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什么是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指通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硬件和软件的力学性能和性质,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或避免损坏的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是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力学研究,以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应力状态和响应能力,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的抗震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建筑地区的地震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案。
抗震设计的作用抗震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由于地震的存在,建筑结构面临不同的破坏形式,如撕裂、屈曲、破碎、割裂等。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对于减少破坏、延缓破坏发展及降低破坏后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分类、结构类型、使用条件、场地条件等方面因素制作专业的抗震设计方案,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受力、增强建筑物的刚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建筑的安全、牢固和可靠。
在抗震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受力结构要保证稳定性和强度在选材上应该普遍考虑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同时要兼顾使用方便和保持长久牢固的特点。
结构中的抗震构件应选择合适、优质的原材料,尤其是需要承担横向力的构件,如柱子、墙体等。
2.合理布置构件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纵向力的紧缩性、轴力关系、层间距、墙体和柱子的方向等影响因素。
3.掌握抗震分析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抗震分析是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掌握抗震分析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并考虑可行性、工程实际性,最大限度的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
4.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建筑物的地震安全系数应考虑其使用功能和使用条件,如人的使用密度、地面荷载、风载、雪载等。
5.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极端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1. 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极强。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承受着巨大的水平振动力,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将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和人员的伤亡。
对于地震频繁区域的建筑工程来说,抗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让建筑结构具备一定的变形和耗能能力,使得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并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结构布局设计、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设计参数的确定等方面。
结构布局设计是抗震设计的首要步骤。
不同的结构布局形式对于抗震性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多层建筑中,采用剪力墙系统、框架系统或者核心筒系统等不同的结构方式,其抗震性能会有显著差异。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选择合适的结构布局形式。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也是影响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混凝土结构中,可以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纤维增强混凝土,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钢结构中,可以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设计参数的确定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设计参数的确定包括了地震动参数的确定、结构的受力状态的确定以及结构的抗震设计标准的确定等多个方面。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活动性、地形地质条件、建筑物使用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参数确定。
在实际的设计中,抗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材料、结构形式、设计参数等多个因素,进行全面的抗震设计分析。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抵御震荡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
其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增加柱子的截面积和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布置剪力墙来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周期,从而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3. 钢结构钢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梁和柱的截面积,并使用高强度钢材料;- 套设钢板和角钢以增加结构的刚度;- 合理布置撑杆和斜撑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增加墙体的刚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墙体的厚度和高度;-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 采用预应力技术来提高墙体的延性。
5.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抗震设计方法。
它既具备框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又具备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的布置方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6. 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抗震设计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桁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桁架梁和柱的截面积;- 设计合理的节点连接,以保证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7. 总结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的关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14个抗震设计要点,供参考:1.地震烈度评定: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基础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选择。
4.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物从地震中脱离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分布和连接结构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结构的水平抗力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确定合适的结构配置,提供足够的抗震强度和刚度。
6.结构的垂直抗力设计: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垂直振动和倾斜,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度调整,提高建筑物的垂直抗震能力。
7.结构的抗震连接设计:要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剪力和扭矩,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结构的震动峰值,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9.结构的抗倒塌设计:要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倒塌或局部破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0.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在地震中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震动破坏。
11.结构的抗震措施选择:要根据设计目标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内柱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加固等。
12.结构的抗震计算: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计算,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3.结构的抗震验算: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检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4.结构的施工和监理: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4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关,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认真考虑和执行这些要点,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房屋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使房屋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和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1.抗震设计概念的引入: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概念被引入,即以抗震性能为目标,将地震力纳入结构设计的考虑范围。
这种方式下,设计人员将结构设计与地震特性相结合,从而采取相应的结构构造措施。
2.差异化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区划,房屋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不同的地震力要求。
通过对地震力的预测、分析和计算,结合不同的区域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承受地震力的结构。
3.适度增加结构荷载:为了增加房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设计过程中可适度增加结构荷载。
通过增加荷载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固。
