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
- 格式:docx
- 大小:20.81 KB
- 文档页数:15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从朴素走向科学,边界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充实,方法得到了更新。
管理学朝何方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每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 F. 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 Fayo1)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 Weber)“组织理论”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许多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行为科学理论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影响作用。
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马斯洛(A. 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 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 D. C. 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D. M.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犹如雨后春笋,滋生蔓延,林立丛生。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一篇: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摘要:关于企业战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一种观点。
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六大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二种观点。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
此外,他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三种观点。
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二)传统战略理论阶段。
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
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学派。
1.设计学派。
这一学派以安德鲁斯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
设计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形成必须由企业高层经理负责,而且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直觉思维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规范分析的过程;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
管理理论的开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①工作单位划分的根底,从职能变成以流程为根底。
②工作内容从单一变成丰富。
③人员的角色,从被控制转变为有决策权。
④获得工作能力的方法,从没有系统的训练,变成有全盘方案的教育。
⑤绩效评核与奖励方面,从观察单一活动转变为观察其整体活动的结果。
⑥决定晋升的因素。
由以绩效为主转变为兼顾绩效与技能。
⑦在价值观方面,将为主管而工作变成为顾客而工作。
⑧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由监督者变为教练。
⑨组织结构,由层级式变为扁平式。
⑩高层主管,由事后评分变为对员工主动引导。
〔3〕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核心能力的竞争,员工和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开展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开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
企业的知识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
通过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气氛和企业文化,树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聚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采用新的知识积累方式,将现有的组织、知识,人员、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应对未来的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管理。
企业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4〕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构建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进行供应链管理等。
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电脑资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到达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以此种形式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为我所用,从而缩短〃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不仅如此,灵活的〃虚拟组织〃可防止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作者: 杜莹芬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企业理财研究室主任.北京市,100836出版物刊名: 经济管理
页码: 11-17页
主题词: 管理理论;回顾;研究任务
摘要:管理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从泰罗对于工厂的科学管理到今天面对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历经了一个世纪的演变,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看,仍然是以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为主流。
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
如何识别和挖掘西方企业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并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展和形成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是我国管理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01 Chapter工业心理学01时间与动作研究02标准化03组织结构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包括部门划分、职责和权力的分配等。
管理原则提出一系列管理原则,如专业分工、统一指挥、适度集权与分权等。
行政程序关注企业行政程序的制定和执行,以确保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03020103沟通与领导01员工需求与动机02团队合作人类关系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整体观念开放系统信息与反馈02 Chapter01020304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分析外部环境强化执行力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选拔与招聘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1确立核心价值观增强团队凝聚力营造良好氛围传承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03 Chapter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类型部门设置与职责划分层级设计与沟通制定科学的决策流程和规范,明确各层级决策权限,降低决策风险。
决策流程与规范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机制,为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和支持。
信息收集与分析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持续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决策方案,确保企业目标实现。
决策评估与调整决策机制建立加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员工专业素养和团队凝聚力,促进企业内部创新。
团队建设与培训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想法和建议,容忍创新氛围营造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将创新成果创新成果转化010203团队协作与创新04 Chapter市场竞争压力市场份额争夺客户需求变化价格战01技术更新换代02创新失败风险03信息安全风险技术变革与创新风险业务多元化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可能需要考虑业务多元化战略,进入新的市场和行业。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企业需要考虑国际化发展,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跨文化管理国际化发展带来的跨文化管理挑战,需要企业具备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能力。
多元化与国际化趋势05 Chapter提高生产效率标准化操作激励机制时间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创新管理鼓励员工创新,培育企业创新文化,推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引言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将探讨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旨在全面理解管理学领域的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比如古埃及的管理实践和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等。
然而,正式的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管理学的诞生。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亨利·福特的生产线组织等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基石。
随后,管理学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出现了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系统学派等不同的管理理论流派。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化视野:管理理论需要更多地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跨国公司的兴起带来了管理学跨越国界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管理理论需要不断与科技发展同步。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管理理论也应该倡导这一理念。
三、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是为了不断提升管理实践的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管理效率:通过研究管理理论,发现和改进管理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创新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研究应该致力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
•推动管理科学化:企业管理研究需要不断推动管理科学发展,建立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理论框架。
四、结论综上所述,管理理论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密切相关,管理理论的不断演进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是为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科学化。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了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借鉴西方和日本的管理理论发展成果,结合中国管理理论现状,明确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任务。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论,现状,发展趋势,管理要求1.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
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
1.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
