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的《先知》——开启永恒之门的钥匙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纪伯伦《先知》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纪伯伦《先知》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先知》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黎巴嫩]纪伯伦类型:散文诗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923年。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出生于黎马嫩北部一个美丽山村的农民家庭,祖上原为名门显贵,到父……《先知》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 : [黎巴嫩] 纪伯伦类型 : 散文诗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923年。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出生于黎马嫩北部一个美丽山村的农民家庭,祖上原为名门显贵,到父亲时已经衰落,并且父亲身陷囹图,家贫如洗。
纪伯伦12岁随母迁往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只身回国,在“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
后来游览了欧洲的文化名城、历史古迹,了解社会,扩大了视野,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哲理散文诗集《先知》是他的代表作,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诗集充满比喻和哲理,表现了作者教人从善、改良社会的开阔胸怀和道德理想,是他几十年人生经验的总结。
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内容精要由于《先知》探讨了26个方面的问题,难以一一道来,只能择其一二,以窥全貌。
《论爱》:在第1节诗中,纪伯伦运用恰当的比喻,刻画了生动的形象,从而讲出了一个辩证的道理:"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
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既给你带来欢乐又给你带来痛苦。
在第2节诗中,诗人提出人们应该追求一种理想的和平等的爱,所以他说:“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把人引向圣洁,才能使人变得崇高。
“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来,他舂打你使你赤裸,他筛分你使你脱壳,他磨碾你直至洁白,他揉搓你直至柔韧;然后他送你到他的圣火上去,使你成为上帝圣筵上的圣饼。
纪伯伦经典语录纪伯伦经典语录11、美是永生揽镜自照。
——纪伯伦《先知》2、你的肉体便是你灵魂的琴。
——纪伯伦《先知》3、大地在沉睡时,我们仍在赶路。
——纪伯伦《先知》4、我将与风同去,却不是坠入虚空。
——纪伯伦《先知》5、大地在睡眠中时,我们仍是行路。
——纪伯伦《先知》6、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纪伯伦《先知》7、苍鹰不携巢禾,才能独自飞越太阳。
——纪伯伦《先知》8、我因为这种癫狂,得到了自由和解脱。
——纪伯伦《先知》9、灵魂像一朵千瓣的莲花,自己开放着。
——纪伯伦《先知》10、谁能够毫无眷恋地离开他的痛苦和孤寂?——纪伯伦《先知》11、用记忆拥抱着过去,用希望拥抱着未来。
——纪伯伦《先知》12、爱直到分别的时刻,才知道自己的深度。
——纪伯伦《先知》13、如同鹰不能带着巢,只能独自飞过太阳。
——纪伯伦《先知》14、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先知》15、懊悔只是心灵的蒙蔽,而不是心灵的惩罚。
——纪伯伦《先知》16、时间难道不正如爱,不可分割而又无边无际吗?——纪伯伦《先知》17、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纪伯伦《先知》18、谁能够与自己的痛苦和孤寂毫无遗憾地分手呢?——纪伯伦《先知》19、请不要让我们的眼睛因渴望见到你的面容而酸痛。
——纪伯伦《先知》20、美是永生揽镜自照,而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纪伯伦《先知》21、昨日日只是今日的回忆,而明日只是今日的梦想。
——纪伯伦《先知》22、你们的衣裳掩饰了你们多数的美,却遮不住丑陋。
——纪伯伦《先知》23、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梦想。
——纪伯伦《先知》24、昨天只不过是今天的回忆,而明日不过是今天的梦。
——纪伯伦《先知》25、假如你把秘密告诉了风,就别怪风把它告诉整片森林。
——纪伯伦《先知》26、爱为你们戴上冠冕的同时,也会把你们钉在十字架上。
——纪伯伦《先知》27、阿法利斯的民众呵,我将与风同去,却不是坠入虚空。
永恒的智慧——《先知》2009150304008 王世强一、《先知》的作者及其生活经历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的一个农家。
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
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妹妹,还没来得及悼念妹妹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
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
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
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
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先知纪伯伦读后感《先知》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作者纪伯伦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古代城市卡尔巴拉,通过城市的居民和先知阿尔马斯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婚姻、工作、自由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先知》中,先知阿尔马斯被城市的居民邀请留下来,谈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用深邃的智慧和深厚的人生阅历,回答了城市居民的疑惑和困惑。
