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恋爱中的女人_中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33.78 KB
- 文档页数:2
劳伦斯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值英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平衡惨遭破坏。
人类迷失了自我,逐渐成为精神荒园的乞儿。
劳伦斯成为这个时代充满矛盾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他企图寻找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来抵制工业资本和物质文明对人性和大自然的腐蚀。
工业的文明和对商业价值的极度追求,也导致了人本质的异化,尤其是对男女关系的扭曲和摧残。
本文从对厄秀拉这一女性形象出发,探讨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扼杀和摧残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完美和谐的两性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劳伦斯有一句名言:“对人类来说,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
”劳伦斯在看到英国妇女在追求生活、理想、爱情时所遭受的曲折、挫折、磨难时,更看到在她们身上的光明和希望。
他认为她们总有一天会获得理应获得的幸福。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展示了一个开放的性的结局。
他认为,男人与女人是彼此依赖而又互相独立的个体,而性和本能是人之关系的根本,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是彼此欲望得以实现的地方。
他在作品中清楚地阐明了理想的两性关系是男女霸权均得到消解后两性完美的融合,理想的两性关系并非是男女二元对立,而是超二元对立。
劳伦斯小说一直贯穿着探寻新的时代、环境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
他认为,只有使人的全部自然本性,特别是性的欲望充分得到发挥,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罪恶;只有以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进而改造社会。
妇女们不要囿于狭小的贤妻良母的社会身份,应当开拓更宽更广的社会天地。
然而,传统女性身份对她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
女性不应该通过侵占所有男性领域来获得平等,男女是应该分管不同领域,互相弥补合作的。
正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对厄秀拉所说:“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结成一种奇特的结合,一种均衡,两个人之间一种绝对的平衡,就像星星彼此平衡。
”在劳伦斯笔下有一部分女性,她们既不是想要驾驭男性,也不是想要在两性冲突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而是超越了这种妥协与调和,建立自己的话语方式的新一代女性形象。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小说中的非理性因素摘要:劳伦斯深受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的理论,并对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归纳。
劳伦斯将非理性看作推动两性关系的动力,将其作为改变文明状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领域,细察其内在构成,可以分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两大内容。
通过对这些非理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可明显看出劳伦斯其作品表现出的人类渴望摆脱文明的束缚和重获新生的理想。
关键词:劳伦斯;非理性;性本能;死亡本能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非理性主义思潮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期达到高峰。
非理性一般是指“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一切精神现象和活动,包括本能、无意识等,具有自发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1]。
非理性主义重视人精神世界中非理性成分的作用,认为这些因素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由其决定的。
尼采、弗洛伊德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将非理性与理性对立,将本能与现代文明对立,通过挖掘人内在生命力,揭露理性和文明的缺憾与破绽。
劳伦斯的创作受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很深,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理论,并对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归纳。
劳伦斯将非理性看作推动两性关系的动力,将其作为改变文明状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因为他相信,如果人能够在非理性心理的驱动下生活,那么,人类就能够战胜工业文明的灾难,并使自己获得新生。
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领域,可以分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两方面内容。
通过对这些非理性因素的挖掘和探索,劳伦斯作品表现出了人类渴望摆脱文明束缚和重获新生的理想。
弗洛伊德将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本能,一种是死本能。
他认为,生本能即是性本能,其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又称为生存本能。
性本能代表生命中建设性、进取性的力量,目的在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发展。
性本能是劳伦斯小说中人物非理性心理的重要构成因素。
小议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摘要: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主题广泛,但他始终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
他认为西方高度的机械工业文明扭曲了人性,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来解决这一难题。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他的四部长篇小说的人物间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劳伦斯心目中的完美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劳伦斯两性关系人性一、引言劳伦斯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Lovers),《虹》(TheRa 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 ninLove)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Chatte rley’sLove r)。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评论‚关于小说‛、‚小说之未来‛、‚小说与感情‛、‚道德与小说‛、‚小说何以重要‛等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如他在‚道德与小说‛中所阐述的‚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在活生生之时的关系。