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
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
”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1.2 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
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
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摘要: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
本文从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现代管理理论、以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
在未来的管理领域中,我国企业应该注重从管理的实践出发,创新思路,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研究任务正文:一、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的时期和国家因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都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在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始于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行政管理和人文管理三大流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对劳动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实现生产的高效率”。
二、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注重人性化管理,强调管理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
其中,系统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社会学管理理论、现代决策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三、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研究的转变。
在管理理论方面,我国学者汲取西方管理理论的精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中国管理理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企业应该注重与国际接轨,深入挖掘中国式管理下的有效经验,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和文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1.推进管理理论的研究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上,应注重发现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观点,将管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推动管理理论的创新。
2.加强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企业管理实践是企业管理研究的基础。
对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挥企业管理的优势,还可以推动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理论化和建立。
3.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人才高质量的管理人才不仅是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也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需要。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分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效的企业管理可以提高组织效率、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企业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管理实践的知识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多样化的应用。
企业管理理论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阶段,工厂制度逐渐兴起,劳动分工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强调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主要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公认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通过对工人工作过程的细致研究和时间动作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实行标准化管理以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等。
泰勒的理论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使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
然而,科学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工作任务和效率,忽视了人的因素。
这一缺陷促使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
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了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对工作效率的重要影响。
他提出,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生产任务,还要关注员工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满意度。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企业管理开始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性化管理。
到了 20 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这一时期的理论流派众多,其中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一个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构成的过程;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来管理企业;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决策理论学派则关注决策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在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公司管理研究的任务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从朴实走向科学,界限获取了拓展,内容获取了充分,方法获取了更新。
管理学朝何方发展,中国公司管理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西方公司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首每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
18 世纪到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愈来愈突出, 20 世纪初到 30 年月,以泰罗( F. 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 Fayo1)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 M. Weber)“组织理论”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重视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公司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供给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初次用科学的方法来商讨管理问题,反应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必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
20 世纪 30 年月初,为认识决经济危机问题,很多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公司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理人际关系、改良劳动条件等方法来提升劳动生产率。
行为科学理论正是因为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成效)的影响作用。
该期间拥有代表性的理论包含:马斯洛(A. 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 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 D. C. 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D. M. McGregor )的“X理论 -Y 理论”、波特 -劳勒模式。
20 世纪 40 年月到 60 年月,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升,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愈来愈强烈,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快速发展,各种各种的管理学派如同雨后春笋,滋长延伸,林立丛生。
《管理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理论的产生始于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给组织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管理者们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复杂的组织和人力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管理学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
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弗雷德里克·泰勒。
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即将管理视为一种科学,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管理组织。
他主张将工作划分为独立的任务,并通过个人和组织间的协调来实现高效率。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管理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管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位重要的管理学家是亨利·法约尔。
他提出了行政管理理论,将管理视为一种职能,并强调管理者的决策和协调能力。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管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0世纪中叶,管理学开始进一步发展,并衍生出许多新的管理理论。
其中之一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以及如何通过激励和领导来提高员工绩效。
另一种理论是系统管理理论,主要强调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并影响组织的运行和绩效。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管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组织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管理学家开始关注领导力、创新和变革管理等新的管理领域。
他们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领导来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如何管理和应对变革,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组织绩效。
管理理论的前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服务领导力理论,强调领导者应以服务的态度去领导员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发展。
第二是创新管理理论,主张组织应鼓励和支持创新,以提高竞争力和适应性。
第三是可持续发展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四是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行为和策略。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是什么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从早期的传统管理理论到现代的管理思潮,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贡献。
