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氏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自从接触到蒙氏教育,我就深深地被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所吸引。
蒙氏教育起源于意大利,由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建,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自主和创造力。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在蒙氏教育环境中学习生活,以下是我对蒙氏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尊重孩子的天性蒙氏教育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观察者和记录者。
他们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和成长。
在我的蒙氏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教师们总是耐心地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例如,当我表现出对绘画的热爱时,教师便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绘画材料和指导,让我在绘画的世界里尽情发挥。
这种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适和愉悦。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蒙氏教育认为,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在蒙氏教育环境中,孩子们被鼓励自主完成各项任务,如整理玩具、摆放餐具等。
这种自主性的培养,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在我所在的蒙氏班级,孩子们每天都会进行自主清洁、整理教室等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独立地完成一项任务,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
此外,蒙氏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学会自己寻找答案。
三、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蒙氏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等方面。
在蒙氏教育中,孩子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音乐、舞蹈等,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在我参加的蒙氏教育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
例如,在手工课上,我们需要共同完成一个作品,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此外,蒙氏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蒙氏教育认为,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蒙氏美术教学反思7篇蒙氏美术教学反思篇1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
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
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
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
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
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
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
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
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
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
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
论蒙氏教育理念在美术区域活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思想的更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园教育。
将蒙氏教育理念运用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美术延伸教具少,缺乏创新性。
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相关原因,并找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蒙氏教育;区域活动;美术延伸教具;问题;对策前言:在各种学前教育理念的冲击下,蒙氏教育中提倡幼儿的自由、自主与区域活动的游戏形式不谋而合。
那么,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也致力寻找有利于幼儿身心、智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发展的契机。
学前儿童热爱“绘画”,涂涂画画仿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
但在实际的美术区域活动中,对美术教具的延伸却很少,缺乏创新性。
那么,教师应促进美术教具的延伸与创新,但这样的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需要全方面把握。
一、引言(一)研究缘起1、研究背景在蒙氏教育中注重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通过对美术教具的操作和体验来感受“美”,这也是蒙氏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
美术区域活动中也需要这样的美术教育,让幼儿能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经验,获得美的体验。
可见美术教具的丰富程度,美术延伸教具的适宜度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具的欠缺也成了急待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的美术区域活动中,主要以绘画和手工为主要的形式,从而体现对线条的练习,对色彩的感受等,但形式和材料单的单一使幼儿的美术发展需求未能得到较好地满足。
教师对此现状的观察以及找出解决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求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敏感期和需要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美术教具进行延伸和创新。
2、研究目的及意义在蒙氏教育理念运用于美术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美术教具欠缺的问题突显了出来,教师应致力于寻找和分析其原因,从而延伸、创新美术教具完善美术区域活动。
对于此问题的有效解决,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进一步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其在美术区域活动中灵活运用的意义,并能将它们成功地运用于幼儿的美术延伸教具的制作和创新之中。
蒙氏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的启示一、蒙氏思想的特色与优势玛丽亚蒙特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创立了科学、可行、独特的幼儿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
蒙氏教育精髓与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一脉相承,用于现代儿童的教育有各种优势,它既重认知又重社会性发展,既重智力,又重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理想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
它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成长的过程、规律、法则,打破学科限制,与其它领域教学相融合,将立体化活动内容贯穿始终,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出幼儿期的教育应该以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关注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与个性化的发展,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培养自主、专注、秩序、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氏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把蒙氏教育的真正价值充分体现在幼儿教育美术的改革与发展上,用科学的教育来建构幼儿潜在的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和自信心,彰显蒙氏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为基础,自主管理教育的环境下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活动,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下培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现状及存在问题(一)课程理念误区传统的艺术教育以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把艺术课程人为分割成音乐、美术等学科来教学,无疑是以知识为本的,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但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配备的美术教师基本都是纯艺术出身的美术专业教师,往往简单地把美术教育同等于技艺教育,缺乏对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美术教师虽有着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但通常只是单纯普及美术知识与绘画基础理论,把教学重点放在绘画、设计的技能技巧培养,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经常使初学者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一般沿用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缺乏适应新形势下的实用教材。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蒙台梭利作为近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本文从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观、论自由教育以及论感官教育等三方面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意义。
