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音乐名人的励志故事有很多音乐名人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励志故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音乐名人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音乐名人的励志故事:闭眼音乐家的默契为了集中注意力,同时感受到乐曲的微妙境界,当代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和小提琴演奏家朱尔斯坦在指挥和演奏时,都有闭眼的习惯。
这两位天才的音乐家配合得非常默契,人们甚至认为指挥家和首席小提琴手几乎有着魔一般的心灵感应。
他俩的第一次合作演出是在瑞士的卢塞恩。
这次演出曾打动了无数观众。
后来,当人们问起朱尔斯坦为什么要闭眼时,他说:“我们彼此看不见更好,这并不会出错,音乐不需要眼睛,要的是彼此的心领神会。
整个演出我只睁过一次眼睛,看见卡拉扬正闭着眼睛在指挥,我赶忙又闭上眼睛,生怕破坏了整个气氛。
”音乐名人的励志故事:帕格尼尼的一生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热那亚。
他幼年时曾受学于塞尔威托和科斯塔,9岁的时候就登台演奏自己编写的《变奏曲》,13岁时开始旅行演奏。
后来,他曾担任过卢卡宫廷乐师。
1828年3月,帕格尼尼第一次访问维也纳,演出时盛况空前。
在那里,他赢得了著名诗人海涅、作曲家舒曼、钢琴家李斯特等人的高度赞赏,并成为维也纳人崇拜的艺术大师。
海涅曾在他的小说《佛罗伦萨之夜》中,对帕格尼尼的形象作过精彩的描绘。
1831年3月,帕格尼尼在法国巴黎演出,接着又访问英国,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两年以后他重访巴黎时,应邀作了一次中提琴独奏,帕格尼尼把中提琴的性能和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此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特意创作了著名的中提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献给帕格尼尼。
从1835年以后,由于健康原因,帕格尼尼的演出越来越少。
到1838年他的嗓音完全消失,1840年5月27日,帕格尼尼因喉癌病逝,终年58岁。
作为演奏家,帕格尼尼以许多超越常规的手法来吸引听众,有些技巧以前从未有人用过,属于他的独创。
他的小提琴演奏音调优美动听,音色温和,纯净无瑕,双音和泛音的运用发展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音乐家的“朋友圈”是知音却不相识对于舒伯特的音乐,舒曼是一个不倦的鼓吹者。
多亏了舒曼,人们才发现了舒伯特。
要不是他1837年亲自到舒伯特兄弟家去访求,在那儿发掘出成堆的遗稿,恐怕有些杰作就要从此遗失了。
然而舒曼只是倾心于舒伯特的歌曲,对此外的器乐作品则不甚关注。
甚至如舒伯特最后三部奏鸣曲那样的辉煌之作,他也没当回事。
离奇的是,这三部奏鸣曲竟是“奉献”给他的。
身为老前辈的舒伯特怎么会给一个刚进大学年方十八的学生舒曼题赠呢?原来,钢琴家洪梅尔才是那题献者。
舒伯特死后十年,这三部作品才出版,其时洪梅尔已不在人世,出版家并未取得已长眠地下的作者同意,竟把它改题了舒曼的名字!这个做法,舒伯特在地下估计也不见得会反对。
因为当舒伯特的死讯传到舒曼耳中时,有人听到,这个大学生的呜咽之声彻夜不绝。
舒曼当年还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舒伯特,然而并未付邮,否则这两位音乐大师可能早就结识了也未可知。
肖邦落落寡合,李斯特交游广阔不大和同行交往的音乐家也有,這便是肖邦。
1828年,即舒伯特去世那年,肖邦游学柏林,见到门德尔松,却又怯于攀交。
肖邦对柏辽兹的音乐更难容忍,他曾告诉别人:“写得出那种音乐的人,同他绝交也没错!”几乎没有哪一个同时代的人是肖邦佩服的。
前一代的,他崇拜莫扎特;再久远些的,是巴赫;至于贝多芬,他自认“理解不了”。
同肖邦相反,李斯特交游广阔。
在1840年绘成的一幅油画中,可以看到李斯特在沙龙里弹奏,围着他倾听,或坐或倚的有罗西尼、帕格尼尼等人。
从李斯特改编的大量作品中,也不难联想到他和同时代人的关系。
柏辽兹是李斯特提倡标题音乐的同道。
《幻想交响曲》于1830年初演时,在场的便有李斯特。
他不但将这部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还用其中的“固定主题”写过一首可爱的小品。
为了推广柏辽兹的作品,李斯特在魏玛举办了“柏辽兹音乐周”。
瓦格纳同李斯特之间的关系就更深了。
一直到瓦格纳死后,李斯特还继续为瓦格纳的音乐剧改编钢琴曲。
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一首波兰舞曲,李斯特也拿来改编为钢琴曲。
作曲家50个经典人物故事超简略版1.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 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之一。
- 贝多芬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情感,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九交响曲。
- 他的职业生涯中,逐渐失去听力却仍能创作出卓越的音乐。
