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58.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

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

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

[巧学妙用]

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

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

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

【考题1】(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 D

『方法突破』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

(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考法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题2】(2017·四川绵阳模拟)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 B

『方法突破』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儒学从批判时政到维护现实统治的转变,B正确。

『史论链接』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而儒学主张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2)秦朝受到压制:儒生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3)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增添了“大一统”“君权神授”等内容,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考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

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读史用史』

(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的文化阶层的崛起。根据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根据史料,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提示①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②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法突破』第(1)问根据史料一“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可归纳社会阶层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的特点可根据史料二中的三个标点符号“;”进行判断推知;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可参考百家争鸣的影响进行作答。

『史论链接』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出私田,私田上的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上层建筑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