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_苏东坡患难中的红颜知己
- 格式:pdf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2
苏轼予三位妻子的诗文摘要:苏轼诗词大都清新豪健,笔力纵横,但这掩饰不了他婉约诗的巨大成就,在他的诗文中你总能找到他那三位红颜知己的倩影。
他的三个王氏妻子虽然都没能陪他终老,但陪他走过的时光给他编织了最美好的回忆(他的很多诗词中影射了自己的颂妻、恋妻、怀妻之情,也表现了东坡先生的另一种诗文风格。
苏轼一生有三位红颜娇妻,虽然都没能陪他走到人生的最后,但她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给了苏轼,而苏轼在他的诗文中也给予了她们最温柔的情愫(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位似娇媚鲜花的王氏女子至今还活在人们的眼中,苏轼的诗词便成了一扇扇唯美的舷窗。
一、梦归处,临窗梳妆时:王弗知书达理,机敏沉静王弗,苏轼的发妻,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十六岁的时候便嫁给了当时十九岁的苏轼,“唤鱼池”的姻缘故事至今在民间盛传,两人结为连理后便相濡以沫,毫无芥蒂。
如今,我们在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中便能感受到苏轼对王弗的深情厚谊,“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苏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严谨恭顺的王弗遵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的礼教规法,却绝不是胸无点墨的愚昧妇人;相反,她知书达理,机敏沉静。
苏轼偶有疏漏之处,她能及时提醒,并表现得妥帖得当。
苏轼远离故乡,上任为官,自然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而她“立屏间听之”,并以她的远见卓识时刻警示苏轼――“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也难怪苏轼会赞许她为“类有识者”.王弗的父亲在王弗死后告诫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
”也足以看出王弗的忠贞不渝,深明大义。
在苏轼的《南歌子・感旧》的词中,一句“半年眉绿未曾开”足以见得王弗与苏轼结合之时多么不易。
当王弗早逝,独留苏轼在明月好风处,一句“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饱含着苏轼无限的留恋与伤感。
举樽饮酒只为旧人歌,留曲一拍尚且待君来。
苏东坡: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学讲坛】苏东坡: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按说,苏东坡⼀⽣是有三位妻⼦的。
因为古代对⼈的等级分的很细,妻是妻,妾是妾,那么苏东坡的两任妻⼦与⼀位侍妾⼜是谁?在苏东坡历经坎坷的⼀⽣中,她们分别留下了苏东坡什么样的情谊?苏东坡的第⼀任妻⼦叫王弗,四川眉州⼈,16岁嫁给苏东坡。
这时的苏东坡虽然只有19岁,但是已经少年成名。
在我的印象⾥,苏东坡处理事情很感情化,容易被花⾔巧语所蒙蔽,但是他⼜是⼀个喜欢交友,有着政治抱负的⼈,所以这种⼈容易被⼈利⽤。
王弗嫁给苏东坡时,并不喜欢她,认为王弗来⾃于⼀个⼩县城,不会有什么见识,⼜不爱说话,甚⾄有点看不起她。
所以每次苏东坡⼲什么,王弗只是静静地坐在⼀边,⾃⼰做⾃⼰的针线活。
让苏东坡真正爱上王弗的是因为有⼀次苏东坡背书卡了壳,忘词。
王弗望着苏东坡苦思冥想的样⼦,微笑着把词提⽰给苏东坡。
这时的苏东坡很是惊讶,就把书房⾥的书都问了⼀遍,没想到的事发⽣了,王弗都读过,这时苏东坡才知道他娶了⼀位饱读诗书的⼥⼦。
是位聪敏不张扬,有见识的好姑娘,苏东坡给王弗“敏⽽静”的评价。
王弗的静态处理问题的姿态与苏东坡豪放率真⼝⽆遮拦的性格正好形成了对⽐,在处理⼈际关系这个事情上,王弗帮了很多忙,所以就有了“幕后听⾔”的故事。
可惜的是,王弗27岁就离开了⼈世。
王弗的离世对苏东坡的打击是永久性的,苏东坡怀念王弗也是永久性的。
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江城⼦·记梦》,这⾸词苏东坡写于宋神宗熙宁⼋年(1075),这时苏东坡在密州任太守。
王弗是宋英宗治平⼆年(1065)五⽉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四川眉州。
王弗离世到苏东坡写这⾸词相隔整整⼗年,在这⼗年中,苏东坡在仕途上遇见了太多的艰难险阻,故⽽常常想起王弗,爱之深、思之切,⽽写下惹⼈落泪“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的名句。
苏东坡的第⼆任妻⼦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
王闰之嫁给苏东坡的时间是1068年,也就是说,苏东坡有三年时间没有娶妻。
“三王”爱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苏轼最爱谁?“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几经贬谪的苏轼,虽然在官场并不如意,但是他每到一地,都会体察民情,恪尽职守,为民办实事,造福一方,深受广大百姓的欢迎。
在文学成就上,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男人,而他的背后,却不只一个女人,而是三个: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何其幸运。
大图模式第一任:王弗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个爱人,结发之妻。