2.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是奥地利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也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他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才华,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歌剧和钢琴曲。
-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
- 尽管他的生命只有35年,但他的音乐至今仍然广受赞赏和欣赏。
3. 肖斯塔科维奇 (Dmitri Shostakovich)- 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俄罗斯作曲家之一。
- 他的音乐作品揭示了苏联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
-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包括交响曲、钢琴曲和歌剧等。
- 他以其深入思考和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而闻名。
4.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是巴洛克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 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各种类型,包括宗教音乐、管风琴曲和管弦乐曲等。
- 巴赫的音乐充满了复杂的结构和精巧的和声。
-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巅峰之作。
5. 肖邦 (Frédéric Chopin)- 肖邦是波兰最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 他的音乐作品激发了浪漫主义乐派的发展。
- 肖邦的作品以其细腻而富有感情的钢琴曲而闻名。
- 他的音乐表达了对波兰民族主义和个人情感的追求。
6. 贝尔托里乌 (Hector Berlioz)- 贝尔托里乌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 他的音乐作品运用了大型管弦乐团,创造出宏大的音乐效果。
- 贝尔托里乌的作品通过音乐表达对爱和激情的追求。
-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幻想交响曲》和《贝尔利颂歌》。
勃拉姆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全名译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
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7岁随父亲学钢琴,13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
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个人简介早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Eduard Marxsen)学习钢琴。
一生中交游颇广,1853年在魏玛与Remenyi、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结交,并被介绍给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
1862年到维也纳。
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
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出生在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乐师。
勃拉姆斯童年时跟父亲学拉小提琴、大提琴,吹圆号。
由于家境贫寒,有时还到酒馆里弹钢琴,以便赚得一些钱贴补家用。
勃拉姆斯十五岁起举行演奏会,并创作一些钢琴作品。
1848年,他在汉堡结识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爱德华·列梅尼,从他那里了解并学习到匈牙利民间音乐。
后来,他和这位提琴家一起巡回演出,认识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家李斯特和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等人。
舒曼和约阿希姆非常赏识勃拉姆斯的才华,并极力推荐他。
舒曼在《新的道路》一文中,称“勃拉姆斯是善于把时代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的、杰出的专家”。
勃拉姆斯早期的创作大多是一些钢琴曲和声乐曲,受舒曼影响较深。
1860年以后,开始写交响曲和其它形式的器乐曲,追摹贝多芬的风格。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的创作更加成熟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情思蕴藉,结构工致。