早期的企业管理理论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在那个时候,工厂制度逐渐兴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管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他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工作的标准流程和操作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对工人的工作动作进行分析和标准化,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等。
这一理论的特点在于注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管理视为一种精确的科学。
然而,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强调工作的分解和标准化,而忽视了人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于是,人际关系学说应运而生。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工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这一理论强调了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0 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其中,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一个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构成的过程。
这一学派注重对管理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套通用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决策理论学派则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做出正确的决策,管理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分析。
系统管理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由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权变管理理论则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条件,灵活选择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进入21 世纪,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潮不断涌现。
企业管理研究企业管理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的宗旨是构建一个有效、可持续、稳定的管理体系,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满足社会责任的要求。
企业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企业的人事、财务、市场等方面,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伦理问题。
因此,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拥有较佳的管理理论、高效的管理工具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一、企业管理发展历程1.1 传统管理阶段传统企业管理阶段追求企业规模扩大和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一切决策都以这为出发点。
在这一阶段,企业管理理论主要依据的是以克服工厂制度为主要目的的利润最大化理论。
1.2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泰勒、福特等管理大师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准确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同时也应运而生了传统管理中制定计划、部门职能分工、权力与责任的管理制度。
科学管理更注重企业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强调高效生产和劳动分工。
1.3 行政管理阶段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行政管理理论逐步取代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控的严密化。
行政管理模式下,往往会存在大量层级,当前层主要掌握权力,而当前层次下属员工会按照当前层的命令进行操作,这样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强调谁做什么、如何控制这些人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
1.4 现代管理阶段现代企业管理阶段下,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战略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业务开发等方面,也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方面。
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受到社会、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单一的管理层级、单一的管理方法向综合性的管理模式转化。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可分为总体管理、市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几个方向。
2.1 总体管理现代总体管理通过坚定的企业经营战略和行动计划,实施全面的管理,以实现在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公众关系、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成功。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理论是对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的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本文将从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管理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以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工业革命的产生推动了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工厂和企业,这些企业需要更高效的管理方法。
第二,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运动也为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科学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对组织和管理活动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阶段:传统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系统管理理论阶段和全球化管理理论阶段。
传统管理理论阶段主要强调组织的结构和形式,重点研究组织内部的职权划分和管理层次的建立。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亨利·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的官僚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注重组织内部人员的行为和动机,强调员工对管理活动的参与和动力机制的建立。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员工动机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强调组织的系统性和环境适应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和菲利普斯·塞尔茨的系统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阶段强调组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彼得·森格的全员参与管理理论和亚伯特·邓宁的决策理论。
全球化管理理论阶段将组织的管理扩展到全球范围,强调全球化经营策略和跨文化管理。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加里·哈梅尔和库克·尼珀的全球卓越理论和福克斯和赫斯克特的跨文化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繁荣至关重要。
从早期的传统管理理念到现代的复杂管理体系,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企业需求。
企业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在那个时代,工厂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管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早期的管理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
泰勒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细致研究和标准化,提出了通过科学方法确定最佳工作方式和工作定额的观点,旨在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这一理论强调分工明确、操作标准化和工作专业化,为当时的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关注生产效率是不够的。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以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为首的研究者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开创了人际关系学派。
这一学派强调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际关系学派的出现,使企业管理开始关注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生产流程和技术。
20 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学派和观点。
其中,管理过程学派将管理视为一系列的职能和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这一学派认为,通过对这些管理职能的有效执行,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同时,经验主义学派强调从企业的实际经验中总结管理原则和方法,认为管理者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兴起。
企业逐渐意识到,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理论关注企业如何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内部资源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战略方向,以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下逐渐演变和完善的。
这一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充满了创新、变革和进步。
早期的企业管理理论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在那个时代,工厂生产开始大规模兴起,对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基础。
他指出,通过将工作分解为细小的、专门的任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在一家制针工厂中,将制针的过程分为多个环节,每个工人专注于其中一个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针的产量。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创立的。
泰勒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工作的最佳方式。
他进行了著名的“铁锹实验”和“金属切削实验”,以确定最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
泰勒的理论注重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为每个工作任务制定精确的标准和规范。
这种方法在当时的工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确实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被批评过于强调工作的标准化,忽视了工人的心理需求。
在泰勒之后,亨利·法约尔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
他认为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并总结了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强调管理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生产现场的管理。
他的理论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更全面、更系统的框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
他通过霍桑实验发现,工人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取决于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还受到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只关注物质因素的局限,使管理者开始重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到了 20 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其中,数量管理理论运用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系统管理理论则将企业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从朴素走向科学,边界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充实,方法得到了更新。