蒙台梭利毕生致力于探索幼儿教育,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以极大的启示,尤其对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强调吸收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性,儿童通过外部世界的吸收而建构起自己最初的心理和精神胚胎,因而感官教育十分重要,蒙氏还强调儿童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拥有完全和充分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可以任意妄为。
蒙氏教育思想中的这三个观点对我国幼儿教育颇具影响,下面对其思想及启示意义简要分析:一、有吸收力的心理——转变我们的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成人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然而儿童吸收知识直接进人其心理生活。
我们接受印象并将其存储于大脑之中,但我们自己依然与其保持分离,然而婴儿却要经历一个转化过程,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所发现的周围事物。
也就是说,儿童能够吸收文化,吸收语言,吸收知识。
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等并没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吸收来实现的。
儿童通过吸收在周围发现的一切,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
吸收性心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母亲带来的只是婴儿的身体,是婴儿创造了人的心理,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为未来的人。
从“吸收”到“形成”,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3岁以前,幼儿的学习基本以无意识为主,儿童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吸收只能是无意识的,他们不具备接受能力,但这时期的他们具有吸收的能力而无须任何直接的教学。
他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他通过活动完成其先前无意识吸收的心理,同时形成有意识的吸收心理。
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引进中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与中国国情、本土文化产生冲撞导致剧烈的摩擦而无法继续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幼儿教育启示正文1前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引入中国以来,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迫切的就是如何把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本土国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我国所用。
蒙台梭利教具在符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兼具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提高了教师素质,使蒙台梭利教师符合蒙台梭利教师标准。
本研究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在实践方面为幼儿园教师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提供技术层面的操作。
2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思想观2.1混龄教育观——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的幼儿教育所谓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到6周岁的学前儿童编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打破了班级和年龄的界限,更符合社会需求,使不同年龄的儿童交往合作,在共同生活学习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有些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的要素:将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同一年级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怎么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2儿童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混领班有利于儿童的交往与合作,通常年龄较小的幼儿会向年龄较大的幼儿进行模仿和学习,而年龄较大的幼儿也在教育年龄较小的幼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处于“上位者”的地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得到较大提升。
而且,这种儿童向儿童学习的方式比儿童向成人学习更加自然有效,模仿起来更容易,不感到受压抑。
蒙氏教育思想对于国内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论文蒙氏教育思想对于国内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论文蒙氏学前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以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蒙台梭利在承认儿童心理特殊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了儿童对外界知识、文化等吸收过程中的特殊性,并由此对学前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吸收心理蒙氏思想认为儿童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种天生的吸收功能。
知识以外部信息的元素进入到儿童的大脑之中,当然在吸收这些信息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同时会对外界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信息同时吸收。
这种吸收的能力是儿童天生的。
但是在吸收完畢之后,儿童需要对这些信息元素进行主体性的加工和吸收,将这些信息元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进入到自己的文化信息结构之中。
因此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营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让儿童吸收进优良的信息元素和丰富的知识这只是引导儿童学习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引导才是关键环节。
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对所吸收的知识内容进行主体化的加工,将之有效地转化为对于某一个特定年龄段的儿童而言十分必要且优质的信息。
二、蒙氏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分析结合蒙氏思想在儿童认知学领域的独特发现,吸收性心理成为学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理论依据。
毋庸讳言,我国学前教育开展较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此阶段,从蒙氏思想出发,结合儿童的吸收心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活动十分重要。
(一)蒙氏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应该说,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积极影响的方面上看,蒙氏思想启迪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晰地认知了儿童的认知心理过程和特点,然后注重开发活动课程,注重营造良好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注重教师引导者角色职能的发挥等。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很好的确立,并在实际的学期纳教育活动中得到切实贯彻。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做到万法皆备。
积极的一面必然对应着消极的一面。
比如蒙氏思想的引入固然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兴盛带来了巨大动力,但同时也引起了一股盲目模仿之风。
作者: 李雅文[1]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观察
页码: 95-9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8期
主题词: 蒙台梭利教育法;幼儿美术教育;美育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观点是幼儿在导师的支持与引导下,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工作材料的相互作用,主动进入"工作"状态并实现心理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标有一致性。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利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可以做到: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注重对幼儿进行引导,成为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以优秀美术作品作为工作材料,为幼儿艺术表现提供支架。
浅析蒙氏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作者:刘栓栓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2期