他告诉他们,爱情是一种精神的交流,是心灵的相通,而不是占有和控制;婚姻是两个人共同面对生活,互相尊重和支持,而不是束缚和压抑;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而不是单纯为了金钱和地位;自由是内心的解放和追求真理,而不是放纵和无拘无束。
在阿尔马斯的言传身教下,城市居民们逐渐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他们开始用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宽容的心态看待生活,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左右,追求名利和享乐,忽略了心灵的追求和内在的满足。
而《先知》通过阿尔马斯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爱去面对生活,用智慧去思考生活。
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被外在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要用内心的力量去面对和克服困难。
另外,《先知》还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书中,阿尔马斯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自由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心灵的解放和追求真理。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物质和权力所束缚,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和追求。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内心去追求真理,用智慧去思考问题,用勇气去面对挑战,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和幸福。
总的来说,《先知》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阿尔马斯的故事,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爱去面对生活,用智慧去思考生活。
我相信,只有用内心的力量去面对生活,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和幸福。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先知》序……有一个名叫Almitra的女子从圣殿里出来,她是一个预言者。
Almustafa以无限的温蔼注视着她,因为她是在他第一天进这城里的时候,最初寻找他相信他的人中之一。
她庆贺他,说:上帝的先知,至高的探求者,你曾常向远处寻望你的航帆。
现在你的船儿来了,你必须归去。
你对于那回忆的故乡,和你更大愿望的居所的渴念,是这样的深切;我们的爱,不能把你系住,我们的需求也不能把你拘留。
但在你别离以前,我们要请你对我们讲说真理。
我们要把这真理传给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传给他们的孩子,绵绵不绝。
在你的孤独里,你曾守卫我们的白日,在你的清醒里,你曾倾听我们睡梦中的哭泣与欢笑。
现在请把我们的“真我”披露给我们,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关于生和死中间的一切。
他回答说:阿法利斯的民众呵,除了那现时在你们灵魂里鼓荡的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论爱于是爱尔美差说:请给我们谈爱。
他举头望着民众,他们一时沉默了。
他用洪亮的声音说:当爱向你们召唤的时候,跟随着他,虽然他的路程是艰险而陡峻。
当他的翅翼围卷你们的时候,屈服与他,虽然那藏在羽膈中间的剑刃也许会伤毁你们。
当他对你说话的时候,信从他,虽然他的声音会把你们的梦魂击碎,如同北风吹荒了林园。
爱虽给你加冠,他也把你钉在十字架上。
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
他虽升到你的最高处,抚惜你在日中颤动的枝叶,他也要降到你的根下,摇动你的根柢的一切关节,使之归土。
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来。
他舂打你使你赤裸他筛分你使你脱壳他磨碾你直至洁白他揉搓你直至柔韧然后他送你到他的圣火上去,使你成为上帝圣筵上的圣饼。
这些都是爱要给你们作的事情,使你知道自己心中的秘密,在这知识中你便成了"生命"心中的一屑。
假如在你的疑惧中,只寻求爱的和平与逸乐,那不如掩盖你的裸露而躲过爱的筛打,而走入那没有季候的世界,在那里你将欢笑,却不是尽量的笑悦,你将哭泣,却没有流干眼泪。
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当你爱的时候,你不要说"上帝在我心中",却要说"我在上帝的心里"不要想你能引导爱的路程,因为若是他觉得你配,他就引导你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但若是你爱,而且需求愿望,就让以下的作你的愿望吧:溶化了你自己,象溪流般对清夜吟唱着歌曲要知道过度温存的痛苦让你对于爱的了解毁伤了你自己而且甘愿地喜乐地流血清晨醒起,以喜扬的心来致谢这爱的又一日日中静息,默念爱的浓欢晚潮退时,感谢地回家然后在睡时祈祷,因为有被爱者在你的心中,有赞美之歌在你的唇上论哀乐于是一妇人说:请给我们讲欢乐与悲哀。
《先知》读后感
《先知》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一部散文诗集,它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想象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伯伦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他的文字如同一首首美妙的歌曲,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和谐。
纪伯伦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宇宙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思考。