管理学朝何方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每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F. 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 Fayo1)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 Weber)“组织理论”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许多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行为科学理论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影响作用。
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马斯洛(A. 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D. C. 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D. M.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犹如雨后春笋,滋生蔓延,林立丛生。
孔茨(H. Koontz)将之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6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德鲁克(P. F. 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案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以巴纳德(C.Barnard)为创始人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及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
到20世纪80年代初,又增加了系统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等,发展为十一个学派。
这些理论同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盘根错节。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战略”的概念开始引入管理学界。
战略管理理论有了很大发展。
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了战略规划的先河。
1980年,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
波特的5种竞争力、3种基本战略,价值链分析等,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企业病’普遍存在。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管理,三、四十年代形成的管理理论已经愈来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
1993年,迈克尔·哈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发表了《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一书,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的的首要任务是BPR——业务流程重组,而BPR的实施又需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经营也成为大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
此外,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
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
1990年,彼德·圣吉(P.M.Senge)的《第五项修炼》出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核心能力理论、虚拟企业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第6期发表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作者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的“虚拟组织”热。
1994年出版的由史蒂文·L.戈德曼(S.L.Glodman)、罗杰N·内格尔(R.N.Nagel)及肯尼斯·普瑞斯(K.Preiss)合著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是反映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作。
总体来看,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局部方法研究到管理职能研究、从企业内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到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最终走向面向全球的研究。
但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仍然是以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为主流。
二、当前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与特点1.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近年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反映出以下趋势:(1)管理的人性化趋势。
管理离不开人,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
管理的难度在于准确地把握人性,对人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深化的。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更加强调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导致人的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
在此条件下,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即重视人的趋势,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
“人本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的学者将人奉管理概括为“3P”管理,即of the People(企业是由人组成的);by the People(企业要依靠人进行管理);for the People(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也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分为5个层次:即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
德鲁克指出,本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它让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
下个世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Bruce A.Pastemack,1999)。
(2)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结构的革命性变革。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都持一种比较慎重的态度,主张用改良、完善的办法来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管理组织结构也是要求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避免出现大的震动,造成工作秩序的混乱。
而“企业再造”的理论的提出,主张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组、再造。
哈默对再造工程下的定义是:“将组织的作业流程,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
”他强调企业流程要“一切重新开始”,摆脱以往陈旧的流程框架。
迈克尔·哈默认为,企业再造工程必须组成团队来进行,要使信息在各个部门得到充分运用。
再造工程一旦推行,就会带来以下一些根本性的变化:①工作单位划分的基础,从职能变成以流程为基础。
②工作内容从单一变成丰富。
③人员的角色,从被控制转变为有决策权。
④获得工作能力的方法,从没有系统的训练,变成有全盘计划的教育。
⑤绩效评核与奖励方面,从观察单一活动转变为观察其整体活动的结果。
⑥决定晋升的因素。
由以绩效为主转变为兼顾绩效与技能。
⑦在价值观方面,将为主管而工作变成为顾客而工作。
⑧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由监督者变为教练。
⑨组织结构,由层级式变为扁平式。
⑩高层主管,由事后评分变为对员工主动引导。
(3)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核心能力的竞争,员工和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
企业的知识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
通过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树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汇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采用新的知识积累方式,将现有的组织、知识,人员、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应对未来的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管理。
企业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4)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构建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进行供应链管理等。
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电脑资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以此种形式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为我所用,从而缩短〃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不仅如此,灵活的〃虚拟组织〃可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了企业管理的平台。
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莫顿(Morton M. S. Scott)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①信息化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②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信息化将在许多方面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和态势。
④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
⑤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⑥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全球化趋势。
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管理对新观念的持续需要意味着,需要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思想汇集起来共同保证和维护组织创新的趋势。
Bruce A. Pastemack(1999)最初在管理学领域的探索中,常常以美国人为中心。
当日本公司达到鼎盛时,美国人的骄傲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但随后而来的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以及美国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的复苏,使得这种骄傲又重新回来了(Bruce A. Pastemack,1999)。
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看,仍然是以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为主流。
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广博深化。
除了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各个专业管理领域新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
如,供应链管理、需求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柔性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嵌入理论、危机管理、心理契约、社会资本理论、实物期权、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持股计划、6西格码管理、敏捷制造,精益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大规模定制、界面管理、标杆管理、清洁生产、顾客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服务营销,直复营销、渠道管理、顾客忠诚度管理、顾客满意度管理、连锁经营、跨文化管理,企业形象设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