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ppt

  • 格式:ppt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4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年, 共23篇)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共 10篇)。 5.杂文创作: 早期文言写的《文化偏至论》《摩罗 诗力说》《破恶声论》等论文;后来 的《坟》《热风》《华盖集》《而已 集》等等。 6.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 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 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严加炎先生的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 鲁迅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创作概况: 1.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 社出版,收集鲁迅1918—1922年的15 个短篇(1930再版时《不周山》被抽 出)。)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 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 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2.《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集1924—1925年的11个短篇。) 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 《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3.《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八则, “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 包括:《补天》(1922)、《铸剑》《奔月》 (1926)、《非攻》(1934)、《理水》 《采薇》《出关》《起死》(1935)。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但在 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取材是来源于古代的题材,只不过作者根据 需求做了艺术处理。创新之作,也是带有实 验性的作品。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以神话、传说、历 史为题材的小说8篇,作于1922年到1935年。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 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 《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 1935年间 。
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意义
改良人生而又坚持艺术特征的新的小说观; 作品中新的题材、人物与新的思想主题。 广泛吸收与借鉴从果戈理、契河夫、安特列 夫、尼采、显克微支到夏目漱石等外国作家 的思想艺术养分,与本民族艺术传统相融合, 以现实主义为主,兼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和表现主义技巧,使多种创作方法结合并用, 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
生平与创作概况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自改名树人,发表 《狂人日记》时开始采用笔名鲁迅。 1.在故乡——少年时代(1881—1898)。
2. “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 求学时代 (1)新式教育(1898—1902):就读于新 式学堂,接受“西学”和维新启蒙思想。
(2)留学扶桑(1902—1909):思 想初步形成期。弃医从文,启蒙“立 人”,介绍东欧及俄国文学,筹备 《新生》杂志,翻译域外小说,撰写 各体文章。 《文化偏至论》:“掊物质而张灵明, 任个人而排众数”。 《摩罗诗力说》 :“立意在反抗,指归 在动作”
5.在上海:最后的10年(1927-1936) (1)革命文学论争期(1927—1930): 与偏激的革命文学倡导者展开针锋相 对的论争,捍卫五四文学传统。 (2)30年代(1930—1936):左联时期, 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纠正过左的文 学思潮;用杂文开展文化政治批判; 并完成《故事新编》的创作。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 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 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 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 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 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 有破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呐喊》与《彷徨》
一、创作由来: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缕 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 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 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 《呐喊》的来由。”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 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 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 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 倡文艺运动了。”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 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 却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 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 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 用了曲笔,……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 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 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年青时候似的正做 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 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皆出自《〈呐喊〉自序》
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深刻揭 示人物灵魂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力;借鉴传统 戏剧和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重在“神似”、 “诗意”的美学追求;多方吸收其他文体样 式的长处,丰富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表现 力。这一切,构成了鲁迅小说的现代化独特 成就。 创造了与现代思维相适应的富有艺术表现力 和审美张力的新文学语言,形成了“洗炼、 峭拔而又幽默”的个人风格。 鲁迅小说对许多作家和多种现代文学流派都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百度文库
鲁迅曾说,这其中的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 中抄出来”的。 10篇作品中,关于童年及少年时期在绍兴的 生活 7篇,包括《狗·猫·鼠》、《山海 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求学南京1篇,《琐记》 留学日本1篇,《藤野先生》 归国任教之初1篇,《范爱农》
《朝花夕拾》 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 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 “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 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 拾》。这些散文记述了鲁迅从少年 到青年时期的一些重要生活片段, 回忆故乡可喜可愕的人事景物,带 有自传的性质,在鲁迅作品中占有 特殊的地位。
1. 《朝花夕拾》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 的侧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状况和 社会变故,伴随着鲁迅少年和青壮年的生活 历程得到形象的表现。 2. 《朝花夕拾》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 镇的风俗画。 3.《朝花夕拾》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 士的面影 。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 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 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 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 朋友。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 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 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 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
四、题材上的开创性 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这两大现 代文学主要题材。鲁迅以“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态度对待他笔下的人物, 苛刻严峻、毫不留情的批判锋芒直指 一切人物,而又蕴涵宽广深厚的悲悯 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既深刻又沉厚绵 长。
五、格式的特别——形式的独特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 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 说 艺术“从古典趋向现代的根本变革。传统 小说以章回体为基本构架,小说结构方式则 以情节为主干,在情节的“奇”“异”上做 文章,强调情节的完整性,要求有头 有尾, 顺理成章。鲁迅小说则完全扬弃了这些传统 模式,从《狂人日记》到《离婚》所写的每 一篇小说的表现格式和结构方式都不同,正 如茅盾所言,鲁迅是“创造新形式 的先锋,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 新形式。”。
特点: 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与现代人生 出干系。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 写活。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 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 今”服务。 (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 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 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 染,铺成一篇。) ——《故事新编》序
鲁迅
关于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 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 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 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 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 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 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毛泽东
二、小说的命名 呐喊: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缕还牵着 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 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题彷徨》一诗中,写出了当时的苦闷的心 情“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但尽管彷徨却未引退或消沉, 在扉叶上引用屈原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呐 喊》和《彷徨》中多数作品,深 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了中国历史和现实 “吃人”本质。可以说“吃人”二字 极为准确、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本质,深刻反映了 有人“吃人” 有人“被吃”的残酷而悲惨的现实。 而造成这种“吃人”根源,是家庭守 法制对人性的摧残和封建礼教的精神 虐杀。
1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 判。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具有反叛、象征意味的“狂人” ; 宗法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吃人” 的精神统治。
《朝花夕拾》艺术特征,是寓浓情于平淡之 中。作者往往在平淡的叙述中含褒贬,在简 洁的描写中分是非, 使回忆与感想、 抒情 与幽默和谐地结合起来。作品的情感真挚浓 郁,既不同于鲁迅小说中的“忧愤深广”, 也有别于杂文的恣肆挥洒。真挚浓郁的情感 借助生动风趣的文笔表现出来,形成了《朝 花夕拾》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小说并不算是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 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 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 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 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 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 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 我怎么做起 小说来》
三、表现的深切——主题的深刻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 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 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 害 ”——揭示传统封建思想的吃人本 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 价值
《呐喊》《彷徨》深刻地展示了从辛 亥革命前到1927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现 实、历史特点尤其是各个阶层的精神 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处于政治压迫、 经济剥削、精神奴役下的农民形象系 列和处于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 各种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尖锐地抨击 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体现了鲁迅坚 韧不拔地探索改革社会,改革人生道 路的精神。
3.归国后的沉寂期(1909—1918) (1)还乡任教 1909——1912 (2)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 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 古籍整理与辛亥后的苦闷孤寂
4.创作上的喷发与辗转的生活 (1918—1927):参加新文化运动, 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局面,奠 定了小说在现代文学中的核心地位。 (1)参加新文化运动,并任教于高校。 (2)赴厦门 (3)到广州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 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探讨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表现下层民众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愚 昧落后、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 对启蒙主义的怀疑与反思。
3.对变革时期(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 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 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 转向知识者自己,开始灵魂的自我拷 问与自我清算; 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体文化人格 及其现实生存方式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