4.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房屋结构的形式与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房屋的抗震能力。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桁架结构等,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力的作用,并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5.增加结构耐震能力:通过在房屋的结构构造中增加一些具有抗震能力的构造措施,如加固柱、梁、连接件等,可以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同时,在施工中也要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高质量建筑材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6.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房屋的抗震连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证结构各构件之间的紧密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例如,使用高强度连接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等方式,可以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性能。
7.合理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通过合理的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可以减轻房屋的重心偏移,从而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向下分布质量、对称布置质量等。
8.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剪力墙是具有较好抗震能力的结构构造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房屋的抗震设计方式包括抗震设计概念引入、差异化设计、适度增加结构荷载、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增加结构耐震能力、增强房屋的抗震连接、合理布置房屋的质量分布、合理设置房屋的剪力墙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综合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确保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建筑物结构设计规范要求中的抗震设计参数选取建筑物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参数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设过程中,合理选择适合的抗震参数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根据建筑物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本文将对抗震设计参数的选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1. 地震烈度参数地震烈度参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抗震设计参数,用于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烈度参数一般通过地震动参数和场地条件确定。
根据现行规范,地震动参数通常选取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中的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以及地震周期。
这些参数的选取与地震烈度有关,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和历史地震数据等综合因素。
2. 设计基准地震设计基准地震是指根据地震破坏性能目标和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特征,选取合适的地震动波进行结构设计。
设计基准地震分为不同等级,包括常规地震、重大地震、历史地震等。
在选择设计基准地震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用途、重要性和地震灾害风险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3.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是指建筑物在受到地震荷载作用时所表现的性能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用途和重要性,抗震性能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设计基准地震的确定、结构的位移限值、倾覆限值、应力限值等。
合理选择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4. 结构材料参数结构材料参数是指建筑物所采用的材料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参数。
对于不同类型的结构材料,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等,需要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参数。
包括钢材的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
具体选取过程需要参考相应的材料规范和试验数据,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建筑物结构设计规范要求中的抗震设计参数选取是一个综合性、科学性的过程。
在选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震烈度、设计基准地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结构材料参数等因素。
合理选取抗震设计参数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可靠性。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抗震设计理念是指根据地震工程学的原理和知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使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的基础是充分了解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地震荷载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地震波引起的,地震波具有瞬时性、随机性和多频率特性等特点。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对地震波的性质、强度和频率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以确定适当的设计参数。
抗震结构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地震荷载的传递路径和能量耗散机制。
地震荷载是通过地基向建筑结构传递的,而建筑结构需要承受和分散这种荷载的能力。
抗震设计应当合理设计结构的传力路径,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通过合理配置阻尼器、摩擦耗能装置等措施来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抗震结构设计理念要重视结构的韧性和抗倒塌性能。
韧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延性变形而不失稳和坍塌的能力。
抗倒塌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不发生倒塌的能力。
为了提高结构的韧性和抗倒塌性能,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增加构造柱的数量和强度、设计合理的结构连接节点、采用适当的耐震形式等策略。
抗震结构设计理念还应考虑到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后的恢复性能。
地震发生后,建筑结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需要考虑结构的恢复性能。
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易修复材料、可拆卸构件、易检修的结构形式等措施,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恢复能力,降低恢复成本。
抗震结构设计理念要注重与其他工程学科的协调和综合应用。
抗震设计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工程,与结构力学、材料科学、地基工程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与这些学科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充分融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以提高抗震设计的效果。
抗震结构设计的理念是为了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性。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震设计原则包括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等。
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减震设备的应用和加固结构等措施。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驾护航。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必不可少,未来的趋势将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对抗震设计的思考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地震灾害、原则、方法、重要性、发展、必要性、未来趋势、思考。
1. 引言1.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安全的关键。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采用合适的抗震措施等。
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地震的频率来选择,包括减震结构、加固结构、防震设备等。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完善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墙体开裂、结构损坏等现象,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功能瘫痪等严重后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固性,抗震设计要点需要被认真考虑和实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首先,土壤条件要素是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地震的响应有所差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如果建筑位于软弱土壤或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固基础或使用特殊的抗震技术。
其次,结构设计要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
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重要性和地震区划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适当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耐震性。
第三,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选择结构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布局、临界条件等因素。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桩基结构等。
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主要考虑到抗震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等。
第四,抗震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需求、施工技术、材料成本和维护费用等因素。