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
来听听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故事,那可老有意思了。
勃拉姆斯啊,他就像一颗突然闯入音乐星空的超亮星星。
而克拉拉呢,那也是音乐界的一位大才女。
勃拉姆斯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克拉拉,当时克拉拉已经是舒曼的老婆啦,舒曼也是个超级厉害的音乐家呢。
这勃拉姆斯一见到克拉拉,就像是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
他对克拉拉那是充满了崇敬和爱慕,这种爱慕可有点复杂,不是那种简单的男女之爱,里面还掺和着对她音乐才华的敬仰。
克拉拉呢,也发现这个年轻小伙子有着不得了的音乐天赋。
她就像个伯乐似的,在勃拉姆斯的音乐道路上那可是帮了大忙。
她鼓励他创作,给他提建议,就像一个音乐导师兼知心姐姐。
但是呢,这中间又有点小纠结。
毕竟克拉拉是有夫之妇,所以勃拉姆斯就把这份感情藏在心底深处。
他把那些不能言说的情感都灌注到了自己的音乐里。
他的好多曲子啊,听起来就像是在诉说对克拉拉的那种复杂情感,有时候深沉得像大海,有时候又细腻得像涓涓细流。
后来舒曼生病去世了,这时候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关系就更微妙了。
大家都在猜测他们会不会走到一起呢?可是啊,他们俩就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始终没有真正地跨越那一步。
勃拉姆斯一辈子都和克拉拉保持着一种特别的关系,这种关系像是友情,又像是超越友情的某种情感。
他们通过音乐交流,互相扶持。
勃拉姆斯的音乐因为克拉拉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内涵,而克拉拉呢,也因为勃拉姆斯在自己的后半生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乐曲,在音乐的历史长河里一直回荡着,让后人不断地去猜测、去遐想。
勃拉姆斯的约定电影解析《勃拉姆斯的约定》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恐怖电影,由威廉·布伦特·贝尔导演,斯图尔特·比尔斯基编剧,劳伦·科汉、鲁珀特·埃文斯和吉姆·内顿主演。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家庭搬到了英国的乡间,他们雇佣了一名保姆照顾他们的儿子,但是很快他们发现这个保姆在照顾他们的儿子时有些奇怪的行为。
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们会发现这个保姆的真实身份以及她的秘密。
本文将从电影的剧情、角色、音乐、摄影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一、剧情《勃拉姆斯的约定》的剧情非常紧凑,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庄园里,这个庄园有着浓郁的英国乡村风情。
电影一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家庭搬到了这个庄园里,他们的儿子小威廉也随之而来。
由于这个家庭的父亲在工作上非常忙,所以他们雇佣了一名保姆,名叫格蕾丝,来照顾小威廉。
格蕾丝是一个安静、神秘的女孩,她很快就与小威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但是,很快这个家庭发现,格蕾丝在照顾小威廉时有些奇怪的行为。
她开始让小威廉学习勃拉姆斯的音乐,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音乐形式。
她还开始为小威廉准备一些奇怪的食物,这些食物有时会让小威廉感到不舒服。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格蕾丝的行为越来越奇怪,她好像有一些神秘的力量在操纵她。
最终,这个家庭发现了格蕾丝的秘密,原来她是一个叫做布拉姆斯的人的精神信徒,他们认为勃拉姆斯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可以通过他的音乐和精神力量来治愈病人。
格蕾丝一直在试图将小威廉转变成勃拉姆斯的信徒,但是最终她被这个家庭发现并赶走了。
二、角色《勃拉姆斯的约定》的角色非常精彩,每个角色都非常有特点。
1. 格蕾丝格蕾丝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非常神秘、安静的女孩。
她的外表非常普通,但是她有一些神秘的力量在操纵她。
格蕾丝是一个勃拉姆斯的信徒,她认为勃拉姆斯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可以通过他的音乐和精神力量来治愈病人。
1877年,音乐家勃拉姆斯刚刚完成了他的第二号交响曲,圣桑也完成了歌剧"参孙与大拉利"。
1878年,德沃夏克完成了他的斯拉夫舞曲。
1880年,奥芬巴赫推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不久就去世了。
1881年,穆索尔斯基去世,波士顿交响乐团成立。
1882年,瓦格纳的"帕西费尔"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歌剧"白雪公主"完成,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成立。
