孟母家教实践与启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是《三字经》中琅琅上口的名句,这里的“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
相传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早亡,他的母亲姓仉(zhǎng)。
孟子生活、学习完全仰仗他的母亲。
现在我们一提到教育子女的母亲典范,首先想到的就是孟母。
两千多年来,孟母一直受到后世的推崇,黎民百姓传扬着她的故事,文人骚客为她立传作文,孟氏后裔为她树碑修祠。
后人把她与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岳飞的母亲岳母,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
关于孟母教子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孟母三迁”。
记:“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古列女传》卷1,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第21页)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每天到墓地去玩,居然学会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她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杀猪、杀牛之类的事情。
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她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在这里学习会了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之后,孟子的学业大为长进,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儒,这都是他母亲教育的结果。
孟母虽然没有直接教孟子怎么做,但是她三次搬迁,就是希望为孟子找到一个有利成长、学习的环境,这显然是比口头说教更有效益的家教。
孟母教子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非常大。
孟母不愧为一代教子的典范,孟母三迁其家,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
孟母不止给孟子选择学习的环境,还有激励孟子的故事——“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人格理想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
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
……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
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
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胡适所说的“爸爸政策”,其实就是轴心时代理论所说的精神超越。
孔子和孟子其实是兼有这两种思想的(胡适也用括号提示了这一点),只是分量轻重一点罢了。
因为轴心时代是从前轴心时代超越而来的,超越不是抛弃,所以真正的轴心时代思想代表必定都有这两种思想。
一、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桓公十四年)等语。
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仁政”理论的一块基石。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wu4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wu1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庖páo,厨房。
厩jiù,马厩,马棚。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莩,本读fú,芦苇中的薄膜,此处通殍。
○且人恶wù之,人且恶之。
恶wū在,何在,哪里在。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等于是率领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百姓的父母,行使政权,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呢?○孟子敢于当着梁惠王的面指责战国时代各国国君的“率兽食人”,质疑他们的行政资格。
这固然和孟子的刚烈性格有关,也反映了战国不同于春秋的时代变迁。
宋代女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在中国古代,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家庭教育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宋代重视文化教育,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家庭,都注重对子女的培养。
对于女性而言,家庭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在宋代,品德教育被置于首位。
家长们教导女性要遵循“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并非是对女性的束缚,而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教育。
通过言传身教,让女性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亲友。
例如,母亲会以自身的行为示范如何孝顺公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儿。
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宋代女性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少家庭仍会让女子读书识字。
一些士大夫家庭会为女儿聘请家庭教师,教授诗词、经典著作等。
平民家庭的女子也可能通过父兄的教导,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女子通过读书,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还能更好地相夫教子。
女工技艺的传授在宋代女性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
刺绣、纺织、烹饪等技能是女性必须掌握的。
母亲会手把手地教导女儿刺绣的针法、纺织的技巧,确保她们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自理并为家庭做出贡献。
在家庭礼仪方面,宋代女性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
如何行坐立卧、待人接物都有一套规范。
用餐时的礼仪、拜访亲友时的规矩,都要铭记于心。
这种礼仪教育,使女性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得体大方。
宋代家庭还注重培养女性的理财能力。
特别是在平民家庭中,女性需要学会精打细算,管理家庭的收支。
例如,学会合理安排购买生活用品的开支,懂得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家庭教育中也强调女性的身心健康。
鼓励她们参与一些适当的体育活动,如秋千、踢毽子等,以保持良好的体魄。
同时,注重培养女性的心理素质,教导她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强、乐观。
在教育方法上,宋代家庭多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
长辈们以身作则,让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
同时,也会通过讲故事、引用经典案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育。
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的论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孔孟教育思想中关于仁爱的論述几乎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以“仁爱”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
一、遵守社会秩序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学而·第二》)也就是说,如果有爱心的人,就会恪守为人之本,不犯上作乱,而不犯上作乱社会也就安定和平,人人安居乐业,当然,孔子所说的守秩序是有一定环境因素的,即太平盛世的时候,人就不应该犯上作乱,也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出来做点事,为国家尽点力,而不要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分子,而国家昆乱的时候要么就隐居,要么就出来匡扶正义,建功立业。
诚如,顾炎武所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广施爱心,无私无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第六》在孔子看来,爱是大爱,是无私的,不仅对人,对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乡党》),马房烧了,孔子不到关心人受伤了没有,还很关心马受伤了没有,这就是大爱、泛爱,现在的教育,所需要的就是培养有大爱而不自私的新人,不是那种为了自己私利而动不动就伤人害人甚至为了得不到的爱人而剑走偏锋,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爱不是占有,也不被占有,爱只在爱中满足。
也就是说,爱不应该就一定要占有,得到,得不到就玉石俱焚,这完全是自私的爱;应该在爱中得到满足,满足就是圆满、完美,得到应该珍惜,得不到应该祝福,这就是大爱、泛爱。
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就应该把孔子的泛爱、大爱思想寓意日常教学中。
闲谈周作人的性格及其它此前早就想写一些关于周作人的文章,但总觉得他的体系过于庞大而近乎驳杂,不好下笔。
曾做过一篇《周作人文章里的浙东民俗》,大抵只是总结,文抄公的伎俩,要说创造那是半点也没有的;还有一篇《从中国人的二元对立观念到周作人之投敌》,提出了一些观点来为周说话,但现在看来也觉得不对劲了,如梁实秋所说:“我们对于他(指周作人)的晚节不终只有惋惜,无法辩护。
”强欲为之辩护,反显得做作。
我想,有些仅靠伦理道德不能解释的问题,我们只好求诸性格,虽然我没有读过荣格的书,不懂他的心理与性格方面的理论,但勉力一试,总会有收效的。
性格大约有一半属于先天,所以欲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知道一些他小时候的事情。
我读过的曾涉及少年周作人的书不多,只有三本,一本《鲁迅故家的败落》,周建人所作;一本《周作人传》,钱理群所作;还有一本《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自己写的,可惜现在这三本书都不在手头,无从援引。
周作人的日记和鲁迅日记差不多,流水帐型的,所以很难从中发现什么。
凭以往读书的印象来看,周作人少时的性格有点特殊,身为现代中国散文第一大家的他,小时候并未显现出很多过人的天赋,反有些懒散而至于游手好闲,比如《知堂回想录》里有一节写他结识了一个自称姜太公后人的小混混,跟着那人四处游荡,学些江湖人的小把戏,曾在一处小摊吃饭,装模做样地问碗里有没有下毒,后来忆及只觉得好笑。
相比较而言,鲁迅就要勤勉得多,据一个日本人回忆,鲁迅留学东洋时,每天都坚持写作翻译到很晚,当时用一种特殊的小炭炉取暖,次日收拾房间时,炭炉中往往已插满烟蒂,如蜂窝然。
周作人比鲁迅晚几年到日本,留洋所需做的很多事情,都由鲁迅为之打点,就是在日本的时候,周作人也总是足不出户,各种事情均由鲁迅料理。
鲁迅要求周作人做的,只是拼命译书,以实现其“文学救国”之理想,但只这一点,他也常常做不到,致使鲁迅某日大发脾气,举起拳头敲了一下他的脑壳。
同样是家道中落,父亲早亡,胡适从中学到的是发愤读书,不负母望;鲁迅从中学到的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周作人却似乎仅存有几许淡淡的悲愁,此外就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了。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
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尚志养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
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
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
王子问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
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
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
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
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该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
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
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