她出生于一个进士家庭,知书达理,温柔贤淑,是典型的的贤内助。
十六岁时,便嫁给了比她大3岁的苏轼。
婚后两人婚姻甜蜜,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夸赞新婚妻子:《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
清歌一曲倒金壶。
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
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
芳时偷得醉工夫。
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
这首词采用集句的形式,分别摘取了吴融、郑谷、李商隐、杜牧、白居易、郑遨、韩偓的诗句,将王弗的相貌、歌声、舞姿极尽赞美。
在苏轼眼里,王弗是集才华与美貌为一体的女子。
她陪伴他读书,在他读书时静静地在一旁,时不时给他沏上一杯茶。
在苏轼苦恼时,她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夫妻共同切磋,让苏轼大为惊喜。
不像古代很多女子,只会一味顺从丈夫。
王弗对丈夫的缺点会敢于指出,希望丈夫越来越好。
苏轼生性豪爽,说话直接,难免会得罪人。
有客人来时,王弗就躲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大家的谈话,过后认真地给丈夫忠告,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他的直率,要适当委婉一些,照顾对方的感受,哪些人才适合做朋友,不要被他人所蒙蔽,要谨防小人。
苏轼也会耐心听取妻子的意见。
11年间,夫妻琴瑟和谐,恩爱甜蜜。
如果不是王弗病逝,也许他们会一直恩爱到白头,给世人谱写一曲“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赞歌,可惜二十七岁时,她就撒手人寰,令苏轼心痛不已。
在她去世十年后,苏轼梦到了她,她在小轩窗梳妆,等着苏轼的归来。
两人静静地看着对方,无语凝噎。
醒来,难以平复心情的苏轼提笔写下来流传近千年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王弗在左,王朝云在右,为什么苏轼偏偏选择了与王闰之同葬?“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王弗,苏轼心中的白月光。
任凭时光流逝,你永远是明月夜下最为娇羞的少女模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朝云,苏轼最贴心的红颜知己。
普天之下,只有你懂苏轼那满腹的不合时宜。
王闰之,一个擅长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
何德何能,竟能让苏轼留下“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这样的重诺?01 王弗--苏轼心中的白月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深人静,每每读起苏轼的江城子。
都不免被他们深厚的夫妻情谊所感动。
结发妻子王弗,可以说是苏东坡在情窦初开之时遇见的心动女孩,那一年,她15岁,东坡是18岁的翩翩少年郎。
有人说,苏轼与王弗不过是父母安排的婚姻,顶多算门当户对罢了。
确实,苏轼的父亲苏洵与王弗的父亲王方为好友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确实很多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拍板定下的。
在他十八岁的这年,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给了苏轼。
可见这老丈人是真心欣赏这个有才华的青年,也放心将自己的掌上明珠托付给他。
但是,王弗跟苏东坡可不是被乱点鸳鸯而凑成对的。
王弗在左,王朝云在右,为什么苏轼偏偏选择了与王闰之同葬?北宋年间,中岩有座书院,王方作为青神乡贡进士就在那里执教。
苏洵就把他的儿子苏轼送到了这个中岩书院读书。
也正因苏轼聪明好学,因此王方也是喜爱在心。
在中岩书院读书期间,苏轼经常在赤壁下临流观景,情不自禁之时,对着这一泓绿水大叫“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顿时,岩穴中群鱼偏偏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
苏轼大喜,便对老师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
'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
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苏轼红颜知己王朝云故事苏轼红颜知己王朝云故事引言:一代文豪苏东坡才气逼人,艳福不浅,这是众所周知的。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与红颜知己王朝云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浪漫初遇苏轼年谱浪漫的初遇——欲把西湖比西子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妓。
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载:“《燕石斋补》谓朝云乃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
”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
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香,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
