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碱行业安全准入条件-中国氯碱网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氯碱生产企业安全控制实施意见1 范围本安全控制实施意见的规定适用于四川省内氯碱生产企业(本意见所指氯碱生产企业包括两部分:一是采用隔膜法或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氯化钠或氯化钾水溶液工艺技术生产氯气、氢气、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产品的企业;二是采用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和氯乙烯聚合物的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意见。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意见。
GB 151 管壳式换热器GB/T 4830 工业自动化仪表气源压力范围和质量GB 4962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T 5761 悬浮法通用聚氯乙烯树脂GB 15592 聚氯乙烯糊用树脂GB 11655.1 合成材料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第1部分:聚氯乙烯制造业GB 11984 氯气安全规程GB 14544 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 18071.1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第1部分:烧碱制造业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 30077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493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AQ3021 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安全规范AQ3022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AQ3023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作业安全规范AQ3024 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作业安全规范AQ3025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AQ3026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范AQ3027 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范AQ3028 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AQ 303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AQ 3036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AQ/T 3016 氯碱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AQ/T 3034 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JGJ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74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关于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2〕87号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完整版)安监总管三〔2013〕3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意见。
化工、碱作业安全技术要求1、操作人员必须持有安全工作许可证、岗位合格证方可上岗。
2、作业人员到岗后必须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3、进入现场时除穿工作服外,必须戴好安全帽,扎好袖口。
4、操作或检查旋转设备时,禁止戴手套和围巾,女同志的长发不得露于安全帽外。
5、直接接触固、液NaOH时,必须戴橡胶手套、防护眼镜、防酸雨鞋。
6、生产装置的安全附件及安全罩、防护栏杆、所有安全保护装置(如沟槽盖)必须完整、安全、可靠。
7、严禁擅自拆除、移动或停用。
8、在装置区行走或巡逻时,要防止运转设备、尖锐物、地沟和阴井伤人。
9、巡查时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确认,确保其安全可靠。
10、生产中遇到危及人身、设备安全,或者可能发生火灾和其他紧急情况,操作工有权先停车后汇报。
11、生产中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和交接班制,认真处理生产中发现的隐患或事故,及时汇报,认真记录,交接班时交接清楚。
12、岗位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
13、剥固碱外包装铁皮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避免使用工具和仪器伤害自己和他人。
14、用生活水冲洗剥了铁皮的固碱时,人员应与待清洗的固体碱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飞溅烧伤人现象的发生。
15、必须确保每次制备的碱液浓度在40~45﹪,温度60~70℃。
16、添加的固体碱的数量根据外部液体碱的浓度确定。
17、制备的碱液浓度在冬季应保持在下限,夏季控制在高限。
18、每次泵送碱液循环,时间不少于30分钟,确保泵内无明显的不溶物,确保配制质量。
19、不得使用外观质量不合格的固体碱,以免造成阴床与混床树脂的污染。
20、当给用户送碱时,必须按照碱输送的操作程序进行。
21、在开泵之前、停泵之后必须用装置空气吹扫管线,避免管内存碱结晶而堵塞管线。
吹扫后,装置的空气阀应保持在适当的开度,防止水或碱液窜入。
22、泵的密封供水必须正常,以防机封烧损。
23、正常情况下以脱盐水供应为主,切入生活用水,不加脱盐水。
24、随时检查生活用水和软化水之间的切断阀的状态和密封,严防碱液窜入生活水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74号为遏制氯碱行业盲目扩张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范行业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现予以公告。
各有关部门在对氯碱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估、信贷融资、电力供给等工作中要以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附件: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日附件: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为促进氯碱行业稳定健康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有序发展、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提出以下准入条件。
一、产业布局(一)新建氯碱生产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有较好的环保、运输条件,并符合本地区氯碱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除搬迁企业外,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
(二)在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城市规划区边界外2公里以内,主要河流两岸、公路、铁路、水路干线两侧,及居民聚集区和其它严防污染的食品、药品、卫生产品、精密制造产品等企业周边1公里以内,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环保、安全防护距离内,禁止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和烧碱生产装置。
二、规模、工艺与装备(一)为满足国家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实现合理规模经济,新建烧碱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老企业搬迁项目除外),新建、改扩建聚氯乙烯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
(二)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制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制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
化工项目安全准入条件一、严禁建设涉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禁止类、限制类、淘汰类的化工项目。
二、各设区的市、县(市、区)、开发区应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要求,细化明确所属化工园区(包括化工集聚区)禁止和限制的化工产品、生产规模、工艺、设备等。
