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时间和历法
- 格式:ppt
- 大小:5.84 MB
- 文档页数:71
第一章绪论1.简述天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特点?答: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天体,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对天体的观测,包括目视观测和仪器观测。
它的研究特点是:(1)大部分情况下人类不能主动去实验,只能被动观测。
(2)强调对天体进行全局、整体图景的综合研究。
表现观测上是全波段、全天候。
在理论上依赖模型和假设。
(3)需用计算机把观测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整理。
使天文学研究发生重大变化的另一个技术进步是快速互联网技术,这使得异地天文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成为可能,使得观测数据具有巨大的科学产出的潜在意义。
目前,虚拟天文台的提出和建设对天文研究意义深远。
(4)具有大科学的特征,需要大量投资。
(5)以哲学为指导。
2.研究天文学的意义有哪些?答:天文学与人类关系密切,天文学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服务:准确的时间不单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对许多生产和科研部门更为重要。
最早的天文学就是农业和牧业民族为了确定较准确的季节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的一些生产和科研工作更离不开精确的时间。
例如,某些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宇航部门,对时间精度要求精确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而准确的时间是靠对天体的观测获得并验证的。
(2)导航服务: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是靠天文学知识取得的。
确定地球上的位置离不开地理坐标,测定地理经度和纬度,无论是经典方法还是现代技术,都属于天文学的工作内容。
(3)人造天体的成功发射及应用:目前,人类已向宇宙发射了数以千计的人造天体,其中包括人造地球卫星、人造行星、星际探测器和太空实验站等。
它们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国防军事。
仅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有通讯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根据不同需要又有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等。
所有人造天体都需要精确地设计和确定它们的轨道、轨道对赤道面的倾角、偏心率等。
大班数学优质教案及反思——认识日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数学》教材第四章“时间与历法”第二节“认识日历”部分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日历构成,如何识别日历中年、月、日,以及理解星期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日历基本结构,能够正确识别年、月、日和星期。
2. 培养学生运用日历进行时间推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年、月、日之间关系,掌握星期推算方法。
重点:日历构成要素,正确识别日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式大日历、教学PPT、实物月历。
学具:每人一份打印月历、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是星期几?”引入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时间。
2. 新知识讲解利用挂图式大日历和PPT,讲解日历构成,引导学生认识年、月、日以及星期概念。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月历,现场演示如何识别日历中年、月、日和星期,并进行推算。
4. 随堂练习分发月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出指定日期星期,并进行现场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日历基本结构:年、月、日、星期。
2. 识别日历方法。
3. 星期推算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自己生日当天星期,并推算出下一个生日是星期几。
(2)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属于自己月历。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在理解年、月、日关系和星期推算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管理,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时间利用率。
同时,介绍一些有趣历法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实践情景引入环节,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关键。
是新知识讲解,这里涉及到日历构成要素和星期推算方法,这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是作业设计,它需要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
1. 实践情景引入在引入课程内容时,我通过询问学生今天日期和星期,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带入到数学学习情境中。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球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Earth课程编码:120130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学时学分数:2.5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订日期:2005年审核者:林媚珍执笔者: 谢献春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全国高师或综合大学《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结合中学教学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参照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内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成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地外文明等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使学生理解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
并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通过学习了解开展天文活动的方式、方法;掌握组织野外天象观测方法和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采用CAI课件、录象、VCD、幻灯、投影等电化设备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结合较大量的实验实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后续课程主要有: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简明天文学教程》作者:余明等科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教学参考书:《地球概论教程》作者:刘南等科学出版社《地球概论》作者: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地球与天球第一节地球坐标一、地球自转与地理坐标二、地球是的方向和距离第二节天体与天球坐标一、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及主要天体简介;天体系统概念和主要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中国古代⽂化常识》(王⼒)重点知识整理第⼀章天⽂1、五星:太⽩(⾦星)、岁星(⽊星)、⾠星(⽔星)、荧惑(⽕星)、镇星(⼟星)2、古⼈认为各种⾃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们将它们⼈格化,并赋予⼀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师屏翳、云师丰隆、⽇御羲和、⽉御望舒3、七政(七曜):⽇、⽉、⾦、⽊、⽔、⽕、⼟4、五纬:⾦、⽊、⽔、⽕、⼟①⾦星:古⽈明星,⼜名太⽩,因其光⾊银⽩。
