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

管健

2012-8-18 15:45:48 来源:《江淮论坛》(合肥)2007年5期第110~115页

【作者简介】管健,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当我国社会的污名问题日益突显,不但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恶化人际关系,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目前,污名研究正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探讨在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中污名产生来源、分类维度和理论阐释的问题。此外,通过对目前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对这一问题的共同探索的梳理后提出了我国污名研

究的未来走势问题。

【关键词】污名/污名化/社会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6. 6文献标识码:A

污名(Stigma)研究大致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本世纪初才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考察污名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这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热门课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污名现象层出不穷,疾病污名、身份污名、性别污名、行业污名、种族污名、地域污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害被污名个体或群体成员的身心健康,恶化了人际关系,同时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本文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中对污名的理论框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求对进一步的污名本

土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污名的理论框架: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度量

对污名的最初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一词汇最早是指希腊人身体上代表其是奴隶、罪犯或者叛徒的标志,而后该词汇逐渐扩展到包含所有知觉或推断偏离规范的情况的标记或符号。截止到目前,关于污名的研究仍然缺乏十分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但学者的研究轨迹十分清晰,即社会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前者关注社会和个人层面所描述的污名产生和表现形式,强调制度性的抛离和排斥;后者则关注微观的认知层面,强调污名的维度和心理表征。

(一)关于污名产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观点

1963年,社会学家戈夫曼(E. Goffman)最早提出污名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歧视的起点。他认为,由于个体或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污名就是社会对这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标签的人有一些为他所属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上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了社会对其产生不公正待遇。①之后的学者以这一概念为出发点,进一步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和过程,如Link和Phelan重新进行了整理,认为污名是社会标签化的过程,并将污名视为如下相关部分同时出现或发生的集合,②即污名开始于对该群体的“贴标签”,当把这些被贴上标签的人分在了负面的一类,并在文化和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社会成见和思维定式后,污名随之产生;与污名相联系的人既而被分离为“不同的”,成为“他们”而不是“我们”中的一员,一旦这种区分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和利用,通常会导致社会的隔离;作为这些过程的结

果,带有污名的个人就会丧失许多生活机会和社会地位,如就业、住房、教育、婚姻市场等许多主要方面就会遭受歧视和区别对待;承受污名的一方,往往在公共污名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常常带来更多的自我贬损、自尊下降、个人情绪低落和安于社会控制和命运安排的心理因而污名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如阶层之间的冲度与对立、和谐氛围的潜在危机等。污名化过程进一步从社会学视角指出,污名是社会分层的必然产物,是产生权力和地位的手段,其导致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巩固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而社会不平等的状态反过来又促使了较上的阶层对较低的阶层的污名和排斥行为,如经济排斥、福利排斥、制度排斥等。

另一方面,心理学视角中的污名则包括所有知觉或推断偏离规范的情况的标记或符号,即“从一个已知记录中推断出的个体性格的缺点,如精神错乱、监禁、成瘾……以及种族、国家、宗教的群体污名”。③这样一来,污名就意味着生理特性、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受欢迎的偏差。之后,Crocker认为受污名化的个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属性、特质,而这些属性所传达的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在某些派络中是受贬抑的。④与这一观点相支持的还包括Corrigan,他进一步将污名认定为由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相统一而构成的整体,公众污名是泛化的社会群体对某些特定的受污名群体的不良刻板印象;自我污名是当公众污名产生之后随之伴随出现的自我低评价和自我低效能。⑤

虽然在不同的范式或者话语之下,污名具有不同的含义,但这些不同的定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强调污名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第二,强调污名是由不同的社会推动者和施动者导致的;第三,强调污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强调“谁”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或心理过程将他人排斥出一定的领域,重在揭示其中的机制和过程。目前对该定义的界定趋势是逐渐将污名概念从个体化

走向了群际化,从认知化到系统和制度化。但是,污名的核心仍旧围绕着污名是负面的产生不好结果的社会表征而展开。

(二)关于污名划分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取向

关于污名的划分维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交叉取向,但其中也有其各自的兴趣点。社会学倾向将污名做细致的种类区分,如戈夫曼将污名从内容上分为身体污名,个人特质污名和种族身份污名;Westbrook和Brauman从来源上分为个人/内在污名和社会/外在污名;⑥ Herek和Mitnick从原因上划分为工具性污名(instrumental stigma)和象征性污名(symbolic stigma);⑦Bharal从表现形式分为自责和自贬的自我性污名(self-stigma),对存在的或想象的由于自身具有某些不被期望的特征或与特性人群的联系可能引起歧视的意识性污名(perceived stigma),以及被污名的个体在现实中被公然歧视的过程的表现性污名(enacted stigma)。⑧

与此同时,心理学取向的污名划分则更加关注影响污名化程度动态进行趋势的向度,如Jones区分出污名变化的维度:①可隐藏性,即是指污名化特征可以被看见的程度(如面部畸形容易迅速形成污名,而同性恋由于容易隐藏而便于规避);②标记的过程,即随着时间的变化,污名标记是变得越来越明显还是越来越衰弱;③分裂性,是指污名特征干扰人际间交互作用的程度,干扰性越强则污名化越严重;④审美度,涉及到对缺乏吸引性的污名的主观反应;⑤来源性,包含了个体对生成污名所负的责任的归因;⑥危险性,即他人知觉到污名条件对自我造成的危害,这显现在具有高传染性、致命性的疾病污名化强于对肥胖的厌恶。

⑨ Deaux使用实验法得到三种维度,即危害性、可见性和可控性。⑩而Croker 认为可见性和可控性对于施污者和受污者的体验来说是最重要的维度,其中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