三、化工项目应进入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内严禁建设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无关的项目。
四、禁止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5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不得分期投入)的化工项目。
五、化工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应当来源合法、成熟可靠。
从省外引入的精细化工项目与原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发生重大变化的,以及国内首次使用的化工工艺,应当通过我省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
六、严禁建设采用异地淘汰的化工工艺技术项目。
七、严禁新(扩)建生产光气、氯气、氰化钠、氰化钾、氰化氢等剧毒化学品,硝酸铵、硝酸胍、氯酸钠、氯酸钾等特别管控危险化学品,涉及间歇、半间歇法硝化反应的建设项目。
八、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的间歇、半间歇反应的精细化工建设项目,应在项目立项前完成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其中涉及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反应的,应完成生产工艺全流程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禁止建设经安全风险评估确定为工艺危险度4级以上的项目。
九、化工项目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设置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必须具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十、化工项目立项前应由立项行政部门组织发改、工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进行安全风险防控联合审查。
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应由设区的市级以上立项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安全风险防控联合审查。
氯碱行业2007年12月起实行准入制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年(卷),期】2008(028)001
【摘要】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氯碱行业准入条件公告,首次以行业准入管理的形式规范行业发展。
公告从产业布局、生产规模、工艺与装备的先进性等方面,提出了准入的硬指标。
准入制度自12月1日起实施。
【总页数】1页(P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7
【相关文献】
1.氯碱行业12月起实行准入制
2.9月1日起云南省对磷矿采选等四个行业实行准入制度
3.复杂经济环境下氯碱行业经济运行分析——2012上半年中国氯碱行业运行状况回顾及下半年预期
4.广东塑料交易所2007年12月行情综述(2007年11月21日-2007年12月20日)
5.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从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部分地区试行。
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氯碱行业准入条件以氯碱行业准入条件为标题,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氯碱行业的准入条件。
氯碱行业是指以氯气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生产氯碱产品的产业,主要包括氯气、液氯、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等。
由于氯碱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严格控制准入条件,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环保,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健康。
氯碱行业的准入条件包括技术条件和设备条件。
企业必须具备先进的氯碱生产工艺和设备,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企业需要拥有完备的环境保护设施,能够有效控制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氯碱行业的准入条件还包括安全生产条件。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控。
企业需要配备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氯碱行业的准入条件还包括质量管理条件。
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企业需要进行严格的原料采购和产品检验,确保原料和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
同时,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有效处理。
氯碱行业的准入条件还包括安全环保责任条件。
企业必须具备履行安全环保责任的能力和意识,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推动绿色发展。
企业需要建立与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环保要求,积极应对各种安全环保挑战。
氯碱行业的准入条件还包括资质条件。
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许可证和企业资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企业需要具备良好的信誉和声誉,保持合法经营,遵守诚信原则,对社会和员工负责。
氯碱行业的准入条件是保障该行业健康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才能进入该行业,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环保,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健康。
同时,也能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准入条件,推动氯碱行业朝着更加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为遏制氯碱行业盲目扩张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范行业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氯碱行业准入条件》,现予以公告。
各有关部门在对氯碱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估、信贷融资、电力供给等工作中要以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附件:氯碱行业准入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日附件:氯碱行业准入条件为促进氯碱行业稳定健康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有序发展、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氯碱行业提出以下准入条件。
一、产业布局新建氯碱生产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有较好的环保、运输条件,并符合本地区氯碱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除搬迁企业外,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
在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城市规划区边界外2公里以内,主要河流两岸、公路、铁路、水路干线两侧,及居民聚集区和其它严防污染的食品、药品、卫生产品、精密制造产品等企业周边1公里以内,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环保、安全防护距离内,禁止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和烧碱生产装置。
二、规模、工艺与装备为满足国家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实现合理规模经济,新建烧碱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新建、改扩建聚氯乙烯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
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制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制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
