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论述
- 格式:rtf
- 大小:32.1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着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第二十八章宋词一、名词解释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二、论述题1、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
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
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
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
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
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3、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论述简答题整理[五篇范例]第一篇: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论述简答题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1.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一、简述《三国志演义》的主旨?作者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1.对政治上行“仁政”的渴慕。
刘备仁君形象的塑造寄托着作者仁政爱民的理想,残暴的奸雄曹操形象表达了对于蔑视黎元、残杀无辜的愤恨。
2.人格上重道德的价值取向。
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符合人类美德和社会期望的忠义观念、道德品格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崇敬。
3.才能上崇尚智勇。
走出乱世,还得凭借军事上的实力和谋略上的成功。
诸葛亮的惊世智慧和绝世才能实际上也是古代人民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二、简述《三国志演义》的创作艺术特色?1.本书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虚实结合,另描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2.在叙事上,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
可归纳为以下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
3.就所叙事件而言,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各大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4.在塑造人物性格上,以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为显著特点。
塑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等等。
5.在语言描写上,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或直接引用史料,形成了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即偏于叙述而少描写。
人物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
三、简述《三国志演义》人物的塑造手法?1.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2.反复浚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经得起真实生活的考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十分吻合。
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汉时尊儒,儒学的祖师孔子编有教材“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
秦始皇后“乐”失传,所以汉以后把其余五艺称为“五经”,宋时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楚辞: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
香草美人:出自《离骚》,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或自喻。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宋玉:西周时期,好辞赋,名列屈原之后,与其并称屈宋。
代表作《九辨》、《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一、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
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
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论述题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
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
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
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三十六章水浒传一、名词解释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
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二、论述题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1、神话的基本特征: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论述建安诗歌的思想艺术风格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1)思想方面的风格特点:①政治理想高扬。
东汉末年的动乱,是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影响很大。
建安文人政治热情高扬,怀着雄心壮志,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如:陈琳《诗》云:“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真面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愿望。
②人生苦短的哀叹。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病流行,人多寿短。
同时也有文人被朝廷杀害。
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因此他们发出哀叹。
第一种哀叹是单纯的哀叹,如“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去仍努力追求。
如曹操的《短歌行》。
第三种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如曹操的《龟虽寿》。
③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时代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诗人创作追求个性张扬。
诗人多高自标置,一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前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独特风貌。
在诗体运用上,各具匠心。
在诗歌语言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
④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与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2)艺术方面的风格特点:建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刚健有力、志深笔长,梗概多气,骋辞、华靡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曹丕的《于谯诗作》“慷慨时激扬”,《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都富于慷慨激昂的精神和悲凉的气氛。
(3)社会历史原因: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饱受流离之苦,处于个人与时代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追求建功立业。
同时因为疫病横行,人多寿短,文人也有自己的慨叹。
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诗人追求个性张扬。
论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原因1、南北朝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页。
(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除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吴歌产生于长江下游;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
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原因是统治者的提倡,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
(2)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少数民族的歌唱,其中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2、思想成就:(1)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数是情歌。