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的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
朝云与苏轼的关系很奇特。
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艰难岁月,但一直没有苏轼夫人或妻子的名号,只是到了黄州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
一代文豪苏东坡才气逼人,艳福不浅,这是众所周知的。
可是后来北宋的权贵容不下心直口快的苏大才子,将其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惠州,越贬越偏远。
在苏东坡这段人生的大起大落期间,只有年轻貌美的侍妾王朝云相依相伴,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了他艰难困苦中的最大精神安慰。
古时候红颜知己故事A. 什么是古代的红颜知己红颜知己红颜单字面意思是女人而知己单字面意思是了解自己的人!也可以直接的理解成了解自己的女人!采纳哦B. 苏轼的3位红颜知己都是谁事迹多情才子苏东坡一生有三个老婆。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进士之女,性格"敏而静"。
苏东坡读书时,她在旁终日不去,若有遗忘的地方,她会给予提醒。
古代女子识字的一直很少,经过试探,方知自己的妻子知书,苏东坡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在苏东坡与访客交往谈话之时,王弗常立于屏风后倾听,而她对人之性情和其为人的总结和看法,无不言中,可谓是绝佳的贤内助。
情深不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苏东坡悲痛万分,在埋葬王弗的山头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比起这三万棵松树,是小之又小之巫,眯巫了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东坡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o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本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料一朝弃之而去,幽冥两相隔,轩窗面凄然,醒来梦一场,这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极致的思念,令多少人感慨至今。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东坡小十一岁,长得酷似王弗,对才华横溢但是命运悲惨的苏东坡有说不尽的仰慕和怜惜,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东坡。
这位同样善解人意的女子,伴随苏东坡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东坡艰难困苦的人生路上,互相扶持;在苏东坡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说的便是,她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
王闰之逝世后,苏东坡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王朝云:嫁得才人胜帝王核心提示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主要有三位,一位是结发之妻王弗,一位是续妻王闰之,一位是侍妾王朝云。
王弗温柔体贴,王闰之善于持家,都称得上是贤内助,只有朝云,作为晚年苏轼的红颜知己,最是契合苏轼的精神生活,能一眼看出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若论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朝云远远超过了王弗与王闰之。
东坡朝云天生合拍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
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于歌舞班中。
三十六岁那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到杭州任通判。
一天,他与几位朋友游西湖,宴饮时,遇到了朝云。
在一群歌女中,朝云特别突出,她虽只有十二岁,但天生丽质且十分机敏聪慧,琵琶、歌舞、茶艺样样精通,无论是化浓妆,还是着淡妆,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在山色空濛的西湖,朝云触发了苏轼的写作灵感,他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写西湖风光,暗地里,却写了自己初遇朝云怦然心动的感受。
所以,当时他就提出为朝云赎身。
朝云当时的身份,应该是私妓,如果是官妓,苏轼即使再喜欢,也只能望而兴叹了。
现在有人指责苏轼娶幼女为妻,将他排入好色文人之列。
但在宋代,女子十四岁就可以出嫁,苏轼将她赎回家中,并不是立马就和她成婚,而是把他当作侍女看待,直到苏轼贬到黄州,才将她纳为小妾,那时,苏轼四十岁,朝云十六岁。
苏轼曾赞朝云“敏而好义”。
朝云天姿聪颖,天性温婉灵动、善解人意,她身上似乎天生具有一种与苏轼合拍的潜质,在苏轼的感染下,她积极修行佛道,在惠州,她弄来中草药和瓶瓶罐罐,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学葛洪炼丹。
她还与苏轼建了一个放生池,买鱼放生,积德行善。