一、蒙氏教育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受到全国的从新审视,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幼儿教育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广被益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欧洲新教育运动卓越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实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见解和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理论,改理论被世界各国幼儿较为广泛学习与见解,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儿童具有吸收性,及儿童具有“形成”性,儿童虽然对外界环境不具备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逐渐“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直到具有记忆理解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总结以下几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
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过感官教育,提倡一种“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设计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诱发儿童主动学习。
三是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混龄教育,如0~6岁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学地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育。
四是蒙氏教育还提倡“亲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学校还有加长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等。
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国幼儿教育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二、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儿童为“中心”反填鸭式教学。
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我国,随着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全国掀起“蒙热”。
在我国,特别是美术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和借鉴蒙氏教育思想观念,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
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比较单一基本一个模式,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术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维。
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看不到儿童本身的感受及独特的表现,有人称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儿童不在的儿童画”。
蒙氏原则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材-幼儿,很少给儿童发展的空间。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
由于我国的儿童家长、老师的关爱经常“协助”儿童做功课等,在我国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反映儿童动手、创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独立性,而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则成为摆设,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使儿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错误,引导儿童自行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设计上都是从实际生活创造,教育的基础而设计如:系衣带、扣扣子等等让儿童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也从中学习和借鉴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是模拟没有真
正做到为适应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自由”发展、创新、创造性思维等做合理的设计,而我国较注重墙面摆设,没有从感官上正确判断教具的作用,我国幼儿教师无论从量、质上都很欠缺,她还指出教育要同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实验相结合等这种结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用蒙台梭利教师准则来衡量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专业性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心灵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予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而我国幼儿教师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没有以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只是单一的教授。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体显的“无规矩才能成“方圆”强调儿童自然表达自由创造及技巧训练二者的关系,是发自内心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美术教育真正的目标就是体显儿童为主自然想象、创作内在的潜力量等,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一门开创性、审美性、开智性等艺术学科,真正体现个性发展,让儿童做主体,给儿童充分自由、创造、热情引导他们自信表达、创作、感受体验,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让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让孩子全面真正体现出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及促进价值。
3. 儿童的“敏感期”教育。
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养重点,首先尊重还在为有能力的个体,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其次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最后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如0~6岁的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采取混龄式教学,使不同年龄得孩子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行为。
在学具的设计上适合儿童操作,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尝试着发觉儿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师及家长忽略周围环境中细小的事物,会影响儿童心智运作和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好恶或感受,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重模仿、轻创作;重形似,轻神似;重技巧,轻构思;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性、表现性及个性发展等,背离了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 蒙氏思想提倡亲子教育。
蒙氏教育提倡亲子教育,主张“能者为师,互助尊重,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和整理。
亲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儿童一起上课,不仅能增加亲子感情,还能使家长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
我国的幼儿教育虽也再实施亲子教育,但过分的溺爱使得幼儿依赖性强,缺少独立性思考,阻碍了儿童自主个性发展等,亲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长,而是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完善,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互助等,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
三、蒙氏思想“中国化”
蒙台梭利教法虽然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引入”,尤其在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国“吸收”,美国初期引进蒙台梭利教法而失败,由于盲目的崇拜,没有吸收消化,六七十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美国从新复兴,美国从根本上结合实际情况,较好的解决外来教育模式,如美国人根据蒙氏语言教育原则为指导,参考语言教具,设计了一整套适合本国特色及具有现代科学创造及现代文化气息的方案及教具,一些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也进行了更充实、调整与完善,一直较好的发展到至今。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东方发达国家及我国也被“引入”,日本由于早期受蒙台俊利教育法中环境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思想的影响,把蒙氏教育思想融入日本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被很好的融入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蒙台俊利教育法也被我国发达地区借鉴,在我
国13亿人口大国中使得一切可以借鉴利用蒙台梭利教法的地方根据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幼儿美术教育,全面提高全国幼儿素质教育,使得蒙氏教育法“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及“以他为主,他我结合”的基本思路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移植”,针对我国民族特点和我国儿童发展进行“本土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