1883年,瓦格纳逝世,勃拉姆斯完成第三号交响曲,夏布里埃写出脍炙人口的"西班牙",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0月开始起用。
1884年,斯美塔纳去世,马斯涅的歌剧"曼侬"推出。
1886年,李斯特去世,佛莱写作了"安魂曲"。
1887年,鲍罗丁去世,威尔第推出"奥泰罗",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完成"西班牙随想曲"。
1888年,马勒完成了第一号"巨人"交响曲,法朗克的D大调交响曲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也陆续推出。
1890年,法朗克去世,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芭蕾获得成功,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完成。
1891年,纽约的音乐厅开幕,柴科夫斯基应邀参加首演并且担任指挥,这个音乐厅在1898年改名为卡内基音乐厅。
1892年,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德彪西的印象派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莱翁卡瓦罗歌剧"丑角"等等相继完成,在音乐史上是重要的一年。
1893年,古诺去世,柴科夫斯基完成"悲怆"交响曲后不久也去世,德沃夏克完成了"新世界"交响曲。
慕尼黑爱乐交响乐团成立。
1894年,夏布里埃去世。
1895年,马勒的第二号交响曲"复活"与第三号交响曲完成。
等待与守候当页正文美丽的容貌有消损的时候,优雅的灵魂却能够永恒。
有时候,优雅并非就是轻易的心想事成和天遂人愿,而是一种耐心的等待和苦苦的守候,直至春花秋月,瓜熟蒂落。
舒曼年轻时寓居在音乐家维克先生家中。
他和音乐家的女儿克拉拉一起弹琴,一起创作,一起举办小型演奏会。
当时舒曼19岁,克拉拉12岁。
渐渐地,年纪小小的克拉拉从心底爱上了爸爸的这位学生,她唯恐舒曼先爱上别人,曾央求他说:“请等着我长大。
”舒曼后来因为练琴过度损伤了手指,无法再圆自己的钢琴梦了,只好改学作曲。
这时候,正在长大的克拉拉安慰他说:“让我把我的手指借给你吧。
”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互相离不开了。
最终,克拉拉不仅成了舒曼的得力助手和知音,也如愿以偿做了舒曼的妻子。
他们在热恋中如此憧憬过:“让我们一起来创造如诗如花的生活,我们一起来作曲、演奏,像天使一般把欢乐带给人类。
”人们说,在德国音乐史上,这是一对“双子星座”。
凡是舒曼的名字在闪耀的地方,也同时映射着克拉拉的光芒。
然而,生活上的压力和创作上的过度投入,终使一代音乐天才舒曼仅仅40多岁就疾病染身,英年早逝了。
克拉拉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走出悲伤的阴影。
她几乎把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不与外人接触。
最后,是舒曼的学生勃拉姆斯提醒她说:“如果您真的爱老师,就该振作起来,好好生活,而不是和他一起埋葬。
”此时,勃拉姆斯还不到20岁。
他一直怀着一颗敬仰的心,跟随着舒曼学习音乐。
老师去世后,他觉得,他有责任照顾好大自己8岁的师母。
不过,克拉拉终生没有接受勃拉姆斯的爱情。
虽然她早已看出了勃拉姆斯非凡的音乐才华,她也坚信,勃拉姆斯总有一天将会在乐坛上大放异彩,但是她也很清醒地明白,一旦接受比自己小8岁的勃拉姆斯的爱情,只怕会断送这个年轻的音乐家的生命,让舒曼英年早逝的悲剧重演。
勃拉姆斯从此也只把对克拉拉的爱深深埋在了心底。
这位小提琴大师活到了82岁高龄,却终身未娶。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故事,为音乐史续添了又一段优雅的爱情佳话。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名人勤奋故事4篇第一篇名人勤奋故事:勤奋、刻苦的李大钊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
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
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
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
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
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
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
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
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
耆年,是长寿的意思。
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
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你看这念个啥?”“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