苏轼为朝云写诗道:“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这句诗在不经意间透露了朝云的生活经历,读书和炼丹对朝云是全新的“职业”,她的老行当是“歌舞演员”,舞扇招香是她的强项。
惟有朝云能识我原来,朝云最初不识字,自从跟了苏轼,才跟着他读书识字。
除了志趣相投之外,更重要的是,朝云是最懂苏轼的女人。
患难见真情,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爱情...古往今来,萝莉爱大叔的爱情故事十分常见。
为什么呢?因为男性在感情上的成熟年龄比较晚,而女性在情感上成熟的比较早,而经历过很多曲折的男性会对比他小很多的女性格外疼爱,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至今萝莉爱大叔十分普遍的原因。
北宋著名的词人苏东坡,在很年轻的时候娶了发妻王弗,两人恩爱非常,可惜红颜薄命,在苏轼而立之年的时候,王弗就病逝了。
这让他好生难过,写下了著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诗句。
这一段感情让苏东坡一段时间陷入人生低谷,郁郁寡欢。
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而且人终归还是要向前看的,就在王弗病逝后四年,在一次宴饮中,遇见了12岁的歌女王朝云,见她天姿娉婷,舞姿优美,便将她收为侍女。
虽然那个时候的王朝云也只是做一些侍女的事情,端茶倒水、研墨收屋之类的工作。
虽然在王弗去世几年后,苏东坡续弦,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成为苏东坡的继室。
但王朝云却十分独特,聪明伶俐,能歌善舞,还颇有才华,在六年后,王朝云已经是女大十八变,越来越好看,苏东坡便将王朝云收为侍妾。
在苏东坡42岁的时候被贬到黄州,他身边的姬妾大多散去,只有第二任夫人王闰之和小妾王朝云。
王闰之堪称是苏东坡的贤内助,把苏府上下打点的很好,而王朝云更像是苏东坡的灵魂伴侣。
在苏东坡58岁的时候,夫人王闰之病逝,身边就只有王朝云相伴了。
在苏轼被贬到惠州时,王朝云执意跟随苏轼到惠州,陪他共度艰苦岁月。
为此,苏轼为王朝云写下了《朝云诗》,其中的“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颇为深情。
(附:朝云诗(并引)宋·苏轼世谓乐天有粥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
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则是樊素竟去也。
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
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
朝云姓王氏,钱唐人,尝有子曰幹儿,未期而夭云。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著名的诗人苏轼与红颜知己王朝云的爱情经历著名的诗人苏轼与红颜知己王朝云的爱情经历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更是一位大文学家和政治家。
但是苏轼却十分苦恼,自己满肚子的踌躇抱负却没有人来赏识。
我国的古人向来是讲究心意相通,向往精神上的交流,苏轼也不例外。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
王朝云是钱塘人,自古钱塘出美女,说的一点都不错,王朝云就是其中之一,一位典型的美女。
但是天妒红颜,王朝云虽然长得十分漂亮,但是家境却十分贫寒。
我国从古代开始,便有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而出身在清贫家庭的王朝云更不例外。
作为家中的女子,为了养活家里的弟弟,王朝云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将她卖给了人贩子,所以王朝云从小便沦落到歌舞班中。
当时苏轼被贬到杭州做通判,心情极为苦闷。
在一次酒局中看到了曼妙起舞的王朝云,对其极为喜爱,不顾世人的眼光,执意纳王朝云为妾室。
据说,王朝云是苏轼所有妻妾中最懂他的人。
众所周知,苏轼是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词大多也很豪放,而苏轼经常因为诗词而得罪朝中的权贵,几度被贬。
一次,苏轼上朝归来,指着自己的肚子问他的妻妾,你们知道这里是什么吗?他的妻妾一个回答,是文章,另一个回答,是见识。
苏轼摇摇头,转而问王朝云。
王朝云回答道,您肚子里全是不合时宜。
由此可见,王朝云最懂苏轼。
苏轼与王朝云,虽不是爱的轰轰烈烈,但心意相通,令人羡慕。
苏轼死后谥号是什么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字子瞻,又字和仲,雅号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数“东坡居士”,所以现代人多称苏轼为苏东坡,汉族,现在的四川上眉州市人,是苏洵的次子,与其弟弟苏辙一起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父子同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堪称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文人。
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但是苏轼胸怀宽如大海,生性豪放,所以即使是生活不很如意也不会郁郁寡欢,所作出的诗词都豪放不羁,创立了与婉约派相对应的豪放派诗词,堪称文学史上的天才。
使女·爱妾·知己——苏轼与朝云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苏洵子,苏辙兄,人称苏长公、苏东坡、苏大胡子、苏大学士。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1061年任凤翔府签判。