合理的抗震设计应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材料和施工成本。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在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设计师应熟悉并遵循相关规范,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土壤条件要素、结构设计、结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经济性和国家规范的遵循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点。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要点,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物,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摘要:随着最近今年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详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和规范,建筑企业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开展抗震结构设计工作。
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探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和稳固性,还关系到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1.现阶段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工作的概况
1.1建筑抗震设计工作的目的
顾名思义,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希望可以在结构设计的时候,将抗震因素考虑进去,使得建筑保持安全、稳固的状态。
从本质上来讲,抗震性设计是建筑安全质量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性内容,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
1.2地质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
从地质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来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建筑结构的缺陷,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去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
具体的说,地质灾害对于建筑的毁灭特点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规则建筑的破坏程度更高,尤其是那种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很容易出现竖向质量和刚度的突变,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更加严重;(2)建筑结构设计中强梁弱柱的房屋,更加容易被损害,因为其主筋搭接方式不符合要求,梁柱间的节点没有进行有效设置,从而使得节点区域受到破坏;(3)框架结构中楼梯间和填充墙最容易被破坏;(4)装配式楼盖破坏比较严重,很容易出现楼板塌落的情况,从而难以起到保护作用。
2.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工作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开展大量的抗震设计工作。
也就是说依据地震中被毁房屋的特点,以概念设计为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抗震计算和构造,以保证抗震性能的发挥,使得房屋结构的抗震性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房屋平面布置方面
由于不规则的房屋布置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毁坏,所以应该保证房屋平面布置的规则性,使得其结构处于对称状态。
因此,一旦房屋外形不规则,凹凸变化过大,同一结构单位的平面形状和刚度就会出现不均匀,从而难以起到抗震的作用。
因此,在房屋布置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证其规范性,做到结构上的对称,以便实现抗震性能的提高。
2.2建筑强度和刚度的方面
在多层建筑结构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刚度应该保持均匀状态,避免出现力的不均衡,这往往是造成严重毁坏的节点所在;另外,高度重视薄弱地区的强化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架构设置,以保证强度和刚度的统一性;最后,在底部侧移刚度,在纵横方向设置剪力墙,使得框架结构更加稳固和安全,实现抗震性能的升级。
2.3规避采用静定结构杠件
由于静定结构受力系统单一,一旦杆件出现破坏,其整个结构体系相继失效。
因此应该积极采用超静定结构,可以使得多余的杆件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实现能量的消耗,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震破坏现象。
从理论上来看,超静定结构次数越多,其消耗地震能量也就越多,抗震性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越好。
2.4倡导采用强柱弱梁框架
框架结构的合理选择同样能够对于抗震性能产生影响,为了避免出现框架倒塌的问题,应该积极采用强柱弱梁的框架结构、构建抗侧力构件,使得其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梁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得框架柱成为抗震的第二道屏障,以实现抗震性能的提升。
2.5合理选择耗能构件
实践表明使用水平构件往往能够更好的吸收地震力,其往往可以在竖向构件破坏之前发挥作用,实现建筑物地震后虽然毁坏、但是不会倒塌,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对于建筑造成的负面影响。
另外,处理好构件之间的关系,保证连接方式的合理性,使得各个构件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地震力的吸收,使得其延性不断提高,以更好的起到抗震能力提高的作用。
2.6注重薄弱环节的处理
在多层建筑结构中,一旦出现薄弱楼层的话,将会产生过于集中的塑性变形,从而使得楼层刚度处于不均匀的状态,此时遭受地震的损害程度更高。
因此,应该积极找到楼层中的薄弱地带、强化结构,保证其能够在受力方面达到平衡,以避免地震的破坏力。
2.7注重发挥填充墙的作用
填充墙处于框架之间,夯实填充墙可以减轻主体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混凝土填充墙对于框架的影响是多样化的,在实际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保证隔墙和围墙的平面上的对称,使得其保持均匀的状态的同时,严格遵守抗震结构规范和标准。
2.8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为了实现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使用轻质的材料,往往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抗震效果。
这是因为,材料质量减小的话,地震力的作用相对较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于房屋建筑的影响。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策略
上述从多个角度探析了如何实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提高,这仅仅是从技术角度上进行探析的,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抗震设计配套体系。
其主要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强化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制度体系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强化立法,将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纳入到法律程序,为开展各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工作打下法制基础;其次,企业内部应该遵守国家的建筑抗震性能的相关规定,积极将抗震设计工作执行到位,并且做好自我监督和管理;最后,积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对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没有严格依照程序执行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依法给予相应的惩处。
3.2培养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才队伍
首先,积极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将抗震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实现抗震设计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其次,鼓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与高校联系,不断学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技巧,观念,以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更好的开展抗震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再次,抗震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国家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设计,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去做好各项抗震设计工作。
3.3全面调整建筑抗震设计方式方法
首先,积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去,实现传统抗震设计工作方式的调整和改善,促进抗震设计工作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次,不断学习先进单位的抗震设计思维,观念,经验和教训,正视自己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查缺补漏,实现自身抗震设计理论知识的健全发展;最后,做好抗震计算和构造设计工作,使得建筑结构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抗震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关系重大,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强化立法,执法,促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建筑企业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理论额实践经验,调整抗震设计方法,切实的将抗震设计工作做到实处。
我相信,在多方面行为主体的努力下,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质量和效果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智建,石延明.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 科技资讯. 2009(12)
[2] 赵大伟.建筑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1)
[3] 刘程彦.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J]. 四川建材. 2010(01)
[4] 郭华,江雄华.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6)
[5] 陈继荣.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分析[J]. 河南科技. 2010(08)
[6] 李秀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浅析[J]. 价值工程. 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