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
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
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
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
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爱的拯救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一叙事作文的爱的拯救,欢迎阅读。
这是两位伟大的音乐家所演绎出的一段动人故事——关于爱,关于感恩。
他,那时还默默无闻。
同一切尚未为世人所认知的天才一样,他四处碰壁,只身飘零。
直到有一天,他扣开了另一位天才的家门,也打开了自己的命运大门。
在舒曼家里,年轻的勃拉姆斯遇到了她的伯乐舒曼,还有舒曼的妻子克拉拉。
当时依然名满音乐界的舒曼初次见到勃拉姆斯,便被这位年轻人神气的演奏才能和入伙的创作热情所深深打动。
他和妻子积极地鼓励勃拉姆斯创作,并照顾他的生活。
在老师的帮助下,勃拉姆斯开始在音乐界崭露头角,他拥有了事业,也得到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家。
对于这一切,勃拉姆斯充满感激。
然而,上天总是残酷地将灾难降临到天才身上。
就在勃拉姆斯的事业迈向顶峰的时候,舒曼精神失常,住进了医院。
此时,勃拉姆斯担起了舒曼整个家庭的重担。
他时常奔波两地,探望病重的舒曼,安慰焦虑的克拉拉,照料舒曼的孩子们。
他以一颗感恩的心在老师最困难的时候对他默默回报。
但感恩又何时是件容易的事?在面对忙碌与忧虑的同时,勃拉姆斯还要面对世人对于他与克拉拉的闲言碎语。
当然,勃拉姆斯不会对克拉拉抱着世人所渲染那种非分之想,但倘若他对克拉拉毫无感情,他也就不必在感恩路上一路挣扎,我们也就看不到一个伟大音乐家的灵魂是如何在巨大痛苦与矛盾中得到新生的。
他的确对克拉拉怀抱着爱慕之情,他被克拉拉的高贵与温柔所吸引。
但勃拉姆斯知道,克拉拉是他的朋友,是他老师的妻子,于是他在外人的议论里和内心的斗争中坚持着道德的准线。
在舒曼死后的日子里,是勃拉姆斯的鼓励与关怀让一度悲痛欲绝的克拉拉重新振作起来。
他用最纯洁的心关心着克拉拉和她的孩子们,向克拉拉寄去了许多的钱和鲜花,惟独没有一纸情书那些他在痛苦中写下的数十情书最终都被他焚化在了壁炉里,溶解在了他创作的音乐中。
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爱的理由,不是爱情,而是感恩。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范文(2)城市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篇二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不断上升,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维护好城市公共安全,有效应对城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己经成为城市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概述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本文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影响、威胁局部区域或者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需要政府及相关组织采取紧急措施予以积极应对的危机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为了预防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对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和后危机的全过程进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动态管理活动。
3、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1)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当前,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影响了社会发展。
因此,加强政府应急管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lottery主旨分析[摘要]本文选择了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The Lottery(节选),从文体学的三个方面(词汇手法、连贯性、语法)来分析作家是如何叙述一个表面上是幸运的,而实际上是荒诞离奇的故事,从而表达了故事的主题,即揭露了人类固有的愚昧无知和村民们之间的冷酷无情和漠然。
[关键词]短篇小说雪莉·杰克逊文体学词汇手法连贯性语法在这篇论文里,我想根据Style in Fiction一书中的文体学检查表来简单地分析一下短篇小说The Lottery中的几个段落。