纪伯伦的诗歌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先知》中的许多诗歌都是以儿童为题材,通过讲述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传递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纪伯伦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道德品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倡导的是一种全人教育,强调个性的发展和对美的追求。
这种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先知》是一部充满美感、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诗集。
它让我感受到了纪伯伦对生活、自然和教育的热爱,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诗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先知》
于是一个男人说,请给我们讲自知。
他回答说:
在宁静中,你的心知道了白日和黑夜的奥秘,
但你的耳朵渴求听到你心的知识的声音。
你愿在意念中所了解的,能从语言中知道。
你愿能用手指去抚触你的赤裸的梦魂。
你要这样做是好的。
你的心灵隐秘的涌泉,必须升溢,吟唱着奔向大海;
你的无穷深处的宝藏,必须在你目前呈现。
但不要用秤来衡量你的未知的珍宝,
也不要用杖竿和响带去探测你的知识的浅深。
因为自我乃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
不要说“我找到了真理”,只要说“我找到了一条真理”。
不要说“我找到了灵魂的道路”,只要说“我遇见了灵魂在我的道路上行走。
”
因为灵魂在一切的道路上行走。
灵魂不只在一条道路上行走,也不是芦草似地生长。
灵魂如同一朵千瓣的莲花,自己开放着。
《纪伯伦散文诗选》读后感
《纪伯伦散文诗选》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性的作品,收录了纪伯伦的两部杰作《先知》和《沙与沫》。
这些诗歌不仅是优美的抒情诗,更是富有哲理的箴言,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
首先,《先知》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智者之口,回答了关于爱憎、善恶、美丑、罪罚等人生和社会问题。
通过对智者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反复咀嚼,我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复杂性。
这部作品让我明白,爱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元性。
同时,美丑、善恶、罪罚等概念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其次,《沙与沫》这部作品则以自然景物为比喻,讲述了人生的短暂渺小与永恒伟大。
通过“沙”与“沫”这些自然景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易逝,也理解到即使人生短暂,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让生命变得充满意义和价值。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大自然的关系,意识到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阅读完《纪伯伦散文诗选》后,我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新的思路,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特别是在纪伯伦的创作手法的影响下,我尝试运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
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我发现自己的诗歌更具诗意和深度。
最后,我认为《纪伯伦散文诗选》不仅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的东方箴言书,更是一本能够启迪心灵、激发思考的智慧之书。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诗歌将继续陪伴我成长,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纪伯伦最出名的3首诗
纪伯伦最出名的3首诗是《先知》,《泪与笑》,《沙与沫》。
1、《先知》
《先知》被认为是纪伯伦在其诗歌创作高峰时写出的、语言最优美、思想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先知》这部散文诗集对于纪伯伦正如《吉檀迦利》之于泰戈尔,具有特殊意义。
正是这部
作品,给诗人带来了世界性声誉,使他当之无愧地置身于20世纪东方乃至世界最杰出的诗
人之列。
2、《泪与笑》
《泪与笑》是纪伯伦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也是他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
加上“引子”和
“结语”共有56篇作品,内容非常丰富。
《泪与笑》从一开始就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
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
本集中的全部诗作,预示了纪伯伦一生的创作方
向,也集中反映了纪伯伦艺术风格的发展趋势。
3、《沙与沫》
《沙与沫》是一部格言和寓言体散文诗集,共收入作者有关人生和艺术的锦言妙语319条,
它们是纪伯伦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断断续续写下来的,是其才思和灵感的产物。
《沙与沫》
可说是纪伯伦思想和艺术主张的“索引”和“指南”。
要把握纪伯伦诗歌创作的思想脉络,不妨先去读读《沙与沫》,换言之,可把《沙与沫》当
成进入纪伯伦内心世界和艺术殿堂的第一道大门。
Classified as Internal。
《纪伯伦的诗》先知篇读后感一生坎坷路,残酷当圣殿,信仰爱与美,创作绝世篇。
—题记很多人都说纪伯伦的诗是诗化的哲学,散文的圣经。
当初冰心先生在作该书译文之时,也深深地为之折服,颇有感慨地说“这本书,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词,予我极深的印象。