‛同时他还认为:‚对人类来讲,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
‛因此,性爱的主题成为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核心。
劳伦斯对性的认识得益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启发。
佛洛伊德将那种受文明准则所压抑的欲望与冲动称为‚力必度‛,它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性欲,是性或性爱的本能,是人类保存自己、繁衍种族的强大动力。
由于‚力必度‛的作用,人有一种要寻欢作乐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欢乐原则‛。
可是这种愿望受到现实原则即理性与现状的压抑,从而使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保持平衡。
但是,佛洛伊德认为,对性本能的过分压抑会产生一种破坏作用。
劳伦斯也认为这种压抑是违反人性的。
劳伦斯认识到现代的工业文明严重地束缚和压抑了人性,剥夺了人们自然的本能,从而使人丧失了自我。
要彻底改变社会现状,他提倡让人性回归自然。
劳伦斯提倡的回归自然,是指为改变木讷、呆板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摆脱各种偏见和束缚,以纯真自然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性爱关系,从而达到人性的自然回归,并以此改变社会面貌。
语言文学研究从《恋爱中的女人》婚恋线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单伟红刘M(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本文审视这部长篇小说,解读其婚恋关系里蕴含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
利用小说中主人公的婚恋线,阐释以杰拉尔德和古德伦为代表的带有工业性质的毁灭性爱情、以伯金和赫麦妮为代表餉不平衡的灵肉分离的爱情,以及以伯金和厄秀拉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性爱情,因之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D.H.劳伦斯婚恋观生态伦理—、引言D.H.劳伦斯(1885—1930),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界占据瞩目位置的英国作家。
他对男女之间两极平衡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使他的小说独具魅力。
在劳伦斯所创作的小说中,《恋爱中的女人》通过精神与身体的交互沟通达成男女的平衡关系,这部作品借助五位主人公婚恋关系的发展与结局阐释工业革命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危害,这点在杰尔拉德这个工业文明的代表与有着艺术家身份的独立的古德伦的悲剧结局可以体现出来。
劳伦斯不止步于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而是另辟蹊径从自然主义者伯金与改革热情者赫麦妮和不断自我追求的厄秀拉这两个女性的婚恋线中探索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杰拉尔德和古德伦:毁灭性的爱情杰拉尔德出身于矿主家,是家中的长子。
他是《恋爱中的女人》中最深受工业文明浸染的一类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小说中工业文明的化身。
杰拉尔德的第一次出场就让人对他的外貌有了深刻的印象,光洁的肌肤、仿佛闪烁着光芒的金发、英俊的容貌、如同幼狼一般等描写被加注在杰拉尔德身上,正是出色的外貌和像狼一样神秘且尖锐的特性吸引了古德伦,让古德伦在见到他的第一面就不由自主地有了想要更深入了解他的想法。
杰拉尔德光鲜亮丽的外表和积累的财富是工业文明带来的镜花水月的表象,在这表象之下隐藏的是蔑视自然、违背生态伦理的工业文明。
杰拉尔德在对待万物生灵时,忽视了代表自然的万物生灵的自我意识和生存权利,凌驾于低等动物之上,利用强硬的态度和暴力血腥的手段驯服它们酥3叭杰拉尔德就像二十世纪英国工业社会的代表,强悍且理性,用齿轮组装成的机械征服世界,为了提高生产力,改善物质生活而蛮横地肆意掠夺,他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反生态伦理的,长此以往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外国诗人介绍:(材料来于诗人PONT)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 1927-1980),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深度意象”)诗歌流派主将之一。
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然而后来转向“新超现实主义”。
五十年代末,他与罗伯特·勃莱等人一起创办诗刊《五十年代》(后依次改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
他先后著有《我们将在河边会面吗?》(1968)、《诗集》(1971,该诗集于1972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两位公民》(1973)、《意大利之夏》(1976)、《绿墙》、《圣犹大》、《树枝不会折断》、《致一棵开花的梨树》、《这个旅程》等多卷。
赖特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而著名于世,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力的意象和简洁的口语之上,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大自然的欲望,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
他终身在大学任教,1980年去世。
虽然他去世较早,但他留下的诗作却产生了较大影响,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超现实主义是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诗歌运动,通常被归为后现代主义。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以法国作家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苏波等人为代表的法国超现实主义。
新超现实主义者自己不喜欢这个名称,他们更愿意说自己创作的是“深意象诗”。
这一派诗人抛弃有意识的“自我”,也抛弃社会的存在,试图躲进“无意识的、唯我的宗教情绪”中去,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认识真理。
他们运用深层意象、“思想的语言”和“梦的文法”,从超现实的、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和讽刺社会。
新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同1968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超现实主义虽然是一个很松散的文学流派,但影响十分广泛,当代的许多诗人,尤其是30岁左右的青年诗人都热衷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