我所选择的短篇小说The Lottery(节选)是由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所写,这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49年。
这是一个关于奇怪习俗的荒诞故事。
村民们每年六月都要举行一次抽签。
他们聚集在镇上的广场,每个家庭的户主代表这家去抽签,谁抽到做了记号的纸片就表示这家人中奖了。
中奖的家庭进行第二轮抽签,谁在第二轮抽到做了记号的纸片就要被村民们扔石头。
换言之,谁最后中奖了,奖品就是被石头扔死为止。
在这个故事里,苔西·赫金逊太太成为了代罪羔羊。
雪莉·杰克逊的小说The Lottery是寓言短故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抽签这种传统活动已经在这个小镇上存在了七十多年之久;村民们不再质疑这种活动,而只是盲目地跟从。
在现代社会,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把一个人活活用石头扔死,都是极其残酷和诡异的惩罚,是令人发指的。
本文清晰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隐藏在传统和习俗后面的邪恶本质的感觉。
杰克逊用象征手法呈现了本文的主题,即揭露了人类固有的愚昧无知和村民们之间的冷酷无情和漠然。
象征手法贯穿了故事的背景、物件、人物行为,甚至在时间的设置和幸运参与者的名字里。
作者运用了很多手法来表述她的观点,其中,象征手法和讽刺这两种最为显著。
在这篇论文里,我仅仅集中在文体学的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首先,在词汇手法方面(lexicalm eans),杰克逊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李斯特、瓦格纳在那个年代如日中天,他们所谓的音乐哲学观已经渗透到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故事4篇伽利略故事篇(一):名人故事最好的慰藉是音乐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年)年轻时就受到李斯特和舒曼的关注和帮助。
他一生扑在音乐上,勤奋地工作。
但他出身贫穷,父母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为了帮助家庭,他把挣来的钱都拿了出来,但总是杯水车薪,无补于事。
加之他父亲不善理财,花钱轻率,因此经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勃拉姆斯离家外出,他对父亲说:“要是你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我觉得最好的慰藉是音乐。
那时,请你翻翻我那本旧的《索尔钢琴练习曲》,也许你会消除烦恼的。
”父亲并不懂他话里的涵义,也没当回事。
不过没几天,他手头就又拮据了。
这时,他想起了儿子的话,便找来了那本曲簿,看能找到什么慰藉。
谁知,翻开一看,里面竟夹着几张可救燃眉之急的钞票。
伽利略故事篇(二):名人故事哥伦布竖鸡蛋有一天,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约1451—1506年)在一个西班牙人家里吃晚饭。
有几个客人妒忌他的荣誉,千方百计贬低他的功绩。
他们说:“发现美洲不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办到。
”哥伦布没有回答,拿起一个鸡蛋,便对西班牙人说:“你们中间谁能够使鸡蛋直立起来?”他们每个人都试了试,但是谁也没有成功。
这时,哥伦布拿起鸡蛋在盘子里轻轻地敲了几下,鸡蛋的一端敲碎了,于是鸡蛋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
“这太容易啦!”大家叫了起来。
哥伦布笑着对大家说:“完全正确,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办到。
”伽利略故事篇(三):读后感作文300字一篇文章的启示一天,我无意中拿到了一本书,有一篇故事,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启示。
故事讲的是有一只狐狸儿子看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
而他却反对了,他认为萤火虫的光不可能如此亮,于是就做了尝试。
发现光十分的微弱,他就对妈妈说。
妈妈就表扬他,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这时,我便沉思,一个古今流传的成语故事,为什么会有错?那一刻,我又想起了我们小学学过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勃拉姆斯的故事
勃拉姆斯,古典主义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是维也纳的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勃拉姆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勃拉姆斯的爱情也是像他的音乐风格似的,充满了美好的感受,无限的想象,却也始终无法突破心中的怀旧和保守。
勃拉姆斯的爱情跟他的伯乐有莫大的关系,当时在勃拉姆斯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钢琴演奏家,勃拉姆斯也很少被人知道。