”这个来自东方的声音,超越地域、超越时间、超越文化、超越信仰,征服了世界各地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到底魅力在哪?于我翻阅此书之前就在思考这个看似复杂却简单的问题。
渐渐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明显而又隐蔽地存在于该书的每一个细节。
《先知》是纪伯伦后期的诗歌,也是其巅峰之作,出版之后就轰动了全世界。
初读《先知》,仿佛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跟我们叙述人生的大小事件,虑无不周;再读《先知》,犹如是一个无所不知的能者抑或是上帝在委婉叙述人生的哲理,告诫我们人生每个阶段应该注意的事项、做人应该坚持的底线和原则;最后读《先知》,貌似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哲人在用通俗而优美的文字,简单而又亲民的话题,朴素而又真实的情感在传达人生的真理,生活中出真知,真知中传播爱。
《先知》是一部传播爱与美得诗歌,不论你忧伤还是快乐,你都应该有爱;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你都不能缺爱;无论于己还是与人,你都要以爱的名义相处。
施与不是拿出自己的部分与他人分享,亦不是拿出自己的财产与他人分享;真正的施与是你拥有甚少却全部捐献,真正的施与是除了财产你还奉献出你自己。
不管是施与还是工作抑或其他,你都应该是快乐的,充满爱的。
“如果你漠然地烘烤面包,你们烤出的苦面包只能让人半饱。
如果你们不情愿地榨葡萄汁,你们的不情愿就会在葡萄汁中参杂一滴毒药。
如果你们能像天使那样歌唱,却并不爱歌唱,你们就会遮蔽人们聆听昼夜之声的耳朵。
”这段文字形象饱满,很能让人联想到此情此景,简单的言语饱含着工作之爱的解读,平凡的事件折射出不平凡的哲理。
爱于万事都是不可或缺的,无爱的房子,只能是个空壳;无爱的饮食,只能说明人与其他动物无异;无爱的婚姻、无爱的教育都只能让人有所结合而没有融合。
永恒的智慧——《先知》
2009150304008 王世强
一、《先知》的作者及其生活经历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的一个农家。
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
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妹妹,还没来得及悼念妹妹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
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
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
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
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
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
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二、《先知》开启智慧的大门
《先知》被认为是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先知》中的28章散文诗是一个整体的结构:以《船的到来》开篇,至《拔锚启航》收尾,中间是一系列篇章——《爱》、《婚姻》、《孩子》······《先知》除头尾两节(“船的来临”和“告别”)以外,每一小节叙述一种“灵魂中的事物”,如爱、施与、善恶、律法、死等,一共26节,几乎遍及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篇制不长,但自有一种深沉恢宏的气度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然而又层次分明地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
与以前的散文诗集(《泪与笑》《疯人》等)相较,这种“整一”的诗歌结构形式不仅使得他的一系列思想得到贯彻执行,而且又达成了他哲理音调的一致性。
在《先知》里,纪伯伦除了大量运用传统的比喻手法外,还大量借鉴了西方诗歌中的梦幻和象征手法;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替运用中,既树立了新鲜活泼的艺术形象,又蕴含着深沉的哲理,一个“预言者”,一个名叫阿尔美差的女子,她从圣殿里出来,实际上
充当了一个“导演”的角色;而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了十二年的亚墨斯达法则是《先知》中的真正“主角”。
亚墨斯达法就是纪伯伦讲述真理的“嘴巴”:纪伯伦通过他取得了“合法”的身份进行发言。
《爱》等26个方面,可以说是《先知》的主体,也是其精髓的在。
亚墨斯达法对那些提问的作的一系列回答,充分显示出纪伯伦散文诗的哲理深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亚墨斯达法在公开他的思想之前,于《船的到来》结尾处说:“阿法利斯的民众啊,除了那现时在供销社们的灵魂里鼓荡的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其灵魂深处公开的秘密。
他在《婚姻》中讲道:“你们一块儿出世,也要永远合一。
在死的白翼隔绝你们的岁月的时候,你们也要合一。
噫,连在寂寞地忆想上帝之时,你们也要合一。
不过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
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
”这与歌德“是一个生命的本体,在自己内部分离?还是两者相互选择,被人看成为一体?”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在《孩子》中谈到:“你们的孩子,却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诗中充满着尊重、宽仁和容涵。
再如,“在工作中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工作》)“当你在城里盖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盖一座凉亭”(《居室》)。
我们听着《先知》的声音,灵魂鼓荡。
先知对于众人,不仅是精神上的偶像与先导者,也不是被放逐的流浪者与疯人,奥法利斯城的老者挽留先知说:“你在我们中间不是一个异乡人,也不是一个客人,乃是我们的儿子和亲挚的爱者。
”
先知是伟大的容器,包容所有而呈现真理的辽阔。
在那广大的视野中,强者适见其弱,短者适见其长,冰炭未必相憎,也许恰如胶漆般相爱;风马牛未必不相及,也许本来就是一体同心:
“恶不就是被自己的饥渴所折磨的善么?”
