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教案二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了解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原子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 教学难点: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原子的构成。
2. 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掌握原子的构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子显微镜、模型原子核、模型电子等。
2. 教学课件:原子的构成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 实验演示:用电子显微镜展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4. 知识讲解: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的作用。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原子的构成知识。
9. 板书设计: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 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 中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10. 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原子的构成。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作业批改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同位素的概念,知道同位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构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核外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原子的构成,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理解原子构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
2.难点: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概念,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实验器材:模型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磁铁吸附铁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原子的构成有何关系。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构成。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原子结构模型,介绍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了解元素的类别、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关系。
学习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学习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具准备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简单的实心球体呢?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自然界的任何粒子都是可分割的,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的可分性。
投影:原子结构模型二、新授(一)自学请同学们自习教材P53-P55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了解以下知识:1.原子能否再分,是否带电?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么样构成原子的?3.原子核外电的排布有何特点、规律?4.举例说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联?(二)展示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电性如何?空间如何分配?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阅读“表3-1”完成下列问题: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②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③是否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核居于原子_________,占据的空间小,原子核外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内作______________。
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
人们把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层,最多也只有______层。
离核最近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离核最远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宾县满井中学:王松玲
【教学设计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
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第一章:原子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一词的由来和原子概念的发展。
解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回顾,让学生了解原子概念的演变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验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二章:原子的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电子的排布。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讲解电子的排布和原子的电子结构。
2.3 教学活动通过模型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探索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三章:原子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的概念。
3.2 教学内容讲解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的概念。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测定方法。
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章:原子的反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反应性。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的概念。
介绍原子的反应性及其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原子反应的实质和条件。
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反应性的相关概念。
第五章:原子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
讲解原子在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5.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实质和条件。
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原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1)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2)相对质量忽略不计113.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讨论交流】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温馨点拨】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不带电。
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連刑课题2 原子的结构咪生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认识离子的形成。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占J\\\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教学难占J\\\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原子学说的提出者一一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i京示】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思考举例观看静听理解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原子结构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
核居于中央,电子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问题促思】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阅读课本53页【课堂小结】厂质子(带正电)r原子核y原子彳I中子(不带电)1核外电子(带负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相对原子量的概念教学难点相对原子量的概念及计算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探究]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表4-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个碳原子:1.977×10-26kg1个氢原子:1.67×10-27k g1个氧原子:2.657×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
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观看[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讨论]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
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
让学生阅读教材P71的相关内容[投影出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从中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运用这个式子我们来计算一下碳、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阅读感知]下面让我们来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记住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教案二
一.知识教学点
1.原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难、疑点
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明白得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摸索讨论,在教师的关心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明白得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教学要紧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第一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经历的成分,较深入的明白得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专门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提问]:如何明白得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旧是原先的原子,因此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能够再分成
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
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摸索、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点。
[板书]:2.特点: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巩固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说明: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
[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分子原子
相似点
体积和质量专门小,不断的运动,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相异点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
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差不多上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教师活动]: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2—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形。
[学生活动]:观看、摸索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
[教师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居原子中心
原子
中子:不带电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活动]:阅读第二章表2—2观看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
[敦师讲解]:原子尽管专门小,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
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不管书写、读数、经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正像
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一样的不方便)。
现在国际上采纳了一种记录原子
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对原子质量”,明白得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以一种碳原于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确实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
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符号是“1”。
[教师活动]: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运算公式: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单位是“一”,符号是“1”,一
样不写出)
1/12×一个C-12原子质量
[巩固提问]:
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于数 + 中子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
[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要紧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问]:③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
)
[学生活动]:摸索、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
(四)总结、扩展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要紧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与分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最全然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四.布置作业
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习题1、2、3、4题。
2.补充练习:已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核外电子是17个。
请问:它的原子核中应该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