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98.29 KB
- 文档页数:1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推动中医中药产业发展壮大,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0%,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20%),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超过90%,中医药旅游年增长20%以上,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中药种植业250亿元,医药工业25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2025年,力争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更加健全,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根据市场需求,年均增长10%左右,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建设一批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
构建县域推动、组织化生产、道地品种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建成我省中药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中医药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药材加工率年均增长10%左右。
建成6个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园区。
培育10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中药现代企业,力争新增2家上市企业。
打造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50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中成药特色品种。
形成产业园区引领、骨干企业带动、特色品种支撑的中医药现代工业绿色发展体系。
——中医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建设1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培育1—2个国家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
重点中医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5%。
努力建成创新要素完备、运行协调高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中医药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特别策划i DEVELOPING加快推进甘肃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关于“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点建议■汪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 链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后疫情时期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不仅在于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而且承栽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任甘肃省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中药 材种植历史悠久且品种丰富、种植规模大、种植区域 集中、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但由于中医药产业工业化 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境 况,依然没有摆脱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的局面。
因此,以“建链、延链、畅链、强链、稳链”为总目标,建立 适应大生产、大流通的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体系,推动中药材专业市场模式创新,实现生产与交 易良性分工、供给与需求动态匹配,是打通甘肃省中 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和关键所在。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DEVELOPING丨特别策划―、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重点 发展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在建设“国家中医药 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推动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图1中看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特征:i.陇 东南是中医药产业的核心区,也是中药材产业链供 应链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2.甘肃中药材产业链供 应链已有很好的溢出效应,周边县市已融入到产业 链;3.当前是整合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的窗口期。
通过调研发现,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结构加快改造,企业主体竞争力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期。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张艳【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提高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7(000)022【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作者】张艳【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路园镇农业服务中心,甘肃渭源7482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独特,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并且有着较长的多民族聚居历史,孕育成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已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中药材生产四大优势产区:一是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黄芪、红芪、纹党、大黄、半夏、天麻、杜仲、款冬花等品种;二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党参、柴胡、黄芪、红芪、枸杞、黄芩、独活、防风等品种;三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羌活、秦艽等品种;四是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甘草、板蓝根、红花、枸杞、麻黄、小茴香等品种。
同时,形成了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加工、销售、仓储等集中区域[1-5]。
2016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9.07万hm2、产量115万t、产值超过100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逐步呈现出集中连片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格局,一些中药材生产大县逐步凸显。
截至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12个,其中20万亩以上的县有5个、30万亩以上的县有3个。
同时,逐步建成了以岷县为主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北部和陇西西南部为主的优质白条党基地、以文县中北部和舟曲南部为主的优质纹党基地、以陇西和渭源中部为主的优质黄芪基地、以宕昌和礼县为主的优质大黄基地、以瓜州民勤为主的甘草基地和以靖远、景泰为主的枸杞基地等一批特色突出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定西市经济发展分析姓名:张启兴班级:地信学号:2931 日期:摘要:基于定西是甘肃中部的一个人口大市、贫困大市和传统农业大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生态脆弱,城乡居民收入不高。
基于定西特色产业优势,“马铃薯之乡”和“西部药都”和依托自身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治优势和水电、矿产、劳动力资源等“五大优势”,对定西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总结。
1、<2、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定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
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
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穿境而过;还有平定、天定高速公路,定西已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2,产业分布情况及分析(一)第一产业(1)马铃薯由于定西市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耕地土层深厚,富含钾素,马铃薯生长与当地雨热同期,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的马铃薯品种个大、质优、色泽光洁,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去年,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80 多万亩,总产量达到400万吨,商品量达220万吨,总产值达亿元。
分析:马铃薯在定西的大力发展,主要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当然市场导向的作用也很明显,价格的波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产量。
(2)…(3)中药材主要集中在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及岷县城郊四大中药材市场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有313种,大田种植的达100多种。
去年,全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为1100万亩,而定西的种植面积达1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产值达11亿元。
现在,定西市有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中药材加工企业16户、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30户,并建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
定西市中药材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任歆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分析了中药材产业在定西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定西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定西市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对策是:科学合理规划,健康稳步发展;加快体制创新与组织支撑体系的建设;创建基地, 统一质量标准, 打造一批科技园区型的"龙头"企业;创建品牌,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任歆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
【相关文献】
1.定西市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J], 何启明;张全有;景履贞
2.榆中县中药材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J], 马子侠;孙慧;刘世海;张正军
3.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模式与发展对策 [J], 韩黎明
4.广西富川中药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J], 黄玉芬;张戊梅;何素钦