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必须达到1000吨/日及以上。
鼓励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配套建设大型、密闭式电石炉生产装置,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为遏制氯碱行业盲目扩张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范行业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氯碱行业准入条件》,现予以公告。
各有关部门在对氯碱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估、信贷融资、电力供给等工作中要以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附件:氯碱行业准入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日附件:氯碱行业准入条件为促进氯碱行业稳定健康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有序发展、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氯碱行业提出以下准入条件。
一、产业布局新建氯碱生产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有较好的环保、运输条件,并符合本地区氯碱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除搬迁企业外,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
在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城市规划区边界外2公里以内,主要河流两岸、公路、铁路、水路干线两侧,及居民聚集区和其它严防污染的食品、药品、卫生产品、精密制造产品等企业周边1公里以内,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环保、安全防护距离内,禁止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和烧碱生产装置。
二、规模、工艺与装备为满足国家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实现合理规模经济,新建烧碱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新建、改扩建聚氯乙烯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
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制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制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
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必须达到1000吨/日及以上。
鼓励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配套建设大型、密闭式电石炉生产装置,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2010年5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纯碱行业准入条件》。
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工产业[2010] 第99号为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引导和规范我国纯碱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我部制定了《纯碱行业准入条件》。
现予以公告。
各有关部门在纯碱项目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价、节能评估、信贷融资、电力供应等工作中,要以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附件:纯碱行业准入条件二○一○年五月一日纯碱行业准入条件为规范纯碱行业发展,防止重复建设,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纯碱行业准入条件。
一、生产企业布局(一)新建和扩建纯碱生产企业,厂址应靠近工业盐、石灰石、能源、天然碱资源所在地,必须符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总体规划和纯碱行业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或污染防治规划。
(二)在依法设立的生态保护区、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和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环保、安全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纯碱生产企业;己在上述区域内投产运营的纯碱生产企业,应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三)中、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氨碱项目。
不再审批不靠近能源产地、没有能保证原盐全部自给的自备盐场、不靠近纯碱和氯化铵市场、交通运输不便的新建、扩建联碱项目。
(四)西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联碱项目。
不再审批不靠近能源、原料、水源,没有渣场基底防渗、防漏,没有全面实现碱渣综合利用的新建、扩建氨碱项目。
二、规模与技术装备(一)新建、扩建纯碱项目应符合下列规模要求:氨碱厂设计能力不得小于120万吨/年,其中重质纯碱设计能力不得小于80%。
联碱厂设计能力不得小于60万吨/年,其中重质纯碱设计能力不得小于60%,必须全部生产干氯化铵。
附件1烧碱行业安全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为提升我国烧碱行业生产装置本质安全能力及安全管理水平,引导烧碱行业安全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按照“合理布局、优化储运、提升改造、固本强基、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的原则,特制定本安全准入条件。
一、生产企业布局要求(一)新建烧碱生产企业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有关规定和要求,项目选址应当符合《氯碱厂(电解法制碱)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1-2000)要求,并符合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在当地政府规划的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内建设。
(二)不在当地政府规划的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内,且不符合GB18071-2000有关规定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原则上2015年底前计划或落实搬迁建设项目用地,安排实施“退城进园”;按照国务院安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禁止在原址新建、扩建项目;烧碱生产企业的商品液氯外售量用钢瓶和槽车运输的,应当限制在本企业氯气产能(以安全生产许可证为准)的三分之一以内;鼓励现有烧碱生产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支持不以新增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
(三)鼓励符合上述第(二)项要求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进行搬迁,当地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搬迁企业的易地项目建设用地,并给予优惠。
二、生产装置、工艺技术和安全设施要求除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外,需达到以下要求:(四)新建、改建、扩建、搬迁烧碱项目必须全部采用离子膜法生产工艺。
自2016年1月1日起,现有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资源综合利用方式除外)的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不再换发。
(五)液氯生产推荐采用无氨液化等先进工艺,逐步淘汰氨冷冻盐水液化工艺;液氯包装必须采用液下泵等先进工艺,严禁采用气化器液氯包装工艺;新建液氯储罐厂房必须密闭;应当设置事故氯气吸收处理装置,具备24小时连续运行能力并具有处理大量泄氯的能力,其动力和控制系统供电采用双电源供电并具有自动切换功能;液氯钢瓶充装必须采用自动充装系统;在液氯钢瓶充装、储存区域应当配备死瓶处理、移动式抽空装置和真空吸收房等氯泄漏应急处理设施;液氯槽车充装必须符合液氯汽车罐车充装站设计规范。
为促进氯碱行业稳定健康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有序发展、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提出以下准入条件。