直到有一天舒曼听到了勃拉姆斯的演奏,对他的演奏大为惊叹,并且叫上自己的妻子来倾听这位演奏家带来的美妙感受,也是在这次演奏中,勃拉姆斯遇到了自己终其一生喜欢的人,但是舒曼是他的伯乐,也是他热情崇拜的对象,克拉拉是舒曼的夫人,即使再热烈的爱恋,勃拉姆斯也深深的埋在心底,两年间从未透漏这种感情,也没让心里的爱恋爆发。
在舒曼罹患精神病并且去世后,勃拉姆斯的爱情状态也没有太大的改观,他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压制这份感情,也是因为这样,他开始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在自己的作品里,从作品中开始不断的流露出自己对爱情的态度,直到最后勃拉姆斯才把他所有背后的音乐交给克拉拉,但是两个人依旧保持的纯洁的爱恋关系。
勃拉姆斯的爱情是伟大而又纯洁的,藏在心里没有过多的表述,
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这感情带来的美好,也享受这份感情带来的纯粹。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过程,也是最好的结局。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创作故事1864年的时候,勃拉姆斯当时正好在汉堡,并且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姑娘,这位姑娘是一名来自维也纳的女歌手,名字叫做贝尔塔。
当时姑娘的天真可爱和妩媚动人,处处吸引着勃拉姆斯,使他感受到一种安定的力量,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姑娘成为后来促成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重要因素。
原来,对姑娘一见钟情的勃拉姆斯后来却被人阻挠不能再见到姑娘,为了与她见面,勃拉姆斯不惜跪地哀求,虽然他们见面了,但是在后来谈到婚姻的时候,还是遭到了很多阻碍,后来,贝尔塔无奈嫁给了法柏先生,但是勃拉姆斯并没有放下贝尔塔,还在她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送了一首可以给孩子和她自己用来愉悦心情的摇篮曲给她。
这就是勃拉姆斯摇篮曲背景了,痴心的勃拉姆斯一直没有放下,而摇篮曲的歌词曲调也成为后来人们追捧的对象。
歌词里既有宝贝快乐,快点睡觉的呼唤,又有对情人的牵挂,这就是勃拉姆斯本人的想法,凭着感觉走,促使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因为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摇篮曲处于一个这样的背景下,所以他也成为今天人们心中的永恒的爱的音乐家典范,他用纯真而伟大的歌词和曲调来赞美爱,送给他心里最爱的姑娘,让现代人也在摇篮曲的感染下回味着爱情的味道。
勃拉姆斯代表作勃拉姆斯的音乐不喜欢掺杂太多的因素,他追求
简单而又纯粹的音乐形式,他的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有两部钢琴协奏曲,分别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
除了在协奏曲方面的造诣,他在其他音乐领域也有很多代表作,比如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等等。
波拉姆齐热烈崇拜舒曼对浪漫主义新音乐的见解,也无限接近贝多芬古典主义音乐理想。
在浪漫主义创新的思潮用,勃拉姆斯用自己的执着和见解开创了人们对古典主义交响乐的重新认识。
勃拉姆斯代表作体现了他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在人们热衷于浪漫主义思潮的冲击的时候,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勾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交响乐的怀念和新理解。
他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命运的挑战,他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在勃拉姆斯很多作品中,他并没有直接采用腐旧的古典主义交响乐的形式来进行创作,他更多的是在古典主义交响乐中加上自己的对音乐现状和从前音乐的理解。
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具备完整的交响乐思维,他严格的将古典交响乐进行重新的整合整理,这也透露出他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信仰。
勃拉姆斯用交响乐平静的表达着人们对于过去的怀念,但是这种平静的背后却让人感觉隐匿着某些刻入心底的东西,一种沉默的悲观主义和坚守默默的渗透到人们的心底。
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代表,也是浪漫主义音乐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看似冲突的表现,却是真实体现在勃拉姆斯的
音乐里。
在他看似古典主义交响乐的节奏里,是一种对过往信仰的深刻怀念,也是对未来希望的美好憧憬,反应出人们心里最柔弱的一点。
勃拉姆斯音乐风格是对过去交响乐的继承,也是对这种音乐的发展,将交响乐的精髓重新整合诠释,让人们重新走进交响乐的世界里,感受来自过去和未来带给心灵的冲击。
勃拉姆斯的故事。