“当你们中的一个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失足,使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噢,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失足,因为他们步履虽然轻捷坚定,然而却没有挪开绊脚石。
”
“爱虽可为你们加冕,也能将你们钉上十字架。
他虽可助你们成长,也能将你们削砍剪刈。
”
这些箴言看来玄妙,人们容易觉得富于神秘主义的意味,但精彩的语句之下,是极为朴素的道理,平易如我们日常所见,处处可以印证。
《先知》所谈的对象,具体平凡如饮食、衣服、买卖、居室等,常有高远的视野和超拔的理解;抽象复杂如爱、自由、痛苦、死,则往往化繁为简,以精美的隐喻令人默会于心,如爱的打谷场,披枷戴铐般穿戴起来的自由、痛苦的药剂、在阳光下融化的死亡——上帝不自外于尘世,先知不自外于众人,纪伯伦亦不自外于《先知》。
纪伯伦散文诗的魅力正在于他近乎神性的哲理。
哲理没有损害他的诗歌,因为他的哲理,他的诗歌才得以在精神和艺术上产生超拔。
特别是情境的设置,让我们首先预付了悲壮。
在《先知》的结尾,我们看到:船拔锚启航,亚墨斯达法弃岸登船,向东驶行,大众都星散了,爱尔美差仍独自站在海岸上,在她的心中,忆念着亚墨斯达法所说的:“一会儿的工夫,在风中休息片刻,另一个妇人又要孕怀着我。
”
一个缓慢的收场:事物渐渐远离,直到从目光的尽头消失;而那些情感、理智与氛围,却悄悄地潜入了我们的灵魂,化作了我们生存的感觉。
三、《先知》的影响力
纪伯伦的经典代表作《先知》自1923年出版至今,被喻为代表真理的小圣经,一经出版就轰动了全世界,译文多达五十几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七百万册,欧美评论家将它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真理”格言。
黎巴嫩文学史家汉纳·法胡里说《先知》“具有东方苏菲精神”,“阐述了许多高尚而富有哲理性的教诲”,“文笔轻柔优美,如潺潺流水,有迷人的音乐感”,“纪伯伦那音韵曼妙
且充满活力的感情所造就的言语,尤如圣经传道第一章中的庄严节奏……如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读了这本书,不安静地接受一位伟人的哲学:心中不欢唱着内心涌出的音乐,那么,这个男人或者女人,就生命和真理而言,确已死亡”。
冰心说《先知》文词流丽,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
书中的哲理可以说是纪伯伦经积年累月爱与睿智的结晶。
其深邃广博几乎已达到人类精神修养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先知》之所以可历久弥新,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直接表达了“真理”,纪伯伦视《先知》为其一生最在的成就,他曾经说过:“我想,自我从黎巴嫩山构思《先知》一书开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离了,它仿佛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我完成四年之后才将其付印,因为我想要确定,非常地确定,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必须是我的最佳贡献。
这一本奇妙的著作,它满足了个别心灵的不同需求,哲学家认为它是哲学,诗人称是诗,青年则说:“这里有一切蕴含在我心中的东西。
”老年人说:“我曾不断追寻,但却不知追寻为何?但在我垂暮之年,我在这本书中找到我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