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
熙宁四年因反对王安石及其新法贬任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因作诗谤讪朝廷下御史狱。
1080年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
1084年知常州。
1085年知登州。
不久入京都任中书舍人。
宋哲宗时1086年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后反对司马光、程颐等旧党,1089年出知杭州。
1091年任吏部尚书、知颍州。
1092 年知扬州。
后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知定州。
1094年前后新党再度执政,被贬谪到更偏远的惠州、琼州、儋州。
最后于宋徽宗初年遇赦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能勉励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思想比较复杂,儒佛老等派在其世界观诸方面既矛盾又统一。
为人正直,性情旷达,忧国忧民,为世称道。
对新党的偏激、旧党的保守均不认同。
在广东、海南时多方鼓励培养当地后一辈学者文人,和少数民族也能和睦相处;虽生活艰苦,仍未改变人生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
苏轼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和十大文豪之一,两宋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全才与文豪;并继承发扬欧阳修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成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散文上与唐朝韩愈齐名,并称韩苏;在整个两宋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且与其父、弟并称三苏,皆入八家之列。
在词作上,堪称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是豪放派创始人与代表人物;又与南宋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在诗作上,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诗人之一,两宋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又与出自其门下、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
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上,亦为宋代大画家。
其在文化诸领域均有非凡才学、甚高造诣、卓越贡献、一流佳作,放眼整个世界历史也罕有能比,可谓璀璨辉煌、高山仰止、名垂千古。
苏轼的爱情如他的仕途一样行得极为坎坷。
一生有过两次正娶,夫妻感情非常深厚,但遗憾的是都未能相偕至老。
在苏轼的生命中有几位红颜与他生死相交:久恋未忘的堂妹二娘;灵犀相通的原配王弗;贤淑端庄的
续弦闰之;暮雨倍思的爱妾朝云。
然而在这几个人中,只有朝云才是苏轼灵魂的真正伴侣。
初识杭州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这一贬让苏轼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轼初到杭州,便被这里绝美的风光迷倒:“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就在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地,苏轼遇到了被他视为神女的朝云。
朝云姓王,因为身世清贫,自幼便沦落在风尘之中,但是她姿色姝丽,又加上弹得一手好琵琶,便不同于一般的烟花女子。
《苏轼年谱》里载:“《燕石斋补》谓朝云乃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
”
苏轼与朝云初识,朝云大约为十二岁,十二岁的女孩子被冠以“名妓”的称号,显然史料有失实处,但这也透露出王朝云并
非平凡女子。
苏轼在杭州任上,家中并无多少侍女,他在《朝云并引》诗序中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
”正是有这种变故,以至于当苏轼见到张先年过八十五岁,仍纳二女,另外一位耄耋老者刁景纯兴致勃勃筑“藏春坞”储红纳翠时,发出了“惟有诗人被折磨,金钗零落不成行”的喟叹。
朝云的到来,作为丫鬟的身份,多少还是可以减少一些夫人王闰之的负担。
王闰之与朝云相处甚好,除了王闰之自身较为豁达外,朝云的聪敏乖巧也是主要原因。
“朝云”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宋玉的《高唐赋》。
昔时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云梦古泽而望高唐观,襄王见到忽兮改容的云气十分好奇,于是问宋玉此为何气。
宋玉答为朝云,并为襄王讲了巫山之女与楚怀王梦遇并“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绮丽传说。
很有可能苏轼受到这篇美赋的影响而给爱妾取名为“朝云”。
朝云初来苏家时,并不通文墨。
往日在青楼里所习,无非是调琴弄曲轻歌曼舞并烹茶待客等。
朝云弹奏琵琶最得人心,以至每次苏家宴会,苏轼都会让朝云出来为宾客献上一曲。
黄庭坚后来作诗回忆道:“尽是向来行乐事,每见琵琶忆朝云。
”可见朝云弹奏琵琶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了。
苏轼一生作过五首琵琶词,每首都可以找到朝云的影子。