①吴歌的内容,有的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有的表现对既得爱情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的苦痛,有的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有的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如《子夜歌》表现女子细腻的感情。
②西曲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别离之情。
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
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如《那呵滩》传达出女子的情思和愿望,表现男子身不由己的遗憾悲哀。
(2)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却广泛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风格情调方面,跟南朝诗歌有了显著的差别。
北朝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有①反映北方游牧生活,出色的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
如《敕勒歌》描绘了草原的辽阔,表现开阔的心境。
②描绘出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
如《陇头歌辞》写山路难行及旅人的思乡之情。
③反映北方人们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如《折杨柳歌辞》写北方人们善骑射,体魄强健,展现豪侠尚武精神。
④对战争的描写。
如《陇上歌》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人民命运的悲惨。
⑤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如《陇头歌辞》深刻的反映颠沛流离饿苦况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⑥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
如《地驱乐歌》坦率直截,无忸怩羞涩之态。
3、艺术成就:(1)南朝民歌清丽缠绵。
其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数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清妙的歌辞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
即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来。
(2)北朝民歌质朴无华、爽直、坦率、豪放、刚健。
如,《木兰诗》剪裁精当,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生动活泼,清新刚健。
4、结论:(1)在思想内容方面,南北朝民歌尤其是北朝民歌,题材广泛,以景色和环境为基础,表现出地方色彩和民俗风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为后世创作留下了宝贵财富。
(2)在艺术风格方面,南北朝民歌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
抒情、叙事的作品成就突出。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北朝民歌粗犷豪放。
多种风格交相辉映,给后世创作有借鉴意义。
论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体现: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具有非凡的自负、自信、狂傲、独立的人格,豪迈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其诗歌也富有浪漫主义情怀。
1、李白诗歌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有强烈的主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物做细致的描述。
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全篇,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如:《上李 yi》“大鹏一日同风,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体现自信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激昂情怀。
2、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来源于神仙道教信仰。
道教信仰给了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让他内心深处藏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
这样的气质和人格容易触发强烈的感情,而且一旦感情喷发就会毫无节制。
如:“蝘蜓嘲龙,鱼目混珠”,抒写对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李白还具有任侠使气的性格,这也是他的诗歌充满豪气和浪漫主义气息的原因。
3、李白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
想象奇特,借助幻想和古代神话构成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
他奇特的想象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的跳跃之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这与他喷发式的感情相结合。
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宏大的气魄。
其诗歌意象有优美和壮美两种类型。
优美的意象有“清溪、明月、白露、竹色”等,这些明净的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壮美的意象有“大鹏、巨鱼、大江、大河”等,李白将他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象极为阔大壮观。
4、其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洒脱。
李白性格爽朗,有自由自适的气质。
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如“白、金、青、黄、绿、紫”。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用绚丽夺目的光彩表现清新的境界。
5、歌行创作,打破固有的格式,笔法多变,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有致。
旋律和谐,力量丰厚,表现豪迈飘逸的诗风。
感情流露自然,多用口语化感叹词。
如:《蜀道难》开始先用口语化的感叹词,句式错落有致,不拘泥。
李白受侠道思想影响较大,形成了洒脱不羁、任侠使气的性格,自身又具有豪迈的气概。
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奇特,善于构造瑰丽的意象,语言清新,境界开阔,形式多变。
因此,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及其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内容上:1、安史之乱。
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颠沛流离。
百姓苦不堪言,统治者却不知警醒,还在贪图享乐,置百姓于水火而不顾。
杜甫目睹了当时生灵涂炭的惨状,为百姓流离失所而感叹。
其作品反映这段时期百姓苦难生活的不胜枚举。
如《兵车行》反映动乱将要到来时人心惶惶的社会风貌。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家国之思。
2、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如《悲陈陶》、《悲青坂》写唐军陈陶斜大败,虽是记载,但当时的状况能让人一目了然;《洗兵马》写九节度兵围邺城,看到胜利在即;《收京三首》写收复两京。
3、其诗提供了史的事实。
杜甫有些诗还可以补史之失载,提供史的事实。
如《三绝句》中,写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并未见史书记载。
杜甫却从广阔的视野中,频繁的写时事,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部史之不足。
4、杜甫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具体、生动的画面。
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就能大体在脑海中勾勒出但是得情景画面,更有利于理解诗和当时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形象的体会到当时的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也能更好的反映历史事件。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君臣留欢乐动殷胶葛”,是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唐玄宗沉湎酒色的情景,同时也生出对当时统治者的愤恨,和对百姓的同情。
5、杜甫有的诗不是直接写时事的,而是只写一己感慨。
但是由于他是在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此它的感情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的感情,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
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说,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艺术上:1、杜甫的诗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其创作方法的多变性。
以叙事手法写时事,既叙述事件的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用不起眼的平常细事,展现广阔的历史画面,具有真实感,故事性冲淡,生活色彩加强。
如“三吏”、“三别”等。
2、杜甫叙事融入强烈的感情,融抒情、议论、叙事于一体。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就体现了这种创作方法。
杜甫的诗因为大部分都是反映现实的诗作,而且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提供了史实,反映了社会上的某些心态。
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