5.山西省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J], 郝秋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中药材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计划引言:中药材作为传统的医药资源,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加强中药材的品种研发、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2024年中药材经济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2024年中药材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计划,旨在推动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药材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效益,促进中药材健康产业链的形成。
一、加强中药材品种研发与推广1. 增加科研投入:加大中药材品种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提高中药材新品种的研发水平。
2. 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保护,完善法律法规,鼓励和引导中药材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
3. 推广优质中药材品种:通过组织中药材优良品种的示范示范种植和推广,提高中药材品种的质量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 制定资源保护政策: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采挖、乱种乱采等不合法行为,保护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3. 发展中药材生物技术研究:加大对中药材的生物技术研究力度,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利用。
三、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与推广1.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中药材市场规范化运作,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 加强中药材加工技术研究:加大对中药材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推动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增效。
3. 建立中药材健康产业链:促进中药材与中成药、保健品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构建中药材健康产业链,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合作1. 拓宽出口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推动中药材的出口贸易,提高中药材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定西经济三大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定西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
近年来,定西市加大了对三大产业的发展力度,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本文将对定西市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第一产业是定西市经济的基础。
定西市拥有丰富的耕地和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农业是当地居民主要的职业和生计来源。
目前,定西市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和水果等。
定西市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力度。
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
未来,定西市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第二产业在定西市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定西市的主要工业领域包括煤炭、电力、化工和建材等。
煤炭是当地的主要能源资源,定西市的煤炭储量丰富。
电力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定西市的电力供应稳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化工和建材产业在定西市的工业结构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定西市加大了对工业产能升级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了工业品质和技术水平。
未来,定西市应加强环保与节能的意识,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是定西市发展的新引擎。
服务业在定西市的经济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目前,定西市的主要服务业包括旅游、物流和教育等领域。
定西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投资。
物流业也快速发展,转口贸易和物流分拨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领域在定西市也得到了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定西市应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综合来看,定西市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根据个人职称高低,通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现授予下列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相应处方权: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2012-04-29 6:34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甘肃境内垂直布局的1270余种丰富的药材资源和27万吨的蕴藏量,不仅仅是甘肃固有的先天优势,更是21世纪可持续开发而大有可为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来“陇上名药”的家种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如年产吨的岷归、 8000吨的陇中白条党、3000吨的甘草、2000吨的铨水大黄、500吨的纹党等等,这些“陇上名药”一直左右着全国市场的同类药材。
除此这外,在甘肃境内还有诸多亟待进行基地开发的道地品种,如陇南亚热带暖湿带秦药区与川北和陕西毗邻区域的黄连、山茱萸、杜仲、辛夷、天麻等;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的猪苓、延胡索、秦艽等;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西药区的款冬花、大黄、柴胡、板蓝根等;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的麻黄、锁阳等。
因此充分开发境内的这些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建立更好的中药材农业、工业、商业循环体系,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和中药工业现代化建改步伐,是实现富民兴县强省的有效举措。
1 甘肃省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发展中药材作为振兴全省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扶持其发展,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各地亦相应出台了发展规划和措施,但就目前全省范围的药材生产状况而言,尚存在一定的滞后状况,首先是药材种植面积布局零星。
千家万户将药材种植仅仅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药物生产难以形成连片大面积种植和规模化基地,仅有当归、党参、黄芪、纹党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其次是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盲目性。
药材种植和基地化生产离不开道地要求和市场规律,但境内药材种植长期陷入“上年啥好就种啥,别人种啥就跟啥”、盲目引种新、奇品种及忽略轻视传统品种的现象。
如陇中地区某乡政府从宁夏一次引种100亩枸杞苗,由于地域不适,导致失败。
为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精神,全面了解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情况,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便集中扶持,加快发展。
按照刘伟平副书记和泽巴足副省长安排,由省农牧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组成调研组,用两周时间,深入我省中药材重点产区定西和陇南两市,通过走访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交易市场,与基层农民、企业及市县领导广泛座谈交流,听取各方面意见,结合其他市州报送的相关资料,对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依据发展成效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报告如下:一、发展成效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全省中药材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而且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势头。
(一)优势产区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4.03万亩,产量40.89万吨,产值26.42亿元。
全省有70个县有中药材生产,但主要集中于定西市和陇南市,两市种植面积占全省的65.67%。
其中,定西市种植中药材96.38万亩(2008年101.17万亩),产量16.25万吨;产值14.3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4.56%。
陇南市种植中药材50.75万亩(2008年58.27万亩),产量6.37万吨;产值6.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21.3%。
陇西、岷县、渭源3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武都、宕昌和漳县3个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临洮、文县、西和、民乐和华亭5个县种植面积5万亩。
地道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
2007年全省种植当归34.5万亩,6.5产量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5%;党参48.3万亩,6.3产量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黄(红)芪37.4万亩,6.98产量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0%;柴胡30.5万亩、产量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0%;大黄4.8万亩,2.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甘草5万亩,产量1.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5%;板蓝根12.9万亩,产量2.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5%。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重要产区之一。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产业链条不完整、质量标准不统一、市场开拓困难等。
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地方产业升级。
本文旨在探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建议。
【研究背景】的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与讨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知识背景。
1.2 研究意义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甘肃省作为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思路。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中药材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中药材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推广中医药知识,促进中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为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提升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为广大中药材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