“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幺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
朝云随了苏轼后开始识字念书,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苏轼回忆这段往事,在《悼朝云》里写道:“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
”熙宁七年,苏轼因公事而往润州(今江苏镇江),朝云给苏轼寄过一封回文锦书。
当时苏轼独身在外,适逢春节,收到朝云的来信,见绵绵情意流于香笺之上,不禁欣喜万分,立即赋词《减字木兰花》一首。
苏轼抚摸着香笺小楷,不禁百转千回,在后来的诗词中对此事屡有提及。
苏轼在杭州四年,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一路上颠沛流离。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往黄州为团练副使。
虽然仍留有官职,但已是带罪之身。
好在黄州知州徐君猷对他非常礼遇,毫无半点奚落,苏轼才得以携家眷在定惠院安定下来。
初到黄州,朝云年仅十九,但她始终紧随苏轼,并无怨无悔。
按照惯例,做官的一经谪放,正常的俸禄尽数除去,只有
人 物
文/向文凯
王朝云:苏东坡患难中的红颜知己
苏轼和王朝云
34
微薄的实物可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昔日友人马梦德来黄州探访苏轼时,向当地政府申请了一块废弃的营地,面积约有五十亩,此地后被苏轼用以耕作。
苏轼给这块乡野之地取名为“东坡”,自号为“东坡居士”。
在黄州的几年,朝云荆钗布衣,悉心照料着苏轼的生活起居。
因为这时接触的机会较多,苏轼与朝云的感情日渐深厚,大约在此时,苏轼收朝云为妾。
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
时年苏轼已经四十八岁,可谓是暮年得子,所以尤为高兴。
苏轼写信给御史蔡承禧道:“凡百如常,至后杜门壁观,虽妻子无几见,况他人也。
然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拊掌也。
”
苏轼在信中称朝云为云蓝小袖者,定然是蔡承禧见过朝云,但不知她的名字。
苏轼平素不太喜欢与妇人厮混,即使是妻子王闰之亦不常见,但是他却乐得与朝云为伴。
这份情意,朝云当然甚是感激。
苏轼给新生儿子取名为遁儿,这正表达出他对宦海沉浮的厌倦。
苏轼在一首《临江仙》词中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是饱含有避世之意。
按照当时的习俗,生子三日,要大展洗儿会,谓之“三朝”。
苏轼在宴会上,不无感慨地作了一首《洗儿诗》,诗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作此诗心情非常悲愤,因为此时离他入乌台狱还不足四年。
乌台诗案,苏轼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牢骚,再加上一路上时运不济,苏轼不免对前途
有些忧虑。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
雨,遁儿只活了十个月,便在元
丰七年去世了。
苏轼悲痛之情溢
满了诗词:“归来怀抱空,老泪
如泻水。
”朝云的悲痛之情更是
无可名状,遁儿天殇,朝云精神
的大厦恍若倒去了一半。
红颜早逝
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
月,苏轼接到朝廷新命:“依前
左朝奉郎、责知英州(今广东英
德)军州事。
”朝奉郎属于正七
品官级,按照宋制,谪官接到诰
命后,必须立即离任,不得逗
留。
苏轼一家,沿着太行山脚出
发。
此时正是梅雨季节,各人心
情都是非常沉重。
一番长途跋
涉,到了安徽当涂县时,朝廷又
下了文书,改判苏轼责授建昌军
司马,惠州安置,并不得签书公
事,这一切都是章惇搞的鬼。
朝
廷当时为章惇、蔡卞执政,两人
对旧党人物恨之入骨,元祐旧臣
尽数遭到迫害。
苏轼一直保持着简朴的家
风,平常家里侍妾也不过几人。
与其他的官员相比,显得非常寒
碜。
此次贬往惠州,因为是蛮荒
瘴毒之地,苏轼选择了开阁放
伎。
唯有朝云,坚决不肯在苏家
患难之际离去,而随侍苏轼南
行。
行至晚年,苏轼思想里佛教
的情感渐浓。
朝云受苏轼影响,
拜在比丘尼义冲座下,开始学
佛,化去心中丧子之痛。
来惠州的第二年秋天,户外
落木萧萧,景色凄然,苏轼与朝
云闲坐,觉得气氛有些压抑,便
命置酒,央朝云唱一阕《花褪残
红》,朝云起身清清嗓子,半晌
却未歌一词,独自愣在了那里。
苏轼抬头,只见朝云娇美的面颊
上,泪落如珠。
苏轼慌忙起身百
般抚慰,问其缘故。
过了良久,
朝云低声答道:“奴所不能歌
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
何处无芳草’两句。
”苏轼帮朝
云拭去泪水,佯装大笑道:“我
正悲秋,你却又伤春起来。
”
苏轼与朝云在困境中相濡以
沫,对于朝云,苏轼自觉是有愧
意的。
绍圣三年(1096)春,朝
云生日,苏轼特地请来几家熟客
为朝云庆贺,并亲自作《王氏生
日致语口号》。
这种文字,一般
只是使用在非常隆重的场合,比
如朝廷大宴。
苏轼所以如此,无
非是想表达对朝云的那份爱意,
并为长期冷清的生活增添一些节
日的喜气。
缘分还是在这一年走到了
尽头,上天对苏轼的惩罚不幸降
到朝云身上。
六月下旬,正是天
气奇热时,朝云染上了时疫。
因
为惠州地处偏僻,缺医少药,苏
轼之子苏过此时又正在外头运送
木头,以致朝云病情毫无挽救。
熬至七月五日,朝云病殁。
朝云
弥留之际,神智仍然清醒,口颂
《金刚经》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颂完,朝云气息渐弱,芳魂
逐天。
按照朝云生前的遗愿,苏
轼将她葬在了城西丰湖边的松林
中,墓边有寺院,以示朝云死时
仍然一心向佛。
(责任编辑/齐 风)
(电子邮箱:chenji a nxi n1123@)
人 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