⾦星黎明见于东⽅叫启明,黄昏见于西⽅叫长庚②⽊星:古⽈岁星,迳称为岁。
古⼈认为岁星⼗⼆年绕天⼀周③⽔星:⼀名⾠星,并不是指⾏星中的⽔星,⽽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宿)⑤⼟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星宿:古⼈先后选择了黄道⾚道附近的⼆⼗⼋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苍龙七宿⾓亢氐房⼼尾箕北⽅⽞武七宿⽃⽜⼥虚危室壁西⽅⽩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朱雀七宿井⿁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苍龙、北⽅⽞武(龟蛇)、西⽅⽩虎、南⽅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离于毕”:⽉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星居于⼼宿“太⽩⾷昴”:⾦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喻为参⾠或参商。
⼜因参宿居于西⽅,⼼宿居于东⽅,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区,名⽈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尾箕⽃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古⽈魁;后三组成⽃柄,古⽈杓。
北⽃七星属于⼤熊座北⽃定季节:⽃柄指东,天下皆春;⽃柄指南,天下皆夏;⽃柄指西,天下皆秋;⽃柄指北,天下皆冬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
第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第三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大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传统科技的萌芽时期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奠基时期秦汉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形成时期隋唐宋元时期——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由兴盛到衰落时期其成就突出表现在农学、医学、天文学和四大发明等方面。
一、农学主要成就自古以来,中国以农立国。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水稻、小麦、大豆、苎麻的原产地,是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
传说上古神农教民耕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春秋战国时已有了整套的田间灌溉系统,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战国后期,中国农业开始使用铁器,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领先的。
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今天许多传统农具,在汉代已经基本定型。
秦汉出现耦犁与耧车,唐代出现筒车与曲辕犁。
一、农学主要成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陆羽被奉为“茶圣”。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学之大成的著作。
二、中医医学主要成就中国的中医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内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1.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最大的特点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方法,如“惊伤心、怒伤肝”,“百病生于气”,“气治则安,气乱则病”。
这是受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二、中医医学主要成就中国的中医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内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1.中医理论体系中国医药学的完整体系形成于秦汉时期,其标志性著作是《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中医具体治疗法:药物、针灸、推拿、外治、食疗、意疗等。
目录第一章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第一节: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第二节: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歌第二章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春乍暖还寒时,万物开始复苏第二节: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第三节:惊蛰春雷乍响,蛰虫惊而出走第四节:春分草长莺飞,柳暗花明第五节:清明气清景明,清洁明净第六节:谷雨雨生百谷,禾苗茁壮成长第三章夏满芒夏暑相连——夏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夏绿树浓荫夏日长第二节:小满小满不满,小得盈满第三节:芒种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第四节:夏至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第五节:小暑盛夏登场,释放发酵后的阳光第六节:大暑水深火热,龙口夺食第四章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秋禾熟立秋,兑现春天的承诺第二节:处暑处暑出伏,秋凉来袭第三节:白露白露含秋,滴落乡愁第四节:秋分秋色平分,碧空万里第五节:寒露寒露菊芳,缕缕冷香第六节:霜降冷霜初降,晚秋、暮秋、残秋第五章: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的六个节气第一节:立冬蛰虫伏藏,万物冬眠第第二节:小雪轻盈小雪,绘出淡墨风景第三节:大雪大雪深雾,瑞雪兆丰年第四节:冬至冬至如年,寒梅待春风第五节:小寒小寒信风,游子思乡归第六节:大寒岁末大寒,孕育又一个轮回第一章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第一节: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中国⼈的时间观徐躬【简介:通过回顾历史,意图初步了解中国⽂化中的时间观,尤其需要在今天的新语境中,重提⼀些被遗忘的中国时间符号,彰显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是⽂化⼤国的本⾊。
并对当前物理学遇到的瓶颈现象提出⼀些看法,抛砖引⽟。
⽐如,怎样认知近代⽜顿数学时间的问题,西⽅书⼈⾃⼰还不⼤懂,这只有在中国历史⽂化中能给出正⾯的解释。
】⽬录第⼀章⽜顿:数学时间1.有点搞怪的⽜顿现象2.再读⽜顿3.认知量度意义中的数学时间第⼆章远古,神话时间1.神话中讲的时间源头2.神话时间和历史3.神话时间的相对性第三章虚构:⽂学时间1.⽂学,与物学,与⼈2.⽂学时间,⼀种优化的排列3.三种⽂学时间第四章宗教,神学时间1.三种神学时间2.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3.神学时间,异化为神主服务的⼯具第五章思辨:哲学时间1.时间中的哲学问题2.中国哲学的逝者时间3.哲学与历史⽂化时间第六章⽂明社会中的设定时间1.是⽂明,让时间成了⽂化2.⽂化时间,与美好愿望和智慧3.⽂化时间,与物学第七章奉天时,中国太阳钟1.从天时到⼈时2,中国太阳钟,时钟⽂化3,认知阳光时间第⼋章阳光时间,与⽣物视点1.万物⽣长靠太阳2.地球⽣物仆从阳光的本性3.⽣物时感,与⽂化时间第九章⽂明⼈的第⼀使⽤时间:历法1.最早的历法2.世界历法史的主线在中国3.北纬30°⽂明区,与历法的公约卷三真实的时间第⼗章⼤⾃然的时间和运动1.时光,与物质运动2.运动,时限第⼗⼀章⼤⾃然的时间和空间1.六合的空间2.时、空同构⼀切物质,都离不开时间。
时间这种概念,令⼈着迷。
有趣的是,时间的存在看似很简单,但⼈类从古⾄今,⼀直都没能把它说说清楚。
有关时间问题,是让古代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争论,也让当今各个⽅⾯的物学家感到头痛。
时间,它到底该叫作什么?可谓是学界的⼀个顶级问题,⾼不可攀。
如在公元四世纪,有⼀位罗马⼈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什么?没⼈问我,我很清楚;⼀旦问起,我便茫然【《忏悔录》奥古斯丁(35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