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我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1 中国建筑脉络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其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到宋,是成熟与高潮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2 唐代建筑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泉州、洪州、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由于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佛教盛行,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使构件比例形式逐步走向定型化。建筑材料方面除了木、土、石、竹、砖、瓦外琉璃的烧制技术的提高也增加了它的使用率。统治阶级营造的华美宅第和园林艺术意境十分高超。唐中叶爆发“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日渐衰落,但唐代的建筑深远的影响了之后存在的各朝各代。

3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长安城原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高颖和宇文恺经相地卜卦之后在长安六坡之上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倍,明清北京城的倍,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i2)”,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全城由外郭城、

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组成。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东西两市各持一方。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全城以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12座城门,12条横街,9条纵街,发展演变成108坊。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中国历代帝王的都城建筑,无不受唐朝长安格局的深刻影响。唐长安城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和地区的都城建设。日本国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等城市。

(108里坊的由来)(长安六坡:)(城门有15个,东墙由北向南有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墙由东向西为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西墙自北向南为开远门、金光门和延平门,北墙中段即宫城北墙,宫城以东有丹凤门,宫城以西有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和光化门,玄武门和安礼门与宫城共用。)

王维诗说:“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这些诗句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可见当时建筑群气势的恢宏。下面我们以大明宫和北京故宫为例,对比一下这两张图片,首先大明宫从丹凤门穿龙尾道到达含元殿,再经宣政殿、紫宸殿至太液池最后达到蓬莱仙山,这条轴线1600多米,长度大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故宫局和大明宫的纵向轴线布有一脉相承的特性。此外,大明宫中的含元殿更是利用龙首原突起的高地作为殿集,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营造威严气势的建筑典范。另外,我们看到这是乾陵的一张图片,唐代帝陵也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以二者之间的坡起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列门阙,以石柱、石相生为烘托,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

以上实例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善于利用地形;第二,运用前导空间和建筑物来衬托主体。这些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例如大明宫麟德殿,由四座殿堂,前后紧密串连而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用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如此巨大尺度的空间建造在技术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建筑的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这时出现了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他们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建筑施工图。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我们知道唐代是封建统一王朝中佛教全盛的时期。因此佛塔也有很大发展,虽然木构阁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