一、产业布局(一)新建氯碱生产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有较好的环保、运输条件,并符合本地区氯碱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除搬迁企业外,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
(二)在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城市规划区边界外2公里以内,主要河流两岸、公路、铁路、水路干线两侧,及居民聚集区和其它严防污染的食品、药品、卫生产品、精密制造产品等企业周边1公里以内,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环保、安全防护距离内,禁止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和烧碱生产装置。
二、规模、工艺与装备(一)为满足国家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实现合理规模经济,新建烧碱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老企业搬迁项目除外),新建、改扩建聚氯乙烯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
(二)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制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制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
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必须达到1000吨/日及以上。
鼓励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配套建设大型、密闭式电石炉生产装置,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三)新建、改扩建烧碱生产装置禁止采用普通金属阳极、石墨阳极和水银法电解槽,鼓励采用30平方米以上节能型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活性阴极、小极距等技术)及离子膜电解槽。
鼓励采用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生产技术替代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技术,鼓励干法制乙炔、大型转化器、变压吸附、无汞触媒等电石法聚氯乙烯工艺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改造。
附件1
烧碱行业安全准入条件
(征求意见稿)
为提升我国烧碱行业生产装置本质安全能力及安全管理水平,引导烧碱行业安全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按照“合理布局、优化储运、提升改造、固本强基、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的原则,特制定本安全准入条件。
一、生产企业布局要求
(一)新建烧碱生产企业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有关规定和要求,项目选址应当符合《氯碱厂(电解法制碱)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1-2000)要求,并符合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在当地政府规划的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内建设。
(二)不在当地政府规划的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内,且不符合GB18071-2000有关规定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原则上2015年底前计划或落实搬迁建设项目用地,安排实施“退城进园”;按照国务院安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禁止在原址新建、扩建项目;烧碱生产企业的商品液氯外售量用钢瓶和槽车运输的,应当限制在本企业氯气产能(以安全生产许可证为准)的三分之一以内;鼓励现有烧碱生产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支持不以新增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
(三)鼓励符合上述第(二)项要求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进行搬迁,当地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搬迁企业的易地项目建设用地,并给予优惠。
二、生产装置、工艺技术和安全设施要求
除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外,需达到以下要求:
(四)新建、改建、扩建、搬迁烧碱项目必须全部采用离子膜法生产工艺。
自2016年1月1日起,现有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资源综合利用方式除外)的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不再换发。
(五)液氯生产推荐采用无氨液化等先进工艺,逐步淘汰氨冷冻盐水液化工艺;液氯包装必须采用液下泵等先进工艺,严禁采用气化器液氯包装工艺;新建液氯储罐厂房必须密闭;应当设置事故氯气吸收处理装置,具备24小时连续运行能力并具有处理大量泄氯的能力,其动力和控制系统供电采用双电源供电并具有自动切换功能;液氯钢瓶充装必须采用自动充装系统;在液氯钢瓶充装、储存区域应当配备死瓶处理、移动式抽空装置和真空吸收房等氯泄漏应急处理设施;液氯槽车充装必须符合液氯汽车罐车充装站设计规范。
(六)烧碱控制系统必须配备UPS不间断电源;电解、整流、氯氢处理采用安全互联锁停车系统。
(七)电解、氯气干燥压缩装置、液氯储罐、钢瓶充装、事故氯装置等直接反应排放氯气尾气处理的装置必须配备有害气体监测探头等泄漏自动监控设施。
三、液氯储存和运输要求
(八)新建烧碱生产企业的液氯储罐区的总储存量应当不大于企业正常3天液氯生产量的总和;液氯储罐和液氯气瓶的储存安全应当符合《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2008)和《液氯使用安全技术要求》(AQ3014-2008)中的有关规定,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当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管控条件。
(九)有关企业和运输单位要依法办理液氯的准购证、运输准运证,严格液氯安全使用管理,严控液氯运输距离,原则上液氯运输半径不超过500公里。
运输液氯的危险化学品车辆必须安装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车载监控终端,并与国家或各省市的安全监管应急平台联网。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
(十)新建烧碱企业应当在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之日起3年内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安监总管三〔2011〕191号)要求,到2015年底,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
五、监督与管理
(十一)烧碱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保障安全投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十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烧碱项目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采用安全、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确保建设项目工艺可靠、安全设施齐全有效、自动化控制水平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76号),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施工、监理。
新建烧碱项目建设和试生产前,应当由地方安全监管部门牵头组织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有关专家等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试生产方案审查。
工程项目验收时,要同时验收安全设施。
(十三)要建立地方安全监管部门与相关投资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做好不符合产业政策、工艺落后、能耗高、不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烧碱生产企业转产、搬迁或关闭工作。
(十四)烧碱生产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
烧碱生产企业要在每年1月31日前向属地安全监管部门、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报告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现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